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寫給博士研究生的四條箴言,顏寧:寫的真好

2020-08-27 Future遠見

FUTURE | 遠見 暮成雪 選編


《Four golden lessons》是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1979)獲得者Steven Weinberg發表在Nature-scientist 上的一篇文章,文章中,溫伯格為即將進入科研領域的研究生總結了四條箴言。


史蒂文·溫伯格(Steven Weinberg,1933年5月3日-),生於紐約,美國物理學家,1979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Advice to students at the start of their scientific careers。


文章英文原文深入淺出,行文優美。是大師溫伯格近50年科研生涯的感悟和總結。堪稱經典,讀後獲益匪淺,得到很多科研大牛及導師力薦。


國際著名生物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看到後,在其科學網博客上感嘆道:


「竟然是第一次看到這篇11年前的短文,寫的真好。轉帖在這裡。」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26/n6965/full/426389a.html


以下為《Four golden lessons》的中文譯文/英文原文:


golden lessons1:


沒人知道所有的事情,你也無需如此

No one knows everything, and you don&39;t have to.


golden lessons2:


向混亂進軍,因為那裡才大有可為


Go for the messes - that&39;s where the action is.



golden lessons3:


原諒自己浪費時間

Forgive yourself for wasting time .


我的第三條建議或許最難被接受:那就是原諒自己浪費時間。學生們只被要求回答教授們(當然,不包括殘忍的教授)認為存在答案的問題。但是,這些問題是否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也無關緊要——因為解答這些問題的意義只為了讓學生通過考試。但在現實世界中,你很難知道這些問題是否重要,而且在歷史的某一時刻你甚至無法知道這個問題是否有解。二十世紀初,包括洛倫茲(Lorentz)和亞伯拉罕(Abraham)在內的幾位重要物理學家試圖建立一個電子理論,部分原因是為了解釋為何地球在以太中運動所產生的效應為何無法被探測到。我們現在知道了,他們在試圖解決一個錯誤的問題。當時,沒人能提出一個成功的電子理論,是因為那時還沒發現量子力學。直到1905年,天才的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才發現,需要研究的問題應該是運動對時空測量的效應。從這一思路出發,他才創建了狹義相對論你永遠也無法確定研究什麼樣的問題是正確的,所以你花在實驗室或書桌前的大部分時間都會被浪費掉。如果你想變得富於創造性,那你就應該習慣自己的大部分時間都沒有創造性,同樣應該習慣在迷路在科學知識的海洋裡



My third piece of advice is probably the hardest to take. It is to forgive yourself for wasting time. Students are only asked to solve problems that their professors (unless unusually cruel) know to be solvable. In addition, it doesn&39;s very hard to know which problems are important, and you never know whether at a given moment in history a problem is solvabl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several leading physicists, including Lorentz and Abraham, were trying to work out a theory of the electron. This was partly in order to understand why all attempts to detect effects of Earth&39;re probably not going to get rich. Your friends and relatives probably won&39;re doing. And if you work in a field like elementary particle physics, you won&39;s cores could still be hot after millions of years. In this way, it removed the last scientific objection to what many geologists and paleontologists thought was the great age of the Earth and the Sun. After this, Christians and Jews either had to give up belief in the literal truth of the Bible or resign themselves to intellectual irrelevance. This was just one step in a sequence of steps from Galileo through Newton and Darwin to the present that, time after time, has weakened the hold of religious dogmatism. Reading any newspaper nowadays is enough to show you that this work is not yet complete. But it is civilizing work, of which scientists are able to feel proud.

Article Source: Nature 426, 389 (27 November 2003)

doi:10.1038/426389a

Scientist: Four golden lessons by Steven Weinberg


相關焦點

  • 人物 | Nature力薦:諾獎得主寫給博士研究生的四條箴言
    《Four golden lessons》是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1979)獲得者Steven Weinberg發表在Nature-scientist 上的一篇文章,文章中,溫伯格為即將進入科研領域的研究生總結了四條箴言。
  • Nat寫得e:給研究生的四條金玉良言;顏寧:寫的真好,相見恨晚
    《Four golden lessons》,是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1979)獲得者Steven Weinberg發表在Nature-scientist 上的一篇文章,文章中,溫伯格為即將進入科研領域的研究生總結了四條箴言。Advice to students at the start of their scientific careers。
  • 這些諾獎得主寫給孩子的書,看過了嗎?
    爸爸媽媽們可別以為諾貝爾獎和年齡還小的寶寶們關係不大,其實啊,小E發現有不少諾貝爾獎獲得者都給兒童寫過書呢!小E今天就來給大家盤點一下* 下列圖書在淘寶、亞馬遜皆有發售,搜索圖書名稱即可哦~190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塞爾瑪·拉格洛夫塞爾瑪·拉格洛夫真的是非常了不起!她是世界上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女性。
  • 遇害中國博士父母抵美:冒雨出席校園追悼會 諾獎得主中文致哀
    師生悼念範軼然(芝加哥大學官網)海外網1月15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14日報導,中國留美博士範軼然日前在芝加哥遭槍擊,不幸身亡。13日其父母抵達芝加哥,並在14日前往兒子生前就讀的芝加哥大學,身穿黑色羽絨服出席學校舉辦的悼念會。
  • 芝加哥大學燭光追悼遇害中國博士 諾獎得主向其父母中文致哀
    視頻截圖芝加哥大學在此前的訃聞中寫道,範軼然是該校布斯商學院和肯尼斯·格裡芬經濟系聯合項目四年級博士生,在師生們的共同記憶中,他是一位有前途的學者、慷慨的同學和善良的朋友。 當地時間14日下午4點,芝加哥大學為其舉行了燭光追悼活動。據悉,範軼然的父母也已抵達芝加哥,並出席了追悼活動。▲燭光追悼活動現場。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中國的樓市同樣吸引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們的關注。至少有四位諾獎得主對此作出評論。2007年諾獎得主羅傑·梅爾森和2013年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都提出過中國房地產存在泡沫,席勒多次談及,中國房地產下跌風險較大。
  • 芝加哥大學悼念遇害中國博士,諾獎得主中文致哀
    upgrading to a web browser that supports HTML5 video 芝加哥大學悼念遇害中國博士
  • 比清華顏寧還好看!今年的諾獎得主,真的不是明星客串嗎?
    實際上,這也是諾貝爾化學獎首次被頒發給兩位女科學家。君不見多少博士為了論文熬白頭,實驗室裡的枯燥和寂寞,要不是真心喜歡,誰能堅持下去呢?父親是密西根大學的英語文學博士,母親是教育學碩士,一家子高學歷整整齊齊。
  • 遇害中國留學生父母出席悼念活動,師生雨中舉蠟燭,諾獎得主用中文...
    據美國《世界日報》14日報導,中國留美博士範軼然日前在芝加哥遭槍擊,不幸身亡。13日其父母抵達芝加哥,並在14日前往兒子生前就讀的芝加哥大學,身穿黑色羽絨服出席學校舉辦的悼念會。數百名師生在雨中舉蠟燭默哀,追悼會上,諾獎得主彼得·漢森用中文向範軼然的父母致意。
  • 2017諾獎物理獎得主:發現引力波 一場40年的「打賭」
    2017諾獎物理獎兩位得主講述:  發現引力波  一場四十年的「打賭」  從去年開始位居《科學》《自然》雜誌年度十大科學發現榜首,到今年諾獎物理獎獲獎領域,被稱為「時空漣漪」的引力波由於證實了愛因斯坦百年前的預測,拓展了人類的科學知識邊界
  • 為何不盲信諾獎?諾獎得主學術造假16年,論文數據全靠P
    近日,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得主美國科學家格雷格·塞門扎,被質疑多篇論文涉嫌學術不端,目前Pubpeer已經掛了他至少32篇論文,其中29項是最近2周發出的。美國一直是世界科學的殿堂,吸引了全世界最頂尖的科學家,比如曾經在我國非常有名的青年科學家顏寧、許晨陽如今都在美國工作。許晨陽當時離開中國去美國的原因就是:國內學術造假成風,科研環境惡劣所以才出走美國。當時,很多媒體網友都藉此大肆抨擊我國科研環境,謳歌美國科學精神。如今看來,美國同樣存在學術造假,而且這只是冰山一角。
  • 文小剛獲狄拉克獎 文小剛是第三位華裔狄拉克獎得主
    原標題:理論物理大獎狄拉克獎揭曉,MIT教授文小剛等三人獲獎本年度的狄拉克獎揭曉。義大利當地時間8月8日,國際理論物理中心(ICTP)揭曉了本年度的狄拉克獎得主:哈佛大學教授Subir Sachdev、芝加哥大學教授Dam Thanh Son和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文小剛。該獎項於1985年為紀念英國物理學家狄拉克設立,每年頒發給理論物理和數學領域的傑出科學家,獎金5000美元。8月8日是狄拉克的生日。文小剛是第三位華裔狄拉克獎得主。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3000份表格用於書寫諾獎的提名。
  • 顏寧美國再度斬獲大獎,她會改換國籍嗎?
    不出預料,這條消息傳到國內,立即引起了一片譁然。說風涼話的,嘲諷顏寧徒有其名,拋棄了祖國,攀上了高枝;扼腕嘆息的,質問到底哪裡做得不夠,導致英才外流? 不過,我是不忍心批評顏寧的。,以及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頓悟的過程: 「在普林斯頓,穿著不修邊幅給你上課的可能是諾獎得主、資深院士,你在咖啡廳小憩坐在對面的也可能是美國總統的科學顧問。
  • 北大黃芊芊:17歲進北大28歲博導,今獲300萬大獎不輸顏寧
    ,在北大,同樣有一位美女科學家,比顏寧還要年輕得多,她默默在自己的科研領域裡不斷掘進,科研成果早就震驚了世界。當年,很多北大新生都感到好奇,一位如此年輕的姐姐,怎麼跟一群老教授一起寫了一封信呢?那一年,北大新生真的是無人不識黃芊芊。看了信,到了北大才知道,小姐姐已經是博士生導師了,令這些學霸都欽佩不已。
  • 2018年諾獎得主詹姆斯·艾利森:高中差點「肄業」
    原標題:高中差點「肄業」 努力奪得「諾獎」   2018年諾貝爾獎得主的主題演講於12月7日~8日在瑞典舉行,並面向公眾開放。每場正式演講開始前,諾爾貝基金會的相關委員會都會向公眾分享獲獎者的一些小故事。這堪比學術演講主餐前一道美味前菜。
  • 加拿大盛產諾貝爾獎得主?原來這些名校校友都是諾獎得主
    ,已經有20多位諾獎得主來自加拿大,而且6個領域獎項(物理、化學、文學、生物或醫學、和平、經濟學)全部覆蓋。>生理學或醫學獎關鍵詞:加拿大第一位諾獎得主他是加拿大第一位諾獎得主!班廷1916年畢業於多倫多大學醫學院, 1920年到1921年他在韋仕敦大學(西安大略大學)兼職教授整形外科,1921年到1922年在多倫多大學擔任藥理學講師。
  • 新晉諾獎得主阿爾特:諾獎得主也是瘋狂打工人,為科學打工
    我在這段婚姻中收穫了兩個孩子:兒子馬克,現在是醫學博士,開始了自己的研究事業;接著是女兒斯泰西,目前在科羅拉多州當教師。孩子們一直表現得非常好,我為他們自豪。他們給我帶來了四個孫輩。1984年,我遇到了終身伴侶——我現在的妻子黛安妮。儘管她從來沒有進入過實驗室或者參與我的研究,她卻以最密切的方式進入了我的生活。
  • 諾獎得主塞門扎涉嫌論文造假 學術不端行為你怎麼看?
    諾獎得主塞門扎涉嫌論文造假 學術不端行為你怎麼看?時間:2020-10-22 11:5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諾獎得主塞門扎涉嫌論文造假 學術不端行為你怎麼看? 近日,學術界又掀起了一陣浪潮,2019年諾貝爾生物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涉嫌學術不端。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人數超越哈佛,看世界頂級理工大學的文科情懷
    他也是哈佛大學第27任校長,在哈佛獲得博士學會後的次年,成為哈佛史上最年輕的教授。而經濟學領域最具分量的獎項之一——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人數統計中,麻省理工學院甚至超越哈佛、耶魯和芝加哥等老牌經濟學名校,始終穩坐頭把交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