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護極度瀕危的穿山甲,每年2月的第三個星期六被設為世界穿山甲日。今年的2月15日為2月的第三個星期六,也就是世界穿山甲日。然而在前幾天,華南農業大學的一份研究顯示,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通過基因組分析,發現從穿山甲分離的病毒株與感染人類的毒株的序列相似度99%。
對穿山甲的需求主要來自亞洲。在那裡,穿山甲的鱗片被認為是可以治病的,而穿山甲的肉被認為是一項美味佳餚。在越南,餐館裡經常提供穿山甲,以滿足那些想要吃野味的有錢顧客。在亞洲和非洲可以發現八種不同的穿山甲。偷獵非法野生動物貿易和棲息地的喪失使穿山甲成為世界上最受威脅的哺乳動物群體之一。
穿山甲分類
穿山甲有八種。所有穿山甲都隸屬於穿山甲科,穿山甲科是鱗甲目中唯一的科。儘管穿山甲與食蟻獸、犰狳和樹懶有相似的特徵,但事實上它們與食肉目(貓、狗、熊等)的關係更為密切。
亞洲穿山甲包含:中國穿山甲(極度瀕危)、馬來亞穿山甲(極度瀕危)、菲律賓穿山甲(極度瀕危)、印度穿山甲(瀕危)。
非洲穿山甲包含:白腹長尾穿山甲(瀕危)、巨地穿山甲(瀕危)、地穿山甲(易危)、黑腹長尾穿山甲(易危)。
穿山甲外形特點
穿山甲的大小從1.6公斤到33公斤不等。它們的顏色從淺到黃褐色,從橄欖色到深褐色不等。保護性的、重疊的鱗片覆蓋了他們大部分的身體。這些鱗片是由角蛋白製成的,角蛋白是形成頭髮和指甲的相同蛋白質。鱗片像洋薊葉一樣重疊,在穿山甲的整個生命中都像毛髮一樣生長。當穿山甲在土壤中挖洞尋找白蟻和螞蟻時,鱗片的邊緣不斷被銼平。穿山甲的下腹部沒有鱗片,皮毛稀疏。四種亞洲穿山甲與非洲穿山甲的區別在於鱗片之間長有鬃毛。
穿山甲有著圓錐形的小腦袋和沒有牙齒的下顎,它有長得驚人的、肌肉發達的、黏糊糊的舌頭,非常適合舔深洞裡的螞蟻和白蟻。穿山甲視力很差,所以它們用強烈的嗅覺來定位白蟻和蟻巢。穿山甲的舌頭附著在骨盆和最後一對肋骨附近,當完全伸展時,舌頭比頭和身體都長。在休息時,穿山甲的舌頭會縮進胸腔的鞘中。穿山甲的胃是肌肉發達的,其內部有角質的刺。胃通常含有小石子,它搗碎和磨碎獵物的方式與鳥類的胃囊差不多。
穿山甲四肢結實,很適合挖掘。每隻爪子有五個腳趾,它們的前腳有三個長而彎曲的爪子,用來拆除白蟻和螞蟻的巢穴、挖掘築巢和睡覺的洞穴。穿山甲四肢爬行,前腳外側保持平衡,行走時將前爪藏在身體下面。它們跑得出奇的快,經常用後腿站起來呼吸新鮮的空氣。
穿山甲棲息地
穿山甲的棲息地多種多樣,包括熱帶雨林、茂密的灌木叢、耕種地區以及熱帶草原。通常,它們出現在發現大量食物(螞蟻和白蟻)的地方。穿山甲,由於農業和其他人類用途的擴大,它們的棲息地受到了威脅。穿山甲為睡覺和築巢挖掘深洞,洞裡有圓形的洞室。在陸棲穿山甲洞穴中發現了大型洞穴,這些洞穴大到足以讓人類爬進洞穴並站起來。一些穿山甲物種,如馬來亞穿山甲,也會睡在樹洞和樹枝上。
穿山甲的食物
穿山甲主要以螞蟻和白蟻為食,並以其他無脊椎動物如蜜蜂幼蟲、蒼蠅、蠕蟲、蚯蚓和蟋蟀為輔。這種特殊的飲食使它們很難被圈養,它們經常排斥不熟悉的昆蟲種類。野生穿山甲利用發達的嗅覺來尋找昆蟲巢穴。它們貪婪地用爪子從土堆、樹樁和倒下的圓木上挖螞蟻和白蟻,用它們極長的黏糊糊的舌頭捕捉並吃掉它們。
穿山甲對昆蟲的貪得無厭使它們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控制害蟲。據估計,一隻成年穿山甲每年可以吃掉7000多萬隻昆蟲。穿山甲有特殊的肌肉,可以封住鼻孔和耳朵,保護它們不受昆蟲的攻擊。它們的嘴裡也有特殊的肌肉,可以防止螞蟻和白蟻在被捕後逃跑。
穿山甲習性
穿山甲是一種獨居動物,大多數是夜間活動的,而且高度隱秘。因此,科學家很難在野外對它們進行研究,而且它們的行為和習性仍然存在許多謎團。有些穿山甲物種,如中國穿山甲,白天睡在地洞裡,而其他物種,如黑腹長尾穿山甲和馬來亞穿山甲,則睡在樹上。
穿山甲鱗片能很好地防禦捕食者。當受到威脅時,穿山甲可以迅速捲曲成一個球,保護它們毫無防備的下側。它們還會發出嘶嘶聲和喘氣聲,並甩動鋒利的尾巴來嚇阻捕食者。穿山甲依靠其強烈的嗅覺,通過尿液和特殊腺體分泌物的氣味標記以及糞便的散布來識別它們的領地。科學家們認為,這些氣味顯示了支配地位,也可能幫助個體識別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