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霍金的一生

2020-12-03 經典大百科

霍金於1942年1月8日出生於英國牛津(Oxford),出生當天正好是義大利天文學家、物理學家伽利略(1564年2月15日~1642年1月8日)逝世300年的忌日,霍金的父母都是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畢業的高材生,父親法蘭克主要研究醫學熱帶病,母親伊莎貝爾則主要研究哲學、政治和經濟學;

1942年1月,由於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不停地轟炸英國倫敦,迫使霍金一家從倫敦郊區的海格特家園搬遷到較為安全的牛津避難,他們在霍金出生後又回到了倫敦海格特,又先後生下兩個女兒,還收養了一個兒子;

霍金在童年時代時,他的智商和同班的同學一樣,體育運動也不是他的長項,特別是幾乎所有的球類活動,但他房間的書要比別的同學多得多,尤其特別喜歡設計一些極為複雜的玩具,甚至還曾用廢棄品做出了簡單的電腦;

1959年,17歲的霍金如願順利進入牛津大學攻讀自然科學專業,用了很少時間得到一等榮譽學位,隨後於1962年進入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三一學院攻讀宇宙學專業,但是此時他的身體變得更笨拙了,經常沒有任何原因地跌倒;

1963年,霍金在剛過完21歲生日就進入醫院,經過全面的檢查,他不幸被診斷患上了「盧伽雷氏症」(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運動神經細胞病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當時醫生甚至曾診斷身患絕症的他只能活兩年。

霍金

1965年,霍金在發病3年後的24歲時以討論宇宙大爆炸意義與後果的134頁論文《Properties of Expanding Universes》(《宇宙膨脹的屬性》)而獲得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哲學博士學位,並留在學院進行研究工作,劍橋大學官方發文稱:「這篇論文是所有頂級科學家的必讀文章。」;

1970年,霍金的病情一天天加重,雖然他在學術研究上的聲譽蒸蒸日上,但是他已越來越難以支配自己的身體,甚至無法自行走動在下樓的時候從樓梯上摔下,無奈的霍金不得不從這一年開始坐上輪椅,並且從此再也沒能離開過輪椅;

1970年11月的一個夜晚,霍金突然產生一個閃念意識到,黑洞應該是有溫度的,這樣它就會釋放輻射,也就是說,黑洞其實並不那麼黑,經過2年多的思考後,1973年1月霍金與南非數學家喬治·F·R·埃利斯(George Ellis)合著他的第一本著作《The Large Scale Structure of Space-Time》(《時空的大型結構》)由劍橋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

1973年11月,霍金正式向全世界提出了「黑洞輻射」理論,即黑洞會不斷地輻射出X線、伽馬射線等,而在此之前的人們都認為黑洞是只吞不吐的,這個又被人們稱為「霍金輻射」(包括de Sitter空間中的霍金輻射)的發現具有極其基本的意義,它將廣義相對論、量子場論和熱力學統一在一起,成為彎曲時空中的量子場論;

1974年3月,32歲的霍金因發現「黑洞輻射」而成為最年輕的英國皇家學會會員(Fellowship of the Royal Society,FRS)之一,之後他的研究轉向量子引力論,他認為宇宙的誕生是大爆炸產生的,這是一個被壓縮的無限小卻又具備有超大重力(密度無限大)的物質爆炸的產物,然而按現有的理論範疇還不能夠解釋這個過程是如何進行的,時至今日,科學們還在通過相關實驗來論證最新的「超弦理論」以支撐證明霍金的量子理論;

1975年,霍金被任命為劍橋大學重力物理學高級講師,1977年被任命為引力物理學教授,1978年獲得總部設在墨西哥的國際非營利組織世界文化理事會(World Cultural Council)頒發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

1979年,霍金與加拿大科學家外奈·伊斯雷爾(W. Israel)合作出版著作《General Relativity An Einstein centenary survey》(《廣義相對論評述:紀念愛因斯坦百年誕辰》),11月16日被任命為劍橋大學應用數學和理論物理學院盧卡斯數學教授(Lucasian Chair of Mathematics),霍金於1980年正式上任盧卡斯教授之後他的興趣轉向了量子宇宙論;

霍金還試圖通過通俗的演講,將自己的思想與整個世界進行交流,除了經常在英國及美國發表演說外,他還於1985年4月28日到安徽合肥訪問中國科技大學、2002年8月9日起先後到訪浙江大學、北京會議中心、八達嶺長城,2006年6月13日起先後到訪香港科技大學、北京天壇、人民大會堂和頤和園,為中國的科學迷們作了多場演講闡釋他的理論;

1985年夏天,霍金在訪問位於瑞士日內瓦的全球資訊網發源地歐洲核子研究組織(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時感染了嚴重的肺炎,由於病情危急而做了氣管切開手術,被徹底剝奪了說話的能力,在演講和問答時只能通過用僅有的兩個完好的手指在鍵盤上敲出要說的詞,組成相應的句子後,通過語音合成器發出聲音來完成;

1988年,霍金由於對量子宇宙論的發展所做出的傑出貢獻,尤其是和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 (Roger Penrose,1931年8月8日~) 一起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Singularity theore),而被以色列沃爾夫基金會(Wolf Foundation)頒發沃爾夫物理學獎(Wolf Prize in Physics);

1988年4月1日,霍金出版科普著作《A Brief History Of Time》(《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從研究黑洞出發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歸宿,該書被譯成40餘種文字,出版1000多萬冊,但因書中內容極其艱深而被戲稱為「讀不來的暢銷書」(Unread Bestseller);

1989年,霍金被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1926年4月21日~)授予大英帝國榮譽司令勳章 (Commander,簡稱「CBE」)爵位,不過霍金因為不滿英國對科技經費的削減而拒絕接受該爵位;

1993年,霍金在電視劇《星際迷航:下一代》中客串過演出,他在劇中扮演「霍金」和「牛頓」、「愛因斯坦」一起打橋牌,在卡通影片《辛普森一家》以及美劇《生活大爆炸》第5季第21集中也客串過演出,霍金的形象還在卡通片《飛出個未來》以及《居家男人》中出現;

1997年,霍金受邀參加在智利舉辦的瓦爾迪維亞科學研究中心(CECs)研討會,和其他一些物理學家討論關於引力、量子力學、宇宙黑洞等相關的問題,研討會的第二部分在南極半島喬治王島舉行,霍金和前來參會的部分物理學家由智利空軍護送飛抵位於南極半島的智利空軍基地,對南極進行了訪問;

2001年10月,霍金出版他的第二本著作《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 (《果殼中的宇宙》),該書是《時間簡史》的姐妹篇,以相對簡化的手法及大量的圖解對宇宙的起源進行講解,書名出自於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名劇《哈姆雷特》(Hamlet),「復仇王子」哈姆雷特認為即便把他關在果殼中,他仍然是無限空間之王,而霍金認為宇宙的歷史也是果殼狀的;

2004年7月,霍金承認自己原來的「黑洞悖論」觀點是錯誤的,他指出黑洞因輻射而越變越小,大爆炸的奇點不斷被量子效應所抹平,而且整個宇宙空間正是起始於此,理論物理學的細節在未來的20年中還會有變化,但就觀念而言已經相當完備了;

2007年4月26日,霍金非常在佛羅裡達大西洋上空的波音727飛機中體驗了8次由美國零重力公司策劃的每次半分鐘的失重飛行(Zero Gravity),他非常開心地成為世界上第一位體驗到模擬太空人在軌道中所感受到的零重力飛行的殘障人士,正如他說的,雖然他遭受殘疾,但上天入海的事情他卻全都經歷過了;

2007年9月6日,霍金與二女兒露西·霍金(Lucy Hawking,1969年~)合著的兒童科幻小說《George's Secret Key to the Universe》(《喬治開啟宇宙的秘密鑰匙》)在法國出版,這是一本向兒童解釋關於時間和宇宙等方面的兒童讀物,2009年和2011年他們又合作完成了《喬治的宇宙》系列兒童科幻讀物的第二本《Georges Cosmic:Treasure Hunt》(《喬治的宇宙尋寶記》)和第三本《George and the Unbreakable Code》(《喬治和大爆炸》);

2009年4月6日,霍金病情加重並於20日住院治療,他出院後休整了一段時間,於8月12日在白宮接受了時任美國總統貝拉克·海珊·歐巴馬(Barack Hussein Obama,1961年8月4日~)頒發的總統自由勳章(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

2010年6月2日晚,霍金參加了在全世界最大的藝術會場美國紐約林肯表演藝術中心(Lincoln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舉行的第3屆「世界科學節」(World Science Festival),在開幕式上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1955年10月7日~)領銜演出了弦樂合奏向霍金表達敬意;

2012年1月,霍金因臉部肌肉惡性萎縮已嚴重影響其表達能力,並嚴重影響他難以發出獨特的「電腦聲」,病情穩定之後的霍金迷上了用天文望遠鏡觀察宇宙,他給月球和冥王星拍了許多特寫照片,還擬定了一個包含火星、昴星團、仙女座大星雲以及之前的第9大行星冥王星等在內的未來觀測目標清單;

2014年11月7日,霍金參加了由環球影業(Universal Picture)出品的根據他青年時代故事改編,由埃迪·雷德梅恩(Eddie Redmayne,1982年1月6日~)主演的電影《The Theory of Everything》(《萬物理論》)的首映式,2015年1月12日上午埃迪·雷德梅恩憑藉在此電影中的精彩表演獲得第72屆美國金球獎(Golden Globe Awards)劇情類最佳男主角大獎;

2015年4月26日,在澳大利亞雪梨歌劇院舉行的「霍金之夜」活動中,90分鐘,通過先進的全息遠程呈現技術將霍金的3D全息投影從遙遠的英國劍橋大學投射到澳大利亞雪梨歌劇院的舞臺上,霍金和現場觀眾就科技與宇宙方面與觀眾們進行了長約90分鐘的交流,討論了宇宙奧秘以及地球未來,並分享了自己的生活感觸;

2017年6月,霍金為英國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BBC)錄製了紀錄片《Expedition New Earth》(《史蒂芬·霍金:探索新地球》),在片中霍金表示人類必須離開地球並移民到地球以外的巨型宇宙飛船或其它星球上,他還表示雖然地球在未來發生大災難的概率不高,但這個概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加,地球末日災難在未來1千到1萬年之間是一個必然事件,如果人類不能進化成可以適應多種星球環境的物種,將會完全滅絕;

2018年3月14日凌晨3時46分,霍金在英格蘭劍橋的家中去世,享年76歲,當天正好是德國/美國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誕辰139周年,3月31日下午14時霍金的葬禮在劍橋大學大聖馬利亞教堂舉行,6月15日霍金的骨灰被安葬在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的中殿,科學家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墓旁。

相關焦點

  • 罕見病病人霍金的一生
    一位紐約的文化經紀人接了兜售霍金寫作計劃的活兒,他對各大出版社說:「宇宙學以及霍金與疾病奮鬥的故事是這本書暢銷的兩大保障。」最終,美國的矮腳雞出版社用 25 萬美金的預付款和豐厚的稿酬買走了霍金的故事。
  • 霍金走完了一生,這些紀錄片告訴你為什麼他有地球上最聰明的腦袋
    由此,我們也更願意相信——霍金終於回到屬於他自己的星球去了。霍金的一生值得我們去品味,他的《時間簡史》、他腦海裡的宇宙、他對外星生命問題的思考......還好,這些紀錄片都記錄下來了。為了進行「對衝」,霍金押注黑洞不存在。如果他「不幸」贏了,霍金雖然一生心血被毀,但索恩要向他贈上專門踼爆英國皇室醜聞的《Private Eye》雜誌4年訂閱,如果霍金「幸運」輸了,他就要向索恩送贈色情雜誌《Penthouse》的一年贈閱。
  • 霍金的一生
    這位著名的物理學家的乳名是史蒂芬·威廉·霍金,他於1942年誕生在牛津,而不是在位於倫敦北部的家中,這是因為家人覺得在戰爭中去牛津生孩子更為安全。1963年的時候,也就是霍金21歲的時候,他被診斷出患有運動神經元病,正是這個病讓他最終一生都得靠輪椅來行動。
  • 霍金堅強的一生
    史提芬.霍金出生於1942年1月8日是數學與理論物理學系物理學家,出生於英國牛津,畢業於劍橋大學,是繼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和當代最偉大的科學家,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
  • 「黑洞」贏了,霍金的戰友們捧回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們的科研成果都與「宇宙最黑暗的秘密」——黑洞相關。從「規律」來看,大多數人認為今年獎項「又雙叒」頒給天體物理學有些意外。天文學家發現那裡有強大的無線電波,他們將源頭稱為「人馬座 A*」。等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人們明確發現人馬座 A * 佔據了銀河系中心,銀河系內的所有恆星都圍繞其運行。
  • 中國「天眼」:發現神秘信號
    英國物理學大師霍金(Stephen Hawking)雖然過世,但他對科學做出很多重要貢獻,包含「彭羅斯–霍金奇性定理」,以及他對關於黑洞會發放輻射的理論性預測,此外他也堅信「外星人真的存在」我國近日宣布,「捕捉到了距離地球約30億光年的神秘信號」。
  • 霍金骨灰落葬,他的鄰居是達爾文和牛頓
    2018 年 3 月 14 日,霍金離世,享年 76 歲。當時有媒體稱,他只是「飛向了群星」。最近,霍金的骨灰落葬倫敦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又稱西敏寺)。在未來的日子裡,他將跟達爾文和牛頓作伴長眠。「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Benedict Cumberbatch)在現場致辭。他曾經在 2004 年的電影《霍金傳》中飾演霍金。
  • 霍金,想不到會是這樣的科學家
    3月14日,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霍金先生逝世。世人哀悼惋惜,有人說「他終於擺脫了皮囊的束縛,遨遊宇宙」,也有人說「人類的平均智商水平又下降了」。霍金在21歲時便患有「漸凍症」,導致長期癱瘓需要坐輪椅。
  • 從霍金到馬斯克:科技精英們的太空夢想
    1961 年的 4 月 12 日,俄羅斯太空人尤裡•加加林(Yuri Gagarin)成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55 年之後,另一個「尤裡」——尤裡•米爾納 (Yuri Milner)—— 在紐約世貿中心同英國天文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共同宣布了一項新的可能改變人類命運的計劃——Breakthrough
  • 「David Bowie Is」展覽推出 AR 應用,從這裡了解大衛·鮑伊的一生
    1 月 8 日是大衛·鮑伊的 72 周年誕辰,他生前的歌曲、演出、服裝等作品都在一個叫做「David Bowie Is」的展覽中被展出。展覽包含上百件和大衛·鮑伊相關的物品,是過去幾年中最受歡迎的個展之一。不過在去年(2018 年 7 月 15 日),David Bowie Is 已經永久關閉,主辦方承諾會推出虛擬展覽以供人們在線觀看。
  • 「天空」:告訴你另一個霍金的故事
    並特別為霍金先生書寫了中國書法《天空》兩字。以表達霍金先生傾聽宇宙鑽研星空而取得的偉大成就,也用"天空"表達了"霍金先生永遠屬於天際與星空的一生"。我們借用本次洪忠軒先生為霍金教授特作的書畫作品讀懂"史蒂芬·霍金的一生":註:《聽:宇宙的聲音》作者:洪忠軒2018《聽:宇宙的聲音》作品解讀:
  • 霍金逝世留給人類10句的話:愛的方程式、時間簡史、宇宙之謎
    3月14日除了是圓周率日(Pi Day),也是美國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誕辰,巧合地英國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g)亦在同一日逝世,終年76歲。雖然霍金21歲時,證實患上「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人症」),但無阻他成為21世紀最出色的物理學家之一。
  • 在歷史中洗滌心靈,日本京都著名能量秘境「大原」
    日本京都有著千年的歷史,漫步於古都中仿佛能感受到一種時光的沉澱。歷史悠久的古蹟、神聖莊嚴的神社佛寺或大自然奇景都能讓人遠離繁忙的生活,享受離得的寧靜,日本人喜歡稱這些地方為「Power Spot」,京都大原就是其中之一。歷史逾千年、有著各種故事的寺院,身處其中必能為大家帶來一刻的寧靜。一起來看看能量秘境大原的介紹!
  • 霍金的一生到底多有趣?
    況且,霍金的樂觀和開朗是出了名的,上了歲數的都知道,除了《霍金傳》、《萬物理論》重現霍金一生之外,觀眾第一次從「影視類」作品中見到霍金本尊,應該是《生活大爆炸》。如果你想探究霍金一生在學術上的造詣,那推薦看《霍金傳》;如果你想一探霍金生平愛情等花邊新聞,那推薦《萬物理論》。
  • 陸月⑩佳球鞋|「怪獸」突襲
    球鞋「月度總結大會」,六月「球鞋攝影50張」準時出爐。但是隨著 NIKE 正式發布新科 MVP 「字母哥」個人第一代籤名鞋——Zoom Freak 1 的正式發布,並且即將在本月末 6月 30 日迎來首發配色「All Bros」的發售,我們立刻改變了本月十佳球鞋的排名。
  • 由「地球紀」的角度去看這部兒童動畫片,真是讓人無限遐想
    這一方面可以主要看一下霍金曾經的研究成果。霍金提出的黑洞理論,好像是確證了【地球紀】的某個傳說,在這個傳說裡就是說每個人都有自己存在的意義,而地球紀所說的就是人在死去以後都會成為天空中的星星,就是說在天空中的每個星星都有自己的宿主。而霍金在研究宇宙奧秘這一方面做成了很大的貢獻,知道後來霍金的離世,那霍金是不是去了屬於他的星球?
  • 3分鐘帶你回顧霍金的一生
    通過蟲洞穿梭於時間,霍金將此實踐基於光速是宇宙萬物中最大速限的法則,一旦超越了光速,會根據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造成內部時間的坍縮。從而達到前往過去與未來的需求。同時霍金也警告人類:不要試著去回顧歷史,只有瘋狂科學家才敢去顛倒因果關係。  但是單純的穿越時間並不會改變的是所處的地理位置。蟲洞並非單純的一個洞,它以U型的形狀存在有兩個入口。
  • 回顧霍金一生:從此地球上少了一個能看見宇宙的人
    霍金父親是牛津大學的專家、母親是牛津研究哲學政治的,可以看到出來霍金就出生在學術家庭。據說霍金特別喜歡設計複雜的玩具。他曾經用一堆垃圾東西組裝一臺簡單的電腦。而《我的簡史》中,霍金對於自己幾乎在輪椅上度過的一生沒有鋪張的描述,仿佛患病這件事對於他而言,只是自己生存的一個形態,並不是如人們所想的苦痛的深淵。確診後霍金不僅認識到自己「反正都要死,不妨做一些好事」。即便從此癱瘓了,只能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動,但霍金還硬是挺過來了,還收穫了愛情與婚姻,並一直活到了76歲。
  • 致敬霍金 | 他帶著宇宙的秘密走了,只剩下我們這幫渺小的人類
    到 2600 年,世界將擁擠得「摩肩擦踵」,電力消耗將讓地球變成「熾熱」的火球。這是岌岌可危的。而最好的方法就是移民到太空,探索人類在其他星球上生活的可能。但是理由充分嗎?難道留在地球上不是更好?在某種程度上,今天的情況就如同 1492 年前的歐洲。當時的人們很可能堅信,哥倫布的探險註定是徒勞無功。然而,新世界的發現,對舊世界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 談論霍金時,我們究竟在談些什麼?
    阿牛的一位朋友說,「霍金確實厲害,朋友圈裡,記者、編輯、作家、程式設計師、中學老師、銀行經理、健身教練、舞蹈演員、房產中介、理髮師、仁波切……都在為他作詩送行。從未見過這種景象。」作為愛因斯坦之後在公眾社會影響最大的科學家,霍金當得起這種跨越了年齡、行業,幾乎全民性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