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大青棗
機油真是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存在。
發動機在工作時,很多零部件都是在很小間隙下作高速的相對運動,比如曲柄銷與連杆軸承,活塞、活塞環與氣缸壁面,配氣機構各運動副,以及傳動齒輪副等等。
儘管這些零部件的表面早已經過精細的加工,但看似如磨過皮般光滑的表面,放大來看依舊可以發現諸多凹凸不平的「痘痕」。
如若不對這些表面進行處理,它們之間就會互相diss,從而發生強烈的摩擦,加速零件工作表面的磨損,最終減少發動機的使用壽命。
而這個時候就需要足夠數量的機油出面調解,它們會遊走在發動機各個零部件的摩擦表面,形成油膜,實現液體摩擦,從而減少摩擦阻力,以到達提高發動機工作可靠性和耐久性的目的。
但身兼重任的機油,性格又十分傲嬌,稍微遇到一點點不開心的事情就容易尥蹶子不幹,好比現在鬧得風風雨雨的機油增多,以及機油乳化現象就是它不開心後的「傑作」。
機油增多誰的責任?
要想知道機油是如何增多的,我們首先需要明白機油是參與發動機的運轉的。
機油每天「上班」的路程大致如下——
機油從油底殼經集濾器被機油泵送入機油濾清器,經濾清後進入發動機主油道,之後再通過不同的分油道,對軸承、凸輪軸、活塞銷等部件進行潤滑,最後通過回油孔,返回到油底殼裡。
而從這個過程可以發現,機油的工作環境是一個密閉的空間,且是一個重複循環的工況。這也就意味著機油是不可能平白無故的自己增多,肯定是混入了某些「不法分子」(一般情況是汽油,因為它直接在發動機內部工作)從中作怪。
那麼這位「不法分子」又是如何混進來的呢?答案就是因為溼壁現象。
簡單來講就是噴油器噴射的汽油,在發動機冷啟動的工況下燃燒不充分,會冷凝在氣缸壁上,或者是因為噴油壓力,噴油角度的問題,讓部分汽油沾附在氣缸壁上,產生溼壁現象。
而在氣缸壁上的汽油,以及燃燒的蒸汽則就會隨著活塞的往復運動被帶入到油底殼中,從而造成機油增多。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查看機油的時候可以聞到一股汽油味。
但汽油混入到機油中並不是什麼大問題,因為聰明的工程師早就想到了這個情況。
他們設計了一個曲軸箱強制通風裝置,當機油溫度達到80℃以上,汽油被揮發時,就可以通過曲軸箱通風系統把揮發的汽油,重新帶到燃燒室裡面,進行下一次燃燒。
但可惜,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一些特定的工況下,比如發動機冷啟動,低溫短途行駛時,「不法分子」依舊可以在機油中肆意橫行。
原因也簡單,一方面機油的溫度無法得到提高,不能很好的揮發汽油;另一方面長期的低溫短途行駛,導致曲軸箱強制通風裝置沒有足夠的真空度,抽出揮發的廢氣,久而久之就造成了機油增多。
所以那些有機油增多問題的車主,如果你是經常在溫度低的工況下行駛的話,建議啟動後等個幾分鐘,讓發動機充分暖機後再開,並且最好多去多去跑跑高速。
此外,還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有時候「機油增多」並不是因為「增多」了,也有可能是由於地面不平整、機油溫度過高等因素導致了機油超過刻度的上限。
所以在測量機油的時候,一定要確保車輛在平穩的路面,同時讓發動機重複冷卻5-10分鐘,機油重新流回油底殼後,再進行測量。
機油乳化誰來背鍋?
說完機油增多,我們再來說一下機油乳化。
乳化其實指的就是原來不能混合的兩種液體,均勻的混合在了一起,其中一種液體變成微小顆粒分散在另一種液體中,從而形成一種乳狀液。而機油乳化則就是由於機油中混入了水分子,因為油和水不相容,所以產生了乳化現象。
那麼現在問題就很清楚了——到底什麼原因讓水混入了機油?
前文有提到,機油是在發動機這種密閉環境下工作的,而有機會參與到發動機工作的除了機油之外,無外乎就是汽油,以及冷卻液。
那麼它們有可能混入到機油中嗎?
答案是有可能的。
首先,汽油在發動機內部燃燒會產生一部分的水蒸汽,這部分水蒸汽有時候並未被完全排出,而是隨著活塞進入到了曲軸箱內部,長此以往,也是有可能會形成機油乳化,但這部分乳化一般是發生在機油蓋部分。
其次就是冷卻液混入到機油中,而造成這個原因的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因為家中出現內鬼,如缸體、密封圈、氣缸墊等部件出現裂縫、損壞,從而導致了冷卻液滲漏。
而判斷是否因為冷卻液洩漏而產生乳化也很簡單,檢查一下冷卻液有沒有少掉就可。
正確看待機油乳化
如今,隨著機油乳化問題的頻發,其已經成為了人人喊打的對象。畢竟只要它存在一天,機油就沒辦法好好的工作,給咱們調解發動機零部件之間的矛盾。
但我在這裡不得不提醒各位一下,機油乳化雖壞,但也得分對象。
換而言之,機油乳化也存在一種發動機注油口蓋位置乳化現象,這種情況與發動機機油出現乳化不同,它是不會傷害發動機的。
而之所以會產生發動機注油口蓋位置乳化,則是因為在發動機的運轉過程中,部分的高溫水蒸氣會從活塞的位置進入到曲軸箱。而當發動機熄火後,曲軸箱內的水蒸氣出現過飽和上升到注油口蓋。
但由於塑料的注油口蓋壁較薄,與厚大的缸體、缸蓋,以及盛滿機油的油底殼相比,注油口蓋的保溫性最差。那麼當熱的高溫氣體,碰到冷的注油口蓋後就冷凝成水,造車機油乳化。
這種情況在經常低溫短途行駛的車輛中,最容易出現。
相比之下,每天行駛裡程較長的車輛,因為發動機的溫度很高,即使上次在注油口蓋有少量的冷凝水,但在持續的高溫環境下,冷凝水很快就蒸發掉,然後通過曲軸通風系統排出曲軸箱。
不過好在,因為注油口蓋的機油乳化,不會參與到機油的潤滑工作,因此也就不會影響發動機的潤滑。
所以如果你的車輛發生了機油乳化,也不要驚慌,把車停穩冷卻後,拉出機油尺看看機油是否有呈現乳白色。如果有那麼基本可以斷定是發生了機油乳化現象。如果沒有,只是僅出現在機油注油口蓋,那麼就是注油口蓋位置機油發生了乳化。
而出現這種情況,那麼就多跑跑長途,冷啟動後別等發動機充分暖機後再開,過段時間就好了,完全不用擔心。
所以各位在面對一些問題的時候,千萬別一棒子打死,還是要稍微理智一點,用客觀辯證的思維去看待,這樣才是最正確的做法。
OK,以上就關於引發機油增多和機油乳化的原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