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遨遊太空」變化萬千——星系形狀

2020-07-14 小博士報

和地球上我們常見的物體一樣,天體也有自己的形狀,星系也是如此。如果你有一架可以看到許多星系的望遠鏡,那麼你就會看到這些星系都有著自己獨一無二的形狀。


直到今天,我們還不能在宇宙中找到兩個外形完全一樣的星系。但是我們卻可以根據星繫結構上的相似之處,把星系分成幾類:橢圓星系、旋渦星系、棒旋星系和不規則星系。


「遨遊太空」變化萬千——星系形狀

(網絡配圖)


橢圓星系大多數由老星球組成,呈球狀或蛋狀,沒有旋臂,內部的物質緊密地聚集在一起。


「遨遊太空」變化萬千——星系形狀

(網絡配圖)


旋渦星系呈扁平狀,中間是老恆星組成的系核,旋臂中的氣體雲形成新的恆星。旋渦星系是一類非常巨大的星系,核心區近似圓形,大部分物質都集中在很小的星系核裡,一般有兩個長長的旋臂。


「遨遊太空」變化萬千——星系形狀

(網絡配圖)


棒旋星系的核心細長呈棒狀,旋臂從棒核的尾端向外延伸。其星核像一個長長的棒子,在這個棒狀的星系核兩端是兩條長長的旋臂。在宇宙中,棒旋星繫到處可見。


「遨遊太空」變化萬千——星系形狀

(網絡配圖)


不規則星系沒有特定的形狀,外形變化多端,很少有相似之處。

相關焦點

  • 「太空時代」的設計
    02 | 太空電影03 | 太空設計60年代,美國*國際主義設計佔領了高地,成為統一西方世界的審美風格,象徵著均質、批量、大眾的現代主義美學以及「福特主義」特點的產品隨處可見。例如:基於對美國大眾文化產品的研究,而在英國興起的「波普運動」;試圖顛覆資本社會傳統利益語境的義大利「激進運動」;隨著加加林登月悄然而至的「太空時代美學」;以原始自然為靈感的「嬉皮士風」。
  • 從壓縮餅乾到「魚子醬」,太空旅行餐是如何變化的?
    ▲ 60 年代的太空食品,圖片來自 CNN從阿波羅時期開始,NASA 轉而給太空人提供「幹水菜」,太空人在吃之前得先用注射器把水打進食物裡,擠壓攪拌,就跟方便麵裡的菜有點像。此外,經高溫處理的「溼包」也開始出現,只需加熱即可食用。
  • 美國太空人在太空遨遊,意外發現地球上有隻「巨眼」,緊盯著太空
    其中包含著所有的恆星,星系,原子,粒子等等一切所有的物質與能量。但是我們普通人心中的宇宙就僅僅是在地球之外的空間而已。前往宇宙太空中遨遊一直就是人類的夢想,因為宇宙中擁有著太多太多的神秘。現如今的世界,前往宇宙中遨遊已經成為了現實。
  • 天體物理學最大疑問之一:星系究竟為何如此龐大並且無處不在呢?
    「草帽星系」:它有一個龐大的發光核,周圍有一圈像帽簷一樣的氣體和塵埃。星系絢麗奪目,從某種程度來說,代表了宇宙的基本單位,星系像是在太空中旋轉的巨大風車,仿佛是大自然創造的絢爛煙花。「哈勃太空望遠鏡」使科學家能夠看到過去、回到創世之初,也就是星系剛剛開始形成的時期,「哈勃太空望遠鏡」能觀測到許多星系,但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光是這些星係數十億年甚至數萬億年前發出的,這些光需要經過如此漫長的時間才能到達地球,所以我們今天所見的其實是這些星系遠古的歷史。
  • 「太空時代」
    暫停更新之前,我把所有寫過但沒有發布的文字拼在一起,推送了「少年時代消亡史」系列,然後屬於「北某張」的時代徹底結束了。少年時代已經消亡,至今也沒有回來,今後也不會重現。我尊重時間的流逝,也對自身的改變無能為力。我很喜歡的一段別人對我的評價是:「他那時候很有少年感,因為對於迷茫不必有負罪感,對於游離也是,甚至有時會把它理解成浪漫。」
  • 09年廣東陽江市中考滿分作文:我和孫悟空一起遨遊太空
    這天,我駕著宇宙飛船在太空中遨遊,忽然,一塊白白的東西向我撲來,我急忙閃開,回頭看,原來是孫悟空。我大聲喊道:「孫大聖……」孫悟空回頭看了看,立即掉回頭來到我面前。於是,我停止航行,向孫悟空問道:「你好,孫大聖。」孫悟空連忙耍弄自己的手,說:「來者何人?」我微笑著說:「我來自地球,如今地球人飛躍發展,大家都嚮往太空,探索太空,遨遊太空。
  • 120億光年外的「火環」星系-愛因斯坦環
    圖中的火環來自120億光年外的SDP.81星系,周圍發光部分為星系塵埃結構,在特殊情況下遙遠星系的光可通過引力透鏡投射到地球方向上,而且是以一個幾乎完整的圓呈現出來。前景星系距離我們大約40億光年,阿塔卡瑪大型射電望遠鏡的科學家凱薩琳認為引力透鏡對天文學研究而言非常有幫助,能夠觀測到非常遙遠的宇宙天體,SDP.81星系處於宇宙年齡僅為當前15%的時期,可以讓我們了解早期宇宙的奧秘。
  • 「主序測時法」既測定星團的年齡還可以測定星團所處星系的年齡
    」。思想實驗「主序」其實是恆星的一種分類辦法,在介紹「主序測時法」之前,先給大家展示一個思想實驗:假設我們處於一個黑暗的密室裡面「主序」為了去您更加了解「主序」,先來簡單地看一看太陽的演化,太陽目前處於「主序」這個階段,其實它就是氫燃燒的一個過程,太陽之所以能夠發光是因為在它的核心氫的原子核在不斷地聚變成為氦的原子核
  • 霍伊爾提出「碳的激發態」,使用的是「人擇原理」
    圖解:射電源「大爆炸模型」和「穩恆態模型」在關於星系的分布上,所做的預測是完全不同的「大爆炸模型」認為年輕的星系只能存在於早期的宇宙中,因為它們會隨著宇宙年齡的增長逐漸成熟起來,儘管如此我們還是能夠看到年輕的星系的。因為它們在宇宙深處發出的光線要經過數十億年才能到達我們這裡,因此我們看到的是它們處於早期宇宙中的情形。
  • 星系退行速度的大小和星系距離之間的關係
    【作者:黃姤】雖然造父變星的辦法可以在測量天體距離的領域裡發揮重要的作用,但是它的適用範圍畢竟是有限的,對於那些最遙遠的星系需要用一種更加有效的辦法去測量它們的遠近,而這個辦法就是——「紅移法」或者叫做「星系譜線紅移法」。
  • 宇宙學家是如何看待「大爆炸宇宙模型」與「穩恆態宇宙模型」的?
    巴德在二戰時對銀河系的「天琴RR型星」進行了大量觀測,積累了大量的數據,「天琴RR型星」是一種類似於「造父變星」的變星,它的亮度和周期之間也存在著關係,但是由於其亮度比較小,仙女星系的「天琴RR型星」無法被1000英寸的胡克望遠鏡所觀測,但是巴德計算,如果一切正常的話,那麼在1948年建成的200英寸的海爾望遠鏡中,必將首次觀測到仙女星系的「天琴RR型星」,但是當巴德第1次使用海爾望遠鏡的時候
  • 新恆星的形成是由「金斯不穩定性」這個條件決定的
    〔旋渦星系·M81〕的紅外圖像是疊加在光學圖像背景之上的,偏向藍色的是「光學輻射」,光學輻射主要是來自於已經形成了的恆星輻射,而黃色和紅色的區域代表的是「紅外輻射」,它們是年輕恆星加熱周圍氣體所產生的輻射,實際上是代表了恆星形成的區域,從圖上面紅外輻射的分布,可以明顯地看到恆星主要形成在
  • 室女座超星系團是目前已知的星系集團中最大的
    」,更大的稱為「超巨星」,這些天體同時也往往是特別明亮的、光度特別的高,所以恆星在大小和光度上的差異,一種可能性是它們在形成的時候就天然地具有了在這些物理參數上的差別,另外一種可能性是恆星在演化的過程中它們的大小和光度發生了變化,為了去區分這兩種可能性,就必須要對恆星整體的演化路徑做詳盡的研究。
  • 星系的紅移和距離之間的關係
    【作者:黃姤】雖然造父變星的辦法可以在測量天體距離的領域裡發揮重要的作用,但是它的適用範圍畢竟是有限的,對於那些最遙遠的星系需要用一種更加有效的辦法去測量它們的遠近,而這個辦法就是——「紅移法」或者叫做「星系譜線紅移法」。
  • 宇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形狀呢?
    、第三種是「負曲率」,比如擁有更高維度的馬鞍形的三維空間、  宇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形狀呢?比如,我們可以在我們的空間內畫一個三角形,然後測量三角形的內角之和:  如果內角和等於180度,那麼空間就是「平坦」的、如果內角和大於180度,那麼空間就被彎成了一個球的形狀·「正曲率」、如果內角和小於180度,那麼空間就彎成了一個馬鞍的形狀· 「負曲率」、
  • 當今宇宙學的未解之謎:暗物質是星系保持完整形態的關鍵因素
    這是對大爆炸理論三個最重要的觀測支持,在這個基礎上面可以從理論上進一步探討宇宙未來究竟會向什麼方向變化,這裡有一個前提是必須對宇宙做一個詳盡的完整檢查,必須知道宇宙含有有多少的物質,多少的能量。2015年中國發射了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這個衛星在解析度、在探測極限指標上都達到了國際領先的水平,它的目的是為了探測宇宙中的「暗物質粒子」所發出來的信號。
  • 嫦娥五號順利修軌,遨遊太空,那麼關於太空類遊戲這款你肯定喜歡
    【謝絕轉載,辛苦原創】相信大多數夥伴小時候都有當太空人的夢想,嚮往探索未知的太空。那麼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一款太空星戰手遊話不多說, 這款手遊就是《第二銀河》,它是一款包含RPG和SLG的開放世界太空星戰遊戲遊戲結構豐富,內部構建了多達4961個恆星系的宇宙太空,充分滿足玩家的探索欲望最重要的一點是玩家還可以駕駛各式各樣的太空戰艦去遨遊宇宙,掠奪資源,遊戲畫面也是很宏大壯觀的
  • 「電影」「太空救援」
    太空救援其實最早知道這部片子的時候,是有一次去電影院看電影看到了這個海報,因為對太空類題材一直比較感興趣,就稍微留意了一下今晚想著去看部電影吧,一看這部片子的票房居然不是很好,但作為太空迷,還是選擇了這部片子。 Салют-7這其實才是電影的片面,一部俄羅斯電影,直譯的話就是「禮炮7號」,片子講述的事冷戰時期,美蘇爭霸,從地球到太空的爭奪大戰。
  • 「最終幻想」曾被翻譯為「太空戰士」,這些讓人笑尿的臺灣譯名你...
    動漫遊戲影視作品中的奇葩臺灣譯名:「最終幻想」,臺譯「太空戰士」對於遊戲玩家來說,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最終幻想」系列了,原名「Final Fantasy」,直譯過來也就是「最終幻想」,結果臺譯整了個「太空戰士」。至於原因,知乎上有人解答過,說是當時翻譯的人覺得這款遊戲天上天下的打來打去,所以就叫太空戰士……當然現在也都是用最終幻想了。「中華一番!」
  • 用木頭打造的衛星,會成為太空垃圾的「救星」嗎?
    然而,也有相當一部分火箭殘骸,或者整流罩,被留在了外太空上,無法得到處理,也就成了我們口中的「太空垃圾」。那麼,本次日本設想的木質衛星,能否緩解「太空垃圾」的問題?一部分航天愛好者依舊持否定態度。在他們看來,木質衛星的優點在於低成本,以及易焚毀,不會留下有害元素,不過後兩點優勢,只有在脫軌後進入大氣層時才能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