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是世界穿山甲日,它卻被查出是新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

2020-12-05 萬象經驗

為了保護極度瀕危的穿山甲,每年2月的第三個星期六被設為世界穿山甲日。今年的2月15日為2月的第三個星期六,也就是世界穿山甲日。然而在前幾天,華南農業大學的一份研究顯示,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通過基因組分析,發現從穿山甲分離的病毒株與感染人類的毒株的序列相似度99%。

對穿山甲的需求主要來自亞洲。在那裡,穿山甲的鱗片被認為是可以治病的,而穿山甲的肉被認為是一項美味佳餚。在越南,餐館裡經常提供穿山甲,以滿足那些想要吃野味的有錢顧客。在亞洲和非洲可以發現八種不同的穿山甲。偷獵非法野生動物貿易和棲息地的喪失使穿山甲成為世界上最受威脅的哺乳動物群體之一。

穿山甲分類

穿山甲有八種。所有穿山甲都隸屬於穿山甲科,穿山甲科是鱗甲目中唯一的科。儘管穿山甲與食蟻獸、犰狳和樹懶有相似的特徵,但事實上它們與食肉目(貓、狗、熊等)的關係更為密切。

亞洲穿山甲包含:中國穿山甲(極度瀕危)、馬來亞穿山甲(極度瀕危)、菲律賓穿山甲(極度瀕危)、印度穿山甲(瀕危)。

非洲穿山甲包含:白腹長尾穿山甲(瀕危)、巨地穿山甲(瀕危)、地穿山甲(易危)、黑腹長尾穿山甲(易危)。

穿山甲外形特點

穿山甲的大小從1.6公斤到33公斤不等。它們的顏色從淺到黃褐色,從橄欖色到深褐色不等。保護性的、重疊的鱗片覆蓋了他們大部分的身體。這些鱗片是由角蛋白製成的,角蛋白是形成頭髮和指甲的相同蛋白質。鱗片像洋薊葉一樣重疊,在穿山甲的整個生命中都像毛髮一樣生長。當穿山甲在土壤中挖洞尋找白蟻和螞蟻時,鱗片的邊緣不斷被銼平。穿山甲的下腹部沒有鱗片,皮毛稀疏。四種亞洲穿山甲與非洲穿山甲的區別在於鱗片之間長有鬃毛。

穿山甲有著圓錐形的小腦袋和沒有牙齒的下顎,它有長得驚人的、肌肉發達的、黏糊糊的舌頭,非常適合舔深洞裡的螞蟻和白蟻。穿山甲視力很差,所以它們用強烈的嗅覺來定位白蟻和蟻巢。穿山甲的舌頭附著在骨盆和最後一對肋骨附近,當完全伸展時,舌頭比頭和身體都長。在休息時,穿山甲的舌頭會縮進胸腔的鞘中。穿山甲的胃是肌肉發達的,其內部有角質的刺。胃通常含有小石子,它搗碎和磨碎獵物的方式與鳥類的胃囊差不多。

穿山甲四肢結實,很適合挖掘。每隻爪子有五個腳趾,它們的前腳有三個長而彎曲的爪子,用來拆除白蟻和螞蟻的巢穴、挖掘築巢和睡覺的洞穴。穿山甲四肢爬行,前腳外側保持平衡,行走時將前爪藏在身體下面。它們跑得出奇的快,經常用後腿站起來呼吸新鮮的空氣。

穿山甲棲息地

穿山甲的棲息地多種多樣,包括熱帶雨林、茂密的灌木叢、耕種地區以及熱帶草原。通常,它們出現在發現大量食物(螞蟻和白蟻)的地方。穿山甲,由於農業和其他人類用途的擴大,它們的棲息地受到了威脅。穿山甲為睡覺和築巢挖掘深洞,洞裡有圓形的洞室。在陸棲穿山甲洞穴中發現了大型洞穴,這些洞穴大到足以讓人類爬進洞穴並站起來。一些穿山甲物種,如馬來亞穿山甲,也會睡在樹洞和樹枝上。

穿山甲的食物

穿山甲主要以螞蟻和白蟻為食,並以其他無脊椎動物如蜜蜂幼蟲、蒼蠅、蠕蟲、蚯蚓和蟋蟀為輔。這種特殊的飲食使它們很難被圈養,它們經常排斥不熟悉的昆蟲種類。野生穿山甲利用發達的嗅覺來尋找昆蟲巢穴。它們貪婪地用爪子從土堆、樹樁和倒下的圓木上挖螞蟻和白蟻,用它們極長的黏糊糊的舌頭捕捉並吃掉它們。

穿山甲對昆蟲的貪得無厭使它們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控制害蟲。據估計,一隻成年穿山甲每年可以吃掉7000多萬隻昆蟲。穿山甲有特殊的肌肉,可以封住鼻孔和耳朵,保護它們不受昆蟲的攻擊。它們的嘴裡也有特殊的肌肉,可以防止螞蟻和白蟻在被捕後逃跑。

穿山甲習性

穿山甲是一種獨居動物,大多數是夜間活動的,而且高度隱秘。因此,科學家很難在野外對它們進行研究,而且它們的行為和習性仍然存在許多謎團。有些穿山甲物種,如中國穿山甲,白天睡在地洞裡,而其他物種,如黑腹長尾穿山甲和馬來亞穿山甲,則睡在樹上。

穿山甲鱗片能很好地防禦捕食者。當受到威脅時,穿山甲可以迅速捲曲成一個球,保護它們毫無防備的下側。它們還會發出嘶嘶聲和喘氣聲,並甩動鋒利的尾巴來嚇阻捕食者。穿山甲依靠其強烈的嗅覺,通過尿液和特殊腺體分泌物的氣味標記以及糞便的散布來識別它們的領地。科學家們認為,這些氣味顯示了支配地位,也可能幫助個體識別彼此。

相關焦點

  • 最新研究表明:龜類也可能是新冠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
    繼蝙蝠、穿山甲之後,2月26日,暨南大學吳建國課題組聯合湖北醫藥學院附屬人民醫院的劉龍在《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發表文章稱,龜類(西部錦龜、綠海龜、中華鱉)也可能是將新冠病毒傳播給人類的潛在中間宿主。
  • 穿山甲是新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華農這一最新發現意味著什麼?
    華南農業大學教授肖立華表示,團隊的發現,首次表明穿山甲是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研究結果有利於阻斷病毒動物源,避免病原的長期傳播,也可能促進新型冠狀病毒的源頭防控。視頻:華農團隊確定穿山甲為新冠病毒潛在宿主,高清電鏡照片曝光,時長約2分25秒華南農業大學發現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潛在中間宿主。是如何發現的?有何意義?
  • 穿山甲是新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專家:需公開基因序列
    記者 | 陳鑫2020年2月7日凌晨,一則穿山甲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潛在中間宿主的消息迅速在網絡流傳。這是繼蛇和水貂假說後,又一項針對新冠病毒中間宿主進行的研究。2月7日上午,華南農業大學舉行新聞發布會透露,攻關團隊通過分析1000多份宏基因組樣品,鎖定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繼而通過分子生物學檢測,揭示穿山甲中β冠狀病毒的陽性率為70%;進一步對病毒進行分離鑑定,電鏡下觀察到典型的冠狀病毒顆粒結構;最後通過對病毒的基因組分析,發現分離的病毒株與目前感染人的毒株序列相似度高達99%。
  • 華南農業大學宣布發現穿山甲為新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
    【MBA中國網】2月7日上午11時,華南農業大學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研究攻關情況舉行了新聞發布會。記者在發布會上獲悉,華南農業大學、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教授沈永義、肖立華等科研人員,通過聯合攻關,在新型冠狀病毒潛在中間宿主的溯源上取得突破。
  • 新研究稱樹鼩、雪貂或是新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
    新研究稱樹鼩、雪貂或是新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  Winnie Lee • 2020-04-07 08:46:07 來源:前瞻網
  • 穿山甲為潛在中間宿主,毒株相似度接近99%
    2020年2月7日上午11時,華南農業大學的科研人員沈永義、肖立華等,通過詳細研究和徹夜奮戰,在新病毒潛在中間宿主的溯源上取得重大突破。他們研究的最新結果表明,穿山甲為新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通過分析1000多份宏基因組樣品,他們最終鎖定穿山甲為新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他們先是通過分子生物學檢測基因組樣品,發現穿山甲基因組中新病毒的陽性率為70%。隨後對病毒進行下一步分離,看到電鏡下的新病毒顆粒結構。最後對病毒的基因組詳細分析,才最終確認分離毒株與人感染病毒的相似度接近99%。
  • 最新研究駁斥新冠病毒為「人造」產物 蛇不是中間宿主
    :蛇是這種新病毒的中間宿主,以及一種關鍵的冠狀病毒蛋白與HIV-1蛋白有著「不可思議的相似之處」。因此,研究人員認為,這一證據表明穿山甲是最有可能的新冠狀病毒中間宿主,但也有可能是其他中間宿主。 這篇論文於3月22日發表在《蛋白質組研究雜誌》上,題目為「2019-nCoV基因組的蛋白質結構和序列再分析,駁斥了蛇作為中間宿主以及其與HIV-1的突刺蛋白插入的獨特相似性」。研究團隊來自密西根大學生物化學系、計算醫學與生物資訊學系,Yang Zhang為通訊作者。
  • ...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是穿山甲?華南農業:可能還有其他小型食肉動物
    2月7日凌晨,華南農業大學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潛在中間宿主,並稱這一最新發現將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源頭防控具有重大意義。「我們公布的目的,是希望公眾遠離野生動物,也希望給其他科學家做提示,挖出更多潛在宿主。」據悉,這是華南農業大學、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沈永義教授、肖立華教授等科研人員聯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楊瑞馥研究員及廣州動物園科研部陳武高級獸醫師開展的最新研究。
  • 穿山甲或是中間宿主,人類的貪婪最終會害了自己!
    就在今天早上11點,華南農業大學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研究攻關情況舉行了新聞發布會。科研人員,公布最新研究,發現分離的病毒株與目前感染人的毒株序列相似度高達99%。由此判斷,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
  • 最終鎖定「穿山甲」為冠狀病毒潛在中間宿主,99%的人不知道英語表達!
    2月7日上午,華南農業大學舉行新聞發布會透露,攻關團隊通過分析1000多份宏基因組樣品,鎖定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相信那些吃過穿山甲的人心裡在發抖,我們不要為吃野味造成的後果再付出重中的代價了。
  • 世界穿山甲日I「鯪鯉」不是「鯉」,你的關注才能讓它活下去
    今天是世界穿山甲日,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穿山甲這一神奇的生物。  許多人誤信傳言,以其鱗片當做治病的良藥,把它的肉當做山珍野味。 然而穿山甲的肉並沒有特殊營養,反而因其生活在野外,身體甚至會攜帶許多未知的病毒、寄生蟲和微生物,食用後會增加人類的患病機率。
  • 新研究顯示,龜類也可能是新冠病毒潛在中間...
    新研究:龜類也可能是新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 目前,新冠病毒已致我國數萬人感染,上千人喪生,並蔓延至全球20多個國家。確認中間宿主對阻止病毒的進一步傳播至關重要。
  • 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石正麗:新冠病毒中間宿主仍未找到
    18日下午,在中關村論壇的平行論壇全球科學與生命健康論壇上,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所新發傳染病中心主任石正麗介紹了新冠肺炎病原學鑑定和可能的起源。她透露,團隊研究顯示,新型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可能是蝙蝠,也不排除其他野生動物,但中間宿主尚未找到,這也證明,該病毒非常狡猾,從野生動物傳到人類社會悄無聲息,這個過程也是後續在新冠病毒病原學研究中需要重視的部分。
  • 穿山甲體內病毒與新冠病毒相似度達99%,它會是潛在中間宿主嗎?
    據華南農業大學發布的最新研究成果報導,穿山甲或為此次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那為什麼他們會有這樣的結果呢?具體來說是這樣的,華南農業大學的研究團隊先是進行了宏基因組檢測對比,他們就驚訝地發現穿山甲的可能性是要更高一些的。於是,研究團隊就把之前穿山甲的樣本進行更進一步的檢測,就發現了和這次新型冠狀病毒高度相似的病毒。
  • 龜鱉不可能是新冠病毒中間宿主——致吳建國教授的公開信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新冠病毒來源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和科學研究的重點。近日,暨南大學病原微生物研究院吳建國教授作為通訊作者之一在《醫學病毒學雜誌》上發表論文並得出結論:龜類也可能是將新冠病毒傳播給人類的潛在中間宿主。
  • 《自然》雜誌:穿山甲或是新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多國出現聚集性感染病例
    據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數據,截至美國東部時間9日15:32,美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為1300079例,死亡78320例。在法國,累計確診超過13萬例,死亡2.6萬例,當日新增死亡80例,這是自3月21日以來,法國單日新增死亡病例首次少於100人。《自然》雜誌在線論文:穿山甲或是新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自然》雜誌日前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顯示,通過現有基因組的比較表明,新冠病毒可能來自穿山甲冠狀病毒與蝙蝠身上的一株冠狀病毒的重組。
  • 新冠病毒都有哪些潛在宿主:魚類鳥類最不易感染
    新發地切割三文魚案板發現新冠病毒,提醒我們可能的冷鏈漏洞。已知三文魚不可能是病毒傳播中間宿主,進口三文魚是否是汙染源尚有待科學的調查分析。我們很高興地看到北京反應迅速、信息通報及時透明,對於防控前景非常有信心。但是,我們也要藉此機會提醒讀者朋友們:新冠病毒的潛在宿主很多,在日常生活中,仍要對與人密切接觸的動物保持警惕。
  • 世界穿山甲日 | 「吃貨」食蟻獸這麼可愛,為何被當做「盤中餐」?
    圖源:大自然保護協會TNC,攝影:Keith and Colleen Begg今天是第九個「世界穿山甲日」(每年2月份的第三個星期六為世界穿山甲日),旨在讓公眾意識到穿山甲所面臨的困境,同時呼籲停止世界範圍內對穿山甲的捕殺行為,保護穿山甲免於滅絕。當前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