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刊發於《中國國防報》)
「撞它!全體抓緊!」,俄羅斯海岸警衛隊的「頓河」號上,艦長下達的命令簡單有力,排水量1600噸的遠洋拖船依照命令,堅決的撞向航線前方體量明顯小上一圈的烏克蘭海軍拖船,隨著尖利的摩擦聲響起,刻赤海峽內,俄烏兩國海上衝突再起。「撞擊戰術」,這種宛如海上拼刺刀的戰法,通過媒體公布的現場視頻,再次進入我們的視線。
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海上衝突
使用艦首的「撞角」,或者叫「衝角」,以敵方船隻脆弱的側舷水線為目標,通過衝撞破壞船體和龍骨,使之進水沉沒或者喪失航行能力的做法,也就是「撞擊戰術」,是海戰史上最早成型的戰術之一,其歷史可以追朔到公元前8世紀。雅典時代的酒器上最早描繪了帶有撞角的戰艦形象,稍晚一些,在亞述帝國辛那赫裡布時期的宮廷浮雕上也出現過帶有撞角的戰艦,公元前7世紀,亞述國王薩爾貢二世墓上的銘文對戰艦撞角也有所記載。
撞角文物
直到公元前3世紀,撞角一直是腓尼基,希臘和羅馬戰艦的標配。裝備有撞角的人力划槳戰艦曾經統治了整個地中海。人工推進的靈活性讓戰艦得以進行精確的撞擊,並且在碰撞之後可以迅速的後退,以避免被受損的敵艦拖帶著下沉。在第二次希波戰爭薩拉米斯海戰中,雅典人即依靠其三列槳座戰船搭配快速撞擊的戰法,以劣勢的兵力獲得了對波斯艦隊的決定性勝利,成為整個戰爭的轉折點。
帶撞角的戰船
公元前3世紀後,羅馬海軍開始裝備俗稱「烏鴉吊橋」的接舷吊橋,接舷戰成為那個時候海戰的主旋律,衝撞戰術漸漸談出海戰主流。
千年之後,1571年的勒班陀海戰,成為海戰史上最後一場以槳帆船為主的大型海戰,開啟了海戰的「風帆時代」,此後的海戰戰場,火炮成為最具威力的武器,配備重炮的風帆戰艦組成的戰列線,讓衝撞戰術徹底失去了戰術價值。
衝撞戰術在十九世紀中期,伴隨著蒸汽動力的引進,迎來過一次短暫的復興。那個時候,海軍艦艇開始採用蒸汽機作為動力,這為艦艇提供了更快的速度和更好的機動性,讓撞擊再次成為一種切實有效的攻擊手段。同時,鐵甲艦的出現,讓戰艦的防護性能在與火炮的對抗中佔據了上風,也讓撞擊戰術超越火炮成為海戰中最有攻擊力的一種手段。各國海軍的蒸汽戰艦紛紛裝上了撞角,甚至誕生了專為撞擊而設計製造的所謂「撞擊鐵甲艦」。一時之間,撞擊和炮擊,在那個時代的海戰中平分秋色。
南北戰爭中的撞擊鐵甲艦
1866年的利薩海戰,可能是撞擊戰術在海戰中最高光的時刻。在裝甲艦之間的炮戰未能奏效的情況下,奧匈帝國的旗艦「斐迪南·馬克斯大公」號裝甲艦通過撞擊義大利海軍的「義大利國王」號裝甲艦,將其擊沉,贏得此戰的勝利。
利薩海戰
不過,隨著火炮技術的快速發展,撞擊戰術很快再次失寵,讓位於遠程炮擊為主的海戰模式。影航行性能和航行安全的撞角在進入20世紀後,已經很少出現在現代艦船上了。
雖然沒有了撞角,但是撞擊戰術還是會不時的出現在海戰之中。有記載的最後一次大型戰艦之間有意為之的衝撞作戰是在日德蘭海戰中,德國的拿騷號戰列艦撞擊英國海軍的噴火號驅逐艦,這次撞擊並沒有能夠擊沉英國驅逐艦,憑藉較好的機動性,噴火號避開了拿騷號的直接撞擊,雖然在擦碰中受損嚴重,但還是得以逃脫。
1940年,英國海軍的螢火蟲號在遭遇入侵挪威的德國海軍希佩爾海軍上將號重巡洋艦時與之相撞,螢火蟲號的艦艏被折斷最終沉沒,成為最後一艘在戰爭中被撞沉的大型水面艦艇,不過根據當事人的證言,這次碰撞並非故意,也就很難被認作是撞擊戰術的應用了。二戰中,還有不少水面艦艇撞擊敵方潛艇,以及小型快艇之間互相撞擊的戰例,成為撞擊戰在海戰中最後的絕唱。
二戰中衝撞潛艇受損的英國戰艦
二戰以後,冷戰之中,在大國博弈的水面上下,衝撞戰術成為大國之間摩擦角力的一種方式,既能避免「熱戰」,又能彰顯立場,兩個超級大國軍艦之間的碰撞不斷。其中最著名的還要數1988年,蘇聯海軍小型戰艦無懼噸位差距,衝擊美國海軍「提康德羅加「級飛彈巡洋艦的戰例,蘇軍戰艦在執行撞擊前發出的「我艦奉命撞擊你艦」的通訊,無論真假,成為至今讓人津津樂道的冷戰名言。
美軍拍攝的「我艦奉命撞擊你艦」
第一人稱視角的「我艦奉命撞擊你艦」
冷戰之後,雖然各國在處理海上爭端時都顯得更為謹慎,使用槍炮直接開火的場景極少出現,但是在存在海上爭端的國家海軍或者海警之間,衝撞摩擦還是不時出現,這次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海上衝突就是最好的例證,古老的撞擊戰術,在當今的海洋格局下,難道又迎來了新的復興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