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通識》讀書感悟

2021-01-21 恬靜靜

吳曉娛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的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及時補充新知識,多讀書。而天下有無數本好書,自然就要寫讀後感。

從2019年9月7號到2020年1月12號,恍恍惚惚,我的大一上學期就結束了,除卻讓我吃驚的寫完即可離開的期末考試,緊接著讓我感到意外的是我的寒假作業。本以為大學的假期是自由的,可沒想到和以前一樣要讀書寫讀後感。不同的是,以往我讀的是類似於小說的課外書籍,而這次我的班主任推薦我們看的是和我們專業相近的書籍。這本書是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包剛升著寫的《政治學通識》。初讀書名,我還在想我高中可是選的文科,這本書對我沒什麼大的作用吧。可當我認真地把它讀完了,後知後覺地發現作者以課本的形式、以乾脆的說話方式為我們講授了相關政治學的開展經歷和根基概念,是一本非常好的科學科普讀物。

《政治學通識》這本書總共有14講,最讓我感受深刻的是第三講中的部分內容。

第三講的標題是「意識形態大作戰」,包含11個小節。

不同的人信奉不同的意識形態,這是人類社會的普遍現象。自1840年工業革命以來已經出現了民族主義、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法西斯主義、恐怖主義、環境主義、女性主義等主要的政治意識形態。雖然其形成和發展歷史悠遠,但毫無疑問的是這些都是人們為了解決不同時期的社會問題而產生的,並且對整個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想我在中學時期就已經有所了解的「自由主義」。實際上,由於自由主義在流行的意識形態中是最早出現的一種,所以一般介紹政治意識形態都會從自由主義開始,也有人稱其為「古典自由主義」。

1776年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發表《國富論》,標誌著自由主義的產生。自由資本主義代表著新興的資產階級為獲得最大的利潤,提倡「自由貿易、自由競爭、自由經營」,反對國家幹預。它的出現取代了「認為金銀是國家財富的象徵,國家要獲得財富必須大力促進產品出口來獲取金銀,阻止產品進口來防止金銀的流失」的重商主義,在這樣一種框架之下,政府擔當著「守夜人」的角色,讓「看不見的手」充分發揮作用。安德魯·海伍德把古典自由主義總結為若干重要原則:個人主義原則、個人自由原則、理性原則、平等原則、寬容原則、被治理者同意原則、憲政原則、自由放任原則。在古典主義大師們的眼中,守夜人國家是理想的國家類型,但是,在後來自由主義依然遇到了很多嚴峻的挑戰:間歇性的經濟危機、貧富分化加劇、託拉斯和企業壟斷等,這些都是古典自由主義者未曾預見、難以有效回應的。除此之外,工業的迅速發展使得大量人口湧進城市,公共設施以及基本的公共服務卻十分匱乏。這些都是政府在歷史上沒有幹過也不需要幹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古典自由主義開始趨向衰落,在其內部,現代自由主義通過繼承和改造古典自由主義逐漸興起。

所謂「現代自由主義」就是我們常說的國家幹預資本主義。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經濟大危機時,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為了緩解失業帶來的壓力,搞了很多救濟和公共工程,為了克服金融困難,他整頓銀行,成立存款保險公司,從而降低擠兌和其他金融風險,還努力恢復了工業和農業生產,保護勞工權利,制定最低工資法,規定最高工時,強化社會保障,進行了「從搖籃到墳墓的一條龍服務」的福利國家建設。羅斯福堪稱現代自由主義的早期踐行者,而凱恩斯則是現代自由主義在經濟學界的重要代表人物。「凱恩斯主義」的盛行,使得歐洲社會的發展進入「黃金時代」。在凱恩斯需求管理的政策引導下,公共投資和工人階級工資增加維護了全社會需求的增加,從而使經濟保持增長。黃金年代的出現,全憑生產力和消費者的購買力之間,兩者同在經濟增長上保持著一種微妙的平衡,這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完全不曾存在過的現象。工資增加的比例,必須快到使市場上始終保持活力的氣象,可是卻不能快到對企業的利潤造成傷害。黃金時代與凱恩斯主義、與政府干預是密不可分的。這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最陽光、最溫暖的、最人道、最道德、最公平的一段時光,是一段反映了古典自由主義提倡的有利於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的時期,它是資本主義歷史上最接近於有限自由觀—既有物質發展,又有倫理道德—的時期。但是在20世紀70年代左右,凱恩斯主義也開始有很多問題,經濟上表現為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並存,也就是我中學學過的「滯脹現象」,在社會方面表現為實行福利政策導致社會福利開支負擔嚴重,由此誘發很多的問題,比如國家財政長期赤字化、國債規模擴大、通貨加劇、助長社會成員的閒散性等等。與此同時,在二戰的冷戰條件下,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發生了嚴重對抗和激烈的論戰,新自由主義開始興起。

從古典自由主義到現代自由主義再到新自由主義的興衰交替事實上是政治意識形態交鋒的一個縮影。我記得,我中學時,歷史題的答案中有這樣一句話「逆歷史潮流而動,必將失敗」,那麼我在看這一講時,政治觀點背後的意識形態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不同人、不同發展階段的表現、交鋒,讓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這句話,同時在網絡上又從不同的角度認識了這部分的知識,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感想。


馮曉丹

「政治」這個詞聽上去就像是一場嚴肅的談判,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權力的博弈,或是一場戰況激烈的棋局。雖然我們在高中時就已經對政治有了簡單的了解,學過「國家是階級統治的工具」、「公民是國家的政治參與者」等等之類的概念,但讀完這本書之後,我深感自己之前對政治的了解只是冰山一角。

書中對政治的系統的描述,讓我了解了許多從未了解過的知識,顛覆了我以前對於很多政治問題的固有認知。它不僅改變了我腦海中對於政治的認識,也給了我學習這門課的信心和興趣。原來哲人的思想穿梭千年,古今中外,相隔萬裡的人們,都曾經做過一樣的探尋、產生過相似的問題與迷惘、沉浸於無數類似的戰亂和抉擇......但無論如何,時至今日,不論未來有多遙遠,同在一個星球,我們殊途同歸。

每個學科都像一片海域,在了解的過程裡,就好像逐漸被它包裹其中。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也隨之產生了許多問題和思考。所以這裡我想從「我的問題」的角度來談一談我讀完這本書的感受。

首先,現實主義政治觀和理想主義政治觀是什麼關係?就像書中所描述的,西方傳統對政治的解讀是非常理想主義的。但是理想的政治真的存在嗎?

從現實主義的角度來說,我對義大利思想家馬基雅維利的態度非常認同。他的觀點闡述的非常清楚,「有些做法看上去不好,但對國家和君主有利,統治者就應該這麼去做。」(但並不是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的確,這種觀念放在今天,我想認同的人也不在少數,追求純粹的理想主義至少在今天複雜多變的政治環境中是完全不現實的。舉個例子,假如你是一位「善」的、被人愛戴的統治者,那麼這樣的形象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你的「人設」。從內部來說,每個人當選總統都或多或少憑藉其獨特的優勢,一旦你向世人展露出這種特質,便得一直保持下去。否則一旦你做了什麼違背自己打造出的人設的事情,即使你做的決策從大局和長遠來看是正確的,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你的苦心,畢竟民眾是不都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的,他們只關心自己的切身利益,一旦這個決策傷害到了一部分人的利益,他們便會認為你是一個誇誇其談的騙子,由此失去民眾的信任和愛戴。因此在民眾面前大談理想政治是不現實的。

而從我的角度來看,政治理想之所以存在,其價值更多地在於它可以讓人們在被迫囿於政治利益角逐的過程當中,不要為了目的不擇手段,在所謂「黑暗的政治」中仍然能夠看到充滿希望和正能量的一面,能夠看到美好國家的構想,不要陷入過程的泥沼而忘記政治本身原來的目的。

第二個問題是關於書中「島嶼的預言」裡引出的《聯邦黨人文集》中提到的「我們人類社會是否真正能夠通過深思熟慮和自由選擇來建立一個良好的政府,還是他們永遠註定要靠機遇和強力決定他們的政治組織。」

這個問題乍一聽上去挺黑暗的,但是深想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智者說:「人本身就有缺陷,所以人類社會怎麼可能沒有缺陷呢?」確實,政治不是數學,大多時候並不存在唯一解。一個社會究竟如何構建合理的政治秩序?我們應該構建何種政治秩序;我們又能夠構建何種政治秩序?是應然,還是實然;是可欲,還是可得呢?這兩種思考問題的路徑和結果差異都很大,好像不管從那個角度出發都很有道理。但是如果從人類切身經歷過的歷史來看,現代大多數國家的形成都不是因由政治理論形成的(當然,這其中有個別例外,比如美國),我想表達的意思是:政治哲學是由政治實踐產生的。也就是說,一個國家究竟怎樣運行,國家機器究竟如何運轉,實質上是由國家發展的歷史實踐和外部的複雜局勢來決定的。在越來越複雜的政治環境中,我們難以判斷國家未來的走向。所以我還是比較偏向於後者,首先我們應該搞清楚自己究竟身處何方,之後才能明白我們要如何抽離,並知道去向何方。

第三個問題是對行為主義革命的反思的理解。行為主義以投票和大數據為基本原則,它的價值判斷較為客觀和中性。

但是,只從現實和數據的角度來進行判斷,卻不搞清楚這種判斷結果究竟是對的還是錯的,這些結果對於我們現在人類社會來說究竟是正常還是不正常的?如果是不正常的話,卻因為數據的結果把其誤認為是正常的,那麼我們的政治方向不就發生了偏差嗎?「這意味著價值被放棄了。」所以,我認為對於行為主義革命的反思是十分有必要的,並且對它的反思也促進了在其之後的政治學研究方法的發展。正如作者所說,「如果政治科學無法系統性的吸收道德和倫理價值的因素,也無法對政治行為承擔責任,它註定是要令人失望的。」

其實最顛覆我平時的認識和對政治黨派固有認知的部分就是我要說的第四個問題:對意識形態當中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的理解。「保守主義」這個詞聽起來就好像是一個貶義詞,仿佛只是在說一些因循守舊的東西。但是實際上,它不僅在西方國家的政治體制當中維護了政治平衡,而且它是有存在的實際價值和意義的。

書中寫到一句非常現實的話,「某種意識形態和這種意識形體的實踐往往是兩回事。意識形態的口號與號稱在某種意識形態指導下的政治實踐是兩回事。」這在今天的世界也很容易找到活生生的現實例子。保守主義的演進非常複雜,現在一些保守黨派的觀點有可能並不被過去的保守主義黨派所看好,甚至有可能相悖。自由主義也是如此,比如在強調政府的作用這方面自由主義就在歷史進程中曾有過幾次非常明顯的變動。二者的複雜性不僅表現在過去和當今的差異上,並且二者之間所爭論的某些觀點在一定的時期也有可能發生角色調換。未來會發生什麼我們無法預期,對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的理解也不會止步於此,希望今後我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尋找答案。

誠然,不可否認的是,政治有時候的確是黑暗的。但是,政治不僅僅是鬥爭和權謀,也不是幾十年的官場浮沉,也許它只是一個年輕人想把自己生活的地方變得更加美好的願望。想要變得更好,想要讓自己身邊生活的人們、民族、國家變得更好,是大多數人心目中都存在的願望。政治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它就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邊。即使今後我不會走上學習政治的道路,對這些問題的理解和思考也可以讓我對自己生活的環境有更好的了解,從而更好的生活。


相關焦點

  • 亞里斯多德《政治學》讀書筆記
    一、亞里斯多德關於城邦的理念城邦、公民與政體是亞里斯多德在《政治學》中論述的三個核心概念,這部分主要介紹其對於城邦的理解。亞里斯多德認為城邦來源於村社,而村社來源於家庭。城邦產生的原因,是由於人的本性,因為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城邦的起源是因為人們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其意義在於實現道德的良善,謀取優良的生活。這是城邦區別於其他道德團體的關鍵。
  • 【「三型」機關創建•讀書感悟】最重要的品格——堅毅
    【「三型」機關創建•讀書感悟】最重要的品格——堅毅 2020-04-28 16: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讀書可以明智,閱讀《麥肯錫結構化戰略思維》的感悟和洞見
    讀書使人明智,這話是很有道理的。這是我閱讀《麥肯錫結構化戰略思維》一書後的感悟。我是個很感性的人,即是比較原始的爬蟲類大腦的人,對於任何事情,習慣於得過且過,懶得動腦筋,在生活和工作中都過得比較糊塗。自從參加笑薇讀書營,學習了多種讀書方法之後,用邊讀書邊思考邊寫讀書筆記的方法讀書,感覺自己大腦轉動得快了,對事物間的一些聯繫比較容易發現。
  • 「讀書感悟」可堪盈手贈 感悟人生路(下篇)
    讀書,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讀者,是一個美好的身份。十幾歲的年紀,更應該去享受這種美好,方能不負如此美好年華。閱讀經典是一個慢慢浸染和薰陶的過程,我們多次讀,反覆讀,溫柔敦厚氣自華,文學素養就是這樣逐漸浸潤的。魯迅在《拿來主義》中說過,面對各種外來文化,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 北京師範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
    [4]2008年年底,學校開展修訂本科教學計劃工作,將通識教育作為2009版教學計劃的重中之重,成立通識教育課程建設委員會,在充分調研和論證的基礎上,提出學校通識教育的宗旨是:依託本校深厚的人文底蘊、多學科的綜合平臺、高水平的科學研究資源,以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為核心,借鑑國內外通識教育的先進經驗,構建具有學校特色的,由學校公共必修課程和公共選修課程有機聯繫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
  • 「政治學有用嗎?」——美國政治學當前面臨的學科危機
    很多人也不再像幾十年前那樣孤陋寡聞,或渴求政治學教授對政治迷津的指點。很多新聞從業人員、政治評論家、智庫學者,非政治學背景的知識界人士,乃至網絡寫手,都常常比大學政治學教授更受人們的歡迎。事事仰仗大學教授的智慧的政府與社會已經成為過去。  政治學在美國政府和民間重要性的下降嚴重影響到了政治學的學科形象。
  • 讀書類主題作文思路解析
    今天我們來梳理一下,讀書類主題作文有哪些誤區我們要儘量避免?能拿分的讀書類作文該怎麼寫?讀後感的套路比較簡單:先概括書本內容,再加上適當分析和感悟即可。很多同學不太會分析,感悟也談不出所以然,於是就會把概括內容的環節無限拉長,導致「讀」的部分太多,「感」的部分太少,結構不合理,寫成了故事簡介。2. 選材低幼化、表面化。
  • 自然科學類通識課程的設計與運行
    曾先後獲上海交通大學通識教育貢獻獎一等獎、上海交通大學優秀教師一等獎、上海交通大學「凱原十佳教師」、上海交通大學教學成果二等獎、上海交通大學「唐立新教學名師獎」 、上海交通大學 「教書育人獎」二等獎等多項表彰獎勵。 自然科學的特性決定了自然科學領域的通識課程具有區別於其他領域通識課程的特點,如何設計和運行自然科學類通識課程。
  • 牛津通識讀本:網絡(中英雙語)
    索引英文原文牛津通識讀本:佛學概論(中英雙語)牛津通識讀本:生活中的心理學 (中英雙語)牛津通識讀本:醫學倫理 (中英雙語)牛津通識讀本:簡明邏輯學(中英雙語)牛津通識讀本:時裝(中英雙語)牛津通識讀本:電影(中英雙語)牛津通識讀本:紀錄片(中英雙語)
  • 吳國盛做客「清華通識說」 分享科學史與通識教育
    清華大學科學史系吳國盛教授以「科學史與通識教育」為題,從科學史與通識教育的關係和科學史類通識課程兩個方面展開,指出科學史學科為通識教育而生,科學題材應該加入到通識教育中,並分享了人文經典閱讀方法和「大班教學+小班研討」授課模式的經驗思考。講座採用線下線上融合的方式,通過荷塘雨課堂直播,共50餘位教師參加此次活動。
  • 《孟子》10句經典名言,感悟聖人的智慧!
    下面挑選了其中的10句經典名言,讓我們共同感悟一下聖人的智慧!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感悟:大丈夫要能屈能伸,在人生得意之時,就要多為天下眾生著想,多做利益天下蒼生的善事;在人生不得志的時候,更要堅守道義,做好自己,為世人做個榜樣。
  • 楊光斌:論政治學理論的學科資源——中國政治學汲取了什麼、貢獻了...
    關鍵詞:政治學科、政治學理論、政治思想史、歷史社會學、比較政治學中國政府正在大力推進一流政治學學科建設規劃,這意味著建構自主性中國政治學的學科體系、話語體系是不可推脫的時代議程。一流政治學學科的衡量標準是能否建成自主性政治學理論,這是政治學其他分支學科最重要的基礎。
  • 2019年讀書清單
    219讀書清單2017年,我訂了一個目標,每年要閱讀完100本書,沒讀完的書都不能列入這個名單。2017年完成了109本。2018年讀完了126本,感興趣之前書單的讀者請參閱文末連結。2019年目前讀完了100本。書單如下。
  • 如何做好比較政治學研究
    政治學也毫不例外地強調比較方法的運用。事實上,比較政治學作為政治學中的一個分支一直處於政治學中的核心。但是,相比國際政治(含國際政治經濟學),比較政治學恐怕是我國的政治學學科體系中最為薄弱的環節。對於我國的比較政治學中存在的問題,學界已經有相當的探討。但是,我們認為這些討論並沒有注意到一些更加具體但卻是更加深層次的現實問題。
  • 構建中國特色比較政治學
    近年來,比較政治在政治學研究中日益受到重視,成為推動中國政治學學科發展的重要動力。如何培養中國比較政治學的自覺與自信,構建中國特色比較政治學也成為學界關注的重要議題。理論體系vs.理論範式構建中國特色比較政治學離不開理論和方法上的創新。
  • 雨雲美麗優雅的讀書生活
    雨雲讀書,陶醉在書中,細細領略到書的趣味,感悟其中,從而讀出人生,讀出社會,讀出歷史,並將讀出的一一敘說。這些感悟不是那樣神秘高深,因為雨雲的文字樸素親切,讀每篇感悟猶如是在和她面對面,聽她溫柔的語調和我聊書,很日常很親切。讀著讀著,她的文章如一張網,讓我不知不覺墜入她的書網中,沉潛在她的文字裡,一點一點的,慢慢地品讀,捨不得讀快。特別讀到最後,我基本上是一篇文章至少讀兩遍,生怕會讀完。
  • 比較政治學的意義與價值
    作者:中南民族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張建偉  近年來,隨著比較政治學在國內蓬勃發展,國內各頂尖高校紛紛開設比較政治學系、成立研究比較政治學的機構,但比較政治學如何獲得有效的發展空間仍是一個值得思考的重大課題。
  • 臨沂汪溝小學舉行青年教師讀書沙龍活動
    魯網11月27日訊為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素養,打造終身學習型教師,檢驗青年教師的讀書成果,總結交流讀書經驗,推動讀書活動的深入開展,臨沂汪溝小學於11月25日舉行了青年教師讀書交流匯報活動,全體教師積極響應並熱情參與。
  • 中山大學政治學與行政學系復辦30周年慶典圓滿舉行
    ——2018年12月16日,中山大學政治學與行政學系復辦三十周年慶典在中山大學南校園梁銶琚堂舉行。我院名譽院長夏書章教授親臨現場,學院十個校友分會(含籌建)的500餘名校友和400多名在校師生共近千人參與此次慶典。
  • 地域性政治經驗的普遍化:美國政治學的身份建構——《政治學手冊》與《政治科學新手冊》的比較閱讀
    王向民,華東師範大學政治學系暨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作為地域性政治經驗的知識總結,美國政治學何以成了西方政治學甚至政治學本身?美國政治學如何實現與歐洲政治學的區隔?如何將教學、政治教育與經世致用排除在外而僅僅成為(專業化科學)研究的跛足巨人?又是如何將歷史分析驅逐出政治學的方法論領地而書寫政治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