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金山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房室傳導阻滯是臨床導致緩慢性心律失常最常見的原因。阻滯者,被阻礙而停滯不前,房室傳導阻滯,指的是激動被阻礙在心房和心室之間,不能下傳心室。正常房室傳導系統的結構,從上至下依次為房室結、希氏束及左右束支,房室傳導阻滯可發生於上述傳導通路的任何位置。
籠統來說,房室傳導阻滯根據阻滯的程度可分為一、二和三度房室傳導阻滯。所有P波均能下傳心室者,稱為一度房室傳導阻滯。實際上一度房室傳導阻滯是個「錯誤」的命名,因其並未出現P波不能下傳,叫房室傳導「延遲」比「阻滯」更為確切。二度房室傳導阻滯指部分P波不能下傳心室者,又可分為二度I型和二度II型。三度房室傳導阻滯指所有P波均不能下傳心室者,此時房室分離,P波和QRS波之間沒有任何傳導和被傳導的關係。
簡析二度房室傳導阻滯
二度房室傳導阻滯處於一度和三度中間的位置,比較特殊,可分為I型和II型。I型PR間期不固定,存在PR間期逐漸延長、然後出現P波不能傳導至心室、P波脫落的規律,又稱為文氏現象(圖1);II型PR間期固定,表現為P波突然不能傳導至心室,而脫落P波前後的PR間期均是恆定不變的(圖2)。
圖1 二度I型房室傳導阻滯,PR間期逐漸延長,直至P波不能下傳心室,之後PR間期恢復正常,再次延長,如此周而復始,又稱為文氏現象,其阻滯位點多位於房室結
圖2 二度II型房室傳導阻滯,P波突然不能下傳心室,其前和其後的PR間期固定,不存在逐漸延長的現象,阻滯位點多位於希氏束及以下
既往的經驗告訴我們,二度I型房室傳導阻滯的阻滯部位在房室結,多無需處理;二度II型房室傳導阻滯的阻滯部位在希氏束及以下,進展為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的風險大,需要及時植入起搏器進行治療。
二度I型房室傳導阻滯,阻滯部位一定在房室結嗎?二度I型房室傳導阻滯,一定是安全的嗎?
臨床病例,挑戰一般規律
患者為78歲老年男性,既往糖尿病、冠心病病史,本次因反覆發作性黑曚伴短暫意識喪失就診。患者近1周於散步及快速行走時反覆出現黑曚,前後發作10餘次。1天前出現意識喪失,持續約10秒鐘後自行緩解,不伴有外傷、大小便失禁、抽搐及口舌咬傷等。心電圖提示竇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左前分支傳導阻滯,二度I型房室傳導阻滯(圖3)。超聲心動提示EF 50%,左室內徑正常上限,其餘未見明顯異常。
圖3 患者心電圖提示竇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左前分支傳導阻滯,二度I型房室傳導阻滯
從房室傳導阻滯的角度來看,圖3紅色箭頭指示V1導聯的P波,可見PR間期逐漸延長,而後P波不能下傳心室,無QRS波跟隨,符合文氏現象的特點,為二度I型房室傳導阻滯。
一般說來,二度I型房室傳導阻滯的阻滯位點在房室結,預後良好,多無需特殊處理。但該患者有諸多的異常之處:(1)老年男性,反覆黑曚伴意識喪失,不除外和房室傳導阻滯相關;(2)心電圖還存在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和左前分支傳導阻滯,提示房室傳導阻滯的阻滯部位可能在希氏束以下。
因而,為了明確患者反覆黑曚和意識喪失是否與緩慢性心律失常相關,以及房室傳導阻滯的具體部位,還是為患者安排了電生理檢查。
電生理檢查的過程中,記錄的心內電圖如圖4。可見,心房(A)傳遞到心室(V)的距離,也就是體表心電圖的PR間期,由AH+HV組成,在PR間期延長的過程中,AH間期基本固定,而HV間期卻在逐漸延長,由最短的60ms延長至200ms,阻滯的部位,存在A波和H波,H波後無V波。
圖4 AH間期基本固定,HV逐漸延長(紅色方框),AH後無V波跟隨,說明阻滯部位在希氏束以下(藍色方框),A代表心房波,H代表希氏束電位,V代表心室波
AH間期代表房室結的傳導時間,HV間期代表希氏束及束支的傳導時間,房室結的傳導具有遞減現象,可表現為遞減傳導,而希氏束和束支的傳導表現為「全或無」,不會出現傳導時間逐級延長的現象,AH後沒有V波,說明房室傳導阻滯的部位在希氏束以下。
但上述一般規律卻明顯不符合這例患者,典型的PR間期逐漸延長,而後P波不能下傳,符合二度I型房室傳導阻滯的特點,但PR間期逐漸延長卻不是因為AH間期的逐漸延長,而是HV間期的逐漸延長,文氏現象的原因不在房室結,卻在希氏束。
電生理檢查的過程中,患者未出現長時間的停搏,未發生黑曚和暈厥。因其房室傳導阻滯的部位在希氏束,HV間期達200ms,伴有暈厥症狀,為患者植入了雙腔起搏器,隨訪18個月,患者未再發生黑曚及暈厥。
臨床啟示
二度I型房室傳導阻滯的阻滯部位多在房室結,但也不盡然,典型的文氏現象,也不能除外希氏束以下的阻滯,尤其是合併黑曚、暈厥等症狀。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伴左前分支傳導阻滯等提示希氏束以下阻滯的因素,需格外注意,必要時行電生理檢查,以免貽誤診治!
參考文獻:
[1] Malcolm S. Thaler. The only EKG book you』ll ever need(sixth edition), 2015.
[2 ] 黃宛. 臨床心電圖學(第5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8.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