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體取向調控質子電子耦合過程提高雙鈣鈦礦材料電解水催化性能

2020-09-27 小材科研

近日,華南理工大學環境與能源學院陳燕教授團隊及其合作者的最新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該成果採用鈣鈦礦雙氧化物PrBa0.5Sr0.5Co1.5Fe0.5O5+δ作為模型系統,通過調節晶體取向和相關的質子擴散促進了質子耦合電子轉移過程,進而有效提高了催化劑OER活性

該工作中,研究者利用脈衝雷射沉積技術在 LaAlO3上製備出(100)、(110)和(111)表面取向的單晶 PBSCF 薄膜。電化學測試、密度泛函理論計算和近常壓X射線光電子能譜分析結果表明,OER活性和去質子化的容易程度取決於晶體取向,並且遵循(100)>(110)>(111)的順序。該研究提出了一種提高質子耦合電子轉移過程和OER活性的新穎方法。由於在能源、環境和生物等領域中,質子耦合電子轉移是一個廣泛存在於化學、生物學和物理學體系中的基元反應,普遍存在於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燃燒過程、燃料電池、太陽能燃料、催化及有機合成過程中的化學能量轉化與儲存過程,該方法也可以應用於綠色能源和環境領域的其他關鍵應用中。

該成果題為「Tuning proton-coupled electron transfer by crystal orientation for efficient water oxidization on double perovskite oxides(晶體取向調控質子電子耦合過程提高雙鈣鈦礦材料的電解水催化性能研究)」,第一署名單位為華南理工大學,第一作者是華南理工大學環境與能源學院博士生朱雲敏,共同通訊單位有臺灣交通大學、喬治亞理工大學。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珠江人才引進計劃項目、製漿造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支持。

團隊介紹

陳燕教授研究團隊專注的應用領域包括:高溫電化學器件(SOFC、SOEC);電化學生物質(氣)高效定向轉化;水、氣汙染物(電)催化降解;材料輻照效應及輻照改性研究等。

陳燕,教授,博士生導師,入選高層次引進人才計劃、廣東省「珠江人才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在Nature Comm.、ACS Nano、Adv. Sci.、Energy & Environ. Sci.、Chem. Soc. Rev.、Adv. Fun. Mater.等國際知名期刊上相繼發表了50餘篇論文;申請/授權了國家發明專利10餘項;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青年項目及面上項目、廣州市科技計劃、企業橫向課題等多項科研項目。曾獲得國際固態離子學會「青年科學家獎」。

來源:華南理工大學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7657-9

相關焦點

  • 晶體取向調控質子電子耦合轉移過程提高雙鈣鈦礦材料的電解水性能
    雙氧化物PrBa0.5Sr0.5Co1.5Fe0.5O5+δ(PBSCF)作為模型系統,通過調節晶體取向和相關的質子擴散促進了表面質子電子轉移過程PCET,進而有效提高了催化劑OER活性。開發經濟高效的OER催化劑對於電解電池、可充放金屬空氣電池等能量轉化裝置的實際應用至關重要。據報導,通過將添加劑引入系統來調控PCET過程可有效提高催化劑的OER活性。但是如何通過調控催化劑的本徵材料性質控制PCET過程至今仍然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 中國科大等基於自旋態精細調控實現高效電解水催化產氧
    研究表明,過渡金屬氧化物的電解水催化性能與其晶體結構及電子結構密切相關。特別是對具有鈣鈦礦結構的過渡金屬氧化物而言,電催化產氧性能與其過渡金屬離子的3d電子中eg軌道有效填充數緊密相連。當eg軌道的有效電子填充約為1.2時,其催化性能達到最好。作為一種典型的電子強關聯體系,鈣鈦礦過渡金屬氧化物往往呈現出各種奇特的電子序態,其晶格、電荷、自旋和軌道各自由度之間相互關聯。
  • 晶體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在鈣鈦礦光催化產氫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當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高效光電轉換效率引起了全世界科研工作者的廣泛關注。鈣鈦礦半導體材料帶隙窄,能有效利用太陽光的能量,同時由於其特殊的結構和特性,使其產生的光生電子和空穴能夠高效分離和傳輸。但是,目前對鈣鈦礦半導體材料在溶液相產氫及其它光催化性能的研究卻很少,易溶於水和遇水分解的特性嚴重製約了其在光催化領域的應用。
  • 高性能Ruddlesden-Popper鈣鈦礦用於雙功能氧電催化
    同時,鈣鈦礦的氧電催化活性可以通過調節B位陽離子的含量精準調控氧空位濃度以實現氧催化性能的顯著突破,既可以通過提高活性較高的過渡金屬陽離子(例如Co)的摻雜含量,或者相反地,也可以通過降低更惰性的摻雜過渡金屬陽離子(例如Fe)的摻雜含量。
  • 催化周報:Nature子刊、JACS、Angew.等大合集
    在這裡,我們報導了通過雙模板,分別使用介孔氧化矽和碳化鉬作為外模板和內模板,由石墨態管狀框架(OMGCs)組成的有序介孔碳,其孔徑和介孔結構可調。OMGCs同時實現了高導電性和大的表面積和孔容。得益於這些特性,與其他Ru納米顆粒負載的OMCs和商業催化劑相比,負載在OMGC上的Ru納米顆粒(NPs)在鹼性析氫反應中表現出了優異的催化活性,在單電解池陰離子交換膜水電解中也表現出了優異的性能。
  • 電子耦合作用活化單原子釕: 面向高性能的電解水析氧催化劑
    目前在眾多的生產工藝中,從水中電解制氫工藝較為簡單,包括氫析出反應 (HER ) 以及氧析出反應 (OER)。其中 OER 因其為複雜的四電子轉移過程受到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但目前應用於催化 OER 的商業化貴金屬催化劑 (Ru、Ir) 存在著價格昂貴及穩定性差等問題,嚴重限制了其在電解水等領域的發展。
  • 催化周報:Science和Nature子刊等大合集
    在限制C-H活化步驟中對電子流的分析表明,氫原子的離去過程涉及協調的質子耦合電子傳遞機理。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除了節點中金屬的作用外,MOF節點結構在驅動V-MOF的催化活性方面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pH環境耦合到單個電化學裝置中的雙極膜(BPM)以及加速在中性到鹼性介質中消耗質子的電催化反應都是很重要的。
  • ...二維硫化鉬共限域鈷/硒雙原子「裡應外合」高效催化電解水析氫
    大連化物所實現二維硫化鉬共限域鈷/硒雙原子「裡應外合」高效催化電解水析氫 2020-07-17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在酸性電解水析氫(HER)催化劑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基於二維硫化鉬(MoS2)的三原子層結構特性,將Co和Se分別限域在其內層和表層晶格中,實現Co/Se「裡應外合」協同調控MoS2的催化性能,提升了其在催化酸性HER中的活性和穩定性。
  • Mater.綜述:超分子能量材料
    3、含發色團的超分子材料3.1、提高光電和光導性能的自組裝發色團圖三、具有光導或激子材料等能量相關功能的超分子系統(頂部)具有犧牲電子供體、光誘導電子轉移光敏劑和基質結合催化劑的還原光催化循環。(左下)傳統的分子光敏劑,包括它們的缺點(紅色)和優點(綠色)。(右下)超分子水凝膠材料中自組裝發色團兩親分子作為光敏劑的概念。
  • 無機鈣鈦礦電池性能調控方面取得新進展!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薄膜矽太陽能電池研究組研究員劉生忠團隊在無機鈣鈦礦電池性能調控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和Nano Energy上發表。
  • 電子結構與空間構型同步調控的雙原子催化中心研究獲進展
    單原子M-N-C材料被認為是最有前景的非貴金屬ORR催化劑,其活性中心被鑑定為模擬生物卟啉中心的金屬-氮配位結構,之前的研究工作表明,具有各種金屬中心的M-N-C催化劑遵循Sabatier原理,其中「恰好」的M-O結合強度有助於催化性能的最大化。
  • 金屬所提出增強極性光催化材料性能新思路
    光催化技術在能源利用、環境保護等領域具有廣闊應用前景。光催化過程可大致劃分為光能吸收、光生電荷分離和表面反應三個主要步驟,其中光生電荷能否有效分離直接制約著整個光催化過程的效率。通過材料設計為光生電荷遷移提供足夠驅動力,可有效提高光生電荷分離效率,增強材料光催化效率。近年來,極性光催化材料研究得到迅速發展。
  • 頂刊《AFM》綜述:問世間鈣鈦礦為何物,直教催化相許
    隨後,討論了混合鈣鈦礦在光催化能源和環境科學中的應用(圖2),接著是無機鈣鈦礦的發展和未來改性的展望。特別地,在材料構造,電子特性,載流子的產生,光吸收,和反應活性的背景下,綜述了光催化廢水處理,水分裂和CO轉換使用混合鈣鈦礦。指出了有毒鉛元素和不穩定性的潛在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將現有的知識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 ...單相鈣鈦礦氧化物:超交換誘導原子尺度多活性中心協同電催化產氫
    電催化分解水是一種高效、環境友好型的制氫技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電催化析氫(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HER)反應是電解水制氫的關鍵步驟,因此開發高效的電催化劑來降低HER反應電位,從而減少能量損耗,一直是電催化領域的研究熱點。不同於酸性HER反應機制,鹼性HER不僅僅只包含H*的吸附,還涉及到動力學水解離和氫氧根脫附過程。
  • 華南理工崔志明:組分可調控的鎳基反鈣鈦礦氮化物高效析氫催化劑
    DFT計算表明,經過對催化劑中A位金屬的部分取代,可降低水解離過程的能壘、優化氫吸附吉布斯自由能,從而提高電催化析氫活性。背景介紹利用風能等間歇性能源發電產生的電能來電解水製備氫氣,是一種綠色環保的制氫技術。而要實現大規模電解水製備氫氣,則需要開發廉價、良好導電性、高活性和高穩定性的電催化析氫材料。
  • 韓國專家: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效率高達25%
    鈣鈦礦電池研究最初始於1978年。Mr.Nam-Gyu Park稱鈣鈦礦中分子的轉動和移動會影響它的相轉變以及它的電學性質,鈣鈦礦材料中分子取向以及結構隨溫度的變化。日本的Miyasaka老師最早製備了液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並獲得3.8%的效率,隨後我們在這樣的體系中把效率提高到6.5%。
  • 這種材料以同濟大學命名,登上催化頂刊Nature Catalysis
    該發現,將有機鉛滷化物材料的優良光電性能,從光伏擴展到光催化水裂解。隨著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斷增長和環境危機的加劇,構建有效的催化體系以實現清潔和可持續能源技術已成為當務之急。具體來說,化學計量光催化水,通過一步激發分解成H2和O2,是大規模建設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中,最簡單和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案之一。
  • 青島大學 紅磷/氮化碳異質結構光催化材料顯著提升析氫催化效率
    紅磷是一種很有前途的光催化劑,其可見光吸收範圍寬,可達700 nm,但其快速的電荷重組限制了其光催化析氫反應(HER)活性。在這項工作中,[001]取向的Hittorf紅磷(HP)納米棒通過化學氣相沉積策略在聚合氮化碳(PCN)上成功生長。
  • 鈣鈦礦材料的製備方法含溶膠-凝膠法、水熱合成法、高能球磨法
    該方法可以用來製備幾乎任何組分的六角晶系的型鈣鈦礦結構的晶體材料,能夠保證嚴格控制化學計量比,易實現高純化,原料容易獲得,工藝簡單,反應周期短,反應溫度、燒結溫度低,產物粒徑小,分布均勻。由於凝膠中含有大量的液相或氣孔,在熱處理過程中不易使顆粒團聚, 得到的產物分散性好。此法存在缺點是處理過程收縮量大,殘留小孔,成本高和乾燥時開裂。
  • 光催化之提高半導體材料光解水產氫的有效途徑 — 「摻雜」
    自從1972年日本學者Fujishima和Honda在TiO2單晶電極上實現光催化產氫以來,光催化分解水制氫技術一直都是科學家關注的熱點。與傳統的電解水制氫、水煤氣法制氫以及裂解化石能源制氫相比,光催化分解水制氫技術可利用豐富的太陽能和水製取氫氣,有效地避免了傳統技術所帶來的能耗高、汙染大等缺點,因而被認為是最理想的氫能開發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