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神秘的化石原來是一種軟骨魚類

2020-11-23 cnBeta

據外媒CNET報導,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人員最近對70年前在堪薩斯州發現的一塊1.5英尺長(0.45米)的化石進行了重新研究。該化石的歷史可以追溯到7000萬至8500萬年前。它最初被確定為綠藻,後來被確定為一種頭足類動物(如墨魚)。但現在研究人員發現它實際上是一種軟骨魚,更像是蝠鱝。

該化石標本被命名為Platylithophycus cretaceum,相關研究成果本周在《Journal of Paleontology》雜誌上發表。

當1948年兩位古植物學家發現這個化石時,認為其看起來像帶有葉狀體的綠藻。1968年兩名專門研究頭足類動物的研究人員推斷,它實際上看起來更像是一種墨魚。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科學家獲得的最大線索來自化石表面上的一系列六角形,他們追蹤到「鈣化的軟骨」,這是一種鱝科魚類和鯊魚的明顯特徵。研究人員還進行了一個簡單的化學測試,顯示該化石「很可能由磷酸鈣組成,而鯊魚和鱝科魚類等軟骨魚類的化石骨骼也是如此。」

「由於當時缺乏技術,錯誤識別沒有發生 - 熟悉軟骨結構的科學家很容易發現這是一種軟骨魚類,」主要作者Allison Bronson表示。 Bronson稱,最初的研究人員使用合理的論據來得出他們的結論,但沒有在他們自己的研究領域之外尋找解釋。

相關焦點

  • 新疆塔裡木盆地早志留世軟骨魚類研究新進展
    在生命演化史中,泥盆紀常被稱為「魚類時代」。近60餘年來,全球志留紀魚類化石的連續發現已使我們能夠將「魚類時代」推前至志留紀。化石記錄表明,志留紀是脊椎動物演化史上的一個關鍵時期,無頜類已相當繁盛,有頜類所有重要類群如盾皮魚綱、棘魚綱、軟骨魚綱和硬骨魚綱等皆已出現並逐漸得到發展。
  • 俄羅斯發現巨型魚類化石,長著螺旋狀牙齒
    大約2.7億年前,地球上存在一種最大的掠食者,它的名字叫做旋齒鯊(Helicoprion),它有許多顆鋒利的牙齒,從大到小螺旋狀向內排列。它的牙齒就像銑刀一樣鋒利,甚至讓人覺得它就是鯊魚界的「電鋸狂魔」。最近在俄羅斯發現了來自史前怪物魚的罕見的螺旋形鏈鋸狀牙齒化石。
  • 古脊椎所等古老魚類化石研究揭開有頜脊椎動物演化史
    過去,科學家對早期有頜類的了解主要集中在泥盆紀,因為有頜類的化石記錄直到這個時代才變得豐富起來,泥盆紀也因此被稱為「魚類時代」。然而,從泥盆紀一開始,有頜類四大類群不僅已經全部演化出來,而且彼此形態已經極為不同。僅僅憑藉泥盆紀的化石證據,沒有介於各主要類群之間的過渡化石,是無法確切地了解它們是如何演化而來的。
  • 海裡撈出神秘骨架 專家鑑定"龍骨"是軟骨魚類
    (詳見3月26日本報A3版)經過專家鑑定,初步判定這是軟骨魚類,但具體是什麼魚,還難以確定。    3月26日早上,記者跟隨當地街道辦的工作人員來到羅家營碼頭,據船主楊立廣介紹,骨架打撈上來之後,就找到了親戚的一家冷庫。記者下午諮詢了海洋漁業專家白博士,她告訴記者:「因為脊椎骨上面附著軟組織,如果曬乾了軟組織就幹了,所以還是冷藏保存比較好。」
  • 遠古魚類大觀園
    18世紀60年代,一名叫戴維的法國神父,在現在凌源市的小城子鄉大新房子村一帶發現了一種魚化石,然後交給了法國的魚類學家索瓦士研究。1880年,索瓦士把這種魚定為鱂科屬的一個新種,以戴維的姓氏建立種名。直到1901年,英國著名魚類學家伍德華認為這是一種狼鰭魚,把它歸入了狼鰭魚屬,但保留了原來的種名,叫戴氏狼鰭魚。
  • 科學家在加拿大發現魚類與四足動物之間的過渡化石
    一個迷人的加拿大化石被描述為「魚類向四足動物過渡過程中缺失的進化環節」,它揭示了一個古老的魚類物種,手臂、手和手指的骨骼與我們相似,被鰭包裹著。這個157釐米(61.8英寸)的標本大約在10年前發現於加拿大東南部的米瓜沙國家公園內,其歷史可以追溯到3.93到3.59億年前之間,這個時期被稱為泥盆紀晚期,其中某些魚類開始嘗試從水中出來。這些冒險的小傢伙最終演變成四足動物或四足脊椎動物的整個家族,這個家族包括恐龍,爬行動物,鳥類,兩棲動物,鯨魚,海豚,海豹,海龜和哺乳動物-包括人類。
  • 甘肅發現世界罕見二疊紀完整弓鮫類軟骨魚化石
    新華網蘭州6月27日電 (記者王豔明)中國科學家一項重要古動物化石科考成果,日前經瑞典皇家科學院主辦的《動物學報》刊登後,正式公布於眾,研究表明,9年前在甘肅肅北發現的東生甘肅鯊化石是世界罕見的完整弓鮫類軟骨魚化石。
  • 魚類起源與演化
    (2)棘皮動物說——棘皮動物通過體腔囊法形成體腔,屬於後口動物,此種發育方式和脊椎動物是相類似的 (3)原始無頭類——科學家依據現有的理論和已發現的化石情況,推想出脊索動物的祖先應該是一種蠕蟲狀後口動物,它們具有脊索。背神經管和鰓裂,而脊椎動物的祖先就是由原始無頭類主幹演化而來的原始有頭類。
  • 發現最古老完整硬骨魚類化石
    他們的研究為探索有頜類的早期分化以及硬骨魚類的起源提供了迄今為止最好、最完整的化石資料。新發現的古魚將有頜脊椎動物幾大類群的特徵匯於一身,大大填充了它們之間的形態學鴻溝,第一次近乎完整地呈現了有頜脊椎動物祖先可能具有的特徵組合。
  • 旋齒鯊-困擾學術界幾百年的魚類
    旋齒鯊,是一種早已絕跡的古老軟骨魚類,通過化石的埋藏層位研究得知,旋齒鯊生存於二疊紀至三疊紀(距今約二億至三億年前)的海洋中。
  • 史前鯊魚頭骨提供魚類起源新證據
    史前鯊魚頭骨提供魚類起源新證據) 英國《自然》雜誌近日在線發表的一篇化石論文中,科學家分析了一具已滅絕的遠古鯊魚化石,發現它與銀鮫的相似之處比此前所知更多。
  • 科學家發現古老的鯊魚化石 它們更像鰻魚 有著獨特的進食方式
    古生物學家對古代鯊魚了解,幾乎都全部來自於對它們遺留下來的牙齒的研究。這是因為這些動物的骨骼是由軟骨製成的,軟骨不像其他骨頭那麼容易形成化石。當研究人員在摩洛哥的阿特拉斯山脈發現了幾條幾乎完整的鯊魚頭骨的時候,一切是那麼的讓人驚訝,因為這些是具有3.6億年歷史的原始鯊魚的骨骼。
  • 3.75億年前的魚類化石揭開了答案!
    對大約3.75億年前泥盆紀晚期魚類化石的研究,詳細描述了鰭開始轉變為適合在陸地上行走的四肢進化過程。芝加哥大學古生物學家的這項新研究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該研究使用CT掃描來檢查仍被圍困在圍巖中的鰭射線形狀和結構。這些成像工具能讓研究人員首次在化石記錄中構建魚足類Tiktaalik及其近親整個鰭的數字三維模型。
  • 新疆瑪納斯縣首次發現中生代白堊紀叉鱗魚類化石
    上周,新疆瑪納斯縣文物局工作人員在該縣發現了兩塊魚化石,經中國社會科學院專家初步鑑定,這兩塊魚化石是中生代白堊紀叉鱗魚類化石,對天山一帶的地質年代特徵研究提供了有力依據。  5月14日,瑪納斯縣文物局工作人員在該縣南部山區(清水河鄉)發現了二塊較為完整、且紋理清晰的魚化石。
  • 什麼叫做魚類?魚總綱的分類,前鰭星鯊為軟骨魚類代表
    但有的動物學家有時把無頜類和頭索動物也視為魚類,為了區別,把頭索動物文昌魚叫做魚形動物,而把甲冑魚圓口類等無頜脊椎動物叫做無頜魚類。劉瑞玉等(2008)統計我國海魚已達3213種;管華詩等(2009)認為我國擁有魚類總數4600多種,年產量高於30萬噸的魚類有9種,其中帶魚、鯷魚、藍圓鰺和鯖產量最高。
  • 銀鮫是鮫的祖先分出來的軟骨魚類
    為了在漆黑一片的深海中發現獵物,幽靈鯊頭上進化了敏感的受體,臉上有器官負責捕捉到其他動物電場的變化,進行捕食   銀鮫是鮫的祖先分出來的軟骨魚類,又被稱為「活化石」,身上沒有骨頭,由軟骨組成   幽靈鯊不喜歡與陽光為伍。
  • 阿根廷發現遠古魚類化石,身長超5米,是白堊紀最恐怖的捕食者
    根據最新的報導,考古學家在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發現了遠古時期的魚類化石,根據分析發現這些遠古巨型魚類距今已經有7000多年的歷史,也就是地球白堊紀末期,和恐龍屬於同一個時期。劍射魚一種恐怖的海洋獵殺者!劍射魚生活在8000萬年以前,大約在6000萬年前滅絕,劍射魚是一種分布非常廣泛的魚類,在歐洲,美洲,澳洲都有劍射魚的化石,其實劍射魚的滅絕時間和恐龍是同一個時間,都是在第五次生物大滅絕時期,那個時候的地球環境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地球溫度,大氣成分,整個生態鏈都發生了變化。
  • 我國科學家發現最古老飛魚化石 魚類飛行秘密有望揭開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浙江自然博物館組成的研究小組,近日在貴州省發現了一種距今約2億4千萬年的史前飛魚類化石:精美烏沙魚。該發現代表了飛魚類最原始最古老的化石記錄,為研究史前飛魚的生殖方式和水上滑翔起源提供了新的證據。
  • 魚類時代又添新丁
    《科學通報》2020年第21期發表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龔一鳴教授團隊的論文「在西準噶爾晚泥盆世陸相地層中發現首例缺棘短胸節甲魚類」。論文報導了新疆晚泥盆世(距今約370Ma)地層中新發現的缺棘短胸節甲魚類一新屬——布龍魚。布龍魚隸屬於盾皮魚綱節甲魚類,這是節甲魚類首次在我國西北地區被發現。
  • 美國北達科他州發現6600萬年前魚類化石
    美國北達科他州發現6600萬年前魚類化石 (1/3) "← →"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