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材料表面空位擴散的自由能面(Metadynamics動力學方法)

2021-01-21 費米科技

本教程介紹如何在 QuantumATK 中設置和運行 Metadynamics 模擬來研究銅 (111) 表面上空位擴散的自由能分布。


Metadynamics 是基於分子動力學的一種很有用的模擬方法,可以研究多維自由能表面(FESs),通過基於體系微觀坐標的多個綜合變量(Collective Variables,CV)的函數重構體系的 FES。


在 Metadynamics 模擬過程中,會在模擬期間定期向體系中添加附加的「歧視」勢能(bias potential)。這可以使體系能夠克服很高勢壘,逃離較深的自由能極小值,從而有效地探索整個自由能表面。在材料科學領域,該方法已用於研究晶體多態性、固液界面以及固體和表面的化學反應。本教程將應用這種方法研究 Cu(111) 表面上 Cu 空位的擴散。


QuantumATK 通過 PLUMED 插件實現 Metadynamics。在本教程中,我們先簡要地介紹該方法,然後演示如何為 Cu(111) 上的空位擴散設置 Metadynamics 腳本,以及如何分析生成的自由能表面。


關於 Metadynamics 方法的更多信息,可參見文末的參考文獻。


更多關於材料動力學模擬的內容,可以直接點擊連結閱讀公眾號文章

在 Metadynamics 中,在特定的自由度相空間中構造外加的歧視勢能,這些特定的自由度通常稱為綜合變量(CVs)。綜合變量S是一系列d個體系微觀坐標R的函數。

勢能是在時間 t 內,高斯函數沿 CV 空間中軌跡的積分。簡單的勢能公式為:

這裡,τ是高斯函數積分的步幅,σi是在第i個 CV中高斯函數的寬度,W是高斯函數的高度。歧視勢能的作用是使系統遠離當前的局部極小值,並使其能夠到達相空間的新區域。

Cu(111) 中 Cu 空位的 Metadynamics 動力學模擬

想要在 Cu(111) 上構造一個 Cu 空位,首先您需要創建一個 Cu(111) 面。

接下來,刪除最上面那層坐標為 (x,y)=(0,0) 的原子(下圖中紅色部分),創造出一個空位:

最後,點擊 Selection Tools - Tags,標記 Cu(111) 最下面的 4 層。此標記將用於在 metadynamics 模擬過程中對它們的固定。


現在您可以開始創建 metadynamics 模擬的腳本了。將結構從 Stash 發送到 Script Generator ,按照如下設置腳本:

雙擊 ForceFieldCalculator 模塊,使用「EAM_Cu_2001b」參數組。

打開MolecularDynamics 模塊,如下圖設置模擬參數:

最後,點擊 Add Constraints,固定 Cu(111) 最下面已被標記的那 4 層。

使用Editor添加執行 metadynamics 計算的 PlumedMetadynamics 類。詳細腳本參見「原文連結」。


完成後,將其發送到 Job Manager,運行模擬,在 8 個 CPU 的情況下需要 8 個小時。

除了標準的 QuantumATK 輸出,在作業的最後您將獲得 COLVAR 和 HILLS 文件。這兩個 PLUMED 的輸出文件將用於分析 metadynamics 模擬。


為畫出自由能 F 關於綜合變量 CV1 和 CV2 的函數分布圖,首選要運行腳本 extract_F.py。將會產生這三個輸出文件:(1)F_vs_cv1.dat 包含 FF vs. CV 1 的數據;(2)F_vs_cv2.dat 包含 FF vs. CV 2 的數據;(3)F_vs_cv1_cv2.dat 包含 FF vs. CV 1 和 FF vs. CV 2 的數據。

運行腳本 plot_F_vs_cv1_cv2.py 即可得到自由能分布 FF 的示意圖:


上圖顯示了自由能分布關於綜合變量 CV 1 和 CV 2 的作圖。可以看出,在自由能面上有兩個極小值,對應於空位從一個位置到相鄰位置的擴散。

 

模擬時間內綜合變量的演化可以用腳本 cv1_cv2_vs_time.py 獲得:


生成圖展示了 CV 1(紅色) 和 CV 2(藍色)關於模擬時間的函數演化。可以看出,CV 2 對應於笛卡爾坐標 y,在固定值附近(CV 2=0Å)振蕩,因為兩個自由能極小值都出現在相同的 y 值處。相反地,CV 1 對應於笛卡爾坐標 x,表明模擬勢從左邊的極小值(CV 1=−2.5Å)開始。第一個極小值被填充直到接近 2.2 ns,然後體系移至第二個極小值(CV 1=0Å)。第二個極小值也被填充後(大約在 6 ns 內)系統在兩個極小值間的振蕩概率相同,直到模擬結束。


自由能勢壘也可以通過運行腳本barrier.py分析,結果顯示勢壘高度為 0.647 eV,與參考文獻中結果一致。


Kristof M. Bal and Erik C. Neyts. Merging metadynamics into hyperdynamics: Accelerated molecular simulations reaching time scales from microseconds to seconds. Journal of Chemical Theory and Computation, 11(10):4545–4554, 2015.

Alessandro Barducci, Massimiliano Bonomi, and Michele Parrinello. Metadynamics. WIREs: Comput. Mol. Sci., 1(5):826–843, 2011. doi:10.1002/wcms.31.

Suresh Kondati Natarajan and Jörg Behler. Self-diffusion of surface defects at copper-water interfaces.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121(8):4368–4383, 2017.

Alessandro Laio and Michele Parrinello. Escaping free-energy minima. Proc. Natl. Acad. Sci., 99(20):12562–12566, 2002.

英文原文:https://docs.quantumatk.com/tutorials/metadynamics_with_plumed/metadynamics_with_plumed.html

相關焦點

  • 更高效的材料動力學模擬方法與應用
    動力學模擬是一種重要的原子級模擬方法,通過求解原子運動的經典力學牛頓方程對相空間進行採樣,不僅可以研究體系在相空間的演化過程,還可以通過產生的系列結構(系綜)通過統計方法得到體系在非零溫度下的各種性質。 動力學過程中的原子間相互作用力則可以通過多種方法求得,可以是密度泛函理論,也可以是經驗力場。
  • 在納米尺度上觀察鎂中的原位氫擴散動力學研究
    該團隊利用MgH2的特徵性聲子共振,獲得了材料狀態之間前所未有的化學特異性。結果揭示了納米晶形成過程中發生的成核過程。他們測得了納米尺度上的水化物相的傳播速度,與宏觀傳播動力學相比,納米尺度上的水化物相傳播速度更快。該創新方法為設計、開發和分析可開關相轉變、儲氫和制氫材料提供了一種工程化策略,克服了有限的擴散係數,具有實質性的影響。
  • 加速分子動力學方法的發展及在輻照損傷研究中的應用
    報告題目:加速分子動力學方法的發展及在輻照損傷研究中的應用報告人: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高寧博士報告時間:4月11日(星期四)上午9:00報告地點:南嶺校區仿生樓512報告摘要:作為材料在原子尺度模擬的重要方法,經典分子動力學(molecular dynamics
  • 合肥研究院等在氫的表面擴散的核量子效應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氫在固體材料表面的吸附和擴散,在一些基本的物理和化學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例如,氫氧燃料電池的電極反應、碳氫化合物的合成與分解、儲氫過程以及金屬與合金的氫脆過程。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人們對氫在金屬尤其是過渡金屬表面的吸附和擴散過程作了大量的研究。
  • 《Science》子刊:納米尺度上原位觀察金屬鎂的氫擴散動力學!
    本文原位研究了納米級氫擴散動力學,發現氫化物相在晶界處成核,從晶界處氫化作用進入相鄰的納米晶。相關結果將將推動理解擴散動力學、相變效率,以及儲氫和制氫材料的發展。活性等離子體和納米光子系統要求可切換的材料具有極高的材料對比度、較短的切換時間和可忽略不計的退化。在探索這些高性能過程中,對納米級的演變過程深入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 Nature Protocols|計算配體結合自由能的新工具FMAP
    配體-蛋白質結複合物的結合自由能計算對於研究配體的結合模式至關重要。而精確的結合自由能計算方法往往因其較差的用戶友好性而受到了一定限制進而妨礙了它們的廣泛應用。瑞士提契諾大學的Vittorio Limongelli詳細介紹了漏鬥-元分子動力學方法的高級應用指南(Funnel-Metadynamics Advanced Protocol, FMAP),作者開發了一個靈活且易於使用的基於用戶圖形界面(GUI)的用於漏鬥-元分子動力學模擬的軟體工具,漏鬥-元分子動力學方法採用了漏鬥形約束勢能來研究配體-蛋白質結合模式,並能夠準確計算出配體與蛋白質的絕對結合自由能
  • 利用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研究原子尺度上的電荷動力學
    超快STM結合了STM的空間解析度和超快光學的時間解析度,可以實現原子級解析度的飛秒光譜學,並用於單原子、單分子、單電子和單自旋的非平衡動力學研究。本文首先介紹了超快STM技術的發展,以及我們在這個研究方向上的進展。
  • 協同離子擴散機制引入鉀離子電池的研究
    最近對鉀離子電池的研究層出不窮,但大多集中在對新型電極材料的開發上,而對鉀離子存儲與傳輸機理的研究尚缺少深刻的認識。然而,這恰恰是鉀離子電池技術取得突破的關鍵。傳統的離子擴散是基於單離子在相鄰空位之間跳躍的模型,然而貧鉀材料的晶體結構中具有大量的鉀離子空位,從而導致鉀離子擴散的複雜化,如間隙擴散、群擴散、協同離子擴散等等。
  • 表面光化學反應動力學研究獲新進展
    12月27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楊學明院士領導的科研團隊在表面光化學反應動力學研究工作中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Strong Photon Energy Dependence
  • ...表面穩定單原子催化劑的形成機理|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 聚合物輔助在焦磷酸鈦中可控引入氧空位並用於鈉/鉀離子電池負極
    【研究背景】 與鋰離子二次電池相比,鈉離子電池(鈉電)和鉀離子電池(鉀電)因採用量大價廉的鈉或鉀為原料而在儲能領域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碳材料是常用的鋰電負極材料,因共軛層間距較小而難以應用於鈉電和鉀電。開發高性能負極材料是鈉電和鉀電實現大規模應用的關鍵。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鈣鈦礦單晶中光生載流子擴散動力學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超快時間分辨光譜與動力學創新特區研究組(11T5組)研究員金盛燁領導的科研團隊在金屬有機鈣鈦礦(organolead halide perovskite)單晶光生載流子擴散動力學研究工作中取得新進展,成功實現了對單個鈣鈦礦單晶納米線/納米片中載流子擴散過程的可視化和定量研究。
  • 鈣鈦礦單晶中光生載流子擴散動力學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organolead halide perovskite)單晶光生載流子擴散動力學研究工作中取得新進展,成功實現了對單個鈣鈦礦單晶納米線/納米片中載流子擴散過程的可視化和定量研究。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   近年來,金屬有機鈣鈦礦材料CH3NH3PbX3(X=Cl, Br, I)在構建高效、廉價太陽能電池和其他光電器件等方面展現出極大的應用價值,成為國際上尤為重要的研究熱點材料之一。此類鈣鈦礦的納米結構材料(如納米線和納米片),在保留優越光物理性質的同時,其微納尺寸也使得該類材料在微型光電/光學器件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 北理工吳鋒院士團隊在鈉離子電池材料結構設計和性能優化取得進展
    為提高擴散動力學,現有研究主要集中在電極材料的形貌控制和改性上。然而,如何調控材料晶體結構,提高離子傳輸速率,研究甚少。材料中的離子傳輸包括間隙擴散和空位擴散。金屬硫化物固有的開放框架結構,已具備間隙擴散優勢。因此,構建適量的晶格空位,有望引入空位擴散,進一步改善金屬硫化物中的離子傳輸速率。
  • 《Acta Materialia》鋁鎂體系擴散和原子遷移率的實驗與計算研究
    導讀:本研究報導了一種集成的實驗和計算方法,可以對Al-Mg系統中的fcc和hcp相進行可靠的原子遷移率評估,獲得了無法實驗測量的亞穩態相(即hcp Al和fcc Mg相)的擴散數據,將有助於合金的設計優化。
  • . : 等離子體增強TiO2光電極表面氧空位增強光...
    近期的研究表明,氧化物半導體表面氧空位(Ovac)對於N2吸附和活化具有很大的潛力。而傳統的引入氧空位的方法如H2焙燒同樣會在氧化物體相引入空位,進而引入體相缺陷,導致載流子的複合,降低材料的光催化性能。
  • 軟物質表面浸潤動力學研究取得進展
    現實生活中,流體界面在固體表面的運動普遍存在,其涉及氣-液-固三相物質間的相互作用和三相接觸線的動力學行為,是力學、物理、材料等學科致力解決的基礎性問題之一。三相接觸線在非理想表面運動時通常呈粘滑運動(釘扎-脫釘)特徵,該動力學特徵存在於各種失衡的無序系統中,如磁疇壁和渦旋線的動力學、固體摩擦、晶體和玻璃態材料的塑性變形、斷層地震和雪崩現象等。
  • 快速的表面動力學實現了金屬玻璃的冷連接
    過去,研究人員通過結合熱力學,火花等離子燒結,熱塑性連接方法,為了解和改進BMG的GFA以克服現有限制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以及最近由人工智慧引導的高通量組件選擇。研究人員通過研究多種材料,發現非晶材料(沒有可檢測的晶體結構的材料)的表面遷移率比散裝材料快得多。也有有力的證據將快速的表面動力學從單原子層擴展到納米級以形成無定形材料。
  • 中國科大利用原位同步輻射發現單原子近自由催化動力學行為
    近幾十年,科學家對納米尺度材料的深入理解和可控構築極大地促進了催化科學的基礎和應用研究的發展。其中,單原子催化劑由於其高的原子利用效率、優異的反應活性和選擇性,成為了近年來能源催化領域的明星材料。單原子催化劑的活性和選擇性高度取決於其金屬原子的局域原子和電子結構,及其與載體間的相互作用。
  • 利用原位同步輻射發現單原子近自由催化動力學行為
    近幾十年,科學家對納米尺度材料的深入理解和可控構築極大地促進了催化科學的基礎和應用研究的發展。其中,單原子催化劑由於其高的原子利用效率、優異的反應活性和選擇性,成為了近年來能源催化領域的明星材料。單原子催化劑的活性和選擇性高度取決於其金屬原子的局域原子和電子結構,及其與載體間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