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取代塑料?中科院院士團隊最新研究登上Science子刊

2020-12-06 DeepTech深科技

五一假期第一天,繼上海、成都和杭州等國內城市之後,北京也開始全面進行強制垃圾分類,正式施行《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

塑料作為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垃圾,儘管其具有輕便、結實和廉價的特點,是一種被人類廣泛使用的人造材料,但其在為人類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危害。愈發嚴重的 「白色汙染」 問題,已經成為全人類亟需解決的共同難題。我們需要尋找一種綠色、高性能的塑料替代品。

日前,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教授領導的團隊報告了一種高性能結構材料——纖維素納米纖維板(Cellulose Nanofiber Plate,CNFP),有望在多個領域取代塑料。相關研究論文已發表在 Science Advances 雜誌上。

塑料的不易降解性,導致其廢棄物可以長期存在。塑料自然降解時間長,有的甚至長達 100 年以上,而且往往使用一次就被丟棄,全球每一天都會大量廢棄塑料產生,這就導致 「白色汙染」 問題愈發嚴重;此外,許多未經回收的塑料最終會進入海洋,在海浪、陽光和海洋動物的共同作用下,被分解成數百萬個微小碎片(即微塑料),微塑料可能會通過我們日常吃的魚或者喝的水進入我們的血液和免疫系統,從而危害我們的身體健康。

作為一種 「事後」 手段,垃圾分類也僅僅有助於解決塑料的去向問題,並沒有從源頭上解決根本問題。尋找一種可行的塑料可替代品或許是一種更好的解決方案,這也是全球科研人員一直在努力攻關的方向。

近年來,設計同時具有互斥屬性(例如強度和韌性)的高性能結構材料,尤其是基於納米構件的結構材料,引起了科研人員越來越多的興趣。當這些納米構件被 「組裝」 成宏觀尺度的材料時,許多納米級性質就可以被擴展到宏觀層面。特別是,用可再生和可持續的納米構件來構建一種高性能、綠色的塊狀結構材料非常重要。

地球上的大多數植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纖維素基材料已經被用來作為它們自己的結構支撐材料。植物中的纖維素主要以纖維素納米纖維(CNF)的形式存在,具有出色的機械和熱學性能。CNF 可以從植物中提取,也可以由細菌產生,是地球上最豐富的綠色資源之一,它具有低密度、低熱膨脹係數、高強度、高剛度、易變形等優良性能,是構建宏觀高性能材料的理想納米級構件,它比凱芙拉(Kevlar)和鋼具有更高的強度(2 GPa)和模量(138 GPa),並且與石英玻璃相比,它具有更低的熱膨脹係數(0.1 ppm/K)。

儘管人們已經做了各種各樣的努力,來將 CNF 的這些納米級性能擴展到宏觀水平,但迄今為止,只有宏觀的纖維和薄膜可以通過不同的策略來製備。例如,宏觀纖維是從木材 CNF 中獲得的,其楊氏模量為 86 GPa,抗拉強度為 1.57 GPa,超過了任何已知的天然或合成生物聚合物。此外,研究人員也設計出了強度高、透明度高、熱膨脹係數低的 CNF 薄膜,並將其用於電子器件、柔性顯示等領域。然而,在將 CNF 這種材料的納米級性能擴展到立體塊狀結構材料方面仍然存在挑戰。如果能夠構建出一種可持續的高性能立體結構材料,必將推動 CNF 的發展,拓寬其應用領域,為工程設計提供更多的材料選擇。

自人類誕生之初,材料就成為社會發展的基礎。在各種材料中,金屬、陶瓷和聚合物等結構材料使用最廣泛。該 CNFP 具有較高的比強度,比鋼高 4 倍,比傳統塑料及鋁合金高。此外,CNFP 的比衝擊韌性高於鋁合金,密度僅為鋁合金的一半。

圖|CNFP 的製備過程和結構分析。A. 通過生物合成作用生產 CNF 水凝膠;B. 水凝膠及其三維納米纖維網絡結構;C. 在 80 攝氏度溫度下通過壓縮多層 CNF 水凝膠製備 CNFP;D. CNFP 樣品示意圖;E. CNFP 的多層結構;F. CNFP 單層結構的納米纖維網絡;G. CNFP 中纖維素分子鏈通過氫鍵緊密結合;H. CNFP 樣品;I. 經加工後的零件。(來源:Science Advances)

圖|CNFP 與聚合物、金屬和陶瓷等多種材料的熱膨脹係數和比強度、比衝擊韌性對比,CNFP 優於聚合物、金屬和陶瓷。A. 熱膨脹係數和比強度圖;B. 熱膨脹係數和比衝擊韌性圖。(來源:Science Advances)

與塑料或其他聚合物基材料不同,CNFP 具有極好的耐極端溫度和熱衝擊的性能。從 -120°C 到 150°C,CNFP 的熱膨脹係數低於 5 ppm/K,這接近於陶瓷材料,遠低於典型的聚合物和金屬。此外,在 120°C 的受熱和 -196°C 的液氮之間連續進行 10 次快速熱衝擊後,CNFP 仍能保持其強度。結果表明,該材料具有良好的耐熱尺寸穩定性,在極端溫度和冷熱交替的條件下,具有作為結構材料的巨大潛力。

CNFP 不僅具有出色的性能,由於其原材料獲取範圍廣,且採用生物輔助合成工藝,其成本也非常低,每公斤成本僅為 0.5 美元,低於大多數塑料。由於密度低、強度和韌性突出、耐熱尺寸穩定性好,CNFP 的所有這些性能都超過了傳統的金屬、陶瓷和聚合物,使其成為工程需求的高性能和環保替代方案,將在輕量化抗衝擊防護及緩衝材料、空間材料、精密儀器結構件等應用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尤其適用於航空航天領域。

論文指出,CNFP 不僅有能力取代塑料,使我們免於被塑料 「淹沒」 的危機,其作為下一代可持續、輕量化的結構材料也具有巨大的潛力。基於這種生物基和可生物降解的材料,可持續和高性能結構材料的構建將極大地加快塑料替代。

也許在未來某一天,「白色汙染」 問題將會徹底消失。

相關焦點

  • 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團隊兩項成果登上《自然》子刊!
    近日,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柔性電子材料與器件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黃維院士團隊兩項成果登上《自然》子刊。其一是黃維院士、陳永華教授團隊和吉林大學集成光電子國家重點實驗室&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張立軍教授合作,在層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自然·光子學》上。
  • 喝甲醇的「甲蟲」登上《Science》子刊封面
    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編 | 信儀智東西8月20日消息,近日,南加州大學的研究團隊製造出了一個長15毫米、重88毫克,只有甲蟲般大小的微型機器人「RoBeetle」這篇論文剛剛登上了《Science》機器人子刊封面,一作楊秀峰本碩都就讀於華科。楊秀峰「RoBeetle」使用「人造肌肉系統」爬行、爬坡,還能在背上負載其自重2.6倍的物體續航2小時之久。
  • Nature子刊刊發中科院海洋所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中科院海洋所大洋巖石圈與地幔動力學課題組關於利用Mo同位素體系示蹤俯衝帶流體性質最新成果,對理解島弧巖漿作用、地幔楔氧逸度及研究殼幔循環作用具有重要意義。陳碩博士為文章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
  • ...子刊:中科大團隊研發出高性能CNFP材料 有望在多個領域取代塑料
    基於這種生物基和可生物降解的建築材料,可持續和高性能結構材料的構建將極大地促進塑料的替代,並幫助我們避免濫用塑料的「世界末日」。近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USTC)的俞樹宏院士領導的團隊研發出一種穩健可行的策略,可將CNF加工成具有低密度、出色的強度和韌性以及出色的熱尺寸穩定性的高性能塊狀結構材料。
  • 《科學》雜誌子刊最新研究:美國成為世界最大塑料垃圾製造者
    近日發布於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進展》的一項最新研究指出,美國把塑料垃圾汙染問題歸咎於亞洲國家,但美國才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垃圾製造者。美國2016年製造的塑料垃圾量在全世界排名第一,達4200萬噸;年度人均製造塑料垃圾130.1公斤。美國雖然只有世界總人口的4%,卻製造了世界上17%的塑料垃圾。美國是世界第二大塑料垃圾出口國。
  • 于吉紅院士研究團隊研究成果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
    【消息來源:化學學院】5月27日,化學學院于吉紅院士領導的科研團隊在美國科學促進會出版的《Science Advances》(Science子刊)上發表了題為「分子篩限域碳點:新一類具有超長螢光壽命的熱致延遲螢光材料」(Carbon dots in zeolites: A new class of thermally activated
  • 南京大學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34;(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
  • 浙江大學:最近連發2篇Science和多篇Nature子刊!
    在國家雙一流名單公布的最近一個多月裡,浙江大學在科研方面就取得了很大突破,連續發表2篇Science(含參與發表1篇)和5篇Nature子刊,上升勢頭可謂非常強勁。  這些論文來自浙大不同院系,包括生命科學研究院、醫學院、化學系、物理系、農學院等。
  • Cell子刊iScience到底怎麼樣
    最近有粉絲在後臺諮詢Cell小子刊iScience怎麼樣,值不值得投稿呢?生命科學前沿將開設期刊鑑賞欄目,分析熱點期刊走勢。iScience 是Cell Press於2018年新開的綜合性開源期刊。該雜誌主要發表包括生命科學、物理學和材料科學在內的基礎和應用研究。該雜誌將成為一個多學科交叉和開放獲取的同行評閱期刊。iScience於2018年3月首刊,2019年12月份入選SCIE。不到2年的時間即入選SCIE證明了該期刊的運作能力。
  • 南大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Gate tunable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for reconfigurable neural network vision sensor"(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
  • 王中林院士團隊Science子刊:透氣、生物降解、抗菌電子皮膚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近日,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團隊報導了基於摩擦納米發電機的全納米纖維的透氣、可生物降解和抗菌的電子皮膚,其製造方法是將銀納米線(Ag NW)夾在聚乳酸-乙醇酸(PLGA)和聚乙烯醇(PVA)之間。具有微米級至納米級的分層多孔結構,電子皮膚具有高比表面積的接觸帶電和大量的毛細通道用於熱溼傳遞。
  • 期刊鑑賞-Cell子刊iScience到底怎麼樣
    最近有粉絲在後臺諮詢Cell小子刊iScience怎麼樣,值不值得投稿呢?生命科學前沿將開設期刊鑑賞欄目,分析熱點期刊走勢。該雜誌主要發表包括生命科學、物理學和材料科學在內的基礎和應用研究。該雜誌將成為一個多學科交叉和開放獲取的同行評閱期刊。 iScience於2018年3月首刊,2019年12月份入選SCIE。不到2年的時間即入選SCIE證明了該期刊的運作能力。
  • 相關研究登Science子刊封面
    義大利技術研究院創造類似人手的手部假肢,相關研究登上了最新一期 Science Robotics 封面。還記得美劇《越獄》裡的著名角色 T-bag 嗎?在第二季裡他被人砍了手,從此實力大減。在回歸的第五季,有人為了讓他能夠更好地執行任務,幫他裝了一個全功能的機械手。
  • 寫進世界記錄表,江蘇教授團隊最新成果登上Nature子刊!
    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和矽基薄膜太陽能電池領域進行了比較系統深入的研究,領導科研團隊實現了全鈣鈦礦疊層太陽能電池、平面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非晶矽/微晶矽疊層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效率的世界記錄。全鈣鈦礦疊層電池以其高效率、低成本、製備工藝簡單等突出優勢,近年來逐漸成為了世界光伏研究領域的重要熱點方向。
  • 中科院這個科研部門,一個月投中2篇Science!
    ,38歲增選為中科院院士,擁有「超音速」科研進程的他,帶領著大家共同奮進。 讓我們首先關注到任文才科研團隊發表的這兩篇Science論文的具體情況(以近日發表文章為優先介紹): ‖ 第一篇:發現空位誘導的二維材料薄膜超快離子傳輸 10月30日,國際學術期刊《Science》在線發表了該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先進炭材料研究部在二維材料物性研究方面的最新進展
  • 《科學》雜誌子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塑料垃圾製造者
    近日發布於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進展》的一項最新研究指出,美國把塑料垃圾汙染問題歸咎於亞洲國家,但美國才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垃圾製造者。美國2016年製造的塑料垃圾量在全世界排名第一,達4200萬噸;年度人均製造塑料垃圾130.1公斤。美國雖然只有世界總人口的4%,卻製造了世界上17%的塑料垃圾。 美國是世界第二大塑料垃圾出口國。
  • 廣州大學最新研究成果登上英國著名雜誌《自然》子刊!
    近日,廣州大學陳曦教授及其國際合作團隊在天體脈澤與大質量恆星形成研究方向取得重要突破,論文於北京時間2020年7月14日在線發表於《Nature Astronomy》(自然-天文學)。該期刊是英國著名雜誌《Nature》(自然)於2017年創立的自然科學類子刊,2019年SCI影響因子11.518,是天文學領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此項研究工作由廣州大學、中科院上海天文臺、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南京大學,以及來自俄羅斯、英國、澳大利亞、南非、加拿大、荷蘭、美國、日本、德國等多家研究機構的國際研究團隊合作完成。
  • 中國碳納米管新研究登上《自然》子刊
    中國碳納米管新研究登上《自然》子刊  黃琨 • 2019-12-19 15:56:19 來源:前瞻網 E179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
  • 廣州大學最新研究成果登上英國著名雜誌《自然》子刊!
    近日,廣州大學陳曦教授及其國際合作團隊在天體脈澤與大質量恆星形成研究方向取得重要突破,論文於北京時間2020年7月14日在線發表於《Nature Astronomy》(自然-天文學)。該期刊是英國著名雜誌《Nature》(自然)於2017年創立的自然科學類子刊,2019年SCI影響因子11.518,是天文學領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
  • 【Science子刊】中科院聯合北大開發出延緩衰老的「基因療法​」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Yun 導言:中科院聯合北大首次利用全基因組 在該項新研究中,來自中國科學院和北京大學的研究團隊聯合攻關,經過六年多的不懈努力,利用全基因組CRISPR/Cas9篩選技術及人早衰症間充質幹細胞研究體系,鑑定了百餘個新的人類細胞衰老促進基因,並對排名前50的基因進行了功能驗證,證實了敲除這些基因均可延緩人間充質幹細胞的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