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農業大學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增強多硫化物吸附和反應動力學的氮摻雜介孔碳包覆的CoP複合

2021-01-14 清新電源

第一作者:程琪

通訊作者:鍾新華*,饒華商*

單位:華南農業大學


研究背景

鋰硫電池因其高的理論能量密度(2600 Wh kg−1)和比容量(1675 mAh g−1)得到廣泛的關注與研究;同時其主要成分硫在地殼中豐度高且環境友好,使得該類電池具備可預期的成本優勢;這些優點,使得該類電池成為最有潛力的下一代儲能系統之一。然而,鋰硫電池面臨的幾個問題限制了其大規模應。首先,硫正極在充放電的過程中體積變化大,導致電池結構的破壞;其次,可溶性多硫化物在充放電過程中的穿梭效應,導致低的硫利用率;再次,單質硫差的導電性造成了較大的器件內阻和極化電壓,當硫的負載量提升時極化現象會更為嚴重,進而導致低的庫倫效率和較差的循環壽命。因此,設計出同時具有高吸附性能和催化活性的硫宿主材料,是目前突破鋰硫電池應用瓶頸的一種可行方法


主要內容

該論文使用ZIF-67裂解衍生物磷化製備含氮介孔碳包覆的磷化鈷複合材料,利用介孔碳基體與金屬磷化物的結合可以提供多種有利於鋰硫電池中多硫化物轉化的效果。首先,具有強化學錨固能力和對多硫化物具有高催化活性的CoP可以有效地抑制穿梭效應。其次,導電介孔碳基體可以緩衝硫的體積變化,降低陰極的電荷傳輸阻抗。因此,在7.0 mg cm-2的高硫負載下,表現出1222 mAh g-1(8.6 mAh cm-2)的高比容量。因此,所報導的CoP@N-C材料在高能密度鋰硫電池中顯示出良好的應用潛力。


圖文解析


圖1複合材料的合成示意圖以及形貌和晶相表徵


圖2 材料的吸附性能,BET以及吸附前後Co元素的化學狀態分析


圖3 鋰硫電池的性能比較分析


圖4 鋰硫電池的電化學性能測試


圖5 材料的雙功能應用及文獻對比圖


結論

本文合成了一種可大幅度提升鋰硫電池性能的CoP修飾的含N介孔碳材料,有效的結合了介孔碳材料對聚硫的強物理吸附性能及優良的導電性,以及CoP材料的良好導電性、對聚硫的化學吸附能力以及對聚硫氧化還原反應的催化作用,作為硫宿主材料獲得了極高的比容量。當同時用該材料作為隔膜修飾和正極硫宿主時,在0.2 C倍率下,放電比容量可高達1222 mAh g−1,在100次循環以後,放電比容量依然高達1143 mAh g−1。CoP@N-C材料作為硫宿主材料在不同電流密度下均獲得了優異的放電比容量,良好的循環穩定性以及卓越的庫倫效率,為過渡金屬磷化物以及介孔碳材料在應用於鋰硫電池抑制穿梭效應、提高反應動力學起到良好的借鑑作用。


文獻信息

Cheng, Q.; Yin, Z.; Pan, S.; Zhang, G.; Pan, Z.; Yu, X.; Fang, Y.; Rao, H.; Zhong, X. Enhancing Adsorption and Reaction Kinetics of Polysulfides Using CoP-Coated N-Doped Mesoporous Carbon for High-Energy-Density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20, 12, 43844.

https://dx.doi.org/10.1021/acsami.0c13601

相關焦點

  • 西安交大《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氮摻雜分層多孔碳促進...
    1 成果簡介 與過渡金屬氧化物電極材料比例,有機摻雜分子具有豐度高,多電子反應和結構多樣等優點,是一種極具吸引力的電化學儲能器件。然而,由於其固有的低電導率和高溶解度,它們存在循環穩定性差和低速率性能等問題。同時解決這兩個關鍵問題是很有挑戰性的。
  • 深圳大學《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氮摻雜超溼,隔熱和彈性石墨烯氣凝膠,可高效產生太陽能蒸汽
    本文,深圳大學謝楊蘇課題組在《ACS Appl. Mater.為了發現這種異常現象,通過實驗和MD模擬研究了氮摻雜的影響。進一步詳細研究了暴露於空氣和空氣溼度的影響,以清楚地說明整個物理圖像。超溼行為歸因於水分子優先吸附在氮摻雜位點上,這大大抑制了空氣中碳氫化合物的吸附。
  • 華南師範大學:氮摻雜硬碳作為鈉離子電容器的對稱電極
    本文要點:1、N-HCs作為陽極具有出色的循環和速率性能。2、N-HC提供超高的能量和功率密度。3、對稱電極具有匹配的反應動力學,從而為SIC帶來了出色的電化學性能。成果簡介 鈉離子電容器(SICs)作為一種集電池和電容器優點於一體的新型儲鈉裝置,近年來得到了廣泛的研究。然而,探索陽極和陰極電極的動態匹配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 基於電子結構精準調控策略構築氮碳包覆的核殼結構硒化物電催化劑
    (華東)論文DOI:10.1002/smll.202004231全文速覽以金屬-有機框架物為反應平臺可控合成了一系列石榴狀氮碳包覆的硒化鎳(NiSe@NC、NiSe@成分可控的合成氮摻雜的碳包覆的不同種類的硒化鎳精確的調控了相應納米材料的電子結構,這對於HER電催化活性的提高是至關重要的。理論計算結果表明NiSe@NC主要通過範德瓦爾斯作用力來調控碳外殼的電子結構,從而賦予了它優異的全pH產氫電催化活性。這部分工作不僅提供了一種簡單有效地精確調控納米材料電子結構的方法,而且為未來氮摻雜的碳包覆的硒化物複合材料的可控合成提供了一定的實驗依據和理論指導。
  • ACS Appl. Energy Mater:細菌纖維素-聚苯胺複合材料衍生的分層氮摻雜多孔碳納米纖維作為高速鋰離子電池的陽極
    一種簡單易行的方法,通過碳化和活化細菌纖維素-聚苯胺複合材料衍生(BC-PANI),製備摻雜的層狀碳納米纖維LIB陽極,詳細討論了衍生的碳結構的結構和電化學性質
  • 劉忠範院士團隊《ACS Nano》:高導電、高質量的氮摻雜垂直取向的...
    北京大學劉忠範院士和張豔鋒研究員團隊通過使用射頻等離子體增強化學氣相沉積(rf-PECVD),在高硼矽玻璃襯底上生長了高質量的垂直取向石墨烯(VG)薄膜。還基於甲烷/乙腈前體的合成策略,通過氮摻雜來調整載流子濃度。
  • 鎳原子簇及氮共摻雜石墨烯策略,助力高性能鋰硫電池|
    然而目前報導的吸附材料和電催化劑並不能夠選擇性吸附可溶性多硫化物,往往對可溶性的多硫化鋰和不溶的硫化鋰都有著強吸附作用,並且與後者的結合能更高。此外可溶性多硫化物取代催化位點上的不溶性多硫化物屬於熵減的過程,需要克服額外的能壘。這就導致活性位點被具有較強相互作用的不溶性多硫化物逐漸佔據,最終催化活性不斷下降。
  • 【非金屬】北航朱禹潔&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Cheng Zhuo ACS Catal.:在還原氧化石墨烯上摻雜氯增強氮電還原氨的能力
    全文連結:https://doi.org/10.1021/acscatal.0c03941。作為Haber-Bosch工藝的可能替代方法之一,近年來電化學合成氨已引起了人們相當大的興趣。但是,大多數電催化劑面臨氨生產產率低的困境。這項研究報告了一種可以有效地將氮還原為氨的氯摻雜的還原氧化石墨烯催化材料。
  • ACS Appl. Nano Mater:RuO2納米棒包覆碳納米纖維用於超級電容器
    在最佳生長條件下,以含較低Ru負載濃度的經220℃退火的RuO2-碳納米纖維作為KOH水性電解質中的電極材料,用於超級電容器,在電流密度為1 mAcm-2時獲得了188 Fg-1的良好電容性能,在功率密度為400-4000 Wkg-1時顯示出22-15 Whkg-1的高能量密度。在放電電流密度為1 mAcm-2時,RuO2-納米碳纖維在3000次循環後的電容保持在初始值的93%左右。
  • 孫世剛團隊:一種新型高效酸性氧還原M/MN4複合活性位的構建
    通過設計和合成具有高效催化效應的特定鐵-氮活性中心結構,強化和提高其氧還原電催化活性和穩定性,在氧還原電催化研究領域具有極大的挑戰。在合成鐵-氮-碳催化劑的同時,會形成金屬納米粒子並與鐵-氮-碳結構共存。通常認為鐵-氮是氧還原的活性中心,為了提高活性中心的密度,需要避免金屬納米粒子的形成。與之相反,也有些報導石墨烯包覆的金屬納米粒子能夠促進鹼性中的氧還原反應。
  • 華南師範王新團隊在JACS、AFM等發表鋰硫電池系列研究成果
    然而,鋰硫電池的廣泛應用仍然受到幾個主要技術問題的阻礙,包括硫的絕緣性、多硫化物的溶解和穿梭行為以及鋰化/脫鋰過程中體積變化大等,課題組針對鋰硫電池問題進行深入研究。能力,並且對於LiPS轉化表現出優異的催化性能,從而可以有效抑制穿梭效應並實現快速的硫氧化還原動力學。
  • 我校教師在氮摻雜石墨烯基複合泡沫吸波材料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我校化學工程學院疏瑞文博士等人在氮摻雜石墨烯基複合泡沫吸波材料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在美國化學會旗下著名學術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2019年影響因子IF = 8.456,中科院SCI期刊分區:工程技術一區TOP期刊)上發表了題為《Facile
  • 復旦大學Adv. Energy Mater.:Cu、Co雙金屬嵌入式富氮介孔碳催化劑...
    目前性能優異的催化劑主要是具備低過電勢和高電流密度等優點的鉑基材料。但是,由於鉑元素地表含量較少,化學敏感性較高,所以此類材料未能得到大規模的工業應用。因而,研發一類由地表豐富元素製備的高效催化劑勢在必行。近年來,氮摻雜碳材料因其具有不對稱電子自旋密度和由碳原子和氮原子之間的電負性差異所帶來的電荷極化等特點,在催化領域逐步展現出優異的性能。
  • Carbon:可擴展生產多層鋰硫電池的氮摻雜碳
    本文提出一種新穎的可擴展合成方法,其通過三聚氰胺浸漬和隨後的熱分解從商業炭黑材料生產高度多孔的氮摻雜碳。在大於100 g的批次水平上證明了工藝放大規模。通過熱解溫度和碳與三聚氰胺的比例控制氮的摻雜。硫碳陰極在中等的電解質與硫比為7μLmg S -1時表現出增強的循環壽命。
  •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基於蛭石合成多孔矽/碳複合納米片作為鋰離子電池陽極
    (研究者:同濟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特種人工微結構材料與技術上海重點實驗室HUANG Xi等)
  • 調控活性位密度和載體孔結構增強單原子Fe催化劑ORR性能
    經高溫裂解後,C、N前驅體轉變為氮摻雜碳骨架,同時Fe原子與N原子配位得到鑲嵌於氮摻雜碳骨架的FeNx活性位。直接高溫裂解法得到的氮摻雜碳骨架包含大量無序結構的微孔,受空間位阻和傳質阻力影響,鑲嵌於微孔內的大量FeNx活性位難以被有效利用。簡單增加Fe前驅體負載量容易導致高溫焙燒過程中Fe元素團聚,生成無催化活性的Fe物種。催化劑的活性取決於活性位點本徵活性和可利用的活性位數量的總和。
  • 王舜&金輝樂&夏鎮海 Angew.雜原子摻雜碳材料增強電荷存儲的起源
    成果簡介由於其可調的表面功能和優異的性能,摻雜雜原子的碳材料迅速成為超級電容器應用的候選材料。儘管人們一直致力於研究摻雜雜原子碳材料的增強電荷存儲的起源,但目前還沒有一個完整的結果。本文通過實驗和理論模擬,證明了雜原子摻雜不僅使工作電壓變寬,而且成功地提高了水系超級電容器的比電容。更具體地說,吸附在雜原子摻雜碳上的電解質離子能有效地抑制氫的析出反應,這是充電過程中水分解的關鍵步驟,使水系電解質的電壓窗口甚至超過水的熱力學極限(1.23 V)。此外,由於雜原子摻雜碳的吸附能降低,導致在雜原子摻雜碳表面上存儲了更多的陽離子,從而提高了電荷存儲性能。
  • 天津大學《ACS Sustainable Chem. Eng》:簡易合成高性能氮摻雜...
    本文要點: 以聚丙烯醯胺(PAM)為碳源和氮源的一鍋法合成氮摻雜的分級多孔碳。Eng》期刊發表名為「Facile Synthesis of High-Performance Nitrogen-Doped Hierarchically Porous Carbon for Catalytic Oxidatio」的論文,研究使用硝酸鈉(NaNO3)作為模板,聚丙烯醯胺作為氮和碳的前體,製備具有超高比表面積(SSA)的氮摻雜的多孔碳。
  • 分層自組裝:將聚電解質多層膜和石墨烯片包覆在空心碳球/硫複合材料的表面
    Wu等人通過一種靈活的分層自組裝方法將聚電解質多層膜(PEMs)和石墨烯片依次包覆在空心碳球/硫的複合材料表面。首先,將葡萄糖加入到氨基改性的二氧化矽的水溶液中,超聲攪拌1小時後將溶液轉移到水熱釜中,180攝氏度放置9小時。將產物洗滌,80攝氏度下乾燥,再將產物在氮氣氣氛中900攝氏度熱處理2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