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很多車主來說,用車前檢查一下發動機,已經成為很日常的一項工作了。它的好壞能直接影響行車安全,怎麼重視都不為過。因此,近日一些車主在檢查車況時,發現自己的愛車出現了機油增多、並伴有乳化的現象,不由得就慌了神。以前只聽說過"燒機油",這機油怎麼還能越用越多呢?
其實"機油增多"不是個新鮮詞兒了,前兩年本田CR-V就曾因"機油增多"導致一批車主維權。最後本田方查明了原因,也給了消費者比較圓滿的解決方式。其後幾年,"機油增多"的聲音經常出現,很多品牌旗下的車型或多或少都出現過此類問題,可見機油增多是一個較普遍的問題。如果故障燈沒有亮起,沒有發生熄火、動力不足或異常抖動影響駕駛的情況,這時候的機油增多大多屬於正常情況,車主們對此不必太過擔心。
機油增多是什麼原理?該怎麼解決
為什麼說這是正常現象呢?咱們先來看看發動機的工作原理。在發動機做功的過程中,噴油嘴會不斷地將汽油噴霧噴射到燃燒室內,汽油噴霧和空氣結合燃燒產生動力,並產生汽油蒸氣、水蒸氣和廢氣等物質。現在很多車為了提升燃燒效率,會採用缸內側置直噴的設計,側置的方式很容易使汽油噴霧附著到氣缸壁上。
為了確保啟動性能,缸內直噴發動機在冷啟動的時候,會噴射較多的燃油製造濃混合氣。如果是在冬季或氣溫更低的高寒地帶,發動機冷機運行的時間更長,噴射的燃油會更多,汽油噴霧附著在氣缸壁上的現象也就更嚴重。
由於發動機的溫度不夠高,附著在氣缸壁上的汽油噴霧會凝結變成汽油液體,並順著氣缸壁留下來形成"溼壁"。發動機工作時,活塞上下運動,缸壁上的汽油液體就順著活塞環、缸壁間隙流入下方的曲軸箱,與曲軸箱內的機油混合,造成機油液面升高。
其次,汽油燃燒後產生的汽油蒸氣、水蒸氣和廢氣等物質,也會通過活塞環進入到曲軸箱內。在正常工況下,流入到曲軸箱內的汽油液體和竄氣,會通過曲軸箱通風機構(PCV)排出去。但在發動機溫度不夠高的情況下,汽油液體、汽油蒸氣無法揮發,PCV無法發揮作用,汽油就只能積累在機油中了。
因此,在天氣比較寒冷的情況下,車主在用車前不對發動機進行充分的預熱,就有可能產生機油增多的現象。另外,頻繁的短距離行駛也會導致發動機經常在冷機的狀態下工作。因為啟停時間間隔短,發動機長期無法在最佳工作溫度下運行,也會加劇機油增多的現象。所以,很多時候機油增多並不代表發動機出故障了,只是寒冷天氣不熱車、短距離行駛下的一種正常現象。
"機油蓋乳化"不能視為"機油乳化"
還有少量車主在機油蓋的位置發現了乳化現象,因此他們特別擔心,自己的愛車會不會發生了機油乳化。機油乳化一般是由於機油和水混合,產生了乳白色、乳黃色的乳狀物,並伴有泡沫。如果發動機內部漏水或有裂紋,冷卻水就有可能進入到曲軸箱內,與機油混合在一起,造成全面的機油乳化。
機油乳化後就相當於變質了,不僅失去了潤滑、清潔等作用,還會對發動機性能造成損害,危害還是挺大的,因此這些車主的擔憂也是情有可原。那麼如何判定自己的愛車是否發生機油乳化了呢?
其實很簡單,只要拔出機油內部的機油尺,觀察上面是否有白色、黃色的乳狀物和泡沫。如果有,基本能確定機油發生了乳化,這時候就需要去4S店修理了。如果沒有,而只是在機油蓋的位置發現了乳化現象,那麼說明只發生了機油蓋乳化,並非機油乳化。
機油蓋乳化是一種正常的物理現象,發動機、機油的溫度不夠高,竄入曲軸箱內的水蒸氣無法蒸發,升到腔室上方後遇到氣門室罩內外的冷空氣而凝結成水珠,並與此區域的機油混合形成黃白色乳狀物,造成機油蓋乳化。僅僅是機油蓋乳化,不會對機油的品質、發動機的性能造成任何影響。只要發動機溫度上來了,混在機油裡的水分蒸發出來,乳化現象自然就消失了。
因此,遇到機油增多、機油蓋乳化現象時,車主們無需太過擔憂,它們都是特定工況下、很多車型都會出現的正常現象。解決起來也很簡單:車主們在用車前,尤其是在寒冷的天氣下,儘量給車輛預熱幾分鐘,讓車輛在熱機的情況下運行;避免頻繁的短距離行駛,偶爾跑跑長途、高速,讓發動機在最佳工作溫度下運行久一點,機油增多、機油蓋乳化的現象都能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