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篩查和檢測有關法律問題:三個案例(上篇)

2021-03-05 優生智庫

來源:ACOG COMMITTEE OPINION(805).Legal Considerations in Genetic Screening and Testing:Three Case Studies.2020.

整理:出生缺陷諮詢工作站

時間:2021年1月30日

快速發展的遺傳技術改變了臨床醫學的實踐。從產前NIPT到擴展性攜帶者篩查和遺傳性腫瘤基因panel,婦產科醫生常常會面臨有關其遺傳信息的法律責任以及該信息對患者的法律後果的疑問。

以下的三個案例突出了婦產科醫生在進行基因檢測時可能遇到的一些法律問題。這些案例說明了某些法律概念和原則以及與臨床有關的重要立法。這些案例描述並不是要作為法律建議。如要解決涉及合法權利或責任的問題,強烈建議婦產科醫生向專家尋求法律協助。

• 法律和道德上要求保護患者的隱私信息。應將患者的健康信息(包括基因診斷)保密;但如果患者允許你披露此信息,則可以向相關家庭成員提供諮詢。

• 婦產科醫生不應隱瞞患者有關其健康的信息(包括檢查結果),並有責任披露此類信息,尤其是在與決策潛在相關的情況下。

• 鼓勵婦產科醫生諮詢倫理委員會或律師,然後再決定是否向可能面臨風險的家庭成員透露遺傳信息。

• 許多產前基因檢測有可能揭示出患者及其家人意外或未曾懷疑的信息,而這並不是最初檢測的意圖。這樣的結果通常會引起複雜的倫理和法律問題,並且可能需要與遺傳學專業人士、倫理學家或法律顧問進行協商。

一名24歲的患者因為母親患有乳腺癌並且為BRCA1陽性而接受BRCA1基因檢測。患者擔心,如果她的檢測結果呈陽性,她可能會難以獲得健康、生命或傷殘保險。她還擔心僱主因此解僱自己,因為這會增加所有僱員的保費。

該患者的部分顧慮是有根據的,而其他則並非如此。2008年的《遺傳信息和非歧視法》(又稱GINA)是一項美國聯邦法律,禁止健康保險公司利用或要求遺傳信息對保險範圍、保費或資格做出決策。2012年的《患者保護和平價醫療法案》進一步完善,避免已有疾病(BRCA1致病變異)的患者失去健康保險或面臨高額的保費。由於GINA法律,該患者獲得健康保險的資格不會受到BRCA1陽性結果的影響,且如果患者罹患了癌症,則患者保護和平價醫療法案將保護她的資格(和保費)。但是,對原有疾病的強制性覆蓋取決於《患者保護和負擔得起的醫療法案》或包括類似保護措施的替代法律或法規的時間效力。

但至關重要的一點是,讓她了解這些保護措施並不能擴展到其他形式的保險(例如人壽,傷殘和長期護理保險)。《遺傳信息與非歧視法》僅當患者工作單位有超過15名員工時,才能在僱主發現其基因檢測結果後保護她免受就業歧視。較小的公司不受此禁止。

這些保險和就業問題,以及基因檢測的醫學複雜性,凸顯了訓練有素的遺傳諮詢師和遺傳學專業人員在幫助患者做出篩查和檢測決策方面的作用和價值。

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的知識,那就多多關注我們吧!

為了防止大家在人群中走散

特意做了一個小教程

按照指示進行星標置頂

就能第一時間查看更新!

相關焦點

  • 結腸直腸癌家族史的基因檢測,篩查和預防
    父母,兄弟和姐妹等親密(一級)親屬的癌症最值得關注,但更遠親的癌症也很重要。有2個或更多患有結直腸癌的親屬比只有一個親屬患有結腸直腸癌更令人擔憂。如果您的親屬在比普通人更年輕的時候被診斷出患有癌症,那也更值得擔憂。
  • 華大基因遺傳病篩查檢測助力精準醫療
    華大基因遺傳病篩查檢測助力精準醫療 2019年06月03日 14:39作者:網絡編輯:宏偉   近日,華大基因與百餘位來自國內致力於出生缺陷防控的臨床工作者,圍繞孕/產前篩查、遺傳病臨床科研進展與發展、實驗室建設與規範等方向展開了專題討論和案例交流,希望通過學術交流的平臺,促進臨床篩診水平的提高和新技術的發展,讓千萬家庭遠離出生缺陷,為人民健康保駕護航。
  • 上海成立首個遺傳性大腸癌諮詢門診 提供基因檢測篩查幹預
    術前評估時,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大腸外科主任徐燁團隊獲悉患者父親曾有腸癌病史,後經病史問詢和臨床評估,高度懷疑為遺傳性大腸癌。手術中,徐燁教授特意對其腹腔進行了「地毯式」的探查,結果發現多個比較隱匿位置的腫瘤,並將其完整切除。  術後經過病理基因檢測,患者被確診為林奇症候群。「這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一種遺傳性大腸癌類型,這個病理結果與我們的術前判斷基本一致。」徐燁教授說。
  • 宮頸癌防治、篩查與檢測的新進展
    感染有關[4][5]。 三、篩查宮頸癌的HPV檢測技術全新升級 傳統臨床早期宮頸癌篩查方法,自開展以來,大大提高了宮頸癌的篩查率,使發病率下降近 70%,但是其假陰性率高和敏感性低的缺陷限制其發展。
  • 基因檢測公司GRAIL和Cirina合併 專注早期癌症篩查
    近日,由基因巨頭Illumina創立的基因檢測公司GRAIL宣布與Cirina公司合併,並稱雙方將專注早期癌症測試及診斷產品的開發。  根據GRAIL和Cirina官網消息,Cirina在2014年由香港中文大學的盧煜明、趙慧君、陳君賜以及主要投資者德誠資本(Decheng Capital)共同創建,總部位於香港,研究團隊則分布於香港和加州南舊金山。  盧煜明是無創分子診斷與篩查領域的權威,是全球首位在孕婦血液中發現胎兒游離DNA的科學家。三位創始人利用血漿核酸用作檢測癌症及其它疾病作出了重大貢獻。
  • 三代試管嬰兒胚胎染色體篩查
    23對染色體上面分布著大約5-10萬個基因。  一般人群中有1/5―1/4患有遺傳性疾病,平均每人攜帶5―6個隱性基因。但是不是所有問題都會影響孩子的健康,也不是所有問題都能夠被PGS/PGD技術檢出!  一、染色體問題有多嚴重?
  • 預防藥物性耳聾 去做個基因檢測
    一條有關兒童用藥不當致聾的公益廣告,近日在社交網站刷屏。統計顯示,有類似遭遇的兒童,我國每年約有3萬名之多。相關專家表示,藥物性耳聾之所以發生,主要原因是這些兒童屬於藥物性致聾基因攜帶者。對於已經發生的藥物性耳聾,目前缺乏理想的藥物治療方法,但通過耳聾基因檢測,可避免藥物性耳聾的發生。
  • 市兒童地中海貧血防治協會:補貼百萬名兒童篩查地貧基因
    抽血檢測可篩查地貧基因記者於8月31日獲悉,市兒童地中海貧血防治協會已啟動公益篩查活動,將投入6000萬元,為全市一百萬名0-14歲的兒童提供便捷的檢測通道,每人還可獲60元的篩查補貼金。  每人可獲60元篩查補貼金  「目前地中海貧血篩查還不屬於常規檢查,做個全套的基因檢測需要590元。
  • 東莞通過基因檢測可以篩查重大疾病了
    國家基因檢測技術應用示範中心工作人員進行基因檢測工作  7月31日,東莞松山湖生物產業促進大會舉行,梳理展示園區生物技術產業招商引資成果的同時強力推進園區新一輪的產業招商,先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投資的醫療器械生產及研發項目等8個生物產業項目籤約進駐。
  • MSI檢測/IHC檢測在Lynch症候群子宮內膜癌患者腫瘤篩查中的應用
    Lynch症候群是一種由鹼基錯配修復(MMR)基因缺陷引起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主要與4種MMR基因的胚系突變有關,包括MLHI、MSH2、MSH6及PM52,具有較高的癌症發生傾向。基因檢測是Lynch症候群最準確的診斷方法,但常規的基因檢測費時、昂貴,難以在臨床進行廣泛應用,因此在突變分析前對高危人群採取篩查試驗是必要的。針對Lynch症候群相關子宮內膜癌的臨床篩查標準尚未有效建立,應用也不廣泛。
  • 新生嬰兒基因篩查的不確定性與必要性
    在許多國家,向社會推廣新生兒基因篩查,以預防患有嚴重遺傳病的嬰兒是一項重要的社會民生工程。基因篩查的結果不是百分百準確的,而是有著不確定性的——比如,基因測試的結果取決於環境和各種治療間的互相作用,基因篩查可能會出現假陽性。這種不確定性或許會直接困擾著那些來進行基因篩查的家庭的關係——這個小孩的患病機率到底有多大?到底要不要這個小孩?
  • 無創基因檢測陷未檢測到唐氏兒糾紛 衛健委回應
    無創基因檢測技術發明後的兩年,華大基因在深圳和珠海的三家醫院抽取了3177例孕婦的血樣,通過對母親血漿中胎兒游離的基因排序,分析、推斷胎兒的基因組信息,檢測出了胎兒的21三體、18三體和13三體(唐氏症候群、愛德華氏症候群、帕陶氏症候群)三種染色體數目異常,經過羊水穿刺驗證,三項檢出率平均值高於99%,誤診率0.2%。「這就驗證了無創基因技術的臨床適用性。
  • 國內首個無創產前基因篩查技術標準發布
    原標題:國內首個無創產前基因篩查技術標準發布   11月28日,安諾優達參與的國內首個NIPT團體標準——《基於孕婦外周血漿游離DNA
  • 全國首個無創篩查胎兒基因組病技術團體標準發布,可篩查這些疾病
    其實,在遺傳學領域,除了染色體數目異常,基因組病即「染色體微缺失微重複症候群」(或稱致病性拷貝數變異,英文簡稱pCNV)也是導致出生缺陷的一個重要因素。針對「致病性拷貝數變異」篩查,近年來存在的一些問題,行業內亟盼標準出臺。
  • 夢美生命:美國試管嬰兒基因檢測-優生二胎方式
    關於美國試管嬰兒基因檢測:基因檢測是美國第三代試管嬰兒的核心,通過前沿的PGS/PGD技術對囊胚細胞切片進行基因篩查診斷實現,是輔助生殖技術實現優生優育的升華。據美國夢美生命專家介紹,在美國試管嬰兒領域,專家將由精卵結合而來的受精卵置於囊胚培育保溫箱內培養至第5天形成由100多個細胞組成的囊胚後,精~準提取囊胚4~8個外圍細胞(將來發育成胎盤)進行PGS/PGD基因檢測,能全面篩查囊胚的23對染色體的結構和數目是否異常或畸變,診斷出200多種遺傳病,從而準確優選出健康優質的囊胚,從基因層面確保了被植入女性子宮腔的囊胚的質量,完美規避後代罹患染色體病或基因病的風險
  • 基因測序首次獲準用於出生缺陷篩查 此前曾被叫停
    劉女士:因為基因檢測沒有了,唐氏篩查就不能做,出問題的話必須做羊水穿刺檢測,但是羊水穿刺風險太大了,我們很擔心。  今年2月,國家食藥監管總局、國家衛計委聯合發出通知,叫停包括產前基因檢測在內的基因測序臨床應用。此後5個月,劉女士們的尷尬在全國各地密集上演。
  • 檢測腫瘤標誌物≠篩查癌症
    無論是常寧的高端檢測方法,還是醫院裡面常規的檢測方法,體檢的時候拿到手裡的報告都是一樣的,那麼多腫瘤標誌物,到底各有什麼含義呢?癌胚抗原(CEA),可能與消化道的惡性腫瘤有關,比如結腸癌、胃癌,也有研究顯示可以用來評估肺癌療效,但吸菸、懷孕、腸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也可能導致CEA升高。
  • 基因檢測在遺傳性耳聾中的應用
    更為重要的是對其中有完整資料的52個家系的調查顯示,每發現一個陽性患者,平均可以在其家系內發現發現3個耳聾患者,和10個攜帶A1555G突變的正常聽力者,對於這一部分人禁用氨基糖甙類藥物,可以有效避免藥物性耳聾的發生。
  • 孕婦可免費檢測無創基因啦!詳細流程、篩查醫院看這裡……
    昨日從市衛生健康委獲悉,今年我市將免費為本市戶籍孕婦進行胎兒染色體非整倍體無創基因檢測納入20項民心工程。從今日(6月26日)起,具有本市戶籍、妊娠12+0~22+6周的孕婦,可到本市產前診斷機構和各區婦幼保健機構登記,在知情同意下接受採血、進行胎兒染色體非整倍體無創基因檢測、產前篩查諮詢指導等服務。
  • NIPT篩查和超聲發現性別不一致案例分析(下篇)
    整理:出生缺陷諮詢工作站日期:2020年12月26日本研究重在討論NIPT檢測後發現基因型與表型性別不一致的可能原因和有關諮詢和診斷試驗的考慮。NIPT篩查人群中基因型與表型性別不一致發生率較高,約為1/1500-2000,相當於該人群中常見三體和性染色體非整倍體的發生率。性別不一致具有多種可能表現,如相對良性的雙胎消失以及可影響一生健康和發展的性分化症候群。檢測前諮詢必須詳盡和準確,包括性別測定實驗誤差大小、基因型-表型不一致可能性及孕中期超聲性別驗證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