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A負調控Bt殺線蟲蛋白欺騙宿主趨避行為新機制

2020-12-03 世界農化網

世界農化網中文網報導: 昆蟲和線蟲容易對生物農藥中的活性成分產生趨避行為而導致相關產品殺蟲效果降低。在「活體生物農藥增效及有害生物生態調控機制」項目中,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戈峰項目組以蘇雲金芽孢桿菌(Bt)和線蟲為模型,揭示了一種由smallRNA介導的病原菌欺騙宿主趨避行為的新策略。該項目組發現一種新型sRNA在體外抑制Bt殺線蟲毒素Cry5B的表達以欺騙宿主的拒食行為,然而一旦進入宿主體內,抑制作用解除,Cry5B毒素可大量表達,從而幫助Bt更高效殺死宿主。

該研究為高效速效Bt製劑開發提供了新的策略,同時啟示在生物農藥開發中需應對靶標害蟲的趨避行為,提高生物農藥被取食的概率及現有產品的性能,進一步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該機制為發展基於多生防因子協同控害功能的區域性病蟲害生態調控技術、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等提供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撐。

相關焦點

  • 細胞膜負電荷調控細胞黏附分子功能新機制
    免疫細胞的黏附及遷移是機體免疫與宿主防禦的關鍵環節,免疫細胞表面的整合素、內皮細胞表面的配體以及細胞所處微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對調控免疫細胞的黏附和遷移具有重要意義。細胞膜負電荷調控細胞黏附分子功能新機細胞膜富含大量負電荷,其主要來源為磷脂和細胞膜蛋白胞外結構域的糖基化修飾。
  • 微生物所葉健課題組揭示紅光調控植物抗蟲媒病毒新機制
    以往作物病毒病害的研究注重於病毒和植物宿主兩個方面,而實際上參與病毒傳播、病害發生的因子還有傳毒媒介昆蟲以及光照、溫度、氣候、生物周期節律等環境因子。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最重要生化反應,植物光合作用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並存儲為化學能,最終為人類和其他動物提供必需的食物和能量。光作為主要的環境因子,不僅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每個環節,而且同病害的流行爆發緊密相關。
  • 科研人員揭示紅光調控植物抗蟲媒病毒新機制
    以往的作物病毒病害研究注重病毒和植物宿主兩方面,但實際參與病毒傳播、病害發生的因子還包括傳毒媒介昆蟲和光照、溫度、氣候、生物周期節律等環境因子。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生化反應,植物光合作用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並存儲為化學能,最終為人類和其他動物提供必需的食物和能量。光作為主要的環境因子,不僅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每個環節,而且與病害的流行爆發緊密相關。
  • 微生物所葉健團隊揭示紅光調控植物抗蟲媒病毒新機制
    以往作物病毒病害的研究注重於病毒和植物宿主兩個方面,而實際上參與病毒傳播、病害發生的因子還有傳毒媒介昆蟲以及光照、溫度、氣候、生物周期節律等環境因子。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最重要生化反應,植物光合作用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並存儲為化學能,最終為人類和其他動物提供必需的食物和能量。光作為主要的環境因子,不僅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每個環節,而且同病害的流行爆發緊密相關。
  • Nature速遞 | 腸道細菌通過酪胺生合途徑調控宿主行為
    腸道微生物與宿主之間形成諸如:共生、致病或互惠等複雜關係。本文在秀麗隱杆線蟲腸道共生細菌Providencia中鑑定了酪胺生物合成所需的基因,該基因產物為神經調節物質酪胺(tyramine, TA),酪胺緊接著會被宿主酪胺β-羥化酶(tyramine β-hydroxylase, tbh-1)轉化為章魚胺(Octopamine,OA),從而繞過了宿主酪胺生物合成的需求並操縱宿主的嗅覺器官。
  • 宿主細胞限制愛滋病毒複製存在新機制
    本報訊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王建華研究組在最新研究中,揭示了宿主細胞限制愛滋病毒I型(HIV-1)複製的新機制,相關研究成果於7月發表在國際期刊《美國實驗生物學會聯合會會志》上。目前,愛滋病疫苗尚未取得根本性突破,針對愛滋病毒I型感染的臨床治療藥物主要通過抑制病毒蛋白的功能來抑制病毒的複製。
  • 玉米Metacaspase調控NLR蛋白介導的免疫反應新機制
    山東大學王官鋒團隊揭示玉米Metacaspase調控NLR蛋白介導的免疫反應新機制責編 | 王一CaspaseNLR免疫受體蛋白的活性受到分子內和分子間互作的精細調控。然而,MCs與NLR蛋白介導的 HR 之間的關係以及潛在的分子機制還不清楚。
  • 南開大學團隊揭示B肝病毒轉錄複製調控新機制
    日前,他們在生物醫學領域學術期刊《Theranostics》上發文,首次報導了「組蛋白乙醯轉移酶HAT1信號通路促進HBV cccDNA(B肝病毒共價環狀閉合DNA)微小染色體組裝和表觀遺傳修飾」的新機制,為臨床清除HBVcccDNA和治療B肝提供了新的潛在靶點。  B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的慢性感染可導致肝炎、肝硬變和肝癌。
  • 毛炳宇組研究揭示ALS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的新機制
    這些基因廣泛參與了細胞內蛋白質穩定性、RNA代謝及穩定性和細胞骨架動態變化等過程的調控。其中TDP43、FUS、C9orf72和SOD1基因突變導致了約70%的家族遺傳性ALS的發生。TDP43和SOD1致病突變的病理學原因是由於突變蛋白在運動神經元胞體中的異常累積導致的神經毒性。正常生理狀態下,TDP43主要定位在運動神經元的細胞核中,參與RNA代謝的調控。
  • 分子所劉穎/李川昀課題組合作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
    2020年9月15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劉穎研究員課題組和李川昀研究員課題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題為「Histone deacetylase HDA-1 modulates mitochondrial stress response and longevity」的研究論文,揭示了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的新機制
  • 【科技前沿】北大劉穎/李川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
    前期研究表明,秀麗隱杆線蟲中轉錄因子ATFS-1和DNA結合蛋白DVE-1參與了對UPRmt的激活,但UPRmt的整體調控機制還有待進一步闡明。該研究揭示了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的新機制,並證實該機制影響機體的天然免疫與衰老進程。
  • 鄭曉峰:組蛋白H2A泛素化、類泛素化修飾調控的新機制
    2015年6月4日訊 /生物谷BIOON/--6月4日在上海"2015蛋白質修飾與降解論壇"上,來自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鄭曉峰教授與大家分享了組蛋白H2A泛素化、類泛素化修飾調控的新機制。組蛋白H2Ashi最早鑑定的泛素化修飾底物,組蛋白H2A的泛素E3連接酶PRC1複合體的自身泛素化對於其E3連接酶活性至關重要,組蛋白H2A泛素化修飾參與了基因轉錄調控和DNA損傷修復等多個生理反應過程,它受到非常嚴格二敬慕的調控,但有關H2A泛素化修飾調控的分子機制還有許多問題尚待解決。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揭示乙烯調控種子休眠新機制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揭示乙烯調控種子休眠新機制 2019-03-08 中國科學報 丁佳 【字體 語音播報   日前,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劉永秀團隊同德國馬普植物育種所、弗萊堡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揭示了乙烯調控種子休眠形成的新機制
  • 昆明動物所揭示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新機制
    昆明動物所揭示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新機制 2021-01-07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Nature子刊:北大劉穎/李川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
    Nature子刊:北大劉穎/李川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反應和壽命 2020-09-21 07: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植物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複合體調控光形態建成新機制
    植物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複合體調控光形態建成新機制 2020-12-03 植物研究所 【字體然而,對於這些基因的染色質變化在光響應過程中的調控機制卻知之甚少。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林榮呈研究組通過IP-MS技術鑑定到一個去乙醯化酶複合體(SNL-HDA19),其成員包括HDA19、SNL1~6和MSI1,它們均是光信號通路的負調節因子。SNL-HDA1去乙醯化酶複合體和光信號正向轉錄因子HY5互作,進而被後者招募至靶基因的染色質區域。
  • 上海生科院揭示革蘭氏陽性細菌CcpA蛋白的調控新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革蘭氏陽性細菌CcpA蛋白的調控新機制 2017-02-15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生物物理所發現宿主抑制病毒蛋白質合成重編碼的新機制
    生物物理所發現宿主抑制病毒蛋白質合成重編碼的新機制 2019-01-25 生物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朱健康院士等揭示SnRK2蛋白激酶調控miRNA合成的新機制—新聞...
    朱健康院士等揭示SnRK2蛋白激酶調控miRNA合成的新機制通過調控mRNA的剪切和翻譯,miRNA參與了植物生長發育、脅迫應答等許多生物學過程。III型核糖核酸酶DCL1、鋅指蛋白SE以及雙鏈RNA結合蛋白HYL1是miRNA合成複合體的核心組分。已知植物激素脫落酸和滲透脅迫應答途徑能夠影響miRNA的積累,但詳細的分子機制並不清楚。
  • 【科技前沿】張宏團隊揭示自噬調控新機制:IPMK通過抑制轉錄因子...
    為研究自噬活性的調控機制,張宏實驗室建立了秀麗隱杆線蟲(C. elegans)為研究多細胞生物自噬活性調控的模型。通過遺傳篩選,作者發現線蟲ipmk-1 (bp1075)突變體中自噬活性顯著升高。ipmk-1編碼線蟲中的肌醇多磷酸激酶IPMK。IPMK主要定位於細胞核中,在胞質中也有少量分布,其已知的功能主要是催化產生IP4、IP5等高磷酸肌醇和三磷酸磷脂醯肌醇(PIP3)。在哺乳動物細胞中敲除IPMK也顯著提高自噬活性,並促進溶酶體產生和功能(圖1)。IPMK對於自噬活性和溶酶體產生的調控依賴於IPMK的細胞核定位而不依賴於其酶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