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的否定過去來接近真理:科學史上的十大錯誤結果

2020-11-17 知社學術圈

人類總是要犯錯誤的,即使是科學家也不例外。實際上,錯誤在科學中相當普遍,大多數科學家認為他們別無選擇,因為犯錯是發現真理的必經之路。錯誤的實驗可能會引發更進一步的實驗,這些實驗不僅可以糾正原始錯誤,而且可以發現以前從未懷疑過的新事實。

藝術家的印象中的金星。

M.KORNMESSER / ESO,加州理工學院/ JPL / NASA


前段時間,有關金星上發現生命跡象的新聞很有熱度,人們對在距離地球這麼近的地方可能存在外星生命顯得非常有興趣。但是如果仔細了解相關細節以及最新的相關發現,這個紅極一時的新聞又有點靠不住了。所謂發現生命跡象,證據來源於觀測發現了磷化氫的光譜——這種化合物被認為只能由微生物產生或者由人類製造,排除後者的話,就成了發現生命的證據。但是許多獨立的觀測認為,要確認那段光譜就是磷化氫很困難,因為塵埃、大氣或者光汙染都有可能是信號噪聲,在沒有完全排除這些因素之前,是不可能有確切的結論的。

當然科學界對公布發現的團隊和質疑他們的團隊都非常理解,因為這是現代科學研究工作的常態,任何創新的發現和成果都必須經過足夠多的重複觀測或實驗,才有可能被確認為真正的進步。而在科學史上,也曾有過許多「著名的錯誤」,這些錯誤未必是有意為之,但是在它們被證偽之前的確都曾經引起極大地關注和影響。

科學史上的十大錯誤結果


10.一種奇怪的元素替代

2010年來自NASA的一份論文宣稱,一種細菌的DNA內,一些地方砷代替了磷,這顛覆了之前磷元素不可取代的結論。這個聽起來有些可疑,但是論文中的證據似乎還不少。但是很快這個研究被推翻了:質譜分析表明該DNA僅包含微量的游離砷酸鹽,而沒有可檢測到的共價結合的砷酸鹽。

9.奇怪的水

1960年代,蘇聯科學家聲稱,他們生產了一種新形式的水,這種水在石英玻璃毛細管中加熱後性質反常:500℃沸騰,-8℃才結冰。到1960年代末,世界各地的化學家都開始大力開展這種「聚合水實驗」。從1962~1973年,世界上發表了有關「聚合水」的學術論文有450餘篇,當然,也有許多科學家極力反對聚合水的存在。1973年,分析化學家羅西友以一種巧妙而又令人信服的方法證明,「聚合水」不過是溶有鈉、鉀、氯離子和硫酸根的水。

8.中微子的速度比光還快

中微子是奇怪的小重量級亞原子粒子,2011年科學家宣稱這種粒子的速度比光速還快。當時他們測量了中微子從日內瓦附近的CERN原子粉碎機飛到義大利的探測器需要多長時間。最初的報告發現,中微子到達的時間比光束快了60納秒。快於光速的中微子馬上登上了頭條新聞,這引起了大多數物理學家的懷疑,「愛因斯坦的棺材板快蓋不住了」。但是很快2012年他們的理智恢復了,研究團隊發現由於一根鬆動的電纜使實驗的時鐘不同步,從而產生了錯誤的結論。


7.來自早期宇宙的引力波

微波輻射瀰漫了所有空間,而大爆炸的餘輝則在138億年前使宇宙開始活動。解釋早期宇宙細節的通俗理論稱為膨脹,它預測了宇宙最早出現的原始引力波在微波輻射中會出現斑點。

2014年,科學家報告稱精確地發現了預期的信號,同時驗證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所預測的引力波的存在,並提供了有利於通脹的有力證據。然而,令人懷疑的是,對於大多數版本的膨脹理論,所報告的信號要強於預期。可以肯定的是,該團隊的分析沒有適當考慮導致數據傾斜的太空塵埃。原始引力波仍未被發現,但是類似的引力波,如黑洞碰撞產生的引力波,最近幾年已經檢測到了很多次。

6.一個單星系的宇宙

在20世紀初期,大多數天文學家認為,模糊的漩渦星雲位於銀河系中,當時被認為是整個宇宙的組成部分。也就是說,宇宙中只有一個銀河系。但是一些專家堅持認為,旋渦星雲距離更遠,它們本身就是一個星系。到了1924年,埃德溫·哈勃確信,至少有一部分旋渦星雲實際上就是河外星系,與銀河系相距甚遠。

天文學家觀看超新星1987A的照片,如圖所示,他們認為看到了一個快速旋轉的中子星發出的信號,非常奇怪,無法理解。但是結果卻是用於瞄準望遠鏡的相機電子裝置的產生的幹擾現象。圖源:NASA

5.超新星的超快脈衝星

1987年,當超新星出現在大麥哲倫星雲中時,天文學家欣喜不已,這是幾個世紀以來最接近地球的恆星爆炸。隨後觀測到了來自脈衝星的信號,脈衝星是一個旋轉的中子星,該星應該位於某些類型的超新星爆炸所產生的碎片中間。但是直到1989年1月,潛在的脈衝星仍被隱藏起來,當時高速重複的無線電信號表明存在超新星遺留下來的超旋子。它每秒發出近2000次的蜂鳴聲,比任何人預期的(或可以解釋的)快得多。但是經過一夜穩定的搏動,脈衝星消失了。理論家們競相設計巧妙的理論來解釋離奇的脈衝星及其發生的事情。然後在1990年初,望遠鏡操作員將一臺電視攝像機(用於引導望遠鏡)重新投入使用,然後信號又出現了—在另一個超新星殘餘附近。所謂的脈衝星的信號實際上是引導相機電子裝置中的幹擾,並非來自太空的信號。

4.繞脈衝星運轉的行星

1991年,天文學家報告了一個大發現,那就是發現了圍繞恆星旋轉的行星。當然這個發現中的「恆星」是一顆脈衝星,它是一個距地球約10,000光年的旋轉中子星。脈衝星的無線電脈衝的時間變化表明存在一個伴星,每六個月圍繞脈衝星旋轉一周。不過,很快天文學家意識到他們對脈衝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使用了不精確的數據,使得信號異常不是由行星引起的,而是由地球繞太陽運動引起的。

3.地球的年齡

在1700年代,法國博物學家喬治·路易·勒克萊爾(Georges-Louis Leclerc)伯爵夫人(Comte de Buffone)認為地球年齡約為75,000年,但他承認地球的年齡可能更長。19世紀的地質學家認為,它的年齡還要長一些—幾億年甚至更長,以便解釋對地球埋藏歷史的逐層觀察。1860年以後,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提出的新的進化論也暗示了一個非常古老的地球,為物種多樣性的進化提供了時間。但是,據推測是對這樣一個古老地球的明確裁定來自一位物理學家,他計算出原本熔融的行星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冷卻。他採用了大約1億年的年齡限制,後來又提出實際年齡甚至可能比這個年齡小得多。但是,他的計算有誤—不是因為他數學不好,

地球中元素的放射性衰變為混合物增加了很多熱量,從而延長了冷卻時間。最終,根據放射性衰變速率(特別是在與地球同時形成的隕石中)估算出地球的年齡,從而提供了大約45億年左右的正確年齡估算。

2.宇宙的年齡

當1920年代末天文學家首次發現宇宙正在膨脹時,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它已經膨脹了多長時間?通過測量當前的膨脹率並向後推算,他們發現宇宙的年齡必須小於20億年。然而,放射性測量已經確定了地球的年齡要比地球大得多,而且宇宙是否比地球年輕還很令人懷疑(因為這很荒謬)。然而,那些關於宇宙膨脹的早期計算是基於依靠造父變星的距離測量得出的。

天文學家根據造父變星的亮度波動速度來計算其距離,這又取決於它們的固有亮度。將固有亮度與視在亮度進行比較可以得出造父變星的距離,就像知道燈泡的瓦數就可以測量出燈泡的距離一樣。然而,事實證明,就像燈泡一樣,造父變星不止一種,這幹擾了膨脹率的計算。如今,收斂計算方法使宇宙的年齡達到了138億年,終於讓人們放心了——地球的年齡小於宇宙年齡。

地心圖

天文學家長期以來以最大和最熟悉的錯誤科學信念之一,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BARTOLOMEU VELHO(公共領域)

1.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我們必須指責亞裡斯多德——他不是第一個說地球佔據了宇宙中心的人,但是他是最堅定的那個人,並相信他已經使用邏輯將其確立為無可爭議的真實。他堅持認為地球必須在中間,因為地球(元素)總是試圖向其「自然位置」移動,即宇宙中心。即使亞裡斯多德發明了形式邏輯,他顯然也沒有在論證中注意到一定程度的循環性。許多許多年後,在1543年,哥白尼為證明亞里斯多德的錯誤提供了有力的證據。然後在1610年,伽利略(Galileo)觀察到金星經歷了完整的公轉——圍繞太陽而非地球。


整個科學史表明,各種各樣的錯誤實際上是不可避免的。上述這些例子的正面價值在於:它們都曾流行一時,但是最終都被科學的證偽了,這很重要。與某些哲學和思想觀念糾纏千年依然一團亂麻不同,科學在不斷犯下和修正錯誤中,已經走出了很遠很遠……


參考文獻

1. https://www.sciencenews.org/article/science-top-10-erroneous-results-mistakes

2. https://www.sciencenews.org/article/venus-phosphine-possible-sign-life-doubts-how-science-works

相關焦點

  • 盤點科學史上8個錯誤的科學理論
    雖然許多理論在當時很流行,但最終被證明是錯誤的。然而,它們仍然是科學發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環。隨著地球的不斷膨脹擴張,小的陸地被分開,海洋覆蓋了陸地。曼託瓦尼的理論一度興盛一時,但德國人阿爾弗雷德·維格納的大陸漂移理論很快在這場競爭中佔據了上風。
  • 科學家也不「完美」也會犯錯,盤點科學史上8個重大的錯誤
    即使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他們也會犯一些現在看來不可思議的錯誤。醫學界曾犯過一系列重大錯誤。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添加「宇宙常數」是他一生中犯下的「最大錯誤」。但現在說還為時過早,因為最近關於空間和時間特性的發現表明,可能確實需要一個宇宙常數來將理論與觀測值相匹配。
  • 愛因斯坦的「最大錯誤」,科學史上的一個悲劇
    宏籌壯志映照慘澹現實,事業剛剛起步的愛因斯坦現實何其窘迫,「他坐在大椅子上,左手抱著孩子,右手在一個平板上寫方程,同時抽著雪茄,煙霧從嬰兒、方程和訪客旁飄過」。  十年攻堅、大功告成。1915年底,愛因斯坦完成了廣義相對論的重大突破,他致信給好友貝索「我最大膽的夢想已經成真」。
  • 人民日報科技雜談:科學家的自我否定
    ■不論是科學大家的自我否定,還是科研小兵的挑戰權威,體現的都是對科學的敬畏、對真理的執著 不久前,著名科學雜誌《自然》發表了英國物理學家霍金的一篇論文,他在文中提出:自己當初對世界的認識是有缺陷的。按照經典理論,黑洞內部不會放過任何物質信息,但最新理論卻證明:能量和信息能夠逃離黑洞。這樣,黑洞是否真的存在,就值得懷疑了。
  • 被醜化的「地心說」,其實是科學史上最偉大的理論
    被醜化的「地心說」,其實是科學史上最偉大的理論學過物理的,了解哥白尼同志的,都知道他在1543年發表的《天球運行論》,把地球從宇宙的中心拉到了一邊,把一直委屈的太陽大哥終於是放回了自己的位置。其中最大的影響就是,這套理論否定了宇宙運行的圓形軌道,指出了行星運行軌道都是橢圓的。徹底擊碎了幾千年來的天球宇宙模型。
  • 世界觀:現代人必須要懂的科學哲學和科學史
    《讀者》2019年度十大影響力圖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思辨之光。
  • 物理學家的錯誤預言
    1893年,他把科學發展的狀況及其歷史精心地編製成綱目,並發表演說宣布科學大廈已經建成,物理學的所有偉大發現都已齊備,以後物理學家們除了重複和改良過去的實驗,使原子量或一些自然常數增加些小數點位數以外,將再也不會有什麼事情可做了。當時,在他看來,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已經到了頂點,經典物理學已經發展到了「終極理論」,科學真理已經達到了「絕對真理」,所以科學探索可以終止了。
  • 書評 |《現代科學史》:科學地認識科學
    《現代科學史》是一部厚重又輕鬆的類教科書作品。兩位英國科學史家彼得·J.鮑勒和伊萬·R.莫魯斯有著豐富的大學教授經驗,以通俗講解的方式、配合繪畫、實驗示意圖、手稿、照片等珍貴圖片,意欲向讀者介紹這場非凡的歷程以及相關的科學觀念是如何變化的。
  • 科學史中"內史"與"外史"劃分的消解
    其中,「內史論」者認為,科學的發展有其自身的內在發展邏輯,是不斷趨向真理的過程;科學內在的認知概念和認知內容不會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且科學的真理性和內在發展邏輯往往使得其發展的速度和方向也不受外部因素的影響。相反,「外史論」者則堅持認為,儘管科學有其內在的概念和認知內容,但是科學發展的速度和方向,往往是社會因素作用的結果。
  • 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生物科學史的應用研究
    關鍵詞:生物科學史;生物學教學;探究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實施建議中明確提出,教師應充分利用科學史來開展教學。此外,學生在面對抽象概念時,運用科學史教學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準確構建概念需要豐富的生物學事實來支撐,而科學史詳細記錄了科學家的探索歷程和研究方法,也包含著知識的形成過程。
  • 胡恩海︱科學史絕非科學的註腳:科學革命的人文理解
    過去數百年間,當基督教世界的大師都在從事哲學研究,一個近乎全新的自然展現在了我們面前……毫無疑問,如果科學被正確且普遍地培育,沒有什麼會比它傳播得更快了。——約翰·德萊頓(John Dryden),1668現代早期的科學革命是人類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事件之一。
  • 現象學認識不到唯一排它性的真理
    了解今年物理宇宙學諾獎得主皮布爾斯所持還都是元子說所批評的現象學錯誤物理觀念,可知元子說新概念物理確確實實超越了現象學物理!超越了西方主流學派的「諾獎級」現象學觀念的物理!元子說獲得諾獎只在於人們能夠超越現象學認識到真實物理的時間所需要的過程。元子說的新概念物理提前回答了代表主流學派的大衛格羅斯所百年展望的物理學十大難題。
  • 建立西方科學史譯著的高地
    張卜天直言,西方科學史領域的書籍是目前國內市場上最稀缺的品種之一,優秀出版物更是鳳毛麟角,與西方科學史浩瀚的文獻形成了巨大反差。 吳國盛也表達出同樣的觀點。他說,西方科學史在過去半個世紀發展迅速,文獻汗牛充棟,而國內西方科學史方面的圖書則「基本處在隨機無序狀態」。
  • 「真理」的反義詞,是「清楚」
    雖然其第一則,依然強悍地閃亮著戈革式的話鋒:    本書作者可以說是科學史上一位「大名垂宇宙」的人物,他的生平,見本書所載其得意門生雷昂·羅森菲爾德撰寫的《傳略》。他的科學-哲學思想應該由科學史界進行廣泛深入的討論和研究,所以在此不以個人的一偏之見加以評論(那種做法有一定的流弊)。    為譯著寫一些說明、介紹、評論性的文字,應該是譯者的一份職責。
  • 基礎物理學中,這3個發現堪稱是科學史上的奇蹟,使人類走向光明
    我們從一個想法開始,進行一個實驗,並根據結果去確認或否定它的存在。有時候,我們進行一個實驗,會得到一個與預期完全不同的結果。今天,我們對宇宙有了很好的了解,但在通往宇宙的路上,我們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結果。當我們取得一點進展時,我們肯定會遇到其他的情況。以下是描述科學史上三大奇蹟的歷史之旅。
  • 接近光速的宇宙飛船飛行5分鐘,地球上的時間過去了多久呢?
    文/科學年輪曾幾何時,人類的智商突然開竅,從野蠻無知邁進文明先進,這一切也就是近幾百年的事情,人類用近幾百年的時間走過了過去數萬的年都沒有走完的路。我們都知道世界上最快的速度是光速,真空中光速每秒可以達到30萬千米,這個速度從地球一秒多就可以到達月球,太陽光到達地球也只需8分鐘,可以說是人類難以想像的快。
  • 被醜化的「地心說」,其實是科學史上最偉大的理論
    並非一無是處,哥白尼剛提出日心說的時候,並沒有多少人理會,也沒有引起多大的反響,因為這套理論一開始並不完善,甚至是沒有地心說預測日食和月食來的更加準確。其中最大的影響就是,這套理論否定了宇宙運行的圓形軌道,指出了行星運行軌道都是橢圓的。徹底擊碎了幾千年來的天球宇宙模型。
  • 仰望星空的智者在拯救世界,而見識淺陋的「智慧」卻成了「真理」
    研究發現:人群中,99%的人一生處於麻木、無知的苟活狀態,他們不是真理的發現者和捍衛者,而是竭力阻止人類向前邁進的阻力,但他們往往能影響人類社會未來的命運。他們佔據了人群的主流,處於數量上的絕對優勢,因此他們往往具有顛倒黑白的強大影響力。
  • 經受住了質疑的科學知識,無疑更加接近於真理
    經受住了質疑的科學知識,無疑更加接近於真理 來源:科技日報時間:2020-11-24 08:07:47 不存在的「祝融星」近代天文學歷史上,關於「祝融星」(Vulcan)的風波可能是最為知名的事件之一。1859年,當時的法國巴黎天文臺臺長勒維耶,試圖解決一個大難題——水星軌道的近日點進動問題。當時人們發現,在考慮了金星、地球等其他行星的引力攝動後,水星的近日點進動仍然和天體力學的計算結果有所偏差。勒維耶經過大量計算,提出了新行星假設。
  • 科學史上4大錯誤:伽利略肉眼「看」木星
    開爾文不信X光存在  一個世紀以後,同樣是在義大利,現代電學先驅路易吉伽伐尼也犯下了一個重大錯誤。當他將許多青蛙腿串起來,放在鐵籬笆上時,青蛙腿開始抽搐。伽伐尼自以為理解了這一現象,提出了「動物電」新理論,宣稱生物組織可自己產生電流。一段時間以後,亞歷山德羅沃爾塔指出,用銅鉤鉤住青蛙腿,可以將整個裝置變成由化學能驅動的「大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