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萊布尼茨,善良的科學家,卻被牛頓誣陷,一生執行樂觀主義

2020-08-27 q安然徐行p

萊布尼茨是我非常尊敬的一個科學家,不僅僅因為他的科學成就,更因為他的廣闊胸襟、他的人品和他的樂觀主義。

萊布尼茨的父親是一個大學教授,但是父親在他6歲的時候就過世了,只給他留下了一個小圖書館。

萊布尼次8歲的時候開始上學,但是他更多的知識不是在學校學習的,而是自己在家裡面自學的。

我們學個外語,老師教了好多年,我們還是學不好,人家十歲左右學外語跟玩似的,輕輕鬆鬆通過自學掌握多種語言。

沒辦法,人和人之間是有差距的。


我寫了幾百篇人物傳記,發現其中大多數人都是自小就很聰明,而且家境/家教還不錯,他們在上一代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雖然這個現實有些刺眼,但這就是現實。

天資聰穎的萊布尼茨學習成績一直非常好,博士畢業之後,學校希望他能夠留下任教,但是他拒絕了。

其實我個人認為這是更適合他的選擇,但是他希望跟政治接觸。

他想要做出更大的影響力。

科學研究不僅僅是他的目標,事實上科學研究對他而言不是什麼難事,不管在當時的文科領域還是理科領域,他都達到了非常高的水準。

20來歲的他將自己一些研究手稿整理髮給英國皇家學會,結果把他們驚掉了下巴。


萊布尼茨心地善良,具有很高的社會責任感,他希望跟政治人物保持聯繫,藉助政治人物的影響力,實現自己的社會目標。

但是一個人不可能擅長所有事情,雖然在科學研究方面萊布尼茨天賦異稟,但是在政治這一塊他不是很擅長。

在政治人物眼中,他更多是一枚棋子,一個管家婆,一個修族譜的。

可以說在政治領域他是非常失敗的,跟隨政治人物生活的那些年裡,他浪費了不少時間。

萊布尼茨是一個樂天派,在心理學和哲學領域也有很高的造詣,他信奉樂觀主義,主張樂觀主義,更重要的是他執行樂觀主義。


他是一個喜歡跟別人打交道的人,跟一些學者同行討論問題能夠討論好幾天,孜孜不倦,興致勃勃。

和當時的牛頓、惠更斯等人都有還不錯的交情,經常保持書信往來。

有一次牛頓跟萊布尼次討論問題提到了,他找到一種求切線的方法,但並沒有講到具體是怎麼去操作的,萊布尼次在回信當中講到了自己在這方面的研究,並且給出了具體的方案。

不久之後牛頓發表了微積分。

當時歐洲大陸上關於微積分的爭論很熱烈,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後來英國皇家學會在1711年開展調查,結果表明發明者是牛頓,萊布尼次是剽竊牛頓的成果。

因為這件事情,萊布尼茨被整個歐洲大陸的唾沫星子淹沒了。


萊布尼茨心裡明鏡似的,並沒有過多的去抱怨這件事情,當領導在公開場合問萊布尼斯怎麼看待牛頓的時候,萊布尼次誇讚了牛頓,講到牛頓對於數學的貢獻很大,沒有一句詆毀之詞。

反而是牛頓後來被查出來,1711年的調查結果就是牛頓本人寫的,輿論反轉,整個歐洲大陸的口水湧向了英國。英國皇家學會擱不下面子,跟歐洲大陸斷絕科學聯繫。

牛頓是個能人,是個牛人,跟愛迪生一樣,但是人品方面也有點類似於愛迪生。

而萊布尼茨則有些類似於特斯拉。

善良的人總是容易過得窘迫。


萊布尼次為了生計一直疲於奔命,在晚年還因為與牛頓的問題,被身邊的人批評,被學術界鄙棄。

在他去世之後,很多手稿公布於世,萊布尼茨的名氣越來越響,德國後來為了萊布尼次,專門成立了萊布尼次研究院。

今天萊布尼茨已經是德國的標誌歷史人物之一。

但那又如何?

身後的榮耀並不能給生前的萊布尼斯帶來快樂。

其實我一直覺得萊布尼次當時博士畢業應該留在學校任教的,政治不適合他。

如果留在學校,他的科學造詣會更高,他也會過得更加快樂。

社會責任我覺得應該分攤開,落實到每一個人的身上,而不是某一個人身上。

每個人各司其職,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社會自然就欣欣向榮。

如果想憑一己之力將社會大幅度推進,容易出問題,容易得不償失。

但不論如何,還是要向心地善良、天資聰穎,碩果纍纍的萊布尼茨先生致以敬意,致以比牛頓更大的敬意。

以人為鏡。


相關焦點

  • 數學原理之牛頓萊布尼茨公式
    英國科學家牛頓,一生集,物理,天文,數學大成,跟德國科學家萊布尼茨幾乎同時發現了微積分,因此,微積分的基本公式又叫牛頓萊布尼茨公式。當然了,牛頓晚期,其公司,坑過諸多絕世天才,如,特斯拉,一生諸多發明,是在其財力下,其它科學家的功勞,當最後都歸集於其下,所以後期的牛頓就是個生意人,本小神懷疑就是微積分都是其花錢掛名,而另有其人發明的,因為它的一句經典名言:如果說我比別人看的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個巨人指的是誰?牛頓沒說,也不願意說,總之,有盜名嫌疑。
  • 牛頓與萊布尼茨——誰是微積分的「剽竊者」?
    在當代社會,公認的微積分的發明者有兩位,分別是艾薩克·牛頓和戈特弗裡德·威廉·萊布尼茨,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在這兩位之間,曾經就誰是微積分的發明者發生了激烈的爭論。牛頓和萊布尼茨的出生僅相隔四年。1642年,牛頓生於英格蘭一個名叫烏爾索普的村子,而萊布尼茨則於1646年生於德國萊比錫。
  • 牛頓和萊布尼茨,誰才是真正的微積分之父?
    誰發明了微積分現在,我們認為微積分是由牛頓和萊布尼茨共同發明的,因此,微積分的基本定理也被稱為牛頓-萊布尼茨公式。但是,在1907年的時候,英國數學界和德國數學界卻發起了一場爭論:到底誰是第一個發明微積分的人?
  • 牛頓和萊布尼茨,誰才是真正的微積分之父?
    誰發明了微積分現在,我們認為微積分是由牛頓和萊布尼茨共同發明的,因此,微積分的基本定理也被稱為牛頓-萊布尼茨公式。但是,在1907年的時候,英國數學界和德國數學界卻發起了一場爭論:到底誰是第一個發明微積分的人?
  • 細讀牛頓與胡克、萊布尼茨間的「恩怨情仇」,科學界也沒那麼簡單
    眾所周知,牛頓對萬有引力作出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我們只看到了牛頓的偉岸形象,而光環下的人性我們從未謀面,那些豐功偉績,我們暫且不論。來看看牛頓與胡克、萊布尼茨之間的「恩怨情仇」。牛頓是家喻戶曉的科學家,作為同時代的人物,胡克的名氣雖然沒有牛頓的大,但是,在科學方面的見解也非常有建樹的。據了解,在引力的發現前期,胡克先發現引力的大小和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這一重要理論,並且毫不猶豫的把這一觀點跟牛頓分享,並且得到牛頓的認可。後來,牛頓無情地拒絕了胡克希望其在萬有引力定律上提名的要求。
  • 牛頓-萊布尼茨公式 - 微積分大廈基石之一
    牛頓-萊布尼茨公式,通常也被稱為微積分基本定理。對於牛頓-萊布尼茨公式是這樣定義的:用通俗的話講,打個比方:將牛頓-萊布尼茨公式看作母雞孵雞蛋。f(x)就是雞蛋,F(x)就是母雞,公式的前部分對f(x)進行定積分相當於母雞孵蛋,而後部分當作母雞孵蛋的開始時刻到結束時刻的間隔。用牛頓-萊布尼茨公式求定積分,就是計算母雞孵蛋的時間。
  • 牛頓不娶我也不娶,十七世紀的亞里斯多德,萊布尼茨
    1712年英國皇家學會成立了一個委員會調查此案,1713年初發布公告:「確認牛頓是微積分的第一發明人。」萊布尼茨直至去世後的幾年都受到了冷遇。由於對牛頓的盲目崇拜,英國學者長期固守於牛頓的流數術,只用牛頓的流數符號,不屑採用萊布尼茨更優越的符號,以致英國的數學脫離了數學發展的時代潮流。
  • 微分意義,積分意義,牛頓-萊布尼茨公式
    整個17世紀有數十位科學家為微積分的創立做了開創性的研究,但使微積分成為數學的一個重要分支的還是牛頓和萊布尼茨。從微積分成為一門學科來說,是在17世紀,但是,微分和積分的思想早在古代就已經產生了。到了17世紀下半葉,在前人創造性研究的基礎上,英國大數學家、物理學家艾薩克·牛頓(1642-1727)是從物理學的角度研究微積分的,他為了解決運動問題,創立了一種和物理概念直接聯繫的數學理論,即牛頓稱之為「流數術」的理論,這實際上就是微積分理論。牛頓的有關「流數術」的主要著作是《求曲邊形面積》、《運用無窮多項方程的計算法》和《流數術和無窮極數》。
  • 牛頓和萊布尼茨都說是自己
    正是德國的萊布尼茨與英國的牛頓。在1675年11月11日,萊布尼茨已經完成一套完整的微分學。在1684年,萊布尼茨於發表第一篇微分論文,定義了微分概念,採用了微分符號dx,dy。在1686年,萊布尼茨又發表了積分論文,討論了微分與積分,使用了積分符號∫。
  • 萊布尼茨——歷史上少有的通才,被譽為十七世紀的亞里斯多德
    談到微積分,或許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牛頓。那麼又有多少人知道,與牛頓在微積分學有著同等貢獻的萊布尼茨呢?究竟萊布尼茨與牛頓誰先發明的微積分?至今,仍是數學界最大的公案。萊布尼茨一生涉獵領域十分廣泛,包含政治學、法學、倫理學、哲學、邏輯學、生物學、醫學、地質學、概率論、心理學、歷史學、語言學和信息科學等諸多方面。
  • 微積分到底是牛頓發明還是萊布尼茨發明
    牛頓-萊布尼茨公式,大家耳熟能詳。但是,微積分到底是誰最先發明的呢?這就不得不提起兩個偉大的科學家,牛頓和萊布尼茨。針對是誰最先發明微積分的問題,在歷史上,曾引起一場在英國數學家和歐洲大陸數學家之間的軒然大波。
  • 微積分發明權之爭:牛頓和萊布尼茨的巔峰對決
    誰知道啊,爵爺一生行事神鬼莫測,例如當年他發現了牛頓環現象,這其實就是光的幹涉現象,而幹涉是波的特性,就是說他已經知道了光是一種波,可是他偏偏支持光的微粒說,他怎麼想別人是不可能知道的,或許爵爺覺得這種數學方法特別高深,別人根本看不懂,說了也白說,這是我瞎猜的,至於他怎麼想的只有他自己清楚。
  • 世界名人史:天賦異稟的德國柏林科學院的創辦人萊布尼茨
    將微分、積分合二為一的萊布尼茨:萊布尼茨對哲學、法律、歷史、地質、邏輯力學、光學、數學、政治都有貢獻。他參與政治,建立了德國科學院、柏林科學院等同時,萊布尼茨也是著名的邏輯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萊布尼茨是德國柏林科學院的創辦人和第一任院士,被稱為德國乃至歐洲歷史上最後一個通才。1646年,萊布尼茨出身於德國東部萊比錫一個書香門第,父親是萊比錫大學教授,母親也極有學識,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及學校教育。萊布尼茨自小就學會了運用多種語言來表達思想,並表現出超常的哲學天賦。萊布尼茨6歲時,父親去世,留下了大量的藏書。萊布尼茨自幼年就廣泛接觸了古希臘羅馬文化,閱讀了許多著名學者的著作。
  • 牛頓與萊布尼茨的微積分之爭,牛頓到底做了什麼?
    後人在萊布尼茨的手稿中發現他曾經抄錄牛頓關於流數術的論文的段落,並將其內容改用他發明的微積分符號表示。這個發現似乎對萊布尼茨不利。但是,我們無法確定的是,萊布尼茨是什麼時候抄錄的?如果是在他創建微積分之前,從某位英國數學家那裡看到牛頓的手稿時抄錄的,那當然可以做為萊布尼茨剽竊的鐵證。但是他也可能是在牛頓在1704年發表該論文時才抄錄的,此時他本人的有關論文早已發表多年了。
  • 牛頓,他是科學上的巨匠,卻是道德上的矮子探索他不為人知的一生
    牛頓像艾薩克-牛頓的一生非常極端,他是一個智商290的百科全書式的「全才」,著作與成就不計其數,在此不再過多贅述,讓我們共同探索他不為人知的另一面人生——醜陋的德行牛頓vs胡克 萬有引力之爭胡克像胡克是英國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在力學、光學、天文學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他設計和發明許多科學儀器,被譽為英國的「雙眼和雙手」。後世公認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這也奠定了他科學巨擘的地位。
  • 萊布尼茨,一個千古絕倫的大智者,本人就是一所科學院
    而在300多年前的德國,就有這麼一位被稱作「百科全書」式的天才,他的名字叫萊布尼茨。他是歷史上少有的通才,被譽為17世紀的亞里斯多德。萊布尼茨1646年出生於德國的萊比錫,他父親是萊比錫大學的哲學教授。從小開始,萊布尼茨就酷愛讀書,還自學了幾門外語,15歲的時候就進入了萊比錫大學,學習數學,同時還鑽研哲學和法學。僅僅20歲,他就獲得了博士學位和教授席位。
  • 375年前誕生的絕頂天才|牛頓的一生
    2018年1月4日是偉大的科學家伊薩克·牛頓誕辰375周年的紀念日. 他為人類貢獻良多, 為後世留下了「自然哲學與數學原理」和「光學」兩本不朽的科學巨著.注按舊儒略曆牛頓出生日期為1642年12月25日下文轉自: web2.nmns.edu.tw/PubLib/NewsLetter/91/180/11.htm牛頓的一生大科學家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1564~1642)逝世後大約
  • 萊布尼茨:一個千古絕倫的大智者
    萊布尼茨生於德國,成名於法國,因與牛頓的微積分「優先權之爭」而與英國學術界糾葛……多才多藝的萊布尼茨在數學、哲學、物理學、語言學等領域卓有成就,
  • 「一個千古絕倫的大智者」萊布尼茨
    >編者按:              萊布尼茨生於德國,成名於法國,因與牛頓的微積分「優先權之爭」而與英國學術界糾葛……多才多藝的萊布尼茨在數學、哲學、物理學、語言學等領域卓有成就,並倡導成立了歐洲多家科學院。
  • 十七世紀的亞里斯多德——萊布尼茨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年7月1日-1716年11月14日),17、18世紀之交德國最重要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哲學家,歷史上少見的通才。 萊布尼茨出生於德國萊比錫,父親是萊比錫大學的道德哲學教授,母親出生在一個教授家庭。萊布尼茨從小便廣泛接觸古希臘羅馬文化,閱讀了許多著作,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功底和學術目標。15歲時進入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在聽了教授講授歐幾裡德的《幾何原本》的課程後,對數學產生了濃厚興趣。17歲時他在耶拿大學學習了短時期的數學,並獲得了哲學碩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