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基於鉍的納米帶顯示出「拓撲」運輸,這是新技術的潛力!

2021-01-17 俯首江左有周瑜

科學:基於鉍的納米帶顯示出「拓撲」運輸,這是新技術的潛力!

研究人員創造了一種稱為拓撲絕緣體的新興材料的納米帶,並使用磁場來控制其半導體特性,這是利用該技術研究奇異物理和構建新的自旋電子器件或量子計算機的一步,不同於絕緣體或導體的普通材料,拓撲絕緣體同時也是矛盾的 - 它們是內部的絕緣體,但在表面導電,普渡大學物理學和天文學與電氣和計算機副教授Yong P. Chen說。與博士生Luis A. Jauregui和其他研究人員合作的工程師,這些材料可能用於「自旋電子」設備和實用的量子計算機,遠比當今的技術強大。在新發現中,研究人員使用磁場來誘導所謂的電子「螺旋模式」,這種能力可以控制電子的自旋狀態。

該研究結果在1月18日出版的「 自然納米技術 」雜誌的一篇研究論文中有詳細描述,並表明磁場可用於誘導納米帶經歷「拓撲過渡」,在物質擁有之間切換表面上的帶隙和沒有的帶隙,矽是一種半導體,意味著它具有帶隙,是導通和斷開傳導所需的特性,是矽基數字電晶體以二進位代碼存儲和處理信息的基礎,」Chen說。「銅是一種金屬,意味著它沒有帶隙,並且始終是一個良好的導體。在這兩種情況下,帶隙的存在與否都是一個固定的特性。這些材料表面的奇怪之處在於你可以控制是否它有一個帶隙或者不僅僅是通過施加磁場,因此它是可調的,並且這種轉變在磁場中是周期性的,因此你可以通過許多「缺口」和「無間隙」狀態驅動它。

納米帶由碲化鉍製成,碲化鉍是固態冷卻技術背後的材料,例如商用熱電冰箱,碲化鉍幾十年來一直是熱電冷卻的主要材料,但在過去的幾年裡,人們發現這種材料和相關材料具有拓撲絕緣體這種驚人的附加特性,」他說,該論文由Jauregui撰寫; Michael T. Pettes,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前博士後研究員,現任康乃狄克大學機械工程系助理教授; Leonid P. Rokhinson,普渡大學物理學和天文學,電氣和計算機工程教授; 李石,BF Goodrich在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獲得材料工程教授; 和陳

一項重要發現是,研究人員記錄了使用納米帶來測量所謂的Aharonov-Bohm振蕩,這可能是通過在納米帶周圍的環狀路徑中沿相反方向傳導電子來實現的。納米帶的結構 - 在拓撲上與圓柱體相同的納米線 - 是發現的關鍵,因為它允許研究電子在圍繞帶狀物的圓周方向上行進。電子僅在納米線的表面上傳導,描繪出圓柱形循環,如果你讓電子圍繞一個環繞兩條路逕行進,在左右路徑上,並且它們在環的另一端會合,那麼它們將根據磁場產生的相位差而建設性地或破壞性地幹涉,從而產生無論是高電導率還是低電導率,都表明電子的量子特性表現為波,「Jauregui說,研究人員通過誘導電子的自旋螺旋模式,證明了拓撲絕緣體表面振蕩的新變化。結果是能夠從建設性幹擾轉向破壞性幹擾並返回。

這提供了非常明確的證據,證明我們正在測量自旋螺旋電子,」Jauregui說。「我們正在測量這些拓撲表面狀態。直到最近才真正看到這種效果非常令人信服,所以現在這個實驗確實提供了明確的證據,證明我們正在談論這些自旋螺旋電子在圓柱體上傳播,所以這是這種振蕩,研究結果還表明,這種振蕩是「柵極電壓」的函數,代表了另一種將導通從高電平切換到低電平的方法,每當納米帶的圓周僅包含整數個量子力學波長或」費米波長「時,就會發生這種轉換,這是由圍繞表面的電子的柵極電壓調節的,」陳說,這是研究人員首次在納米帶中發現這種與柵極相關的振蕩,並進一步將其與碲化鉍的拓撲絕緣體帶結構相關聯。

據說納米帶具有「拓撲保護」,防止表面上的電子反向散射並實現高導電性,這是金屬和常規半導體中沒有的質量。它們是由UT奧斯汀的研究人員製作的,在將納米帶冷卻至約零下273攝氏度(接近零下460華氏度)的同時進行測量,我們必須在低溫下操作,以觀察電子的量子力學性質,」陳說。

未來的研究將包括進一步研究納米線作為研究拓撲量子計算所需的奇異物理的平臺的工作。研究人員的目標是將納米線與超導體連接起來,這種超導體可以無電阻地導電,用於混合拓撲絕緣體 - 超導設備。通過進一步將拓撲絕緣體與超導體相結合,研究人員可以構建一種實用的量子計算機,該計算機不易受到迄今為止帶來挑戰的環境雜質和擾動的影響。這種技術將使用量子力學定律進行計算,使計算機在某些任務(如資料庫搜索和代碼破壞)上比傳統計算機快得多。

相關焦點

  • 能在室溫下工作,碘化鉍中的弱拓撲絕緣體!
    它們的導電性能是基於自旋(量子力學特性),這抑制了電子對材料或其他電子中雜質的正常散射,以及由此產生的熱量損失。與超導體不同,拓撲絕緣體可以在室溫下工作,這為我們當前的電子產品提供了被量子計算機和「自旋電子」設備取代的可能性,這些設備將更小、更快、更強大、更節能。
  • 科學家發現新的新的拓撲絕緣體—鉍
    Vergniory,發現了一類新的材料:高階拓撲絕緣體,相關研究成果近期已發表在了《自然物理學》雜誌上,題為《鉍中的高階拓撲》。理論物理學家首先預測了這些絕緣體的存在,這些絕緣體在晶體邊緣具有導電性能而不是在其表面上,並且具有導電性而不會消散的特性。 現在,這些新特性在鉍中通過實驗證明。
  • 量子計算的裡程碑:科學家實驗性觀測到拓撲絕緣體表面電流
    鳳凰科技訊 北京時間3月4日消息據科學日報報導, 在最新一期的《自然•物理學》上,德國科學家報告稱他們實驗性的觀察到電流流經拓撲絕緣體晶體表面通道。這一通道不足1納米寬, 沿著晶體晶格的原子臺階延伸。科學家們還展示了在任何排列裡如何引入這些原子臺階。
  • 拓撲絕緣體的一個新突破
    通常絕緣體的導帶(conduction band)與價帶(valence band)之間存在能隙,電子無法傳導,而在拓撲絕緣體的表面存在一些位於能隙間的量子態——拓撲表面態(topological surface state),允許電子傳導。
  • 納米科學:新的二維材料屬性顯示出前景!
    納米科學:新的二維材料屬性顯示出前景!一個人完成了一系列理論計算,以便在龐大的計算中心的幫助下預測其屬性。,而且還有磷烯和二硫化鉬 - 二維材料,這些材料已經顯示出對電子應用的巨大希望。「我們是第一批看到它們的人之一,我們對所見過的事情感到非常興奮,曾梵志的理論研究表明,二維鈦三硫化物具有比磷烯和二硫化鉬更快地傳輸電子的潛力。
  • 基於硒化鉍拓撲絕緣體的超靈敏室溫太赫茲直接探測
    毫米波和太赫茲光探測器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但目前在探測方法上仍然面臨挑戰。拓撲絕緣體(TLs)由於具有拓撲保護的表面態的狄拉克費米子的存在,有望成為長波光探測的候選材料。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陳效雙教授課題組提出了一種基於亞波長的金屬-TL-金屬(MTM)結構的室溫下毫米波和太赫茲光子直接檢測的創新策略。
  • 美研製出奇特的拓撲超導體材料
    3年前,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了三維拓撲絕緣體,這是一種金屬表面的奇怪絕緣體,雖然它獨特的屬性具有很大應用潛力,但用於量子計算機卻並非理想材料。兩年來,科學家經過不斷探索,完全扭轉其性質,使之成為表面是金屬、內部卻具有超導性的拓撲超導體。這種新材料的發現有望發展出新一代電子學,使當前的信息存儲與處理方式完全改觀。
  • 《科學》:碲化鉍可大大提高計算機晶片的運行速度
    使用現有半導體技術,此種材料即可允許電子在室溫條件下無能耗地在其表面運動,這將給晶片的運行速度帶來飛躍,甚至可能會成為以自旋電子學為基礎的下一代全新計算機技術的基石。 此項發現是美國能源部斯坦福線性加速器中心(SLAC)的國家加速器實驗室與史丹福大學材料和能源科學研究所(SIMES)科學家共同努力的結果。
  •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課題組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中觀測到量子...
    北京時間1月24日,有關研究成果以《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錳鉍碲中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Quantum anomalous Hall effect in intrinsic magnetic topological insulator MnBi2Te4」)為題於《科學》(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DOI:10.1126/science.aax8156)。
  • 信息技術的革新!第一次成功地為拓撲絕緣體,構建出量子點接觸
    2007年德國巴伐利亞州Julius-Maximilians-Universitt(JMU)Würzburg的Laurens Molenkamp教授率先通過實驗證明了這種拓撲態的存在,他的團隊利用基於汞和碲的量子阱(HgTe)完成了這項開創性研究。從那時起,這些新穎的材料就成為了新一代元件的希望,例如,這些組件有望實現信息技術的創新。
  • 從拓撲絕緣體發射出可任意調製的THz雷射
    但是,比較遺憾的是,THz在科學與技術的發展上受到缺乏足夠的有效發射源的影響。吳曉君的研究小組正在研究三維的拓樸絕緣體碲化鉍 (Bi2Te3)作為一個有前途的且有效的THz系統。他們在最近系統的研究了利用飛秒雷射脈衝驅動碲化鉍 (Bi2Te3)納米薄膜產生的THz。
  • 北大課題組:高性能二維半導體新材料展現出優異性能
    目前,隨著電晶體特徵尺寸的縮小,由於短溝道效應等物理規律和製造成本的限制,主流矽基材料與CMOS(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技術正發展到10納米工藝節點而很難提升,摩爾定律可能終結。  然而,現有二維材料體系(石墨烯、拓撲絕緣體、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黑磷等)無法同時滿足超高遷移率、合適帶隙、環境穩定和可批量製備的現實要求,開發符合要求的高性能二維半導體新材料體系迫在眉睫。
  • Nature Materials: TMD納米帶合成新方法
    在對FET架構的設計更新過程中,通過使用多堆疊半導體納米片和周圍柵極金屬組成新興的堆疊結構表現出更好的短溝道控制能力,有望於進一步擴展摩爾定律。在這種結構中,具有高長寬比的單層單晶過渡金屬硫屬化合物(TMD)納米帶具有極大的應用潛力。雖然現在已有的針對TMD納米帶合成策略可以單獨控制層數、結晶度、自對準和尺寸,但是仍缺乏能夠將上述所有特性協同結合的TMD納米帶的製備途徑。
  • ...學系張遠波課題組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北京時間1月24日,有關研究成果以《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錳鉍碲中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Quantum anomalous Hall effect in intrinsic magnetic topological insulator MnBi2Te4」)為題於《科學》(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DOI:10.1126/science.aax8156
  • 成功創造出:光的量子自旋波!將能成為納米技術的信息載體
    科學家成功為光創造出了量子自旋波,這可以成為未來納米技術的信息載體,但有一個獨特的轉折:它們只朝一個方向流動。納米級的信息技術依賴於操縱電子和光子等粒子。作為電荷載體的電子是費米子,而作為信息長距離傳輸器的光子是玻色子。費米子和玻色子之間最重要的區別是它們如何「旋轉」。
  • 納米科學:幾個原子厚的二極體顯示出驚人的量子效應!
    納米科學:幾個原子厚的二極體顯示出驚人的量子效應!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和其他三所美國和國際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室溫下合成的原子級薄層材料中首次出現的量子力學傳輸現象可能會產生新型的納米電子電路和器件,當電壓施加到由稱為範德瓦爾斯材料的幾種層狀材料的一個原子厚度的層構成的結構時,觀察到稱為負微分電阻(NDR)的量子傳輸效應。
  • 成功創造出:光的量子自旋波!將能成為納米技術的信息載體
    科學家成功為光創造出了量子自旋波,這可以成為未來納米技術的信息載體,但有一個獨特的轉折:它們只朝一個方向流動。納米級的信息技術依賴於操縱電子和光子等粒子。作為電荷載體的電子是費米子,而作為信息長距離傳輸器的光子是玻色子。費米子和玻色子之間最重要的區別是它們如何「旋轉」。
  • 聲學材料的一個世紀(下篇)|科學|拓撲|帶隙_網易訂閱
    同時聲學作為一門多學科交叉的學科,也吸引了很多不同技術方向的研究力量。在多學科交叉領域,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從凝聚態物理、量子材料等前沿視角出發,發展了獨具特色的聲子晶體、聲學超構材料技術。實驗室的研究成果「聲子晶體等人工帶隙材料的設計、製備和若干新效應的研究」榮獲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 科學家發現手性晶體表現出奇異的量子效應
    2016年, 普林斯頓謝爾曼Fairchild大學物理學教授 Duncan Haldane 因其預測拓撲材料特性的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物質的拓撲性質已經成為現代物理學中最受歡迎的寶藏之一,」Hasan說,「無論是從基本角度還是尋找下一代量子和納米技術的潛在應用。」
  • 基於鈦氧化物納米流體的光伏面板冷卻技術
    印度阿里加爾穆斯林大學(Aligarh Muslim University)和馬來西亞理工大學(Universiti Teknologi Malaysia)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了一種原型光伏組件,它採用了基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