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的綠色協議有可能成為對地球不利的協議。2019年12月宣布的這項雄心勃勃的一攬子政策,旨在到20501年使歐洲成為第一個氣候中和大陸。它設定了減少碳排放、加強森林、農業、綠色交通、循環利用和可再生能源的目標。歐盟希望向世界其他國家展示如何保持可持續發展和競爭力,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說。
言辭背後隱藏著問題。首先,歐盟嚴重依賴農產品進口,只有中國進口更多。去年,該地區進口了五分之一的農作物和五分之三的肉類和奶製品(分別為118兆噸和45兆噸)。這使得歐洲人能夠減少農業生產。然而,這些進口產品來自於環境法不像歐洲那麼嚴格的國家。歐盟貿易協定並不要求進口產品必須以可持續的方式生產。
過去18個月,歐盟與美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籤署了多項協議(其中一些協議有待批准) ,覆蓋了歐盟近一半的農作物進口。南方共同市場是由巴西、阿根廷、巴拉圭和烏拉圭組成的南美貿易集團。與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協議正在討論中。每個國家對可持續性的定義和實施方式都不同。許多人使用的殺蟲劑、除草劑和轉基因生物體在歐盟是嚴格限制或禁止的。
最終結果是什麼?歐盟成員國正將環境破壞外包給其它國家,同時將國內環保政策的功勞攬在自己身上。儘管歐盟承認,在貿易方面將需要一些新的立法,但在短期內,根據綠色協議,什麼都不會改變。
例如,從1990年到2014年,歐洲的森林面積增加了9% ,大致相當於希臘的面積(1300萬公頃; Mha)。在其他地方,大約11mha 被砍伐,用於種植歐盟內部消耗的農作物(見補充信息)。四分之三的森林砍伐與巴西和印度尼西亞的油籽生產有關,這兩個地區擁有無與倫比的生物多樣性,並擁有一些世界上最大的碳匯,對於緩解氣候變化至關重要。
如果《綠色協議》要提高全球可持續性,就必須避免這些影響。
寬鬆的指導
綠色協議將在未來十年改變歐洲的農業。「從農場到餐桌」計劃的目標是在歐洲減少20% 的肥料使用量和50% 的農藥使用量,到2030年,四分之一的土地將實現有機耕種。歐盟計劃種植30億棵樹,恢復2.5萬公裡長的河流,並扭轉傳粉者數量下降的趨勢。
對外貿易沒有設定平行的目標。歐盟農產品進口的可持續性將繼續受到各種規則的左右,其中有些是強制性的,有些是自願性的。所有人都必須遵守一項總體政策,即2018年修訂的可再生能源指令。例如,它規定,諸如大豆之類的油料種子不應從最近砍伐的土地上採購。這些要求零零碎碎,執行不力。
海關部門沒有機制、資金或人員來檢查貨物抵達歐洲港口時是否符合可持續性標準。歐盟貿易協定沒有規定進口必須符合哪些具體標準,也沒有規定出口國是否應該制定適當的環境法律或進行監測。例如,歐盟-南方共同市場條約的籤署國只同意「努力」改善其環境和勞動保護法律。
自願認證計劃填補了這一空白。這些都是由農業和工業代表和歐盟認可的。歐洲配合飼料製造商聯合會(FEFAC)在比利時運行的一個廣泛使用的計劃,建議成員在生產或購買飼料時遵循哪些可持續性規則。這些準則涵蓋法律遵守、工作條件、環境責任(避免砍伐森林和保護自然保護區)、農業做法以及尊重土地和社區權利。
一些公司也以類似的方式定義自己的基準。例如,從事農業大宗商品交易、採購和分銷的美國企業集團嘉吉(Cargill)推行「三 s」標準(可持續採購和供應)。全球最大的大豆生產商阿馬基(Amaggi)在巴西的業務遵循 ProTerra 等可持續發展項目。然而,企業關於可持續性的報告仍然是自願的。許多公司,包括嘉吉公司,沒有全面報告,聲稱要保密。
因此,認證率很低。例如,在2017年,歐洲只有22% 的大豆使用符合 FEFAC 的指導方針。只有13% 被認定為森林砍伐免費2。歐盟每年從巴西進口價值5億美元的牛肉,其中大部分由從新近砍伐森林地區採購肉類的公司提供。自1993年以來,歐盟農產品進口與全球農作物貿易中體現的三分之一以上的森林砍伐有關。
根據綠色協議,這種監管框架將保持不變,使其失敗永久化。例如,《可再生能源指令》忽略了過去的森林砍伐,特別是2008年之前開墾的土地,2008年是該指令被延長到第二個時期。因此,在以前的森林所在地建立的農場現在可被視為」可持續的」。
其中包括9 Mha 的土地,主要在巴西的亞馬遜和塞拉多,這是在1990年至2008年砍伐森林。這樣做是為了滿足歐盟對用於動物飼料和生物柴油的油籽日益增長的需求,這種需求在1986年至2016年間翻了一番。歐盟本身很少種植油籽: 油菜、向日葵和橄欖僅佔歐洲大陸所有作物的7% 。其進口的大部分(90%)來自8個國家,主要是巴西。大部分是大豆和棕櫚油,佔歐盟農作物進口的一半。
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正在使事情變得更糟。例如,由於當前的美中貿易戰,中國從 Mercosur 國家購買的大豆比從美國購買的多。這給土地利用帶來了更大的壓力,也增加了砍伐森林的可能性。歐盟和南方共同市場的貿易協議(仍有待批准)在2019年原則上達成一致,就像巴西總統 Jair Bolsonaro 取消了環境法規和原住民的土地權一樣。這導致亞馬遜地區發生了一系列蓄意的森林火災,今天更多的森林正在燃燒。
雙重標準
在歐洲受到限制的農業做法在進口中是明確允許的,而不僅僅是被忽視。例如,自1999年以來,轉基因生物在歐盟農業中受到嚴格限制。然而,歐洲從巴西、阿根廷、美國和加拿大進口轉基因大豆和玉米。
許多轉基因作物對除草劑有抗藥性。例如,美國和巴西80% 的大豆不受草甘膦的影響,草甘膦是一種在歐盟受到限制的除草劑。在過去10年中,美國某些作物使用除草劑(包括草甘膦)的速度翻了一番。歐洲的貿易夥伴在大豆上平均使用了兩倍以上的肥料(每噸大豆34公斤,而歐盟為13公斤)。自1990年以來,巴西的碳排放量增加了一倍,到2014年達到每噸60公斤。
在歐盟十大貿易夥伴中,有八個國家的殺蟲劑使用量也有所上升(見「交易」 ; 補充信息)6,這對授粉昆蟲不利。巴西越來越多地使用殺蟲劑(自2016年以來,歐盟已經批准了193種禁止使用的殺蟲劑) ,這與蜜蜂數量急劇下降有關。出於這個原因,歐盟限制了許多相同的殺蟲劑(如新菸鹼類)。
從神話到現實
歐盟需要採取以下步驟,以確保綠色協議名副其實。
統一可持續性標準。歐盟應精簡和統一進口和國內產品的環境標準。它應該通過海關檢查來執行這些規定,並制定和促進一個明確的認證和標籤制度。儘管歐盟無法在其他地方執行標準,但它可以要求進入歐洲市場的商品符合其規定。這可以鼓勵外部生產者將他們的標準提高到歐盟的水平; 巴西的一些農民已經這樣做了。
評估全球影響。歐盟評估其農業貿易對可持續性的一些影響,包括植入式毀林。但是這種交易沒有具體的基準。綠色協議應該根據當前的影響制定一個標準,並設定更高的目標,例如,確保大幅減少化肥和殺蟲劑的使用,避免森林砍伐和相關的排放。
減少生物能源的生產。歐盟的可再生能源目標,例如在今年年底之前在柴油中加入10% 的生物燃料(正在按計劃實現) ,是從巴西進口大豆激增的主要驅動力,僅2019年就增加了2%。一項研究8強調了大面積生物能源生產的負面影響,包括取代可用於生產糧食或養護生物多樣性的土地。減少甚至禁止進口生物能源原料將有助於實現可持續性目標。
全球評估歐洲的碳足印。根據巴黎協議,碳排放核算只涵蓋一個國家內部產生的排放,而不包括那些在該國消費但在其他地方生產的產品中的排放。目前,每個歐盟公民每年「進口」進入歐盟的商品約1噸二氧化碳。綠色協議有可能使這一失誤永久化。相反,歐盟應該評估、公布並試圖減少其全球碳足印。
減少消耗。鼓勵歐洲人少吃肉類和奶製品將減少對農產品進口的需求。這樣的削減在政治上是困難的,正如遊說支持和反對肉類稅所表明的那樣。它們圍繞國際發展、糧食安全、獲取途徑和營養問題提出道德和倫理問題。教育方案將提高認識,並展示消費選擇和生物可分解添加物之間的聯繫。環境損害的一些代價可能體現在糧食價格中,只要這些代價不會導致糧食無保障和不公平地獲得營養。
增加國內生產。歐盟對農產品進口的依賴是幾十年來減少耕地面積的政策和事件的結果。例如,在1990年代,蘇聯解體後,東歐沒有競爭力的農業企業被放棄。在接下來的十年裡,歐盟共同農業政策(CAP)的改革規定了基於面積而不是生產的補貼,其明確目標是減少整體糧食生產。一些廢棄的土地——例如,生物多樣性較少或非農業用途較少的地區——現在應該恢復耕作,以減少熱帶地區的壓力。
增加國內產量將在政治上令人擔憂。它可能會減少森林中的碳儲量,減少生物多樣性,增加歐洲的農業汙染。事實上,定於明年對聯合呼籲程序進行的更新已經受到了批評,因為它增加了這些影響,而且在與綠色協議的環境目標保持一致方面做得不夠。儘管如此,歐盟的糧食生產系統是高科技和高效率的。我們認為,即使沒有基因工程,大豆在歐洲也可以比其他地方用更少的肥料和更少的土地種植得更高產。然而,歐盟未能向其公民解釋目前在進口、國內生產和消費之間的權衡,也沒有明確的戰略來儘量減少未來的影響。
在我們看來,歐盟應該採取「可持續集約化」的做法,利用新技術提高農作物產量。例如,基因編輯技術(如 CRISPR-Cas)可以在不使用其他物種基因的情況下,提高植物的可食性質量、高度和抗蟲性。與美國和中國不同,歐盟目前將 CRISPR 視為傳統的轉基因技術,在農業用途的 CRISPR 專利(歐洲18項,美國61項,中國259項)以及在此類研究的投資方面落後於它們。
室內農業技術,如垂直種植糧食,也已經成熟,可以發展。雖然這些方法還不能以節能的方式生產大豆等主要農作物,但對於佔歐盟農作物產量約18% 的蔬菜、水果和塊莖來說,它們正變得越來越有利可圖。太陽能和照明的增加將使更多種類的作物可以在室內種植。歐盟應該像美國、加拿大、中東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日本、中國和新加坡那樣進行研究,並考慮在共同農業政策框架內進行垂直農業。
重振農業生產將有助於使歐洲的糧食作物免受全球市場波動、供應鏈中斷和氣候變化的一些影響。因為清除棲息地可以增加新的傳染病從動物身上跳到人身上的機會,這樣的政策也可能有助於避免未來的流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