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娛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的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及時補充新知識,多讀書。而天下有無數本好書,自然就要寫讀後感。
從2019年9月7號到2020年1月12號,恍恍惚惚,我的大一上學期就結束了,除卻讓我吃驚的寫完即可離開的期末考試,緊接著讓我感到意外的是我的寒假作業。本以為大學的假期是自由的,可沒想到和以前一樣要讀書寫讀後感。不同的是,以往我讀的是類似於小說的課外書籍,而這次我的班主任推薦我們看的是和我們專業相近的書籍。這本書是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包剛升著寫的《政治學通識》。初讀書名,我還在想我高中可是選的文科,這本書對我沒什麼大的作用吧。可當我認真地把它讀完了,後知後覺地發現作者以課本的形式、以乾脆的說話方式為我們講授了相關政治學的開展經歷和根基概念,是一本非常好的科學科普讀物。
《政治學通識》這本書總共有14講,最讓我感受深刻的是第三講中的部分內容。
第三講的標題是「意識形態大作戰」,包含11個小節。
不同的人信奉不同的意識形態,這是人類社會的普遍現象。自1840年工業革命以來已經出現了民族主義、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法西斯主義、恐怖主義、環境主義、女性主義等主要的政治意識形態。雖然其形成和發展歷史悠遠,但毫無疑問的是這些都是人們為了解決不同時期的社會問題而產生的,並且對整個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想我在中學時期就已經有所了解的「自由主義」。實際上,由於自由主義在流行的意識形態中是最早出現的一種,所以一般介紹政治意識形態都會從自由主義開始,也有人稱其為「古典自由主義」。
1776年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發表《國富論》,標誌著自由主義的產生。自由資本主義代表著新興的資產階級為獲得最大的利潤,提倡「自由貿易、自由競爭、自由經營」,反對國家幹預。它的出現取代了「認為金銀是國家財富的象徵,國家要獲得財富必須大力促進產品出口來獲取金銀,阻止產品進口來防止金銀的流失」的重商主義,在這樣一種框架之下,政府擔當著「守夜人」的角色,讓「看不見的手」充分發揮作用。安德魯·海伍德把古典自由主義總結為若干重要原則:個人主義原則、個人自由原則、理性原則、平等原則、寬容原則、被治理者同意原則、憲政原則、自由放任原則。在古典主義大師們的眼中,守夜人國家是理想的國家類型,但是,在後來自由主義依然遇到了很多嚴峻的挑戰:間歇性的經濟危機、貧富分化加劇、託拉斯和企業壟斷等,這些都是古典自由主義者未曾預見、難以有效回應的。除此之外,工業的迅速發展使得大量人口湧進城市,公共設施以及基本的公共服務卻十分匱乏。這些都是政府在歷史上沒有幹過也不需要幹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古典自由主義開始趨向衰落,在其內部,現代自由主義通過繼承和改造古典自由主義逐漸興起。
所謂「現代自由主義」就是我們常說的國家幹預資本主義。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經濟大危機時,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為了緩解失業帶來的壓力,搞了很多救濟和公共工程,為了克服金融困難,他整頓銀行,成立存款保險公司,從而降低擠兌和其他金融風險,還努力恢復了工業和農業生產,保護勞工權利,制定最低工資法,規定最高工時,強化社會保障,進行了「從搖籃到墳墓的一條龍服務」的福利國家建設。羅斯福堪稱現代自由主義的早期踐行者,而凱恩斯則是現代自由主義在經濟學界的重要代表人物。「凱恩斯主義」的盛行,使得歐洲社會的發展進入「黃金時代」。在凱恩斯需求管理的政策引導下,公共投資和工人階級工資增加維護了全社會需求的增加,從而使經濟保持增長。黃金年代的出現,全憑生產力和消費者的購買力之間,兩者同在經濟增長上保持著一種微妙的平衡,這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完全不曾存在過的現象。工資增加的比例,必須快到使市場上始終保持活力的氣象,可是卻不能快到對企業的利潤造成傷害。黃金時代與凱恩斯主義、與政府干預是密不可分的。這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最陽光、最溫暖的、最人道、最道德、最公平的一段時光,是一段反映了古典自由主義提倡的有利於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的時期,它是資本主義歷史上最接近於有限自由觀—既有物質發展,又有倫理道德—的時期。但是在20世紀70年代左右,凱恩斯主義也開始有很多問題,經濟上表現為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並存,也就是我中學學過的「滯脹現象」,在社會方面表現為實行福利政策導致社會福利開支負擔嚴重,由此誘發很多的問題,比如國家財政長期赤字化、國債規模擴大、通貨加劇、助長社會成員的閒散性等等。與此同時,在二戰的冷戰條件下,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發生了嚴重對抗和激烈的論戰,新自由主義開始興起。
從古典自由主義到現代自由主義再到新自由主義的興衰交替事實上是政治意識形態交鋒的一個縮影。我記得,我中學時,歷史題的答案中有這樣一句話「逆歷史潮流而動,必將失敗」,那麼我在看這一講時,政治觀點背後的意識形態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不同人、不同發展階段的表現、交鋒,讓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這句話,同時在網絡上又從不同的角度認識了這部分的知識,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感想。
馮曉丹
「政治」這個詞聽上去就像是一場嚴肅的談判,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權力的博弈,或是一場戰況激烈的棋局。雖然我們在高中時就已經對政治有了簡單的了解,學過「國家是階級統治的工具」、「公民是國家的政治參與者」等等之類的概念,但讀完這本書之後,我深感自己之前對政治的了解只是冰山一角。
書中對政治的系統的描述,讓我了解了許多從未了解過的知識,顛覆了我以前對於很多政治問題的固有認知。它不僅改變了我腦海中對於政治的認識,也給了我學習這門課的信心和興趣。原來哲人的思想穿梭千年,古今中外,相隔萬裡的人們,都曾經做過一樣的探尋、產生過相似的問題與迷惘、沉浸於無數類似的戰亂和抉擇......但無論如何,時至今日,不論未來有多遙遠,同在一個星球,我們殊途同歸。
每個學科都像一片海域,在了解的過程裡,就好像逐漸被它包裹其中。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也隨之產生了許多問題和思考。所以這裡我想從「我的問題」的角度來談一談我讀完這本書的感受。
首先,現實主義政治觀和理想主義政治觀是什麼關係?就像書中所描述的,西方傳統對政治的解讀是非常理想主義的。但是理想的政治真的存在嗎?
從現實主義的角度來說,我對義大利思想家馬基雅維利的態度非常認同。他的觀點闡述的非常清楚,「有些做法看上去不好,但對國家和君主有利,統治者就應該這麼去做。」(但並不是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的確,這種觀念放在今天,我想認同的人也不在少數,追求純粹的理想主義至少在今天複雜多變的政治環境中是完全不現實的。舉個例子,假如你是一位「善」的、被人愛戴的統治者,那麼這樣的形象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你的「人設」。從內部來說,每個人當選總統都或多或少憑藉其獨特的優勢,一旦你向世人展露出這種特質,便得一直保持下去。否則一旦你做了什麼違背自己打造出的人設的事情,即使你做的決策從大局和長遠來看是正確的,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你的苦心,畢竟民眾是不都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的,他們只關心自己的切身利益,一旦這個決策傷害到了一部分人的利益,他們便會認為你是一個誇誇其談的騙子,由此失去民眾的信任和愛戴。因此在民眾面前大談理想政治是不現實的。
而從我的角度來看,政治理想之所以存在,其價值更多地在於它可以讓人們在被迫囿於政治利益角逐的過程當中,不要為了目的不擇手段,在所謂「黑暗的政治」中仍然能夠看到充滿希望和正能量的一面,能夠看到美好國家的構想,不要陷入過程的泥沼而忘記政治本身原來的目的。
第二個問題是關於書中「島嶼的預言」裡引出的《聯邦黨人文集》中提到的「我們人類社會是否真正能夠通過深思熟慮和自由選擇來建立一個良好的政府,還是他們永遠註定要靠機遇和強力決定他們的政治組織。」
這個問題乍一聽上去挺黑暗的,但是深想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智者說:「人本身就有缺陷,所以人類社會怎麼可能沒有缺陷呢?」確實,政治不是數學,大多時候並不存在唯一解。一個社會究竟如何構建合理的政治秩序?我們應該構建何種政治秩序;我們又能夠構建何種政治秩序?是應然,還是實然;是可欲,還是可得呢?這兩種思考問題的路徑和結果差異都很大,好像不管從那個角度出發都很有道理。但是如果從人類切身經歷過的歷史來看,現代大多數國家的形成都不是因由政治理論形成的(當然,這其中有個別例外,比如美國),我想表達的意思是:政治哲學是由政治實踐產生的。也就是說,一個國家究竟怎樣運行,國家機器究竟如何運轉,實質上是由國家發展的歷史實踐和外部的複雜局勢來決定的。在越來越複雜的政治環境中,我們難以判斷國家未來的走向。所以我還是比較偏向於後者,首先我們應該搞清楚自己究竟身處何方,之後才能明白我們要如何抽離,並知道去向何方。
第三個問題是對行為主義革命的反思的理解。行為主義以投票和大數據為基本原則,它的價值判斷較為客觀和中性。
但是,只從現實和數據的角度來進行判斷,卻不搞清楚這種判斷結果究竟是對的還是錯的,這些結果對於我們現在人類社會來說究竟是正常還是不正常的?如果是不正常的話,卻因為數據的結果把其誤認為是正常的,那麼我們的政治方向不就發生了偏差嗎?「這意味著價值被放棄了。」所以,我認為對於行為主義革命的反思是十分有必要的,並且對它的反思也促進了在其之後的政治學研究方法的發展。正如作者所說,「如果政治科學無法系統性的吸收道德和倫理價值的因素,也無法對政治行為承擔責任,它註定是要令人失望的。」
其實最顛覆我平時的認識和對政治黨派固有認知的部分就是我要說的第四個問題:對意識形態當中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的理解。「保守主義」這個詞聽起來就好像是一個貶義詞,仿佛只是在說一些因循守舊的東西。但是實際上,它不僅在西方國家的政治體制當中維護了政治平衡,而且它是有存在的實際價值和意義的。
書中寫到一句非常現實的話,「某種意識形態和這種意識形體的實踐往往是兩回事。意識形態的口號與號稱在某種意識形態指導下的政治實踐是兩回事。」這在今天的世界也很容易找到活生生的現實例子。保守主義的演進非常複雜,現在一些保守黨派的觀點有可能並不被過去的保守主義黨派所看好,甚至有可能相悖。自由主義也是如此,比如在強調政府的作用這方面自由主義就在歷史進程中曾有過幾次非常明顯的變動。二者的複雜性不僅表現在過去和當今的差異上,並且二者之間所爭論的某些觀點在一定的時期也有可能發生角色調換。未來會發生什麼我們無法預期,對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的理解也不會止步於此,希望今後我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尋找答案。
誠然,不可否認的是,政治有時候的確是黑暗的。但是,政治不僅僅是鬥爭和權謀,也不是幾十年的官場浮沉,也許它只是一個年輕人想把自己生活的地方變得更加美好的願望。想要變得更好,想要讓自己身邊生活的人們、民族、國家變得更好,是大多數人心目中都存在的願望。政治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它就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邊。即使今後我不會走上學習政治的道路,對這些問題的理解和思考也可以讓我對自己生活的環境有更好的了解,從而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