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29日 14:24 來源:《今日教育·幼教金刊》 作者:李靜 高怡楠 馬炳焱
字號內容摘要:科學的幼小銜接即是培養兒童在身體素養、情緒情感、社會交往、行為習慣、生活技能和認知能力等方面對小學學習生活的準備和適應。
關鍵詞:幼小銜接;生態系統理論;家校互動
作者簡介:
原標題:生態系統理論視野下的幼小銜接
作者簡介:李靜,高怡楠,馬炳焱,西南大學教育學部
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是個體在人生早期所經歷的一次重大轉折。兒童在這一過程中的體驗和建構起的應對人生轉變甚至危機的態度和方式對其未來的發展將產生深遠影響。研究表明:幼小銜接的失敗,不僅對兒童在小學的學業成績,而且對其未來的發展和學習都將產生不利影響。讓兒童順利渡過這次轉折和危機,建構起應對人生轉折和危機的積極態度和有效方式是我們教育的重要任務,也是衡量教育質量的重要標準。因此,幼小銜接問題是世界各國都普遍重視的教育問題。我國從20世紀50年代便開始了對幼小銜接問題的關注和研究,幾十年來,進行了很多積極的探索和嘗試。但目前,兒童進入小學後仍然面臨很多適應問題,影響了兒童的可持續發展。
科學的幼小銜接即是培養兒童在身體素養、情緒情感、社會交往、行為習慣、生活技能和認知能力等方面對小學學習生活的準備和適應。幼小銜接的核心問題即兒童在此轉折過程中的發展問題。因此,要實現幼小的順利過渡、科學銜接,其關鍵在於深入了解和掌握影響幼小過渡期兒童發展的各種因素。
生態系統理論認為,影響兒童發展的是兒童生活於其中並與之相互作用、不斷變化的環境系統。該系統中不同層次的環境因素或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兒童的發展,並隨著發展階段的變化而不斷變化。每一次發展階段的轉折都是一次「生態轉變」。因此,兒童的發展實則是與之相互作用的整個生態系統,特別是微觀系統的發展變化。所以,對幼小銜接的研究不能是點狀、線性、平面的,而應該著眼於處在幼小過渡階段兒童發展的整個生態系統,多維、立體、系統的進行研究。
依據布朗芬布倫納的社會生態理論嵌套結構模型,處於入學準備階段的幼兒和剛入小學的兒童的發展環境系統中的微觀系統,即本階段兒童活動和交往的直接環境包括幼兒園/小學、家庭和社區;中間系統包括家庭、幼兒園、小學、社區之間的相互關係(如家—園/校關係、家—區關係、園—校關係、園/校—區關係等)和各自內部成員間的關係;外層系統主要包括專家指導、社交媒體和社區工作等;宏觀系統即影響著人們對待處於幼小銜接過渡中兒童的方式和態度、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習俗和文化等意識形態(如圖1所示)。各層次系統都或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幼小過渡期兒童的發展,影響著幼兒的入學準備和小學生的學校適應。
一、影響幼小過渡最直接、最深遠的系統——家、園/校、區
對於幼兒和小學生而言,家庭、幼兒園/學校和社區是兒童最直接的生活學習環境,與兒童聯繫最為密切、對兒童發展的影響也最為直接和深刻。
幼兒園和學校是兒童獲取知識和技能的專門教育機構。但由於二者的教育目的不同,其教育內容、教育方式、評價標準、師生關係、生活習慣、學習環境都有很大差異。而幼小銜接的最終目的就是促進兒童從幼兒園的生活學習順利過渡到小學。因此,幼兒園和小學的課程內容、學習方式、生活制度、環境布置等即影響幼小過渡期兒童最直接、最重要的系統。
家庭是影響兒童發展最早、最深遠、最全面、時間最長的系統。兒童從出生到7歲,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的。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老師,對兒童的行為習慣、語言、技能、思想、態度和情緒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兒童情緒情感和社會性的影響尤其明顯。有效的家庭教育能正向的促進兒童的個體形成和發展。家長的教養觀念和方式對處於幼小銜接過渡時期的兒童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社區是由具有共同習俗和價值觀念的同質人口組成,關係密切,守望相助,存在一種富有人情味的社會關係的社會群體。兒童的非在園時間大部分在社區度過。同時,社區為兒童提供大量的遊戲和自由活動場地。對於處於幼小銜接過渡期的兒童而言,社區所提供的環境有助於情緒的宣洩、壓力的釋放和交往能力的提高。
二、促進幼小過渡的關鍵系統——「家—園/校—區」的互動與人際交往
對於處於幼小銜接過渡階段兒童而言,幼兒園/小學、家庭、社區之間的良性互動,是實現幼兒園向小學平穩過渡的關鍵。即,較強的、積極的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關係和其周圍成人之間人際關係,有助於兒童發展達到最優化。幼兒園/小學、家庭、社區的互動系統是連接幼兒園/小學和社會支持、文化環境系統之間的錨點,對兒童產生隱性影響。
幼兒園和小學內部成人的人際關係主要包括教職工之間的關係、教職工與管理者之間的關係。人際關係對人與其周圍環境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園/校內良好人際關係的建立,管理者與教職工正確、一致的教育觀念和教育目標,有利於形成輕鬆愉悅的教育氛圍,共同為兒童平穩度過過渡期提供有力保障。
目前,我國現代家庭結構以核心家庭為主,其家庭成員關係主要指夫妻關係。夫妻關係的狀況決定了家庭中父母角色的扮演,構成了不同的家庭教育效果。有研究表明,在父母關係不和的家庭中,孩子往往性格孤僻內向、不合群,容易形成師生間、同學間的對立。良好的與人相處的方式是兒童進入小學的必備技能,如果想讓孩子擁有良好的與人溝通交流的技能,父母首先要有和諧美好的相互關係。良好的夫妻關係質量,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是兒童良好的人生榜樣,是進入小學之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和同學關係的先驗經驗。
社區內部的鄰裡關係是社區最基本的人際關係,反映社區居民的精神面貌及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和諧鄰裡關係,是指社區居民在與鄰裡的交往過程中相互之間的真誠相待、友好相處、和諧相鄰,具體表現為鄰裡之間基本利益一致,心理相容性強,感情彼此認同,有共同的社區歸屬感和行為準則,能夠互相幫助、關係融洽,社區人文環境優美,氛圍和諧。鄰裡承擔著幫助兒童社會化的基本社會職能,而兒童社會化是其適應小學生活的基礎。因此,社區內部鄰裡關係作為中間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無時無刻的對兒童產生影響。
除了幼兒園/小學、家庭、社區互動系統內部成人人際關係之外,各系統之間的關係也是其組成部分,包括家—園/校關係、家—區關係、園/校—區關係和園—校關係。四者在兒童幼小銜接中相互聯繫、相互影響,通過共同統籌有效資源、四方共同協作,創造良好的家—園/校—區良性互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