來源:證券日報網
本報記者 吳奕萱 見習記者 鄔霽霞
11月25日,東亞藥業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此次公司首發2840萬股,發行價格為31.13元/股,上市首日開盤價為37.36元/股,收盤價為44.83元/股,漲幅達44.01%。
營收增長穩健研發項目充足
據了解,東亞藥業主要從事化學原料藥、醫藥中間體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產品主要涵蓋抗細菌類藥物(β-內醯胺類和喹諾酮類)、抗膽鹼和合成解痙藥物(馬來酸曲美布汀)、皮膚用抗真菌藥物等多個用藥領域。
根據招股書顯示,公司2017年、2018年、2019年及2020年1月至6月營收分別為7.29億元、8.57億元、9.88億元和5.07億元;歸母淨利分別為5574.27萬元、1.09億元、1.68億元和8606.66萬元。
「公司營業收入呈增長趨勢,主要得益於在多個品種領域具有較強的技術工藝優勢,產品質量穩定。」東亞藥業董事長池正明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公司具有較強的質量、安全、環保管理水平,多年來對環保設施、安全生產設施以及質量檢測設施進行了持續投入,且公司生產場地均處於國家級、省級醫藥化工園區,因此保證了持續的供貨能力和較強的核心競爭力。
「公司作為在多個細分產品領域,產品質量較高並且供貨穩定的原料藥廠商具有稀缺性。因此,公司在多個品種方面都具有較強的議價能力,隨著原材料價格的攀升,不僅能夠將成本向下遊客戶順利轉移,而且抓住原料藥、中間體市場的供求變化時機,進一步提高自身產品的銷售價格以及產品的市場佔有率,從而使得多個產品呈現銷售收入快速增長的態勢。」池正明進一步說道。
記者了解到,東亞藥業現有浙江省台州市三門縣(東亞藥業)、浙江省臨海市(東邦藥業)和江西省彭澤縣(江西善淵)三個原料藥和醫藥中間體的生產基地。同時經過多年的投入和發展,公司形成了較強的研發能力和技術轉化能力,先後組建並獲批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省級企業研究院,擁有二十餘項發明專利。
據池正明介紹,公司在研項目數量眾多,包括頭孢妥侖匹酯在內的十餘個原料藥產品已完成工藝驗證;包括盧立康唑在內的二十餘個產品已完成實驗室階段的研發,現處於中試或放大驗證階段;還有近十個製劑產品處於實驗室研發階段;另外還儲備了大量技術難度高、市場前景良好的待研發項目。
募投項目助力產品結構優化及市場需求擴張
頭孢菌素類抗菌藥屬於β-內醯胺類抗菌藥,是β-內醯胺類抗菌藥中的7-氨基頭孢烷酸(7-ACA)的衍生物,具有抗菌譜廣、抗菌作用強、耐青黴素酶、過敏反應較青黴素類少等優點。近年來,我國頭孢菌素製劑市場銷售額逐年上升,至2018年我國頭孢菌素類製劑市場銷售額達876.34億元,近五年複合增長率為2.65%。
一位不願具名的醫學研究員對《證券日報》記者說,頭孢菌素類抗菌藥是抗感染效果很好的一類抗菌藥物,近幾年一直穩居我國抗生素用藥市場第一位。我國頭孢菌素類抗菌藥開發生產起步較晚,再加上種種原因,前幾年生產的頭孢菌素技術水平遠遠低於國際,近年來由於多家廠(司)引進技術努力開發,所以水平大大提高。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和新醫改政策的不斷推進,市場需求的推動力也將隨之增大,市場擴容的潛力可期。預計到2020年頭孢菌素類抗菌藥市場規模將達954.47億元以上。
招股書顯示,β-內醯胺類抗菌藥是公司的最主要產品類別,其銷售收入在公司各類產品中均保持第一位,2017年度、2018年度、2019年度和2020年1-6月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5.10億元、6.28億元、6.85億元和3.35億元,佔同期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70.73%、74.11%、69.68%和66.22%。
其中頭孢克洛中間體、頭孢克洛原料藥、拉氧頭孢鈉中間體、頭孢美唑鈉中間體、頭孢唑肟鈉中間體、氧頭孢烯母核構成了公司β-內醯胺類抗菌藥的主要組成部分,且上述產品已經達到了較高的產能利用率。
池正明也坦言,公司主導產品均實現了較高的產能利用率、產銷率。部分產品的訂單需求超過公司現有生產能力,無法滿足客戶需要,生產能力不足既限制了公司現有主導產品的擴產和市場開拓。
本次東亞藥業募資7.82億元,主要用於年產頭孢類藥物關鍵中間體7-ACCA200噸、7-ANCA60噸技術改造項目、年產586噸頭孢類原料藥產業升級項目二期工程、研發中心建設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項目。
池正明表示,通過實施本次募投項目,結合目前公司的產品結構優化與市場需求的擴張,發揮原料藥的產業技術優勢,增加產品種類數量,擴大新型優勢原料藥的出口,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以便拓展國際市場並在市場開發中獲得更多主動權。
(編輯 喬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