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歷史進入了封建制的中世紀時代

2020-12-05 百家號

公元一至二世紀,是羅馬帝國的強盛時期。它經歷了朱裡亞克勞秋王朝、弗拉維王朝、安教尼玉朝(公元96-192年)三個王朝。在這兩百餘年間,它的最大疆域,東面擴展至幼發拉底河上遊,南抵非洲撤哈拉大沙漠,西臨大西洋,北達不列顛及菜茵河與多瑙河流域。成為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地中海變成羅馬的內渤。

政治上的統一促進了經濟上的繁榮。這時,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發展。北非一帶開闢了新的耕地,農產品很豐富,成為羅馬帝國的穀倉。帝國境內修起了寬闊的馳道水陸交通便利促進了商業的發展。作為封建因素的隸農制①日漸流行,提高了生產者的積極性,因而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奴隸主統治階級大揮霍,盡情享受,生活日趨腐化,出現了象尼祿一類的淫暴皇帝。作為歷史上最野蠻最殘酷的剝削制度,奴隸制度為生產力的發限所提供的可能性畢寬是十分有限的。

帝國在維持了一段時間的紫柴之後,不可避兔地要走向衰普。列公元二世紀馬可與裡略統治時期,羅馬帝國的統治呈不穩,出現了危機的跡象。邊境開始多事,東方的帕提亞犯邊題,北方目耳曼人又乘虛面入。:公元172年,馬可奧裡略不得不允許一史目耳曼部落定居多河南,想利用他們抵禦其他外族,但收效很小,卻為後來其他外族的大舉入境開了方便之門。公元180年,馬可奧裡略在兵力和財力交圖中死去。當康茂徳繼位時,羅馬帝國已處於三世紀危機的前三世紀是羅馬帝國激變的時期。

帝國出現了政治經濟的全面危機。經濟調,城市蕭條,統治階級爭奪皇位的鬥爭不斷發生,政府全面弾,整個社會動蕩不安。在奴隸生產關係居於統治地位的時候,隸農的日子不會比奴求好過些,這樣,求農和奴求的命運愈來愈緊密地連在一起了。他們經常聯合起來,香起反抗,起義的妚火燃遍了帝國各地。、三世紀中期,商盧地區爆發了聲勢浩大的巴高達?(在將盧語中意為歳士)運動。參加的有奴隸、求農、貧民。起義者組織了豎強的軍隊,農民當步兵;牧人當騎兵,還選出了日己的領油塊裡安和阿曼為呈帝。

他們控倒了許多鄉村,領田莊,分得土地和性畜,殺掉丁許多族奴隸主,建立起自己的政權,宣布脫羅馬帝國。後來,羅馬帝國出動大界才暫時把起義鎮壓下去。在危機的激蕩之中,羅馬奴謝主級仍竭力掙扎,力圖挽救亡,出現了羅馬帝克裡先(公元284-305年)和君士坦丁(公元306-337年)所推行的些改革。戴克里先為了加強專制統治,乾脆把元首改為君主果君主制的統治形式。就克裡先同東方的專制君主一樣頭戴冕旆,身著皇袍,被奉為神明。臣民瓠見時要行跑拜,朝臣寵宦充斥宮中。

他還把帝國劃分為四個地區,分區加強軍政統治。到了君士坦丁統治時期,把帝國行政中樞從羅馬鍛到東方新處的都城君士坦丁了堡(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堡),號為新羅馬,妄圖依靠示方的財富維持統治。君士坦丁還頒布法律,加緊對奴隸和求農的進攻;同時宣布督教為國數。經過克裡先和君土坦丁的改革,帝國出現了暫時的平靜但這只是奴隸主階級滅亡前的回光這照。從公元四世紀中葉起,帝國各地又重新燃起了人民起義的烽火。這時,在北非掀起了規模宏大的阿尼斯特(出自希臘語是戰士」、鬥士」的意思)運動。

農民、奴求、農匯集起來搗段奴隸主的莊園,炎燒奴求名單和截券;要求社會平等、財產公有和推翻羅馬統治。運動一浪高過一浪,持續了幾十年。與此同時,巴高達運動在高盧重新興起,又從高盧發展到西班牙。羅馬帝國的最後崩潰已經為時不遠了。日當羅馬奴隸主政權掃搖欲墜的時,帝國境外的蠻族象浪潮一般地向羅馬帝國席捲而來。「蠻族?主要是指日耳曼人各部落,包幫東哥特人、西特人、汪達爾人和物艮第人等等。他們很早就居住在茵河、多瑙河、維斯瓦河和北海之間的廣大地區2往往成群結隊,侵襲並進入羅馬帝國內部。376年西哥特人得到羅馬政府同意渡過多瑙河移居到黑海西岸地區。

但他們受到羅馬官吏的慮待,生活毫無保障,有時甚至被迫出賣子女以換取食。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西哥特人舉起反抗大派許多奴隸、隸農和色雷斯獷工都參加了起義。378年,羅馬軍隊主力在阿里亞堡(君土坦丁堡西郊)向哥特人發動進攻,結果到慘敗,連蟲帝瓦林斯也被打死。以後,羅馬大將奧多西鎮壓了這次起義,並允許加義著以者的資格住在爾幹半島西都。狄奧多西後來成了羅馬皇帝,他死時,即395年,將帝口分為東西兩部。東羅馬定都在君士丁,四羅馬仍舊定都在羅馬。分裂以後的羅馬已經不可能細持國家的統一了。

五世紀初,資又開始大進犯羅馬。西哥特人在善戰的首阿拉裡克的率額下,橫掃希和義大利北都,越過網你所山,408年兵臨羅馬城下。他們還佔領了高羅馬不過20多公星的海池與斯提亞,奪去了從非湖運來羅馬的全部糧食,以政使人日眾多的羅馬開始了可怕的飢備:每人每天的口糧從半減1/4磅,最後完全取消了配合。蘊疫也隨著荒來臨了,成於上萬的人死去,羅馬的街道和場上布滿了體。見嚴重的是,盒大利有愈來愈多的奴求、隸農和工匠紛紛投年到阿拉皿克那去,羅馬城已經危在具。羅馬元老院驚恐萬狀,不得不立即了兩名使節去向阿拉裡克求和。

兩名羅馬使節被引進到阿拉裡克的營,起初還壯著子,說什麼無論是戰還是和,羅馬人決心雄護自己的尊嚴;如果阿拉肌克和那麼,羅馬人將予持武器,殊死奮戰。可是這時候的西羅馬帝國,已處於四面楚歌、群起而攻之的絕場ー個強大的羅馬帝國已一去不復返守。西哥特入首領對這一形勢知道得一清二楚,他做慢地回答道:「你們不要翊硬羅馬城還有多少人都?如染抗的語,那好,草越,感好。」他就鉛出了撤軍解圍的條件:交出羅馬城內會部金銀,和一切值錢的動產還有所有的奴隸。,領"網名羅馬使管聽後不打了ー個寒戰,不勝驚地。「

如果這就是你所要的,那麼,你述準備給我們留下些什麼呢?」「你們的生命!」阿拉裡克回答道。經過一番討價還價,雙方總算達成了協議:羅馬人獻出黃金5,000磅、白銀3,000磅、綢料4,000塊、胡椒3,000磅,還派若干名貴族到阿拉裡克那裡去做人質;阿拉裡克解除對羅馬的包圍,並允許羅馬人到奧斯提亞港口去購買糧食。阿拉裡克得到了這些貢品之後,時撤圍而去。時隔兩年,即公元410年,阿拉裡克率軍再次兵臨羅馬城下,並且向士兵們宣布:攻進羅馬,可以任意搶劫三天。

一個雷電交加的夏夜,大雨如注。身高力壯、穿著魯皮服的哥特士兵大聲吶著,向羅馬城猛烈衝去。和他們一起攻城的,是乘著矮小耐勞的戰馬、佩帶弓箭、生性鏢悍的匈奴騎兵。把查族當作自己的解放者和救星的羅馬奴隸在黑夜中為攻城者打開了城門。隨著號角的長鳴聲和戰馬的嘶叫聲,勇猛彪悍的蠻族大軍殺進了羅馬城,近一千年來從未陷於手的羅馬城第一次伏在奴隸和蠻族的腳下。羅馬城遭殃了!西哥特人到處放火,燒光了峨的殿宇、壯麗的宮室;他們見人就殺就抓,街道、廣場上橫滿了屍體,倖存下來的都被賣為奴求他們到處擦奪金質神像和黃金器皿,然後裝在大車上拉走。而加入阿拉裡克大軍的羅馬奴隸和隸農,狠狠地懲罰了他們兇殘的主人。

不久,西哥特人撤離了羅馬城,繼線西進,定居在北部西班牙和亞奎丹。公元419年建立了西哥特王國。這一時期,其他日耳曼人部落也紛紛衝入西羅馬帝國,同各地的奴隸、隸農一起摧毀了當地的羅馬政權。到五世紀中期,西羅馬帝國的士地已經大部分喪失。在義大利的西羅馬皇帝徒有虛名,不過是盛族事首領事中隨意玩鄭的儡而已。476年,日耳曼人的一個首領奧多克廢了最後一個西羅馬皇帝羅象洛。就這神,那個曾經稱霸中海的奴隸制大帝,終於在奴求、求農和日耳曼人的共同進攻下徹底覆滅了四羅馬帝國的滅亡是歐洲奴求社會歷史結東的一個標誌。

從此以後,歐洲的歷史進入了封建制的中世紀時代。至於東羅馬帝國,雖然沒有與西羅馬帝國同時滅亡,但也逐步向封建的帝國過渡了。

相關焦點

  • 中國何時進入封建社會的?為什麼歷史教科書說是戰國,領先一千年
    有人想了想,去翻了歷史教科書,教科書上寫著,戰國時期,因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中國進入了封建社會,因此,戰國時代,即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就是中國進入封建社會的時期,換言之,中國是公元前5世紀進入的封建社會。
  • 「中世紀」的建構與解構——兼論中國世界中世紀史理論與實踐的困境
    在現代語境中,「中世紀」的含義不斷變化,由最初的歐洲的局部歷史現象變成歐洲的一般歷史時代,進而等同於封建社會,最後成為人類社會的必經階段。但是,「中世紀」等概念在歷史學的實踐中也存在很大弊端。20世紀中期以來,西方史學界對這些概念進行了廣泛的質疑、批判乃至解構,並嘗試新的歷史分期法。中國史學界也逐漸校正了機械化的蘇聯模式,在理論和實踐上有很大改變。
  • 黑暗的歐洲中世紀為何沒有農民起義?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記錄員範煒,ID:fw-notes】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大陸像掐斷了能量源一樣進入了長達千年的黑暗中世紀。比較中國和歐洲的中古歷史,會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中國自秦末以來,每隔百十年就會暴發一次驚天動地的農民大起義--陳勝吳廣、赤眉軍、黃巾軍、瓦崗寨、黃巢、紅巾軍、李自成、白蓮教、洪秀全等等,每一次都是狂飆突進,能量驚人。農民起義這樣頻繁,可能以為這是階級鬥爭的必然現象,可是中國式的農民起義在世界歷史上是個獨一無二的現象。
  • 中國歷史也有中世紀莊園時代?出現在哪個朝代?
    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歐洲進入了漫長而黑暗的中世紀莊園時代,每個莊園都像一個小的社會,持續了近千年,使得歐洲各國如同「百花齊放」,形成了今天的基本格局。而中國歷史喜歡大一統的局面,任何一個統治者有實力完成統一,必定要全力以赴統一天下。
  • 文化發展與歐洲中世紀文學
    第一編中對中世紀文化和文學的五大古代文化來源的挖掘,第二編中對東方拜佔庭和北歐文化與文學的補充,第三編中對中世紀各種新文學體裁的整理與深刻分析,這些都是在以往同類著作中少見的。作者指出,歐洲中世紀文學發展的歷史階段,既是多種古代文化相互碰撞融合時期,也是在基督教強大統籌下文化再造時期。
  • 歐洲經歷中世紀時,中國正在發生什麼?
    西羅馬帝國的滅亡,被認為是中世紀的開端。文藝復興和地理大發現到來,被認為是中世紀的結束。歐洲人如此劃分,將上千年的歷史統稱於此。寫下《光榮與夢想》的威廉·曼徹斯特曾如此評價中世紀:「這是統一的基督教世界逐漸分裂為不同文明體的時代,這是一個現代歐洲就此誕生的時代。」
  • 中世紀、歐洲與封建的時間差_私家歷史_澎湃新聞-The Paper
    按通常的理解,歐洲的中世紀是封建的時代。但是,這樣一句簡單的話之中,卻包含三個需要解釋的概念——中世紀、歐洲與封建,三者出現的時間點各不相同。公元390年的羅馬帝國,分成東、西兩部分,環繞地中海,其中包含歐洲大陸的一小部分。
  • 中世紀史學家格裡:歷史才是對「歐洲認同」最具威脅的事物
    研究歐洲中世紀史的方法在討論我們得出的結論之前,我想先討論一下歐洲中世紀史學家在理解歐洲歷史多樣性及統一性方面的方法問題。回歸文本本身《日耳曼歷史文獻》,搜集編纂了羅馬帝國衰落至1500年的日耳曼歷史材料。
  • 歐洲中世紀的千年黑暗與動蕩
    導讀:歐洲中世紀的千年黑暗與動蕩自公元5世紀之公元15世紀的一千年裡,歐洲開始了一段為後世談論頗多的歷史時期,這正是無數文學、影視、遊戲作品所青睞的中世界。古代的歐洲之前經由古希臘和古羅馬兩個帝國的統治後,在4世紀末羅馬分為東西兩個帝國,西羅馬帝國定都舊都羅馬,東羅馬定都君士坦丁堡,期間羅馬經歷了日耳曼人的入侵。歐洲傲視群雄的羅馬帝國敗於當時他們看來的野蠻民族日耳曼人,從此,西羅馬帝國覆滅,歐洲開始進入了黑暗的中世紀。
  • 歐洲歷史:中世紀早期的繪畫,以拜佔庭刻板而華麗的宗教畫為主
    歷史愛好者:滿地淡黃月歡迎來到百家號滿地淡黃月,小編今天帶大家了解一下中世紀的文化和教會組織,對現代人而言,「進步」這個詞是指朝著完美的方向前進,但在不同的時代,這個詞的含義會有所不同在中世紀,進步意味著透過外族入侵的迷霧看到一個理想化的基督教羅馬
  • 中世紀之後歐洲一位神父被判處火刑,歐洲人由野蠻轉向文明的時代
    這位神父的經歷是那個時代的縮影!中世紀之後歐洲一位神父被判處火刑,歐洲人由野蠻轉向文明的時代!事情要從1634年的8月18日說起,因為那一天,歐洲一名天主教神父,於爾班格藍迪被執行了最殘酷的刑罰(玩DNF的玩家請不要腦補這個名字,和你們玩的遊戲沒啥因果關係。。。)什麼刑罰?
  • 中世紀、歐洲與封建的時間差
    按通常的理解,歐洲的中世紀是封建的時代。但是,這樣一句簡單的話之中,卻包含三個需要解釋的概念——中世紀、歐洲與封建,三者出現的時間點各不相同。公元390年的羅馬帝國,分成東、西兩部分,環繞地中海,其中包含歐洲大陸的一小部分。
  • 國際觀點雜談,之,猶太人如何影響西方的早期和中世紀文明的
    在西方文明發展的早期,猶太人是如何影響歐洲的?這毫無疑問是通過宗教的手段來實施,實際上中世紀以前的歐洲歷史,基本上就是一個古羅馬文明和古希臘文明加上基督教的歷史,而基督教實際上就是從古猶太教裡分裂出來的一隻宗教派系。
  • 「橫向」看歷史,明朝時期的中國與世界,歐洲中世紀的黑暗
    我們一般看歷史都會喜歡縱向看,這樣更具有歷史連貫性和邏輯性。但我們也喜歡橫著看這樣在對比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看到大洋彼岸的風採。如果孔子和柏拉圖他們有機會交流的話,相信他們一定是快樂的。歷史上的很多先哲他們都處於同一時期,但由於受到了地點等因素的限制而無法交流,我們會把他們的很多思想拿來對比比較。
  • 中世紀,歐洲人窮得吃黑麵包、水煮豆子的時候,中國人吃的什麼?
    說起歐洲很多人都想到自由先進,在個別人眼中,歐洲的空氣都是清新乾淨的。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歐洲中世紀的歷史,但凡有一些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中世紀的歐洲是多麼的愚昧落後。就拿最重要的「吃」而言,歐洲的飲食文化落後了中國上千年之久。
  • 郭學明:歐洲中世紀之一——日耳曼人
    歐洲中世紀講座(1)日耳曼人作者:郭學明1.中世紀的始點與終點中世紀即「中間的世紀」,是指西羅馬帝國滅亡到文藝復興之間的世紀。西羅馬帝國公元476年滅亡,可看做是中世紀的始點。終點是什麼時候呢?有人定義在東羅馬帝國也就是拜佔庭帝國滅亡的1453年;也有人把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看成新時代的開端。斯塔夫裡阿諾斯的《全球通史》說中世紀是公元500年到公元1500年之間。大體上講,中世紀是從5世紀末到15世紀末長達一千年的歷史。
  • 并日而食,歐洲中世紀「人口饑荒」與同期農業發展方向性的轉變
    一旦遇到緊急情況,儲備的糧食能否支撐人類生存,延續農業生產,如今似乎並不在我們普通人考慮範圍內,但如果回到中世紀時期的歐洲,一個簡單的吃飯問題,卻讓很多人都頭痛不已,因飢餓而造成的災難,在歐洲中世紀時期持續了上百年之久,而之所以造成食物短缺,和中世紀時期農業結構的調整有很大關係。
  • 歐洲中世紀時期的基督教育
    歐洲中世紀時期是指公元5世紀(公元476年)至公元15世紀中期(公元1453年)中間將近一千年的時間。這段時間內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各個封建領主軍閥之間混戰不休,戰爭頻繁。再加上天主教對於人們思想的禁錮,導致科技和生產力發生停滯,使得歐洲的文明史發展極為緩慢。在世界史上,這個時間段被描述為充滿了無知、迷信的「黑暗時期」。事實上,在中世紀時期,歐洲的教育體系依舊在發展,只是因為時代的局限性和歷史背景,有著其獨特的特點。
  • 劉景華:中世紀城市與歐洲文明成型
    從11世紀到16世紀,歐洲進入了世界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城市共同體自治時代。在這幾個世紀裡,歐洲文明也逐漸成熟並躁動於母腹之中,文明的諸多特徵也基本形成,因此中世紀城市必然與歐洲文明的成型有著深刻的、有機的密切聯繫。什麼是城市?換言之,怎樣理解城市概念?總的來說,城市是人類將物質、自然、社會和文化諸條件有機結合起來的一種複雜結構。怎麼個結構法?
  • 蠻族滅亡西羅馬帝國後 羅馬法在中世紀歐洲是怎樣延續的
    西歐中世紀歷史的演進然而、日耳曼人在西歐地區陸續建立國家之後,羅馬帝國原有的法律架構及法律秩序受到了致命的打擊,以至於在野蠻時代復歸那些日子裡,各民族都把羅馬法忘到了腦後,如果有人援用羅馬法來為自己辯護,甚至會受到嚴厲的懲罰,在西班牙甚至會被判處死刑。義大利的貴族們也多以遵行羅馬法處事為恥,只遵從倫巴德人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