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叔叔是個熱愛生活的人,吹拉彈唱樣樣愛玩,玩兒累了就和老伴出門遛彎,能一直享受這樣快樂的退休生活,他說要多虧女兒。
噗噗管和常衛清陽性
敲醒健康警鐘
張叔叔的女兒是醫生,健康意識很高,覺得到了「到一定年齡,該查就得查。」尤其是腸道這一塊。因為醫學界的普通共識就是,40歲以後,最好都做個腸鏡早篩。
但是普通體檢中沒有針對腸道這一塊,她想帶爸爸去醫院做腸鏡,可張叔叔不樂意。一是覺得自己年年體檢都沒問題,身體好著呢,二是自己壓根兒沒症狀,幹啥遭那個罪。
長輩這樣抗拒,小輩自然沒轍。直到今年張叔叔做了噗噗管,結果弱陽性,提示有腸道出血,為了知道更精準的情況,張醫生又給爸爸做了常衛清,報告顯示也是陽性。
「我當時完全沒想到是癌症,覺得最大可能就是腺瘤,因為我爸之前體檢都沒有什麼問題,而且常衛清對腺瘤的靈敏度也很高;哪怕真是癌症,最多也是早癌,腸癌早期治癒率有90%以上呢。」
雖然認為是腺瘤,但這畢竟是腸癌的癌前病變,如果耽擱下去不管,還是有可能惡變成癌症的。於是張醫生趕緊找了個醫生朋友,給爸爸做了腸鏡。
陪爸爸進手術室
親眼看著腺瘤被摘除
做腸鏡那天,是張醫生陪著進去的。
因為考慮到爸爸歲數比較大,又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病史,她怕麻醉出問題,於是選擇了沒有麻醉的腸鏡。
雖然沒有麻醉,但是醫生技術特別高,整個過程中張叔叔沒有任何的不適,在完全清醒的狀態下,和女兒一起看到了腸道裡的息肉。
張醫生拍下了父親腸道裡的息肉:
腸鏡下對息肉進行電切
看著一團一團凸起就擺在自己的眼前,張叔叔說,自己是一邊震驚,一邊慶幸。
震驚的是肚子裡長了這麼多小疙瘩,自己還吃香喝辣的全無感覺;慶幸的是發現及時,醫生當場就幫他做了電切,避免它們繼續發展成惡性腫瘤。
隨後的病例結果表示,結腸多發息肉,其中一枚已經進展到腺瘤狀態。
張叔叔的病理報告
腺瘤是大腸息肉一種,是一種十分常見的良性疾病。而且發病非常隱匿。臨床上許多患者都是因為做腸鏡檢查的時候無意中發現的。
雖然腺瘤是一種良性疾病,但是也是公認的一種癌前病變。研究認為至少80%~95%的大腸癌由大腸腺瘤演變而來,大腸腺瘤像一顆種子一樣,隨著時間的延長發展為大腸癌的機率會越來越大。
手術醫生表示,「發現得很及時,切掉就沒事了,按時複查就可以了。」整個過程下來,張叔叔才花了一千八。
張醫生事後分析,爸爸的腸道出現問題,最大成因可能就在吃上。
重口多油的飲食
是腸癌的主要誘因之一
據張醫生介紹,張叔叔特別愛吃肉、多油、醃製的食物,而這些飲食習慣,正是腸癌的主要誘因之一。
紅肉和腸癌
為了有效消化紅肉和加工肉、肝臟不得不增加膽酸的分泌。分泌出來的膽酸被稱為初級膽酸、進入腸道。在腸道中、初級膽酸在細菌的作用下轉化為次級膽酸。而次級膽酸對於腸壁具有致癌作用、也有刺激腸道息肉形成的效果。
其實壞的實不是紅肉和加工肉本身、而是因為經常食用紅肉和加工肉之後在膽酸和腸道細菌的影響下、大腸癌風險隨之升高。
高脂飲食和腸癌
相關專家發現,在特定基因突變(70%左右的腸癌患者都攜帶)的存在下,食用高脂飲食,會導致小鼠體內兩種獨特的膽汁酸含量暴增(能翻60倍),誘發腸道幹細胞瘋狂生長,基因突變在此過程中大量積累,最終驅動腸道腫瘤從良性變成惡性。研究成果發表在頂級期刊《細胞》上。
醃製食物和腸癌
醃製食物如泡菜、醬菜、燻魚等,往往含有更多的亞硝酸鹽。亞硝酸鹽會在人體中代謝出一種致癌物亞硝胺,不僅會增加腸癌的發生風險,而且還會隨著血液流入肝臟,增加肝癌的風險。
到了40歲
一定要做個腸癌早篩
因為考慮到夫妻飲食習慣相近,張醫生也給媽媽買了一個常衛清,目前還在等待結果中,她表示:
「我本身是消化科醫生,長期從事內鏡檢查工作,其實自己的篩查意識很強,也了解消化道腫瘤早期沒有任何症狀,曾向家人多次做過這方面的健康宣教,但是家人重視度還是不夠,加上老人對插管胃腸鏡本身就有較強的恐懼心理,即便是麻醉下內鏡檢查也會有很大的風險,這是患者依從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常衛清提供了一個非常便捷、有效的檢測手段,患者容易接受,同時也提高了內鏡檢查的陽性率,彌補了我國內鏡檢查醫師嚴重不足的缺陷。我個人覺得常衛清對腸道腫瘤篩查有非常好的推廣普及價值。」
張醫生強調,老人沒有症狀,也沒有篩查意識,但是子女一定有篩查意識。40歲之後,腸癌風險呈上升趨勢,年紀越大,腸癌風險越高,千萬不能僥倖心理,更不能順著老人的想法。
另外,她還提醒我們,腸癌近年來呈年輕化趨勢,43歲的黑豹扮演者查德威克·博斯曼正是得了結直腸癌,可惜發現時已經進展到了第四階段。抗爭4年,仍不敵病魔而去世。
相比之下,黑人演星,威爾·史密斯就因為及時做了腸癌早篩,摘除一塊腺瘤性息肉,阻斷了癌症的發生。
現在很多人的飲食偏向西化,看起來健康的身體,可能和她父親一樣已經亮起了紅燈。因此,到了40歲,做個腸癌早篩非常有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