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創新「北鬥+」 讓生活更美好

2020-09-09 陽泉科技公共服務平臺

新華社北京8月5日電 隨著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建成及開通,如何讓北鬥衛星「天上好用,地上用好」成為各界關心的話題。在交通、農業、環境保護等諸多領域,「北鬥+」概念開始「火」起來。據統計,10年來,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年均增長20%以上,2019年達到3450億元,2020年有望超過4000億元。創新「北鬥+」,結果令人期待。

北鬥+交通:更加暢通、高效、安全

作為一款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賦能交通當然是北鬥系統的本職工作。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組成,也是每個老百姓都能獲得親身感受的導航服務領域。

在北京,數萬輛計程車已安裝應用北鬥車載設備,車載系統與電話叫車、軟體叫車等平臺結合,用戶及交通主管部門能實時掌控車輛運行情況及道路運輸狀況,有利於降低車輛空載率,有效改善城市交通擁堵和空氣汙染狀況。

經過多年的市場培育和支持,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已成為助力實現交通運輸信息化和現代化的重要手段,對建立暢通、高效、安全、綠色的現代交通運輸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交通運輸部此前印發了《北鬥衛星導航系統交通運輸行業應用專項規劃》,對行業北鬥系統應用作出中長期部署,並把北鬥系統應用擴展到鐵路、公路、水路、民航、郵政等綜合交通運輸領域。

北鬥+農業:讓莊稼地有更多「高科技」

我國從事海洋漁業的漁船與漁民眾多,隨著北鬥應用的深入發展,在漁業方面北鬥可提供漁船出海導航、漁政監管、漁船出入港管理、海洋災害預警、漁民短報文通信等多種應用。

特別是在沒有移動通信信號的海域,北鬥系統具有通信導航一體的特點,不僅具有被動定位方式,還有主動定位手段。使用北鬥系統短報文功能,漁民能夠通過北鬥終端向家人報平安,不光能知道「你在哪兒」,還能告訴你「我在哪兒」。

在傳統農耕領域,北鬥也讓莊稼地裡有了更多「高科技」。每年春播期間,在黑龍江北大荒農墾集團總公司九三分公司嫩江農場,基於北鬥系統的無人駕駛技術,大型農機精準地進行起壟、播種等作業,有力提高了作業精度和作業效率。

據了解,嫩江農場使用的北鬥自動導航駕駛終端系統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航天恆星所屬哈爾濱航天恆星數據系統科技有限公司開發。除了節約勞動力,北鬥精準農業還可以融合應用北鬥衛星導航、衛星遙感、5G和物聯網等技術,對土壤墒情、農作物長勢等進行綜合測評。

航天恆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彭濤表示,作為國內北鬥應用的重要參與單位,已經形成了北鬥晶片、終端設備、應用系統等覆蓋全產業鏈的產品,承擔了黑龍江省北鬥高分綜合應用示範、林業生態建設與保護北鬥示範應用系統等一系列工程項目,還將為拓展北鬥系統的應用而努力。

北鬥+環保:生態沃土的「忠誠衛士」

在湖北省武漢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醫療廢物一度增長較快,大量醫療廢物若不及時安全處置,容易引發一系列次生問題,基於北鬥的醫療廢物監管平臺應運而生,在疫情期間有效助力了醫療廢物的實時監管。

湖北省神農架林區,北鬥巡護終端已使用多年,成為保護這片生態沃土的「忠誠衛士」。利用該終端,巡護員可以向指揮中心發送信息、寫巡山日記、查詢與其他工作人員之間的距離,而指揮中心也能準確獲悉巡護員所在位置和行走軌跡。

北鬥三號工程副總設計師、衛星系統首席總設計師謝軍表示:「我們的工作實際上是永無止境的,我們不能掉以輕心,要做好衛星在軌的服務保障工作,同時進一步研發新的衛星導航技術,為人類提供更好的導航、定位、授時服務。」(記者胡喆)

來源:學習強國

相關焦點

  • 創新「北鬥+」 讓生活更美好
    隨著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建成及開通,如何讓北鬥衛星「天上好用,地上用好」成為各界關心的話題。在交通、農業、環境保護等諸多領域,「北鬥+」概念開始「火」起來。創新「北鬥+」,結果令人期待。 北鬥+交通: 更加暢通、高效、安全 作為一款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賦能交通當然是北鬥系統的本職工作。
  • 科技創新點亮美好生活 質子治療預計明年用於患者
    8 月下旬,由中宣部組織的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主題採訪活動在安徽開展。在合肥採訪的 1 天半時間裡,數十家中央以及省市主流媒體以多角度、多形式記錄合肥的巨大變化、百姓的幸福體驗。其中,科技給這座城市帶來的變化,最讓大家印象深刻。
  • 多地落實科技體制改革 這些前沿科技將影響生活
    朱志庚 攝  中新網北京8月5日電 (吳濤)2015年9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印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如今《方案》對外發布已近一年,各地實施情況如何?科技成果轉化的難題開了哪些「藥方」?哪些前沿科技未來將走入我們的生活?中新網對此進行了梳理。
  • 未來已來,科技讓智能生活更美好
    智能家居曾幾何時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純粹想像中的概念,而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一波高過一波的智能熱潮,智能家居行業已經取得了迅猛的發展並日益滲透到平常百姓的生活中。
  • 聲納丨中國科技創新提升全人類福祉
    人們看到,在過去五年,中國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湧現:量子衛星首發成功、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首條智能化高鐵開通運營、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天眼」啟用、首艘國產航母下水、北鬥導航系統完成全球組網……可以說,中國科技實力正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逐漸成為全球創新高地。
  • 2020世界空間周|衛星,如何讓生活更美好
    自2000年起,每年的10月4日至10日被定為世界空間周,以慶祝空間科學技術對改善人類生活水平的貢獻。今年世界空間周的主題是「衛星,讓生活更美好」。那麼,衛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不是真的很重要?它是怎樣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的呢?人造地球衛星是人類發射數量最多、用途最廣的一種太空飛行器,幾乎佔太空飛行器發射總數的90%。
  • 生命科學讓生活更美好
    大會以「科學促進美好生活」為主題,圍繞醫學與健康、農業與食品安全、環境科學、生物技術與經濟、衛生政策等領域,開展高水平學術交流和最新成果展示,包括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及66位中外院士在內的400餘位國內外生命科學領域頂尖科學家進行深入交流研討。
  • 「北鬥+」融合創新與「+北鬥」時空應用
    未來北鬥產業如何創新和發展應用,本期邀請中國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重大專項專家組成員、北京市中位協北鬥時空技術研究院執行院長李冬航進行詳解。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北鬥系統首任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曾寄語北鬥「天上好用、地上用好」,並指出衛星導航技術與各類信息技術相融合,正在開啟人類更精確利用時空信息的新時代,一個新時空服務體系正在構建,結合信息服務的巨大產業正在形成。
  • 致敬科技工作者,蒂森電梯用科技打造美好生活!
    5 月 30 日,是屬於這樣一群人的節日——也許你不知道他們的名字,也沒見過他們的樣子,但正因為他們對「如何讓生活更健康、更美好?」這一問題的不懈探索,才有了我們今天生活方式的日新月異。他們,就是科技創新背後千千萬萬的科技工作者,而這一天就是屬於他們的節日——全國科技工作者日。
  • 北鬥升空!大國重器背後的支撐是什麼?
    集中力量辦大事能夠統籌兼顧,合理協調局部與全局、近期與長遠發展戰略之間的關係,有效集中人民群眾力量形成合力,將科技創新資源整合到國家優先需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前沿科技領域、重大基礎設施等項目上,集中破解關係國家利益、民眾利益的問題,引領全局,促進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 共謀前沿科技,聆聽未來之聲——2020浦江創新論壇掃描
    新華社上海10月24日電(記者 龔雯、張泉、何曦悅)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加速演進,數字世界、智能社會、智慧生活加速到來。正在上海舉行的2020浦江創新論壇拉開了一場思想盛宴,科學家與企業家在此同頻共振,從探索前沿技術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共謀科技合作與創新共治,共創美好生活和無限未來。
  • 聯想創投「未來午餐會」第四期:聞慧科技「電子鼻」讓生活更美好
    (原標題:聯想創投「未來午餐會」第四期:聞慧科技「電子鼻」讓生活更美好)
  • 科技戰疫創新未來 科普助力美好生活——2020年虹口科技節主場線上...
    本次活動由虹口區人民政府主辦,虹口區科普工作聯席會議承辦,以"科技戰疫 創新未來"為主題,展示科技戰疫、創新發展的成效,促進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協調發展,努力打造有虹口特色的科創高地。主場線上啟動儀式由虹口區科協常務副主席楊利主持。
  • 北鬥,讓工作生活方向感更強
    我國第一臺北鬥用戶機研製成功以來,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航天恆星研發出了千餘種衛星應用產品,包括北鬥導航手持機、北鬥船載終端、北鬥車載終端等,讓各行各業、生活的方方面面找到了「方向」。 降低交通事故率 精度有保障 「兩客一危」車輛的北鬥應用,是北鬥系統進行應用示範、帶動北鬥規模化應用最好的領域之一。
  • 【案例集錦】希沃以科技創新讓教育更美好
    首頁 > 傳媒 > 關鍵詞 > 希沃最新資訊 > 正文 【案例集錦】希沃以科技創新讓教育更美好
  • 為北鬥三號衛星的「中國芯」點讚
    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擁有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更值一提的是。在400多家單位、30餘萬科技人員的集智攻關下,北鬥三號衛星核心器部件實現了國產化率100%,僅這一點,就值得我們驕傲自豪。
  • 長白時評:堅持科技創新 引領中國邁入世界科技強國
    「天問一號」已經就位,這標誌著中國近距離探測火星、了解火星成為可能,而這一切的成就,都離不開堅持科技創新帶來的正向影響。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回望中國高質量發展的背後,堅定不移走自主創新的道路,為中國科技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從兩彈一星、北鬥飛天、蛟龍下海、復興開跑,數十年的風雨兼程,幾代人的自力更生,才贏得了如今的大好局面。
  • 國防科技大學科技創新團隊:衝鋒,向著自主創新高地
    何書遠攝星河浩瀚,北鬥閃耀。在國防科技大學採訪,同時肩負多個課題攻關任務的「北鬥」創新團隊專家倪少傑,挺「難約」。一個研討會結束後的夜晚,記者終於等到了倪少傑,卻被他拉著出來「數星星」。「北鬥現在就靜靜地閃耀在頭頂這片星空中。」不知從何時起,倪少傑有了仰望星空的習慣,他說:「總想找找看,屬於我們的那顆星在哪裡。」
  • 瞄準科技前沿 引領創新先鋒
    屆時,來自國內外的科學大咖,圍繞中國保健食品研發創新、量子物理和網絡科學、「一帶一路」氣候變化與健康應對、化學能量儲存與轉換基礎研究、南海天然氣水合物勘查與開發、粵港澳大灣區真空科技與寬禁帶半導體應用六大論壇展開思想碰撞,分享最新業界動態。  2017年嶺南科學論壇由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主辦。據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負責人介紹,開設嶺南科學論壇是廣東省科協學術創新能力提升項目的內容之一。
  • 大眾銳評|「北鬥之光」照亮科技高峰攀登路
    「北鬥之光」有力印證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深刻判斷:「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化緣是化不來的,要靠自己拼搏。」「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奮鬥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每一次北鬥升空,都標註著嶄新的中國高度;每一次北鬥飛行,都描繪著壯麗的中國航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