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印尼的旅行文學,它有怎樣複雜的歷史、文化和族群?

2021-01-08 好奇心日報

《印尼Etc.:眾神遺落的珍珠》

內容簡介

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由 13,500 座島嶼組成,住著 360 個族群,說著 719 種語言。它不僅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也是一個有著文化多樣性與異質性的國家。印尼長年飽受殖民剝削與衝突戰爭蹂躪,擁有複雜的殖民經驗與艱辛的現代化歷程,加上其地理特徵所導致的多種族、多語言、多宗教的特性,要理解它殊為困難。伊莉莎白·皮薩尼曾先後以駐外記者和愛滋病流行病學家的身份週遊印尼諸島,觀察和理解這個神秘多變、處於現代與傳統的奇妙交匯處的國度,並剖析印尼近代史、政治制度、種族、宗教認同、僵化官僚體制,以及傳統的「黏稠」文化,將遊歷中所見所聞的零星片段逐漸拼湊成一幅印尼畫像。

作者簡介

伊莉莎白·皮薩尼(Elizabeth Pisani),通曉印尼語、法語等多國語言,擁有中國古文、醫療人口學、傳染流行病學等學位, 1988 至 1991 年間擔任路透新聞社和《經濟學人》雜誌駐印尼特派記者, 2001 至 2005 年以流行病學家身份與印尼衛生部共事, 2011 至 2012 年赴印尼群島遊歷,現居倫敦。另著有《妓女的智慧:官僚、妓院與愛滋事業》。

書籍摘錄

十一 族群對立與暴民正義(節選)

加裡曼丹是婆羅洲島的一部分,屬印尼領土,共劃分為四個省份,總面積佔該島四分之三。這座巨島中部群山環繞,森林蓊鬱,北部則有兩個馬來西亞州:沙巴(Sabah)和沙撈越(Sarawak),以及小小的獨立蘇丹國汶萊。

加裡曼丹地廣人稀,每平方公裡人口只有二十五人(爪哇則有一千零五十五人),但種族極為複雜。坤甸市長身上那種絲質禮服,是馬來族穆斯林常穿的傳統服裝,他們的祖籍在蘇門答臘和馬來半島,早在歐洲人上岸前,已長期定居在加裡曼丹沿海與河岸地區。加裡曼丹內陸森林住著許多部落,現在統稱為「達雅克族」,他們習慣在河邊建造長屋集體居住,以划船或徒步方式進入森林開墾農地。 18 世紀時,華人曾在加裡曼丹西部建立一個獨立國家,近代又有來自爪哇、馬都拉島和印尼其他地區的移民陸續遷入當地,有些人是響應政府的越區移民計劃,有些人是被加裡曼丹南部及東部的油田與煤礦工作吸引而來,因此大約每五名加裡曼丹居民當中就有一名非本地人。

我曾在偶然間看到一個取名為「印尼幫」的博客,後來通過郵件認識了版主梅蘭妮(MelanieWood)。在雅加達短暫停留期間,我和她相約在當地雅痞常去的一家雞尾酒吧見面。兩人閒聊一陣之後,我提到了加裡曼丹旅遊計劃,她立刻自告奮勇說:「我陪你去。」

我上下打量了她一番,那天她穿著剪裁合身的上衣、深藍色短裙和一雙式樣典雅的綁帶高跟鞋,我無法想像她坐在車頂吊著暈吐袋的巴士裡會成什麼樣,於是趕緊向她說明我的旅遊方式,她一點都不擔心,沒被我嚇跑。

梅蘭妮是個值得稱讚的旅伴:吃苦耐勞、足智多謀、笑口常開、幾乎對任何事都感興趣。身材高大的她有一頭閃亮的金髮和一雙勾魂的碧眼,我站在她旁邊顯得很不起眼,甚至不太像老外。她號召力極強,總能吸引一群孩子跟在她屁股後面,還會大方地為她擺照相姿勢。

山口洋(Singkawang)是坐落在坤甸以北的濱海城市,從坤甸過去約需四小時車程,人口以華人佔絕大多數,全市散發著濃厚的中國味,建築大都為門面雅致的兩層樓店鋪,樓上陽臺設有列柱廊和金屬雕花遮棚,似乎仿自 1940 年左右的新加坡或檳城建築,這些 20 世紀 80 年代落成的房子造型顯得有些過時。抵達山口洋的頭一晚,梅蘭妮和我坐在露天咖啡座品茗,店家專賣一種看來有點像南非國寶茶其實是用達雅克族在野外採來的各種菊花所衝泡的茶飲。一群年輕人騎著偉士牌和蘭美達1摩託車從我們身旁滑過去,擁有外形美觀的復古摩託車是當地最新流行趨勢,連嶄新的本田摩託車都被改裝成 20 世紀 50 年代的款式,騎士們也都戴著懷舊風頭盔,絲毫不理會全國摩託車騎士皆須佩戴全罩式安全帽的規定。

我跟咖啡店的華僑老闆賀曼託聊了起來,他提到山口洋的西方觀光客不多,還打趣道:「我們這裡最出名的只有人口販賣!」我曾聽說當地是郵購新娘生意的大本營,於是問他這是真的嗎,他說山口洋確實有新娘中介業,但不販賣人口。

新娘中介業興起於 20 世紀 70 年代初,那時臺灣企業大量採購西加裡曼丹省的原木製成木材和板,到當地出差的臺商發現山口洋居民當中有許多華僑女子,認為很適合介紹給經濟狀況較差的臺灣老兵做伴,於是把這消息轉告給臺灣婚姻介紹所。後來這些介紹所協助男女雙方魚雁往返、交換相片,只要獲得本人和家長同意,女方就嫁到臺灣。賀曼託說,早期大多數新娘都是四十多歲——以印尼標準來看的老處女。「當然,有些男人會假裝很有錢,女方過門以後往往大失所望,不過大多數人對媒合婚姻都很滿意。」他指出現在未婚男女還是會通過婚姻中介牽紅線,也促成了不少好姻緣,

「等待嫁娶的人可以通過 Skype 聯絡感情,而且機票又這麼便宜,男方只要有空就親自飛來探望女方,看看是否有繼續發展的可能」。當地某些新聞報導曾不約而同引用薩特裡尼(Maya Satrini)說法,形容這些中介活動是「人口販賣」。我從 Google 網站上搜索得知,薩特裡尼是山口洋市立愛滋病委員會成員,於是就晃進城裡,想看看能否在委員會辦公室找她聊一聊,可惜沒能見到她。她的同事們與賀曼託的看法一致,認為新娘中介幫臺灣男人和當地女子牽紅線,其實跟網絡約會差不多。「一個是付費給約會網站,一個是付費給婚姻中介,兩者之間究竟有何差別?」一位女士說。

主要差別在於婚姻中介必須確保女方家庭得到一筆聘金。納聘是中國社會幾千年的傳統,近來卻被反對人口販賣者掛上「販賣」女子的汙名。由於婚姻中介通常會和女方籤訂三到五年的合約,難免啟人疑竇。而籤約的好處是,萬一婚姻觸礁,女方可在不失顏面的情況下返回家鄉,情況類似印尼外勞依合約規定在馬來西亞做完兩年女傭之後重歸故裡。不過,婚姻中介合約明文規定,若女方婚後生子,撫養權歸父親。

「如果女方出身於貧窮人家,嫁給臺灣夫婿大概是幫助父母最好的機會,子女孝敬父母在我們的傳統裡還是很重要的。」賀曼託說。我聽了嚇一跳,因為我從沒想過印尼華僑中會有窮人。

印尼群島最早期的人類活動紀錄都是以中文寫成,過去一千年來,中國大陸移民至印尼的商人,在當地經濟活動中一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文化貢獻也很卓著。生於雲南的回族太監鄭和將軍,曾將伊斯蘭教引進爪哇北部港口。不過,印尼人和中國移民的關係並不融洽。

事實上,最初移民印尼的華人,多數是在中國沿海家鄉待不下去的商人,因為15世紀初的一位明朝皇帝禁止商業活動,以詔書頒布貿易禁令。於是這些商人就在爪哇北岸的一些港口安家落戶,並學習爪哇語,娶當地女子為妻。 18 世紀中葉,爪哇至少有四座城市由華人統治。

華人也為爪哇帶來了經商技巧,當地的王公貴族們推崇這些華商的生意頭腦,常派他們擔任港務長、海關員和收稅員。荷蘭東印度公司亦如法炮製,僱用華僑徵收稻米稅,以支應該公司對當地蘇丹與親王發動多次小型戰爭的經費。殖民政府不敢讓人口眾多的「本地人」致富,只容許少數華僑獨佔鴉片館、當鋪和賭場的經營權。

荷蘭人也將大企業經營權——如在加裡曼丹採金礦、在蘇門答臘挖錫礦、在爪哇栽甘蔗、在蘇門答臘種菸草和胡椒——出售給信譽卓著的華商。這些老闆不僱用當地居民,而用船隻從中國大陸運來數百名,有時多達數千名的華工,但這波新移民無須像過去的華僑商人一樣融入當地社會。到了 20 世紀初,印尼華裔人口已超過五十萬,其中半數住在爪哇以外地區,許多人的生活範圍不出華人圈,而且只說家鄉話,除了會改良祖傳的家鄉菜、祭拜和婚禮儀式之外,只知道埋頭工作。

梅蘭妮和我在山口洋意外發現了一家擁有老式「蛇窯」的陶瓷廠,蛇窯內部有條八十米長的隧道,末端是個蜂巢狀的窯爐。工人說,這種設計起源自古代的廣東省,不過該廠的蛇窯建於 20 世紀 70 年代。我走進窯裡,看見數百件陶器被排列得整整齊齊,而且浸泡過看不出成分的灰色釉藥。窯內擺滿一千件待燒作品之後,工人就用磚塊封住窯門,然後升起窯火、添加木塊。二十個小時過後,陶器上面那層如灰泥般的釉藥,分別被燒製成明亮的橘色、褐色、綠色和淺藍色,成為各式各樣的陶壺、陶像和裝飾陶龍。陶瓷廠的院子後方是座磚廠,一名瘦瘦高高、相貌清秀的中國北方青年,用獨輪車推著滿滿一堆剛挖好的陶土,從工廠下面一個小池邊現身。他稍稍揉了幾下陶土,就把它們分成幾大塊,然後在兩名女工面前拍打陶土。女工站在一張桌子前各自抓起一把陶土,壓進一個長方形模子,然後用金屬刀片將陶土上端削平,接下來把剛用模子「壓印」而成的新磚塊倒扣在桌上,每壓出一塊磚頭可賺六十盧比,大約是美金四分錢。兩位女工說,她們每天能壓制三四百個磚塊。我曾在南蘇拉威西省看過這種制磚法,當地磚廠女工的雙手因罹患麻風病變得又粗又短,老闆則是一位身穿粉紅運動套裝的華裔女性。雖然印尼大部分地區的工廠都是華人當家,山口洋卻有不少每日收入低於兩美元的華裔女工。

我為此深感震驚,忽然意識到我也接受了印尼人對華僑商人的刻板印象。印尼人普遍認為華商精明能幹、勤奮努力、極度排外、樂於慷慨解囊資助同胞,老想從印尼人的荷包裡多榨些錢出來,所以愈來愈富有。

我在印尼東部認識的一位印尼商人曾說:「我替華人工作很多年以後,看到也學到了他們的優點,尤其是努力打拼。」但他認為華人生活空虛。「他們做每件事只為了錢、錢、錢,從早到晚只想到錢、錢、錢,過著吃飯、賺錢、睡覺、賺錢、翹辮子的生活,我不明白這種日子究竟有什麼意思?」

印尼人必須仰賴勤奮、精明的華人為他們提供想要或需要的東西,因此難免對華人心生忌妒。 1965 年的反共排華運動,給印尼大眾製造了報復的機會。 1965 年倖存的印尼華僑備受歧視,不被公家、軍事或其他機構的歡迎,教育程度較高的華人在迫不得已之下,紛紛投入民間市場、店鋪和小工廠。他們保持謙卑,力爭上遊,鞏固在危難時期可資仰賴的親族關係。這些關係和波波媽媽與松巴島大家族之間的互惠關係相差無幾,只是印尼華僑不會拿水牛當交換禮物,而是以商業合約及資本作互惠媒介。

當年蘇哈託需要大批華人移民提供資本和商業網絡,於是對華商釋出壟斷事業經營權,華僑買辦也知恩圖報,力挺蘇哈託多項政治措施。印尼出口導向工業被注入大量資金,華商越來越富裕,儘管蘇哈託慣用的伎倆是:一隻手為華人提供好處,另一隻手又把利益奪走。他加深了社會對華僑的歧視,導致華僑經營的學校、寺廟、報社被迫關閉,華人也被迫取印尼名字。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一份澳大利亞政府出版物在一項引人注目的圖表中顯示,華僑掌控了印尼 80% 的經濟,其中第十七條批註提到,該數字不包括國營事業或外商多國籍企業所佔部分。另一項修訂數據指出,華僑人口僅佔印尼總人口 3.5% ,擁有的財富卻比印尼人多八倍。

過去印尼統治者若想讓民眾宣洩政治不滿,往往拿富裕的華僑當替罪羊,例如華僑社區曾在 1740 年首度遭到大規模攻擊。蘇哈託時代排華運動引起的大動亂,最終導致蘇哈託下臺,當年制定的多項帶有種族歧視性的法律自此廢除,印尼華僑相繼成立雙語學校,逐漸復原曾被搗毀的孔廟。一位華僑店家告訴我:「現在情況好多了,我的意思是,我再也不用成天操心店鋪會不會被燒掉、能不能順利度過今年了。」

梅蘭妮和我的攝影老搭檔恩妮一樣,坐在我們租來的摩託車後座,跟著我在山口洋市區探險,只要發現有趣的事物,就戳我一下示意我停車。有一回,我們在塵土飛揚的馬路邊,看到一位華人老太太正在晾曬幾排新做的麵條。

我向她問好,但她不會說印尼話,於是我改用不太靈光的中文再試一遍,她立刻喜形於色地告訴我們,這麵條廠是她兒子阿輝開的,還邀請我們四處參觀。

麵條廠裡的景象恍若第七層地獄,天花板上吊著一顆裸露的燈泡,一臺略似中古時代刑具的大機器在燈下一邊不停轉動,一邊發出噪音。身材瘦削、打著赤膊、汗流浹背的阿輝,把麵粉、雞蛋、清水倒入機器的一個大洞,它就啷、啷地旋轉,嘰嘎、嘰嘎地震動,接著又發出喀、蹦、喀、蹦的聲音,好像有人在我腦袋瓜裡打鼓似的。那機器噴出一團臭臭的黑煙之後,乍然完全靜止,原來是一顆螺絲釘鬆脫了。一名少年工人在麵團裡東探西探地撈出螺絲釘將它歸位之後,又重新啟動機器。最後,制面機吐出一大張麵皮,工人先拉起麵皮疊合壓平,再把麵皮卷在一根大木棍上,仿佛一大卷捲筒衛生紙。

工人在牆邊一排凹槽架子掛滿了卷好的麵皮後,制面機就換上刀片開始切麵條。一名長相俊秀、戴著一頂破舊紅色牛仔帽的達雅克族男孩,站在這臺機器怪獸的大嘴旁邊,等它一吐出麵條,就把麵條披在幾根油亮亮的木棍上,然後交給一組男孩掛到隔壁的乾燥室裡。那是個採光極佳、有許多吊扇的大房間,吊扇上布滿蜘蛛網和煤灰,許多乾麵條像一排排窗簾似的被掛在吊扇下方,地板上擺著可加速乾燥過程的生鏽瓦斯爐,整個房間形同煉獄般熱烘烘。

麵條帘子再過去是裝了臨時門的廁所,離廁所不到一米處,有個盛滿麵條的熱水盆在火爐上冒著蒸氣。木盆裡的麵條煮軟之後,就被包裝起來配送給城裡的街頭小販。

阿輝認為祖父創辦的這份事業前景並不樂觀,他兒子今年才六歲。「他長大以後不會想幹這一行。」阿輝說,因此手下的工人全是達雅克族,「華人孩子會要求更高的工資,而且學會這門生意就不幹了,然後自己辦廠跟你競爭」。

我們告辭的時候,阿輝的母親送了我一大袋麵條。「能見到會講中文的人真好,現在年輕人很難得開口講中文的。」她說。

我回到菊花茶店後,跟賀曼託提起華裔後代不講中文這檔事。賀曼託說他父親是中文老師,曾在他家屋頂藏了幾本中文教科書, 1965 年排華事件結束後,他不敢違反蘇哈託頒布的政策,始終沒教自己兒子講中文。「我是失落的一代,覺得自己的根被切斷了。」賀曼託說。

題圖為紀錄片《殺戮演繹》劇照,來自:豆瓣

相關焦點

  • 歷史記憶 文化邊界 族群認同
    歷史記憶 文化邊界 族群認同——— 《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對彝族支系他留人聚落的歷史人類學考察》簡介楊曉雯    一、內容摘要    本文對生活於雲南省麗江市永勝縣六德鄉的彝族支系他留人的族群認同與歷史記憶的關係進行了考察。
  • 跨文化詩學:族群混雜與身份跨界的理論圖式
    跨文化詩學聚焦於文化、族群和身份的混雜性, 關注邊界、荒界與跨界問題, 開啟了特殊的學術空間, 豐富了後殖民批評、女性主義和帝國研究的思想視野, 尤其對族群混雜、身份跨界的文學研究和文化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 最有想像力的小說家,也很難寫出中國複雜的族群關係——阿來自述
    因為我上學雖然學的是漢語,但是如果我真正用文學書寫我那個地域、那個文化、那個族群,卡夫卡有一句話,弱小民族或者小語種民族的作家,他們天生就容易被別人把他們當成這個文化或者族群的代言人,有時候我們自己身上就有這種。問題是我要當代言人,(不會有人同意)它最終還是要歸於個人書寫。
  • 論書|《旅行中的文學課》:文學旅行的史學維度
    伴隨著中國人均GDP在2019年首次突破1萬美元,國人對於高層次精神文化的需求越發強烈,體現在文化與出版領域,就是定位於深度文化遊學的閱讀組織越來越多,而以歷史現場探訪和深度文化遊為主題的旅行遊記佳作,也開始層出不窮。
  • 麻國慶:明確的民族與曖昧的族群
    當人類歷史進入到後民族國家的階段,民族的實體與虛體的二元對立就被打破了,人們必須對描述文化、社會、國家的知識體系重新進行調整,回應歷史帶給我們的現實問題。在20世紀大陸民族學、人類學的研究系譜裡,建立民族國家的政治過程使得民族獲得了確定性的內涵。然而,20世紀後半葉族群理論的興起又在不斷挑戰、解構這一「確定性」,實體論與建構論再度進入對立的狀態。
  • 世界史:平等應是處理族群關係的一個原則
    華人能否順利地保持自己的文化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這種保持對於族群關係的發展起一種怎樣的作用。政府制定對華人的政策、主體社會對華人的態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他們對華人文化的認識。與此同時,華人保持自己的文化也只有遵循一定的法則才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 文化與自然協同演化的複雜歷史
    它所講述的是一個全然不同於流傳在南部棉花田間的故事。在這個阿拉巴馬名不見經傳的小城,棉鈴象鼻蟲1918年的到來促使他們轉向花生的種植與生產,進而打破了單一種植的農業格局,開始了多樣化作物經濟。更有歷史學者認為,它們是美國南部棉花經濟惡性循環的終結者,革命性地重組了美國鄉村經濟,推動了農業的現代化,並且推動了20世紀20年代黑人向北部州的大遷移,後者徹底改變了美國的族裔地圖和文化社會形態。
  • 跨學科視域下傳統族群文化的現代傳承與文化認同學術研討會暨第四...
    12月14日,「跨學科視域下傳統族群文化的現代傳承與文化認同」學術研討會暨第四屆海峽兩岸客家文學論壇在華南理工大學大學城校區B2-335召開。華南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陶韶菁,廣東省社科聯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葉金寶,華南理工大學原黨委副書記、廣東省文化學會副會長陳建新,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新聞與傳播學院相關負責人以及來自廈門大學、中山大學、浙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學術研究》《文化遺產》等高校和學術期刊的9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
  • 北美華文文學的世界視野
    縱觀這些作家的創作,可以發現兩個特點:在文化內涵層面,北美華文文學通過對文化、族群和性別等問題的思考,在身份認同等議題上進行了敏銳探索;在文學性層面,他們延展舊有「中國敘事」的同時,吸納域外文學的創作思路,逐漸建立起華人敘事的世界性視野。 對文化、族群、性別議題的反思 海外華人作家,處於文化交界地帶。
  • 宗族、族群意識是嶺南文化的一個重要元素
    「宗族、族群意識是嶺南文化的一個重要元素,具有世襲性強、穩定性高、凝聚力旺等特質。」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傑告訴記者,廣東有三大文化板塊:嶺東的潮汕文化板塊、珠三角的廣府文化板塊、梅州的客家文化板塊。此外,粵西的高雷地區按語言歸屬分屬於客家、廣府和閩南等文化分支。
  • 跨界族群音樂文化研究與身份認同
    有學者提出:「眾所周知,社會文化體系好比一盤棋,或一張巨網,在每一特定歷史文化語境中,個人必然要與世界、與他人建立認同關係,並遵循文化編碼程序,逐步確定自己在這一社會文化秩序中的個體角色。」①作為國家、民族社會文化體系的子項之一,中國少數民族暨跨界族群音樂文化亦呈現為一張文化身份認同之網,並且攜帶著自己的編碼程序和表述方式。
  • 「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王潤華教授在講座中指出,中華文化與東南亞/西方的文化交流最早發生在馬六甲,他通過幾個典型的中國文化新發展個案,探討了鄭和登陸馬六甲之後,中華文化與多元教育文化的創新問題。陳奕平教授則指出,馬來西亞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華語相關的教育問題一直是馬華學界關注的重點,他以族群政治和文化權力為核心議題,闡述了自己對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思考。
  • 王明珂:資源競爭、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因此,顯然現實存在的中國邊緣與歷史上的中國邊緣,都成為研究者意識上的邊緣界線。這種邊緣界線,常使他們忽略邊緣內外的文化接觸、傳播與融合,以符合其華夏形成之說。其次,關於各地「華夏文化」的相似性。毫無疑問,文化傳播與地域性文化互動、融合,都造成廣大地區文化間的相似性。
  • 印尼最古老的城市,悠久神秘,是印尼的「靈魂」所在,你去過麼
    印度尼西亞應該都知道,東南亞國家,中國人去旅行的時候,去東南亞的國家旅行,雅加達是印度尼西亞的首都,印度尼西亞是個島國,由幾千幾萬個島組成。印度尼西亞有一個非常有特色的城市,日本有印度尼西亞的靈魂,有著獨特的文化特色,雖然文化很深,但是中國遊客對這一帶不太了解,所以很少有人來往,但是在這裡能感受到不同的異國風情。
  • 一周文化講座︱科學不是通向美好未來的途徑
    媽媽帶著寶貝出去旅行,究竟會有怎樣的不同故事呢?一起來《媽媽去哪兒》沙龍聽作者分享她跟女兒之間的旅行冒險。梁捷說:「探討馬來西亞政治社會現狀時,必須回溯它以及周邊國家的歷史,梳理脈絡,重構大量被壓抑和被遮蔽的歷史。
  • 周代的文化認同與文學交流
    即將四夷納入到華夏政治文化共同體中,重視夷夏之間的交流和融合。其實,後一模式才是歷史中國處理夷夏關係的常態。本文即立足於後一模式,從音樂製作和語言傳譯兩個角度,來考察周代夷夏溝通中所涉及的文化認同與文學交流,這一方面可以為「歷史中國的內與外」提供一個微觀的觀察視角,另一方面又能把對這一問題的考量納入到當下文學的整體研究之中。
  • 文化與自然協同演化的複雜歷史-光明日報-光明網
    它所講述的是一個全然不同於流傳在南部棉花田間的故事。在這個阿拉巴馬名不見經傳的小城,棉鈴象鼻蟲1918年的到來促使他們轉向花生的種植與生產,進而打破了單一種植的農業格局,開始了多樣化作物經濟。更有歷史學者認為,它們是美國南部棉花經濟惡性循環的終結者,革命性地重組了美國鄉村經濟,推動了農業的現代化,並且推動了20世紀20年代黑人向北部州的大遷移,後者徹底改變了美國的族裔地圖和文化社會形態。
  • 文化發展與歐洲中世紀文學
    第一編中對中世紀文化和文學的五大古代文化來源的挖掘,第二編中對東方拜佔庭和北歐文化與文學的補充,第三編中對中世紀各種新文學體裁的整理與深刻分析,這些都是在以往同類著作中少見的。作者指出,歐洲中世紀文學發展的歷史階段,既是多種古代文化相互碰撞融合時期,也是在基督教強大統籌下文化再造時期。
  • 從概念進入歷史與現實:全球化背景下族群與民族的糾結
    族群/ ethnic group一詞在當時實際上是主流人群用以指稱「他者」 (the Other)的婉轉用語。它被當作是存在於一個較大社會中的具有不同起源、歷史記憶和文化特徵的亞群體, 或「少數民族」。Ethnic 往往被用來形容那些不入主流, 或與主流文化不同的東西。
  • 在印尼旅行千萬不要乘坐汽車,親身慘痛經歷為證,印尼旅行必看
    (關注本號,了解更多旅行資訊、小眾旅遊地以及相關知識)2018年12月下旬,我在印尼首都雅加達,計劃前往爪哇文化的搖籃——日惹。由於這個人口大國當時正值假期,近幾天內的火車票汽車票幾乎無一例外地被售空,我又並不想考慮飛機那種沒有難度沒有成就感的交通方式,另外陸路交通還可以欣賞到一路上的人文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