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第一模仿對象 家長態度建構子女世界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父母是孩子第一模仿對象 家長態度建構子女世界

  你關注哪方面的信息?你的關注構建了你的信息世界,你關注了什麼就為自己建立了何種的社會環境。如果你關注的都是旅行達人、美食愛好者或者時尚先鋒,你的世界中充滿的是陽光沙灘和美麗;如果你關注的都是爆料大王、法律人士,那麼你的世界裡必然負面信息層出不窮;如果你關注教育或科技前沿,那麼每天帶給你是欣喜和希望。所以,成年人可以選擇環境,而這個環境也構建了成年人自己的世界。

  對於成年人來說,我們有能力主動的構建自己的環境,可是對於孩子來說,特別是六歲之前的孩子,他們沒有能力主動構建自己的世界,或者說,是我們就是他的世界,我們構建了他的世界。

  他們吃什么喝什麼,是我們選擇的;他們睡在什麼樣的小床上和誰生活在一個屋簷下,是我們決定的;他們上什麼樣的親子班閱讀什麼樣的書籍,是我們決定;每天他感受到什麼樣的心情也是被我們感染的。

  我們就是他們的世界,而他們的成長則是我們的責任。我們有可能拋開自己的需要去構建利於孩子們成長的環境嗎?

  我們經常看見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動作很一致,神情很一致,就連性格品性都很相同時,我們通常會說:「這是遺傳。」確實,這是孩子從成年人那裡沿襲來的,但絕非是生理上的遺傳,而是生活中相互的影響。因為「模仿」是孩子學習的第一步,而父母則是他們第一個模仿對象。所以,我們的笑聲、舉手投足的動作都被他們盡收眼裡,逐一模仿。

  昨天,哥哥欣喜地告訴我,7歲的侄兒已經開始在他們的書架上尋找適合他自己的書看了。哥哥說他期待這一天很久,在我看來,他和嫂子為這一天的到來也做了三十多年的準備了。哥哥從小愛看書,並且喜歡的範圍極廣,從哲學到科技,從宗教到歷史。於是,他家裡有各種書籍,有趣並不枯燥,後來哥哥遇到了另外一個愛書的人於是有了家庭,有了寶寶。在這個愛書的家庭裡,他們也看電視,但晚上最後關掉的是看書的燈,他們閒時也玩遊戲,但總是看書的時間更多。侄兒喜歡動畫片愛玩遊戲,但最後還是從聽爸爸媽媽講故事進展到自己看書,現在又主動的在書櫃裡尋找自己喜歡的書。因為這不是一個僅僅有書的家庭,更重要的有兩個喜歡看書的父母,他們會經常討論書裡的故事。

  我經常用三句話來區分孩子成長的階段,小時候孩子們會指著各種花花綠綠的東西問你:「媽媽,這是什麼?」,稍大些的孩子會好奇地睜著大眼睛問:「媽媽,為什麼?」,而青春期的孩子則昂著頭質問:「憑什麼?」

  我們需要在孩子們問「是什麼」的階段或者更早的階段積攢我們的力量,讓我們能在他們問「為什麼」的時候減少尷尬,能在他們說出「憑什麼」的時候平靜的給予引導。

  如果說小時候的孩子們一想到媽媽就是對物質生活的需要,那麼長大中的孩子則逐漸的從物質要求向精神文明要求轉變。如果此時,我們還停留在只能提供「物質文明」的階段,那就無法啟發引導孩子們了。

  我們需要了解人類文明的發展,歷史的變遷,時代的更替,這樣才能為孩子提供內心歸屬感疑問的支點;我們需要深入思考人性的問題,法律的問題,道德的問題,這樣才能在孩子成長中隨時激發他的思考,建立普世價值觀;我們需要學習擁有一個愛好,這樣才能傳達對生活的熱愛;我們需要學習體育運動,這樣才能讓孩子們感染精神的力量;我們需要學會思考,這樣才能讓孩子懂得思考的價值;我們需要對這個世界敞開胸懷,這樣才能讓孩子內心是開放而好奇的;我們需要擁有更多的朋友,這樣才能為孩子構建更加廣闊的世界。

  我認為對人生的理解,對教育的理解,對人的理解最重要,方法其次。態度對了,方法可以有無窮多;態度錯了,方法再多也無用。

  當我們對了,對世界的看法對了,做人的態度對了,孩子也就對了。(蘭海)

相關焦點

  • 「雙標」父母有多可怕?想讓孩子未來走更遠,家長要學會平等對待
    大家在生活中一定都遇到過這樣的一種人:在面對不一樣的人做同樣的事情時會有著不同的態度。比如說,自己討厭的人做了一件事有可能會覺得這個人虛偽做作,但是如果對象轉換成自己喜歡的人,又會覺得對方善良,而這種持有不同態度的人就稱為"雙標"。
  • 家長嚇壞,專家:要防孩子模仿
    這其中就包括《裝在口袋裡的爸爸》、《淘氣包馬小跳》、《米小圈》、《狼王夢》等,「《淘氣包馬小跳:天真媽媽》書裡有自殺情節,《裝在口袋裡的爸爸》裡也有跳樓自殺,這就說明不是個例」,一位王姓家長說:「我不敢相信,兒童讀物裡竟然會有這些不健康的故事情節。」這裡我們再來看看,有關媒體提到的幾組可怕的數據:中國兒童自殺率世界第一,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
  • 世界頂級催眠大師如何教育子女
    今天的孩子之所以會有那麼多的問題,和上面的原因有很大的關係。電腦和電視把外面多彩的世界濃縮在了一個小框裡面,孩子們可以通過這個小框來看世界,來了解人生百態。可是,他們卻不能親身去體會自然之美,更不會去親身感悟人生的苦辣酸甜!科技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讓孩子失去了最珍貴的東西——體驗。父母們為了自己的焦慮和不安,採取一切措施保護孩子的安全,可是,這種過度的保護卻減低了孩子自我保護的能力。
  • 父母不認同 「逼婚」 中國父母與子女應建立邊界感
    11月17日,世紀佳緣發布了最新的婚戀觀調查報告——《中國式相親之父母篇》,該報告通過父母的角度立場,分別從父母對子女婚戀的態度、認知以及參與度等問題,深入探討中國式婚戀的內在意義。大多父母都希望子女早日找到歸宿,完成人生的重要事項。《報告》顯示,25-30周歲是大多數父母認為是子女的最佳婚齡。其中四成單身人士的父母認為,子女的最佳婚齡在30周歲前。
  • 小學生模仿家長籤名「翻車現場」,老師看完忍不住笑,手法太拙劣
    那麼,家長應該怎樣解決呢?不打罵孩子家長得知孩子的成績後,自己要保持冷靜,注意教育方法,不要打罵孩子,打罵孩子只會讓孩子更加討厭學習,更加害怕考試。孩子不敢把自己的成績給父母看,有自己的「小心思」,甚至還影響到了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家長應該心平氣和地和孩子溝通,給予孩子鼓勵,而不是打消孩子積極性。
  • 家庭教養的態度
    處理和解決子女教育中的種種問題,必須堅持正確的教育態度。 正確的教育態度是指不論什麼樣的家庭,也不論什麼樣的子女,家長在教育子女過程中都必須要遵循的指導原則,或者稱為實施科學的家庭教育的依據。這些原則和依據,是根據一般教育的規律、兒童、青少年身心發展特點和家庭教育的特殊性提出的。
  • 困難面前孩子退縮不前,父母反應決定了孩子的態度,務必慎重
    就是因為這樣,所以他們才會因為一點小事就非常的懊惱,不如意,遇到一點點小的挫折,就感覺整個世界崩塌了一樣,別人的兩句負面評價自己好像就沒有自我價值了,在這種不斷否定自己的想法中,精神就會崩塌。所以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對他們進行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 陪孩子平穩度過性敏感期,是每一個父母的必修課
    孩子在2歲前開始建立有關性別的意識,2歲半左右確認了自己的性別。3歲左右,孩子的第一個性心理高峰就到來了,他們開始提出令人尷尬的問題,或者做出一些令你稍感無措的舉動。這種高峰一直持續到6歲。因此,如何陪孩子平穩度過這段性敏感期,是我們每一個父母的必修功課。
  • 家庭結構影響子女社會化
    這項功能不會隨著社會的變遷而消失,而是越來越凸顯出來,主要表現為:家庭的生活氛圍和生活方式影響子女的個性特徵和行為方式的形成;家庭的結構,如家庭規模的大小、完整家庭或單親家庭,將對子女成長狀況產生影響;家庭的經濟狀況、父母親的社會地位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子女價值觀念、人生態度定向。
  • 韓國社會歧視個子矮小者 父母重金投資子女增高
    在這個以貌取人的國度,越來越多的韓國家長為了讓他們的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而積極尋找對策,投資大量金錢用於提高其子女的身高。在這個以貌取人的國度,越來越多的韓國家長為了讓他們的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而積極尋找對策,投資大量金錢用於提高其子女的身高。
  • 小學生模仿家長籤名,老師哭笑不得,家長吐血回家挨打
    小學時,學生們都會遇到一件特別煩心的事情,那就是找家長籤名,每次考試完都需要找家長,老師的目的是為了讓家長知道孩子的學習情況,但是有些學生看著成績不算好的試卷,不敢讓家長籤字,只能想出辦法,模仿家長籤字,老師看到後哭笑不得,家長氣得吐血,學生們只能回家接受男女混合雙打。
  • 家長積極參與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此外,大多數家長在本學年的第一次會議上出現,但在餘下的學期中,這一比率下降到一個嚴重的低水平,而其他人甚至不去參觀學校或收集他們孩子的學業報告。因此,提醒家長,他們的工作不只是送他們的孩子上學,他們需要參與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部分。然而,作為兒童的第一位教育家,父母有責任確保他們參與其子女的學校生活,以便使兒童能夠根據他們的近身發展區達到這一目標。
  • 孩子聽不進家長的話?想要跟孩子有效溝通,父母應該注意這3點
    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很多小朋友都和小明一樣仿佛輕易的就能進入自己的個人世界,無論家長在旁邊怎樣催促都有辦法假裝聽不到。很多家長為此非常苦惱,不知道到底哪裡出了問題,跟孩子也沒有辦法達成有效的溝通。什麼原因導致孩子聽不進家長的話1,孩子處於專注狀態孩子聽不見家長的話,通常原因都是由於孩子正處於一個非常專注的狀態。
  • 家庭教育中的「五層」父母,不同的層次,決定了孩子不同的高度
    有人問:如果做家長是你的事業,那麼這個事業,你可以走到第幾層?人民日報曾發表過一篇文章,叫做《教育改革要從家庭教育開始》。而在文章中,將家庭教育詳細的分為了5個層次。第一層次:捨得給孩子花錢。第二層次:捨得為孩子花時間。第三層次:家長開始思考教育的目標問題。第四層次:家長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最後一個層次:父母竭盡所能支持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 「第三隻眼睛」看孩子
    他表面上是一個懂事聽話、唯唯諾諾的好孩子,但內心陰暗冷酷。他甚至會寫兩本日記,一本是給老師和家長看的,寫的都是陽光燦爛好心情,另一本是屬於自己的,記下的是對世界的仇視和反叛的低語。兒童最先接觸和學習的對象是父母,父母的教養方式和態度,對孩子的身心發展,人格的養成有著絕對的影響。人們常說:「教養孩子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藝術。」的確如此。
  • 脫口秀女王:「媽媽離婚5次」|父母身上,折射出孩子未來的婚姻
    家長慕課做過一個小調查:#父母的婚姻對孩子影響有多大?#隨後,收到了一些網友的留言:「原生家庭的自卑和不自信,終其一生都在治癒。」「家庭是否和睦影響孩子一輩子,很少有人能從裡面走出來。」「享受著一個普通人所能擁有的全部安穩與快樂,也承受著一個普通人不得不笑納的平凡與卑微。」
  • 父母常做3件事,容易培養心理脆弱的孩子,希望你沒中招
    孩子的出生就像一張白紙,未來的輝煌色彩取決於父母的描繪和影響。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可見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許多父母在日常教育孩子時,可能會忽視他們的行為對孩子的負面影響。父母經常做三件事,容易培養心理脆弱的孩子。希望你沒被抓!
  • 不愛讀書不是孩子的錯,家長做好這三點,能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多多的媽媽為此也頗為煩惱,跟其他家長聊天的時候也是直接將她歸為不愛看書的那一類,口中多是抱怨。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的行事風格都跟多多的媽媽一樣,對待孩子的態度每次都是這樣,一意孤行,直接忽略孩子的感受,將事情壓在孩子身上,根本沒有想過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確。這樣做不僅誤會了孩子,還直接將孩子的閱讀興趣抹殺掉。
  • 父母和孩子最熟悉的家庭生活,在長期相處中,為何矛盾和摩擦不斷
    年齡大一些的孩子,不願意父母過多地幹涉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年齡小一些的子女,學習態度和生活習慣,又很讓父母操心和抓狂。兩代人同處一室,侷促不斷是常有的事,孩子覺得心煩,父母感到心累,雙方都期望能早點開學。
  • 巧用「破窗理論」,讓孩子變得更優秀,值得父母學習
    想把孩子教育好,教育主體和環境都很重要。而家庭教育中的教育主體,自然就是父母。父母的素質和家庭環境,將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不同家庭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張大爺時候在性格、言行舉止方面都會有很大差異,所以想要把孩子教育好,家庭環境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