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海軍作戰都非常講究陣型。一個優秀的陣型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所有戰艦火力,用更短的時間向敵人投射更多的彈藥,對贏取戰鬥有決定意義。
在航空力量興起以前,火炮對轟是主要海戰形式,戰列艦這個名字就是從單縱戰列線引申而來的。海軍艦隊有很多隊形,如雁行陣、單縱隊、多縱隊、圓形陣、斜陣等等。
單縱隊是最常用的隊形之一,兩支單縱隊艦隊互相追逐,就會形成「T」字形。大家都想搶T字的橫頭位置,誰佔據了誰就有優勢,豎筆位置的就要被動挨打,由此形成「T」字戰術。這種情況的出現,跟戰艦的技術發展和作戰方式有很大關係。
1、火力優勢。
很久以前,人們用「撞擊」戰術,以槳帆戰艦的艦艏「衝角」撞擊敵人,造成嚴重破壞,自然是船頭迎敵破壞力最強。
後來風帆戰列艦時代火炮誕生,人們在船舷兩側安裝了大量火炮。為發揮出一半以上的火炮力量,人們不惜以增加被彈面積為代價,用船體側面迎敵。
蒸汽鐵甲艦時代,「撞擊」戰術曾短暫復興,360度旋轉炮塔也開始出現。到19世紀末期,各國前無畏型戰列艦兩側安裝了多門副炮,主炮也能旋轉,船舷一側火力又大幅增強。
▲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維吉尼亞」號與「莫尼特」號鐵甲艦對戰,莫尼特號上有旋轉炮塔。
而T字戰術中的橫頭位置,恰好以船舷面向敵艦,全艦大部分火力都可以輸出,效率最高。
2、視野和火控。
兩軍對戰時,T字橫頭位置的艦隊視野更好,想打就打,不想打脫離戰場也容易,還能截住敵方前進路線。
而T不利位置的艦隊,只有領頭的戰艦(領艦通常也是旗艦)視野良好,後面各艦被前艦遮擋。風向不利時,前艦的煙霧也會影響視線。
雷達成熟以前,戰艦上的火炮測距和火控方式都很落後。依靠光學測距儀測量距離和方位,再解算出射擊諸元。這種方式誤差很大,命中率極低,一戰日德蘭海戰中,雙方艦隊的命中率才2~3%左右。
艦隊主炮射擊時,先經過幾輪試射觀察炮彈落點,然後調整諸元直至跨射,最後才進入校力射階段,所有主炮集火射擊。
佔據T有利位置的艦隊,各艦與集火目標距離相差不大。射擊諸元可以傳達到各艦,稍作調整就能擊中。就算打不中領艦,也很有可能命中後面的戰艦,很划算。
再加上調整炮彈左右落點比調整前後落點更簡單,所以T有利位置的艦隊火力更容易展開,也更有效。
T不利位置的艦隊就慘了:各艦後部主炮不能用,只有前主炮和一部分舷側副炮能向前射擊;後面的戰艦被前方戰艦遮擋不能開火,且各艦與目標的距離相差很大;前艦開火時濃煙也遮擋視線,整個艦隊火力展開嚴重受限。
因此,搶佔T有利位置成了每一個指揮官夢寐以求的目標。不過別人也不傻,不會讓你輕鬆得手,所以大家各種機動躲避,到最後只能在並行中開展各種同航戰、反航戰。
歷史上有一些經典的T字戰術戰役,至今讓人回味。其中之一就是1905年的日俄對馬海戰。
當時日軍大將東鄉平八郎指揮艦隊先與俄艦反向航行,讓俄軍心生大意。然後突然一個「U」字型180度左轉彎,利用日艦速度較快的優勢強行別到俄艦隊前方,搶佔了T有利位置。
俄軍本來也在做單縱隊轉換,但因指揮失誤沒完成,最後成了數列並排的多縱隊,也沒看穿日軍意圖及時轉向。最後日本以損失3艘魚雷艇的代價,消滅了沙俄第二太平洋艦隊2/3的艦隻。
另一次是1944年10月蘇裡高海峽之戰,也是T字戰術的經典絕唱。美軍第七艦隊在蘇裡高海峽外以逸待勞,在T字橫頭位置擺出一字縱隊。日本海軍第三分艦隊一頭扎進圈套,被美軍一頓猛揍。
日軍在狹窄海峽中進退兩難,最後全軍覆沒,僅「時雨」驅逐艦僥倖逃生。足以證明T字橫頭陣位在炮戰中的強大優勢。
單縱隊也有缺點:首尾易受攻擊,不能兼顧,被前後夾擊就很麻煩;想搶T字橫頭,需要有更高的航速;也需要優秀艦隊指揮。
當然,搶了T字橫頭也不一定都能獲勝,還要看雙方的戰鬥意志和戰術安排。
1866年,義大利與奧地利爆發利薩海戰。奧地利艦隊以三疊雙翼梯陣衝向義大利單縱艦隊,儘管意艦隊在T字橫位上,但奧艦隊快速衝進敵陣,在一片混戰中撞沉了敵方旗艦「義大利」號,取得了戰鬥勝利。
如今航母時代,T字戰術已經失效。航母編隊使用圓形陣型,外圍的驅護艦隻和巡洋艦組成多層防空、反潛網,將核心航母嚴密的保護起來。
綜上,各種戰術、陣型隨海軍變化而不斷改變。隨著新型動能炮、電磁炮不斷發展,說不定哪天T字戰術也會像「撞擊」戰術那樣捲土重來的。
和風漫談原創文字,歡迎關注。圖片來自網絡,個人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