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硒化鉍拓撲絕緣體的超靈敏室溫太赫茲直接探測

2020-08-27 卡比獸papa

毫米波和太赫茲光探測器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但目前在探測方法上仍然面臨挑戰。拓撲絕緣體(TLs)由於具有拓撲保護的表面態的狄拉克費米子的存在,有望成為長波光探測的候選材料。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陳效雙教授課題組提出了一種基於亞波長的金屬-TL-金屬(MTM)結構的室溫下毫米波和太赫茲光子直接檢測的創新策略。在金屬-TL界面,利用亞波長金屬接觸將入射的長波光子轉換成局域的表面等離子體場,從而驅動拓撲表面態(TSS)來回運動。結果表明,原子厚度的Bi2Se3TLs薄片可以作為高靈敏度毫米波和太赫茲探測器的活性材料。並且通過理論和實驗證明了在毫米波和太赫茲波範圍內,由於局域表面等離子體激元(SPPs)的電磁場驅動的非中心對稱散射而產生的光電流效應在TSS傳導中的關鍵作用。

圖1a展示了所設計的MTM的結構,其中Bi2Se3薄片用作溝道中的活性材料。考慮到Bi2Se3塊體晶體的點群對稱性為D3v,其中包括反轉中心,而表面缺乏空間反轉,點群為C3v,這意味著TSS在電場作用下的各向異性散射,對交流電場產生直接光電流。因此,當器件受到毫米波和太赫茲輻照時,由於TSS和入射輻射的相互作用(自供電模式,見圖1c),對交流電場發生響應從而直接產生光電流。當沿光伏電勢的偏壓電場作用於該結構時,產生的光載流子被加速並有效地向金屬接觸端分離。因此,由於偏壓模式下的光電導增益較大,光電流增大(圖1d)。該納米器件使用優化的Bridgman-Stockbarger方法生長Bi2Se3,後通過機械剝離製備而成。樣品在環境大氣中顯示惰性,這意味著不需要覆蓋層來保護FET的有源通道。剝離後,使用顯微拉曼光譜測試Bi2Se3薄片,圖2b展示了40、72、132和175 cm-1處的四個特徵峰。原子力顯微鏡顯示,Bi2Se3薄片的典型厚度分布集中在90 nm左右(圖2c)。然後,在零偏壓下測量了Bi2Se3 MTM光電探測器的光響應,在0.12 THz,功率密度為0.525 mW cm-2的條件下測試了探測器的光開關特性,如圖2e所示。即使調製頻率超過1 kHz時,脈衝形狀也保持良好。所產生的直接光電流在電磁輻射的多個開關周期上表現出良好的再現性,證明了器件的穩定性。圖2f展示了器件的響應速度,通過擬合單指數函數,確定響應時間約為60 μs,比目前可用的室溫熱探測器快得多,後者通常以毫秒為單位。為了進一步了解器件的性能,又測量了對功率的依賴性,如圖2g所示。直接光電流的振幅與入射功率成正比,表明在所研究的範圍內光電效率幾乎恆定。在所有測量的動態範圍內,從圖2g中提取的響應度接近75 A W-1。該值高於先前報導的用於檢測近紅外輻射的其他層狀材料的值。

該探測器的工作原理可以用Bi2Se3中對稱保護的TSS的特性來解釋,如圖3a所示。圖3b示意性地描述了光電流的產生過程,其中,散射點被繪製為位於五層平面上的隨機分布但方向相同的楔形。在沒有太赫茲輻射的情況下,各向異性散射電子的流動被精確地相互補償。當太赫茲輻射作用於該系統時,由於Bi2Se3楔塊的非對稱散射,載流子的動量是一致的—電子被交流電場來回驅動,總電荷流不為零。因此,多餘的載流子會沿著電場單方面移動,破壞系統的平衡,而所謂的光電流可以在自供電模式下產生。如圖3b下方所示,光電流的方向取決於交流電場和楔形物的特定方向:例如,平行於楔形物底座(左下面板)的電場產生沿x方向流動的光電流,當電場旋轉90°時,電流方向反轉(右下面板)。除了光電流效應外,還應考慮光子拖拽效應,這通常是由光子動量轉移到帶電載流子引起的。另一方面,由於光子拖拽效應與光子動量成正比,而光電流僅由輻射電場的平面內分量決定,因此,一旦應用後照和前照,光電流不變,而光子拖動效應受到影響。利用時域有限差分法(FDTD)進行了數值模擬,以評估這兩種效應在結構中的權重。首先模擬了一個6 μm×6 μm×90 nm的單個裸Bi2Se3板,如圖3c、d、f、g所示,局域SPP出現在亞波長結構中,強度在Bi2Se3與空氣的兩個界面處最高。因此,與光電流效應相關的光電流密度相對於兩個界面呈現對稱分布,而與光子拖曳效應相關的光電流具有不對稱分布。如圖3e-h所示,通過覆蓋導體(Au),局域SPP強度變得更強,但感應電場分量的對稱性保持不變。因此,在蝶形亞波長MTM結構中,入射的電磁波可以轉換成局域的SPP場,從而實現長波光子與TSS之間的強相互作用。

為進一步研究偏壓模式下MTM光電探測器的光響應,通過在不同偏壓下周期性地打開和關閉0.12 THz的光進行時間分辨測量,如圖4a所示,使用高速示波器監測快速變化的光信號。儘管電偏壓高達50 mV,但仍保持高信噪比,這得益於較大的光電導增益。圖4b顯示了響應度(R)的依賴關係。與自供電模式的情況類似,當裝置在兩個金屬觸點之間的有限偏置電壓下工作時,也發現MTM檢測器的線性功率依賴性(圖4d)。為了進一步驗證Bi2Se3基MTM器件中與TSS相關的光響應特性,我們通過紅外光抽運探測TSS進行了附加實驗。如圖5a所示,在MTM器件的外偏壓固定在50 mV的情況下,將785 nm光束的連續光抽運均勻地引導到MTM器件上,以控制THz場下的載流子動力學。如圖5b所示,隨著雷射強度的增加,太赫茲光電流減弱。這種現象的微觀起源與Bi2Se3的特殊電子性質有關(圖5c)。


圖1. (a-d) MTM器件的結構及其工作原理。


圖2. (a-g) Bi2Se3的拉曼光譜及器件在零偏壓下的響應。


圖3. (a-j) MTM基探測器光電流效應微觀模型及數值模擬。


圖4. (a-e) 金屬接觸偏置模式下MTM探測器的特性研究。


圖5. (a-d) 偏置模式下MTM器件中TSS的太赫茲輻射紅外泵浦探測。

該工作探索並實驗驗證了TL基MTM探測太赫茲輻射的可行性。實驗結果表明,該探測器對自供電模式和偏置模式均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和快速響應。所獲得的效率與TSS的特殊性質以及Bi2Se3中太赫茲場與TSS的亞波長相互作用有關。由於太赫茲光誘導TSS的光電流效應,獲得了良好的光電響應,高響應度約為75 A W-1。此外,響應時間低於60 μs使得這些納米器件適合於實時成像。該器件可與商用室溫熱檢測系統相競爭,且優化設備和工藝可進一步提高性能。這項工作為激活、探測和利用TSS設計新的太赫茲器件,如與超材料集成的替代結構,以便適當地調整器件的性能鋪平了道路,對於實現太赫茲光電領域的技術至關重要,特別是實現大面積、快速的成像應用。

相關論文:

Weiwei Tang, Antonio Politano, Cheng Guo, Wanlong Guo, Changlong Liu, Lin Wang,* XiaoshuangChen,* and Wei Lu, Ultrasensitive Room-Temperature Terahertz Direct Detection Based on a Bismuth Selenide Topological Insulator. Adv. Funct. Mater. 2018, 1801786.


相關焦點

  • 能在室溫下工作,碘化鉍中的弱拓撲絕緣體!
    它們的導電性能是基於自旋(量子力學特性),這抑制了電子對材料或其他電子中雜質的正常散射,以及由此產生的熱量損失。與超導體不同,拓撲絕緣體可以在室溫下工作,這為我們當前的電子產品提供了被量子計算機和「自旋電子」設備取代的可能性,這些設備將更小、更快、更強大、更節能。
  • 拓撲半金屬光電晶體的超靈敏室溫長波探測研究 | 中國半導體十大研究進展候選推薦(2020-024)
    由此,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林、陳效雙和陸衛研究團隊提出從微觀原子操控的角度出發來構造特定輸運與光電特性,設計了具備C3V反演結構特徵的第二類狄拉克半金屬-碲化鈀太赫茲探測器結構,通過誘導金屬-材料界面產生電荷轉移和電場局域化的協同作用,形成本徵對稱性破缺的photogalvanic直接光轉換效應。
  • 拓撲絕緣體的一個新突破
    但有一種神奇的材料,它的內部是絕緣的,界面卻是可以導電的,這種材料被稱為拓撲絕緣體。自發現以來,拓撲絕緣體一直是凝聚態物理的研究熱點。 拓撲絕緣體的能帶示意圖。圖片:Wikipedia然而,人們一直不清楚的是,拓撲絕緣材料能否在室溫下應用於現實設備。在一項最新的研究中,來自東京理工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系的科學家將拓撲絕緣體的研究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 從拓撲絕緣體發射出可任意調製的THz雷射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Advanced Photonics 》近日報導,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飛秒雷射從拓樸絕緣體發射出可任意調製的THz雷射。 此項工作將有助於進一步理解光與物質相互作用中用飛秒脈衝控制超快自旋電流,同時也提供了一種產生自旋極化太赫茲波的有效方法。吳指出,操縱太赫茲源的偏振將為未來實現有效在源處操縱太赫茲波奠定重要基礎。
  • 浙大科學家首次突破光學拓撲絕緣體研究,太赫茲互聯技術劍指6G
    2020 年末,其憑藉首次實驗實現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實現基於太赫茲拓撲光學的片上通信以及在特製的三維聲子晶體中首次觀測到了自旋為 1 的外爾點等重大突破,浙江大學百人研究員楊怡豪成功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2020 年中國區榜單。
  • ...31歲浙大科學家全球首次突破光學拓撲絕緣體研究,太赫茲互聯...
    2020 年末,其憑藉首次實驗實現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實現基於太赫茲拓撲光學的片上通信以及在特製的三維聲子晶體中首次觀測到了自旋為 1 的外爾點等重大突破,浙江大學百人研究員楊怡豪成功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2020 年中國區榜單。
  • 新拓撲絕緣體有可預測的最大能隙
    原標題:新拓撲絕緣體有可預測的最大能隙 美國猶他大學的研究人員創建出一種新的拓撲絕緣體,其可作為矽半導體頂部金屬層的特殊材料,將使超高速計算機在室溫下執行快速運算成為可能。該項研究成果刊登在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
  • 自然界中存在天然形成的拓撲絕緣體
    本報訊 據《自然》網站3月8日報導,最近,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固體研究所科學家發現,自然界中也存在天然形成的拓撲絕緣體,而且比人工合成的更純淨。這一發現對建造自旋電子設備具有促進作用,並有助於設計開發用電子自旋來編碼信息的量子計算機。研究結果發表在最近出版的《納米快報》上。
  • 科學:基於鉍的納米帶顯示出「拓撲」運輸,這是新技術的潛力!
    科學:基於鉍的納米帶顯示出「拓撲」運輸,這是新技術的潛力!研究人員創造了一種稱為拓撲絕緣體的新興材料的納米帶,並使用磁場來控制其半導體特性,這是利用該技術研究奇異物理和構建新的自旋電子器件或量子計算機的一步,不同於絕緣體或導體的普通材料,拓撲絕緣體同時也是矛盾的 - 它們是內部的絕緣體,但在表面導電,普渡大學物理學和天文學與電氣和計算機副教授Yong P. Chen說。與博士生Luis A.
  • 祁曉亮: 我的拓撲絕緣體之路
    從這篇論文開始,我開始在張首晟老師的指導下,一步步走入拓撲絕緣體這個全新的領域。在這個領域中,拓撲學和簡單的絕緣體物理的結合即將帶來許多奇妙的新發現。期間,我在張老師指導下系統地研究了拓撲絕緣體的物理性質,並進一步把拓撲絕緣體推廣到拓撲超導體等新的拓撲量子態。   當時,我們研究的一個主要目的是要找到拓撲絕緣體之所以區別於其他材料的獨特性質。經過半年多的努力,我和張老師以及張老師的學生休斯(Taylor L. Hughes)終於從拓撲絕緣體的微觀理論中得到了正確的拓撲量子場論描述。
  • 拓撲絕緣體簡介
    三位科學家戴維·索利斯、鄧肯·霍爾丹、麥可·科斯特利茨,因為「理論發現拓撲相變和拓撲相物質」獲獎。本刊在2012年發表了清華大學物理系呂衍鳳、陳曦、薛其坤的撰文《拓撲絕緣體簡介》,現整理出來以微信版(略去了參考文獻)再現讀者。
  • 《科學》:碲化鉍可大大提高計算機晶片的運行速度
    矽谷在不久的未來也許就要更名了,美國科學家已證實,碲化鉍可大大提高計算機晶片的運行速度和工作效率。
  • 浙大科學家全球首次突破光學拓撲絕緣體研究,劍指6G
    2020 年末,其憑藉首次實驗實現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實現基於太赫茲拓撲光學的片上通信以及在特製的三維聲子晶體中首次觀測到了自旋為 1 的外爾點等重大突破,浙江大學百人研究員楊怡豪成功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2020 年中國區榜單。
  • 有了拓撲絕緣體,手機再也不需充電了?
    據dailymail報導,中日科學家在拓撲絕緣體上做起了文章,他們發現了一種新的充電方式,可以在在室溫下直接產生電流,不僅不需要外部充電,更不會造成能量損耗
  • 來自三D拓撲絕緣體的可調THz輻射
    吳的研究小組一直在研究一個三維拓撲絕緣體的比穆特·特魯裡德(Bi2泰3),作為有效THz系統有希望的基礎。他們最近系統地調查了來自比的THz輻射2泰3由飛秒雷射脈衝驅動的納米膜。據吳說,比斯穆特·特魯裡德是未來基於片上的拓撲絕緣體太赫茲系統的偉大候選者;在THz發射、檢測、調製方面已經顯示出良好的前景。研究良好的拓撲絕緣體呈現一種特殊的旋轉動量鎖定表面狀態,也可以由原子層數量等各種因素精確調整。吳解釋說,這種THz源可以有效地輻射線性和圓形偏振THz波,具有可調的奇性性和極化性。
  • 美研製出奇特的拓撲超導體材料
    3年前,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了三維拓撲絕緣體,這是一種金屬表面的奇怪絕緣體,雖然它獨特的屬性具有很大應用潛力,但用於量子計算機卻並非理想材料。兩年來,科學家經過不斷探索,完全扭轉其性質,使之成為表面是金屬、內部卻具有超導性的拓撲超導體。這種新材料的發現有望發展出新一代電子學,使當前的信息存儲與處理方式完全改觀。
  • 拓撲絕緣體的邊緣無損耗傳導
    半金屬二碲化鎢的原子薄層沿著晶體邊緣的狹窄的一維通道無損傳導電,因此,這種材料是一種二階拓撲絕緣體。通過獲得這種行為的實驗證明,巴塞爾大學的物理學家們擴大了拓撲超導候選材料庫。這一發現已經發表在《Nano Letters》雜誌上。拓撲絕緣體代表了一個關鍵的研究領域,因為它們有可能被用作未來電子學中的超導體。
  • 美研製奇特拓撲超導材料 表面金屬內部超導體
    由於哈桑小組去年曾經第一次直接觀察到了一種被稱為螺旋狀狄拉克費米子的電子,此 時他們立刻認出了這種電子就是科學家長期尋找的馬拉約那費米子(Majorana fermions)。而 賓夕法尼亞大學物理學家查爾斯·凱恩預測,如果一種拓撲超導體取代了一種拓撲絕緣體,把這種混合材料置於強磁場中時,其邊界電子將變成馬拉約那費米子。
  • 科學家發現新的新的拓撲絕緣體—鉍
    Vergniory,發現了一類新的材料:高階拓撲絕緣體,相關研究成果近期已發表在了《自然物理學》雜誌上,題為《鉍中的高階拓撲》。理論物理學家首先預測了這些絕緣體的存在,這些絕緣體在晶體邊緣具有導電性能而不是在其表面上,並且具有導電性而不會消散的特性。 現在,這些新特性在鉍中通過實驗證明。
  • 取出拓撲絕緣體表面態
    圖2:典型拓撲絕緣體的能帶結構(體帶bulk band和表面態surface states )。(a)示意圖,展示出導帶和價帶的spin helical Dirac cone 結構。(b) ARPES 探測到的典型帶結構,其中體帶和表面態結構一目了然!(c)實空間中拓撲絕緣體的表面態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