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網財經12月5日訊,2020年,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全球化遭遇嚴重打擊,世界經濟陷入衰退,價值和族群空前撕裂。面對百年未有之變局,由鳳凰網、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主辦,人民日報出版社協辦,鳳凰網財經、中華網財經承辦的「2020鳳凰網財經峰會」在北京舉辦,本屆峰會以「破局與新生」為主題,盛邀政商學界頂級嘉賓,圍繞全球和中國經濟發展建言獻策,凝聚共識。
全國人大常委、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行政管理學會會長、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教授江小涓在「2020鳳凰網財經峰會」上表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雙循環相互促進已經成為了我們最重要的新的發展目標、發展格局。這是一個客觀事實,不是刻意追求的,但同時也是規律,也是我們很前瞻性的部署。
江小涓表示,「中國過去四十年來,對外開放是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促進了增長、促進了就業,促進了結構升級和技術進步。隨著經濟體量的增大,國內市場的擴張和國際環境的變化,外循環在經濟中的相對比重和地位在過去十年已經緩慢下降,向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轉變才符合的規律。」。
對於外循環,江小涓指出,全球化分工在擴容也在升級,中國在全球化分工中的優勢正在增加。在新一輪全球化進程中,中國起步階段就以較高起點加入,所以要以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來促進高水平的外循環,促進整個新發展格局的實現。
「我國有一批好的企業,在近期某全球技術領先企業評選中,中國入選企業數超過日本、德國、美國等傳統的製造強國,相信在幾年之後,中國一定會出現真正的全球頭部企業,帶領中國各方面走向世界前沿」江小涓談到。
此外,江小涓還認為,在新一輪全球化中,中國不但要積極加入全球化,而且作為負責任大國,也要引領全球化的規則形成。她表示「無論是企業,無論是製造業,無論是服務業,無論是技術研發以及科學水平,其實已經在高起點上新加入了全球下一步發展的過程,因此要有信心,繼續對外開放,以最大的可能性對外開放」。
以下為江小涓女士在「2020鳳凰網財經峰會」演講全文:
尊敬的各位來賓,大家上午好。很高興參加今天這個活動,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鳳凰網的活動,非常高興。我今天為大家分享的內容是以高水平的外循環賦能新發展格局。大家知道現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雙循環相互促進已經成為了我們最重要的新的發展目標、發展格局。
這是一個客觀事實,不是刻意追求的,但同時也是規律,也是我們很前瞻性的部署。
今天重點講的是在既定的新發展格局的前提下,我們還是要很好的對外開放,利用高水平的外循環來賦能新發展格局。
一、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事實與規律
國內大循環確實是已經是事實,也是未來的規律。中國過去四十年來,對外開放是四十年持續發展的重要解釋因素,促進了增長、促進的就業,促進了結構升級、技術進步。但現在隨著體量的加大,國內市場的擴張和國際環境的變化,外循環在經濟中的相對比重和地位在過去十年已經緩慢的下降。
對貿貿易依存度的圖中可以現出,從改革開放初期比較低的水平,加入世貿組織之後,2006年達到60%多的水平,這是很高的開放水平。但最近十年對外開放的依存度緩慢下降,很可能維持在這樣的大致水平。有一些國際比較作為基礎:在各個大國中間貿易所站的比重,紅色的圖是中國,最左邊的圖是改革開放初期,在大國中間是開放度、貿易比重是最低的,最右邊的圖是平均水平,2006年的時候已經達到了差不多最高的水平,已經到了大國的平均水平高出三分之一的水平上。
在過去十年中這個比重又持續下降,大致達到了大國開放的平均水平,最右邊的一張圖中,嘴尖三位差不多是平的,我國基本上處在差不多的水平,我國的開放水平是否合適,既要和國情相比,也要和其他大國相比,因為只有大國才能夠和我們有一個真正可比性。無論是自己國內發展來看,還是從國際比較來看,我們現在回落到相對比較平均的水平,我們不能叫正常的水平。
在外循環的比重和地位明顯上升又略有下降的同時,國內的市場的份額在快速的成長,黃色的部分就是中國,其他的三個是美國、日本、德國,可以看出在過去的四十年中間中美兩國的使臣增長是最快的,中國原來在四國中間非常低的,但現在已經到了第二位,日本和德國已經落後,中美是兩個非常大的市場。從國內和國際的變化來看,以現在的體量以國際大循環為重要的動力帶動國內繼續的增長確實比較困難,要向國內大循環為主體,這是現實,也是一個基本的規律。
二、外循環賦能:新的全球化趨勢與機遇
龍先生已經講了國際貿易和投資確實面臨著新的挑戰,這個變化也不僅僅是這次疫情中間開始的,全球貿易站全球GDP的比重在過去九年是有緩慢的下降,大體上從46%降到41%,其實這個速度降的還是比較明顯的,在全球投資中間的比重在過去九年也是緩慢下降,全球化在過去四十年快速進步之後有一個自我的調整的時期,大概有四個方面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經濟基礎面的原因,包括經過三十多年的分工,可能這個分工達到了相對穩定的狀況,另外隨著技術的進步有一些需要跨國來做的事情,比如說勞動力的廉價,隨著自動化能力的提升,可能它的轉移必要性也在下降,大概有四五個方面的原因可以解釋過去十年傳統意義上衡量全球化的指標確實是在回落,當然在疫情中間也有一個陡跌,相信疫情之後會有比較明顯的回升,但是想再回升到本世紀前十年那樣一種狀況,還是不太確定是否還是會發生這樣好的變化。
在傳統全球化回落的同時,新的全球是在快速的成長,特別匹配我們下一步發展的趨勢。
首先全球分工正在擴容也在升級,中國在全球分工中間優勢是在增加,現在參加新一輪的全球化的進程,起步、優勢和四十年前參加上一次的全球化是不一樣的,是在起步階段就有一個高起點可以加入進來,要以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來促進高水平的外循環,促進整個新發展格局的實現。
新的全球化大概有這麼幾種比較突出的類型:首先是製造業+數字服務會帶來全球服務中間服務業增加值的提升。
服務業本身也在快速全球化,也在藉助5G技術,另外技術複雜產品全球共制變成一個普遍的趨勢。網絡空間的全球研髮帶來了特別大的全球科學網絡的發展機會。
現在全球製造業傳統產品中間數字服務會帶來新的增加值,全球價值鏈中間原來賣一臺工程機械以前只能賣產品的價格,現在藉助工業網際網路可以在賣產品的時候加載遠程的網聯服務的價格在其中,可以遠程檢測、遠程維修、遠程預警,也可以在線維修,對於所有的設備的大售後服務概念會有非常好的支撐,在這個時候賣設備就可以選擇帶裸機,還是加三年服務、加五天服務或者是加終身服務等等,這樣價格會上去,實際上在全球價值鏈中間大大地增加了服務部分價值的跟蹤,還要藉助於新的技術才能實現。
從服務業的分工來看,傳統服務業是服務貿易的商品,服務提供和服務的消費必須是同地,醫生看病和病人求診是同步完成的工作,上課是老師課堂講學生課堂學是同地同地不能錯失錯位的過程,有了網際網路可以錯位也可以錯時,醫生在遠端我們在當地可以同樣就診,在那個時候服務業的分工就是一個遠程交易,而不能形成真正的類似製造業的多國共制的格局分工是不存在的,有了5G之後很多服務業可以出現全球分工有合作生產的格局,像音樂會可以在全球選擇最好音樂家,每個人貢獻最優美的這個樂器的演奏,合成一個總的曲子,帶來一個非常美好的音樂享受,將來醫生醫療,可能有的醫生在遠端做診斷,有的醫生做麻醉,有的醫生做手術,既需要通信技術也需要數位化設備的完善。這帶來了服務業分工非常大的發展。
數字網絡帶來了全球研發的分工。為什麼全球化投資會下降,因為現在不需要到當地建實體,通過網際網路完全可以做一個多國研發的部署,下面是中國在研發中間相對的比重,可以看出在上世紀最後二十年其實全球研發網絡已經在擴展,但是我們的能力不行,基本上不能夠加入進去,在過去的十年、二十年中間我們在全球共同研發項目中比重在快速的上升,上個世紀末的時候全球研發中間其實就是四家做美國西歐德國日本,其實就是美歐日本三家來做,大概他們比重佔到30%以上,最近幾年比重達到60%,其中最大的日本,我們以自己能力提升的基礎上非常快速的加入全球創新中,這也是下一步很重要的進步。
另外我國還有一批好的企業,這是世界貿易論壇和波斯頓他們合作評的全球4.0時代的燈塔工廠,評了五批54家,中國進去了16家,這是我們第一批在所謂全球技術領先的這樣一個丙圖切到最大一部分,日本、德國、美國傳統的製造海國他們都是單位數,相信在今後要不了幾年一定會呈現數字時代中國真正的全球頭部企業,帶領中國走向世界非常前沿和高端的水平。
另外不僅僅是數字製造,其實我們在數字時代的全球化分工也是在發展,也是全球非常靠前,面向全球服務的提供,有採購會計,這是公司核心業務也有核心的研發,面對的都是一個全球化網絡中間比較重要的節點和位置。
除了製造企業和服務企業之外我們在全球共同研發中間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左邊是我們在全球共同研發網絡空間,就是一個重要的專利包是各國共同做,中間已經進入排名前十,左邊圖中一個是北京,一個是上海,最下面的是上海,八點的是北京,上海比北京稍微佔得比重高一點,已經進入全球創新網絡前十的位置。
右邊的圖是科學發展,全球重要頂刊中間有共同作者的比例,左邊的技術是ICT,右邊是生物技術,科學發現都是最前沿的發現。生物技術科學發現中間,在共同發現北京已經佔到了相當重要的位置,圖中可以看到靠下面最大的一個圖就是北京,另外一個比較大的比例是日本,上海已經看不到了,在中心部分靠上的位置是上海,這兩張圖首先說明北京上海在無論是全球研發共同網絡還是全球科技網絡中間都站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只不過上海和北京的特點不一樣,上海人愛研發技術,北京人愛寫論文。
在新一輪全球化中間,無論是企業,無論是製造業,無論是服務業,無論是技術研發以及科學水平,其實已經在高起點上新加入了全球下一步發展的過程,還是要有信心,繼續對外開放,以最大的可能性對外開放,會有我們自己的優勢加入。想想四十年前我們以那樣的水平對外開放,我們都一步一步提升自己的位置,一步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那麼四十年之後我們以現在的水平,我們在全球中間不但要積極加入應該有引領和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來形成規則、形成全球的公共產品的責任和能力。
有兩點特別強調,一個是高水平貿易規則的制定過程中還是要進一步的加入,不加入再談判進入的話,這是有相當的風險在裡面的,這些高水平的貿易規則形成之後,一步一步在談,將來會形成佔全球貿易50-60%,中國在這個體系之外對我們長期發展是不利的,最近我們還是積極的加入表態可以去談可以加入,還有一種我們非常希望能夠增加全球數字貿易的規則制定,中國一定會成為全球數字貿易中間非常重要的一直力量。在國內這麼大的國家,這麼好的技術應用能力,這麼創新活力的企業,我們一定是全球最具有競爭力的數字產品和數字服務的供應商。
加快推進全球數字規則的制定,讓全球數字貿易變得更平穩,更可持續,既是我們的發展需求也是我們的發展責任,在這方面我們還是要儘快的能夠推進。
總結就是以轉向國內大循環為主,這是符合中國國情,符合發展規律符合時代的特徵,一定會是一個長期的戰略。在這個外循環中間雙循環相互促進是一個整體的,我們面對這麼強的國內競爭能力,面對不斷升級和擴容全球化的環境我們還是積極利用外循環來促進內循環高水平、可持續的發展。
謝謝各位。
專題:全球經濟如何破局?梁振英15分鐘重磅演講、多位省部級領導建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