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秀了!這種材料以同濟大學命名,登上催化頂刊Nature Catalysis

2021-01-21 中外學術情報

招聘公告:本平臺現招全職編輯(碩士優先,位於上海浦東),兼職學術導師、顧問(博士/教授),待遇豐厚,簡歷發至ketengedu@163.com。


有機滷化物鈣鈦礦是一種高性能的光電半導體元件,具有優異的光學和電荷傳輸特性,有利於光催化。然而,它們對水分敏感的性質,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它們用於水裂解反應。

近日,來自同濟大學的費泓涵等研究者報導了一種半導體型碘化有機鉛層狀晶體材料([Pb8I8(H2O)3]8+[O2C(CH2)4CO2]4),帶隙為~2.74 eV,在寬pH值範圍水沸騰條件下,都具有很高的穩定。相關論文以題為「Overall photocatalytic water splitting by an organolead iodide crystalline material」於11月23日發表在Nature Catalysis上。研究表明,該鈣鈦礦具有優良的光學特性,包括合適的帶位優良的載流子溢出深度(高達1.4 μm),和較長的載流子壽命(高達1.2 μs)。

當被陽光照射,並與微量的Rh助催化劑結合時,混合碘鉛酸鹽穩定而有效地,以可循環的方式產生化學計量的氫和氧

該發現,將有機鉛滷化物材料的優良光電性能,從光伏擴展到光催化水裂解。

隨著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斷增長和環境危機的加劇,構建有效的催化體系以實現清潔和可持續能源技術已成為當務之急。具體來說,化學計量光催化水,通過一步激發分解成H2和O2,是大規模建設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中,最簡單和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案之一。

然而,挑戰主要在於,設計具有可接受的太陽能轉化為氫氣(STH)效率的單組分半導體光催化劑。到目前為止,水性光催化劑主要是無機材料或有機共軛聚合物,包括紫外光響應型金屬氧化物和可見光活性金屬(氧)氮化家族、等離子體催化劑和非均質複合材料。但只有非常小的一部分單組分半導體光催化劑,能夠通過一步激發實現全面的水裂解,而且這需滿足嚴格的標準,包括合適的帶隙、優秀的光載體遷移率、高水穩定性和地球豐富的元素。ABX3型雜化有機無機滷化鉛鈣鈦礦家族(A,有機銨陽離子;B, Pb2+或Sn2+;X、Cl-、Br-或I-)作為高性能光伏光電的光活性材料,引起了廣泛的興趣。其優異的光電子性能,是來自具有精確可調諧的帶隙、高的光吸收係數和高的光生電子空穴擴散遷移率。儘管有機鉛鹽鈣鈦礦具有這些迷人的光活性,但其對水分的敏感性和鉛的毒性是光催化整體水分解商業化應用的主要障礙。為了提高三維(3D)鈣鈦礦的抗溼性,沿著一個特定的晶體平面切割,提供了帶有陰離子滷化鉛層之間的有機銨陽離子的二維層狀鈣鈦礦的晶體工程。儘管在水溶液中穩定性仍然不足,但這類二維層狀鈣鈦礦顯示出優越的水分穩定性,並在2250小時內維持60%的太陽能電池效率。重要的是,這類超穩非鈣鈦礦的滷化物,表現出類似於(110)或(100)導向的2D鈣鈦礦的光載流子性質,它們形成自捕獲激子,並發出大型斯託克位移光致發光。此文中,研究者報導了,一種半導體、高穩定性的碘化有機鉛晶體材料的合成([Pb8I8(H2O)3]8+[-O2C(CH2)4CO2-]4,簡寫為, TJU =同濟大學)。合成與晶體結構 PbO、KI、己二酸二鈉(NaO2C(CH2)4CO2Na)與HCl的水熱反應得到了TJU-16的黃色片狀晶體。X射線晶體學表明,TJU -16在C2/c空間群的單斜晶體體系中結晶,由一個陽離子[PbI]+雙層結構組成,由層間己二酸配體連接成I2O1框架(圖1a)。在[PbI]+雙層中,每個碘鉛化薄片都具有扭曲的方形網格結構(圖1b,c),並通過長軸向Pb-I鍵與另一個薄片堆疊(3.647(3)-3.758(2)Å)。無機正電荷連接的Pb2+:I-比(1:1)高於鈣鈦礦(1:3),這導致了 μ5-I–的高度配位橋接,這比鈣鈦礦角I-對水解的影響小得多

通過C、H、N元素分析、能量色散X射線分析和實驗粉末X射線衍射(PXRD)驗證了,TJU-16的高產率(89%)和相純度,結果與單晶數據模擬的模式非常吻合(圖2a)。研究者通過將TJU-16的固體分別在,HCl (pH = 3-6)、純水(pH = 7)和NaOH (pH = 8-11)的稀釋水溶液中孵育,以及在沸水條件下孵育24小時,以檢測其耐化學性。從PXRD結果可以看出,TJU-16的高結晶度得到了良好的維護,質量平衡的損失可以忽略不計(<5 wt)。DFT計算表明,鉛原子己二酸陰離子強配位,有助於TJU-16的高化學穩定性。TJU-16與2D鈣鈦礦的水解過程第一步的反應曲線如圖2b所示,對應於表面水解的第一步。經計算,TJU-16和2D鈣鈦礦的表面水解過程的能量消耗分別為0.83 eV和0.15 eV。2D滷代有機鉛鹽鈣鈦礦的水解具有輕微的吸熱性,計算出的反應勢壘為0.21 eV,直接取代末端角化碘化物的水配體,這與之前的研究一致(圖2c)。相比之下,計算TJU-16的水解勢壘和能量消耗分別為1.07 eV和0.83 eV,均高於2D鈣鈦礦的反應勢壘和能量消耗(圖2b)。相反,潛在的水解涉及到Pb-羧酸鍵的解離,伴隨著進入的水分子分裂成OH-和質子,接著是配體從碘鉛酸層裂解成羧酸(圖2d)。

根據Kubelka-Munk方法,紫外可見(UV-vis)漫反射光譜證實,該材料的吸收邊緣高達480 nm,帶隙能量(例如)估計為2.74 eV(圖3a)。紫外光電子能譜表明,在He I光子能量(21.22 eV)校準下,電離勢和VB最大值為- 6.54 eV(與真空水平相比)(圖3b)。在將能量電勢轉換為,相對於普通氫電極(NHE)的伏特後,計算出VB的最大值和CB的最小值分別為2.04 V和−0.70 V(兩者相對於NHE)(圖4d)。這兩個帶分別適合質子還原和水氧化,這使得TJU-16在一級激發的水裂解反應中具有潛在的活性。研究者通過DFT計算,進一步研究了TJU-16的電子結構(圖3c)。計算的TJU-16帶隙為2.52 eV,與實驗值(2.74 eV)吻合較好,證實了其半導體特性。Pb和I軌道上的總態密度(DOS)和投影態密度(pDOS)表明:TJU-16 VBs的頂部(對應於EF)和底部主要由I原子的5p軌道和Pb原子的6p軌道貢獻(圖3c)。

圖4 TJU-16和TJU-16-Rh的整體水劈裂性能室溫下的霍爾效應測量表明,p型半導體TJU-16的載流子濃度為2.72×107 cm−3,遷移率估計為0.636 cm2 V−1 s−1。載流子遷移率略低於3D MAPbI3鈣鈦礦(2.5 cm2 V−1 s−1),可能是由於較低的滷化鉛維數(2D vs 3D)和[PbI]+層的輕微波紋性質。與此同時,TJU-16表現出快(τ1 ≈ 87.9 ±7.1 ns)和慢(τ2 ≈1,228.3 ±1.9 ns)的載頻壽命,這是由雙指數函數確定的,符合時間分辨光致發光(圖3d)。因此,利用LD = (kBT/e× μ × τ)1/2的公式,可以得到TJU-16的載流子溢出深度在0.4~1.4 μm之間。為了進一步提高生成H2的效率,研究者嘗試在TJU-16表面塗覆金屬納米顆粒,但這可能抑制光生載流子的複合。與原始TJU-16相比,TJU-16-Rh和TJU-16 Pt的H2生成速率分別提高了2.4倍和1.4倍。四個樣品中,TJU-16-Rh0.22展閒了最高的31 μmol g−1 h−1氫析出率(圖4),表觀量子效率依次為,0.13%在320 nm (±15 nm)、0.097%在400 nm (±15 nm)、0.079%在420 nm (±15 nm)、0.067%在450 nm (±15 nm)、0.036%在500 nm (±15 nm)、0.0024%在530 nm(±15 nm)和0.00%在600 nm(±15 nm)。波長依賴的AQEs與TJU-16的UV-vis吸收一致,說明光催化主要是由TJU-16的光載體驅動的。重要的是,TJU-16-Rh0.22在連續照射57小時的5個循環中,化學計量摩爾比為2:1的H2和O2的進展情況下,基本保持了水裂解光催化活性(圖4b)。即使在光照強度降低到20 mW cm−2時,TJU-16-Rh0.22仍能催化水的裂解,H2的析出率為7.2 mol g−1 h−1(圖4c),計算出的總STH能量轉換效率為0.014%

綜上,研究者報導了一種由陰離子結構導向劑模板化的,有機-無機碘化鉛雜化層材料的晶體工程,其可作為一種強大的太陽能水裂解光催化劑。低成本的晶體固體保留了,許多有機鉛碘化鈣鈦礦的光活性特性,如合適的帶隙、較長的載流子溢出深度和較低的電子空穴複合速率。由於有機結構導向劑的存在,有機-無機雜化框架具有許多有前途的可調屬性。

Song, X., Wei, G., Sun, J. et al. Overall photocatalytic water splitting by an organolead iodide crystalline material. Nat Catal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929-020-00543-4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929-020-00543-4#citeas說明:1,本平臺為「科藤學術」旗下新媒體,現招全職編輯(位於上海浦東),兼職學術導師、顧問(博士/教授),待遇豐厚,簡歷發至ketengedu@163.com。2、海外博士、教授人才引進職位內推,簡歷發至fudan1392@163.com。3、您如果有以下需求,歡迎求助我們:考博申博輔導 | 考研輔導 | 留學申請 | 計劃書輔導 | 論文輔導 | 科研方法 | 科研繪圖 | 英文潤色 | 碩博交友 | 招聘發布(後臺回復關鍵詞「」,聯繫對接老師)

編輯/審核:Andy


你還沒讀研?快關注"考研揭秘"


更多重要優質信息,敬請關注:

本站分平臺-人民網/人民號「中外學術情報」;新浪微博「學術與高校」。


說明:本平臺多數文章為原創或首發編譯,或獲授權轉發。部分優選文章無法聯繫作者,若有不當,請及時聯繫我們處理。商務合作、開通專欄、發布成果、申請兼職、提出建議等可以後臺回復「」獲取本站編輯聯繫方式。


想讀博/發論文?點下面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兩篇Nature一個主題:介孔材料的催化「情緣」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多孔材料,已經成為如今化學化工領域不可或缺的催化劑和載體。1756年,瑞典礦物學家A. F. Cronsted首次發現沸石,因其加熱的時候會產生很多氣泡,故而得名「沸騰的石頭」(zeolite,希臘語含義「沸騰」);上世紀九十年代,第一代金屬有機框架(MOF)材料被合成出來,這種人造多孔材料迅速成為化學和材料學的寵兒[1]。
  • 你的光催化水分解只能產氫?太浪費了!
    本綜述原文於2020年3月11號在Small Methods網站上線,通訊作者是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的喬世璋教授和冉景潤博士。喬世璋教授是國際知名學者,現任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化工與先進材料學院納米技術首席教授,主要從事新能源技術納米材料領域的研究,包括電催化、光催化、燃料電池、電池等。
  • 超分子材料Nature,姚彥Nature Energy,魔角石墨烯Nature述評丨頂刊日報20200720
    但是這種分子集合體的構建能夠通過顯微鏡得以觀測其具體組成結構,為進一步的開發這種結構材料的性能提供可能性。因此,千葉大學應用化學與生物技術系Shiki Yagai教授等報導了一種方法通過具有固定曲率的超分子組裝體合成了這種互鎖分子。作者通過混合溶劑策略,實現了將分子能夠拉長為半徑達13 nm。原子力顯微鏡測試發現得到的納米結構產物展現出較高程度的連結現象。
  • Junhong Chen教授聯合同濟大學毛舜教授研究團隊--褶皺石墨烯/二硫化鎢/三氧化鎢三元納米雜化材料的優異析氫電催化性能
    在這項工作中,開發了一種氣溶膠處理方法,用於簡單和綠色合成還原的氧化石墨烯(rGO)/二硫化鎢(WS2)/三氧化鎢(WO3)三元納米雜化材料。所製備的材料具有一種球形結構,即由褶皺石墨烯和WS2/WO3納米棒構成。該褶皺石墨烯/WS2/WO3(CGTH)催化劑在析氫反應(HER)中表現出優良的電催化活性,其塔菲爾斜率為37 mV/dec,起始電位為96 mV。
  • 南開大學周其林院士Nature Catalysis:雙烷基酮不對稱催化氫化
    論文DOI:10.1038/s41929-020-0474-5 手性醇是一類重要的化合物,在手性藥物、農藥、香料、液晶材料合成中被廣泛應用。酮不對稱催化氫化是合成手性醇分子單一對映體的最直接方法,然而雙烷基酮的不對稱催化氫化一直缺少高效手性催化劑,成為一個長期的難題。周其林課題組通過設計新型手性螺環催化劑,攻克了這一難題。在不對稱催化中,獲得優異對映選擇性的關鍵在於手性催化劑。對於芳基烷基酮的不對稱氫化,很多手性催化劑都表現出高活性和高對映選擇性。
  • Nature Catalysis:CuH級聯催化炔烴選擇性雙官能團化
    再這樣的背景下,CuH催化的不對稱烯烴加氫官能化已成為構建立體碳中心的重要反應。相比之下,利用CuH級聯催化來實現炔烴的還原性1,1-雙官能化在合成上仍然是一個重大挑戰。有鑑於此,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Keary M.
  • 80篇Nature/Science帶你走進大牛的催化世界!
    Petterssonb關於催化歷史的簡約而不簡單總結 A brief history ofcatalysisNature, Volume 7, no. 4,2003 Alexis T.Eisenmesser1, …酶催化 Intrinsic dynamics of anenzyme underlies catalysisNature, Vol 438|3 November2005 Xiangdong Feng,1*† Dean C.
  • 近期催化領域有何重大突破?且看這8篇Nature Chemistry
    在這些金屬SACs材料中,研究人員發現IR1/CN具有較高的催化活性。文章要點1)為了在摻氮碳上製備金屬囊,研究人員使用多孔金屬有機骨架(MOFs)作為主體,在MOF結晶過程中原位捕獲籠中的金屬前體客體。
  • 香港中文大學最新Nature Catalysis
    雖然已有文獻記載了一些針對催化和對映選擇性多烯環化的研究,但手性產物僅限於稠環。理論上,多米諾不對稱親電滷代環化反應涉及到在末端烯烴和頭部親核劑之間使用含有過渡親核劑的底物,可以產生手性多環系統,這些系統可能是醫藥相關分子的有用構建塊。然而,到目前為止,只有少數由親電滷素引發的催化不對稱滷素多環化的例子被記載。
  • 同濟大學費泓涵團隊在光催化分解水研究上取得重要成果
    近日,國際頂尖學術雜誌《Nature Catalysis》在線發表同濟大學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費泓涵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Overall photocatalytic water splitting by an organolead iodide crystalline material」,費泓涵為唯一通訊作者,博士研究生宋雪玲與副教授韋廣豐老師為共同第一作者,同濟大學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為唯一通訊單位
  • Nature: 頂刊收割機,又是石墨烯
    前言石墨烯可謂是名副其實的頂刊收割機,上周五剛登上Science,這周四又登上Nature。如果再算上子刊的話,那更是「抬頭不見低頭見」了!今天要介紹的這篇Nature蠻有意思的,是將單層石墨烯同時集成到一個微波諧振器和一個約瑟夫遜結中,製備了一種超薄的石墨烯基約瑟夫森結輻射熱傳感器!
  • 同濟大學費泓涵教授團隊在光催化分解水研究上獲重要進展
    近日,國際頂尖學術雜誌《自然—催化》(Nature Catalysis)在線發表同濟大學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費泓涵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Overall photocatalytic water splitting by an organolead iodide crystalline material
  • 南昌航空大學航空功能材料課題組在機械振動催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南昌航空大學航空功能材料課題組在機械振動催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鈮酸鉀鈉基環境友好型壓電材料的振動催化作用:一種高效的相界催化劑》(Vibration catalysis of eco-friendly Na0.5K0.5NbO3-based piezoelectric: An efficient phase boundary catalyst)為題並以第一單位在線發表於
  • 今日Nature Catalysis兩連
    ▲第一作者: Yequan Xiao通訊作者:Yanbo Li,Kazunari Domen(堂免一成)通訊單位: 電子科技大學,東京大學, 信州大學DOI:10.1038/s41929-020-00522-9背景介紹Ta3N5是一種很有前景的光陽極材料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梁彥瑜教授Angew:缺陷碳氧還原電催化材料設計...
    研究背景近年來,納米碳基材料有望替代傳統的非金屬材料、直接作為氧還原(ORR)電催化劑應用於能量轉換器件中,因此成為研究的焦點。研究人員相繼開發了以氮(N)原子為主的雜原子摻雜策略和碳缺陷工程策略,實現了碳骨架的電子結構的重新分布、有效活化了π電子,從而賦予碳材料顯著的電催化ORR性能。同時,在複雜的N摻雜缺陷碳體系中,摻N位點存在明顯的邊緣效應,導致碳邊緣缺陷處摻N位點的ORR活性高於其他位置。因此,合理設計和構建雜原子摻雜位點的碳缺陷機構、進而調控優化碳骨架電荷分布,有望進一步提升其ORR活性。
  • 直到2015年武漢大學才斬獲第一篇《nature》
    頭版首頁的論文2020年3月11日,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袁聲軍教授與國內外研究團隊關於石墨烯氣體通透極限的最新研究成果,武漢大學用頭版首頁的新聞做了報導,雖然石墨烯屬於非常熱度高的材料學科,但是該篇論文並不是屬於材料化工領域灌水的應用論文
  • 合成氨催化再登《Nature》
    通過這種催化劑的改性實現了在溫和條件中的N2活化反應,但是這種反應過程中仍無法避免貴金屬Ru的參與。二、擬解決或者擬探索的關鍵問題開發價格上更有競爭力、效果更好的非貴金屬活化N2催化劑。三、核心內容有鑑於此,東京工業大學Masaaki Kitano、HideoHosono等報導了一種擔載Ni的LaN催化劑實現了高效率合成氨反應。該催化劑通過雙活化(dual-site)作用從而超越了常規的催化規律。
  • 同期兩篇Nature,顏寧組揭示人源DGAT1和ACAT1三維結構及催化機制
    一、論文題目:Structural basis for catalysis and substrate specificity of human ACAT1該研究首次解析了解析度為3.0和3.1 人源ACAT1的同源二聚體以及四聚體結構,並結合相關活性實驗,確定了
  • Nature系列14篇,CO2還原Nat. Energy、趙宇亮Nat. Commun.丨頂刊日報20191106
    :非均相催化中基元熱反應的動力學基元反應的動力學是我們了解催化的基礎。正如大氣化學的微觀動力學模型促進了蒙特婁協議的生成,扭轉平流層臭氧損失一樣,採用微觀動力學方法進行非均相催化研究具有巨大的社會影響潛力。然而,這種催化方法的發展面臨巨大挑戰。主要原因是測量速率常數的方法非常有限,且目前的預測理論方法仍未得到充分驗證。
  • 4個月時間內第6篇頂刊
    這也是繼6月15日發1篇Cell,5月13日發2篇Nature及6月8日、6月17日各1篇PNAS後,顏寧團隊的工作再次登上國際頂級期刊。(2篇nature+2篇cell+3篇PNAS),其中6篇都是在短短的3個多月內(5月16日-8月28日),美國新冠疫情大爆發期間完成,平均1個月快2篇頂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