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質疑過,打開各大電商平臺,冠有「南極人」之名的旗艦店為什麼有那麼多?
除了旗艦店,南極人的官方店、自營店、專賣店、直銷店、工廠店也是令人眼花繚亂。
事實上,現在已經沒有一家真正的「南極人」了。
更準確地說,南極人早就不生產產品了,他們只賣品牌。
01 砍掉生產,只賣商標
曾經300萬起家,4個月創下1個億的銷售額。
風光一時的南極人在擴張產品線的同時,也遇到了2008年金融危機,存貨積壓,訂單減少。
這也是創始人張玉祥最初決定採用工廠聯合體模式的根本原因,跟隨恆源祥,開始了品牌授權之路。
從2008年開始,南極人開始陸續關閉工廠。
2012年,南極人徹底放棄線下實體零售渠道。
2015年,「南極人」改名為「南極電商」。
在品牌授權生意上,南極人可以說開創了全品類授權的先河。經銷商只需要同工廠籤訂名義上的合同,就可以以工廠名義自主進貨,購買南極人商標再銷售。
以至於現在,無論是零食、甩脂機,還是玻璃杯、汽車坐墊,你都能見到南極人的正品吊牌。
為什麼南極人吊牌這麼好賣?
據一家自營企業的老闆介紹:他們生產的牛仔褲,在自家天貓旗艦店的售價是兩件79元,但是掛上南極人的吊牌後,在南極人的專賣店賣可以賣到兩件129元。
這是8元的商標費就可以實現的豐厚利潤……
既然將商標授權作為主要業務,就要保證品牌價值。
品牌的知名度賦予「南極人」商標極高的市場價值,也獲得了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國家免檢產品等多項榮譽。
除了首創保暖內衣產品概念,聘請劉德華、海清等作為代言,創始人在商標上也下足了功夫。
在2010年後,南極人的商標註冊量開始大幅增加:
可以看到,每年都有「南極人」「南極」等相關商標被大量申請。而每一次的新品牌布局,都有完備的商標註冊。
2012年,南極人申請南極人home商標,該品牌致力於打造不同緯度的居家生活品牌,為嚮往精緻生活的用戶提供溫馨的家居體驗。
2013年,註冊南極人+商標,該品牌以18—25歲年輕人群為目標客戶,力爭為全民帶來高性價比的時尚體驗。
通過以上商標布局,南極人形成「南極人」、「南極人home」、「南極人+」三大核心產品矩陣。不僅避免了品牌被侵權的風險,也不斷鞏固著品牌的市場競爭地位。
截至目前,南極人共申請了1557件商標,完成註冊1004件。
02 品牌授權狂賺百億,產品質量早亮紅燈
2012年—2018年,南極電商品牌授權生產商從70家暴增到了866家。
過去的一年裡,南極人的授權範圍還在進一步擴大。根據其2019年財報數據顯示,其最新合作供應商數量為1113家,合作經銷商為4513家,授權店鋪為 5800家,
從歷年財報中,我們看到了品牌授權模式帶給南極人的超高利潤回報:
2016年,營收5.2億,品牌授權相關收入4.6億,佔比88.5%;
2017年,營收9.9億,品牌授權相關收入6.3億,佔比63.6%;
2018年,營收33.5億,品牌授權相關收入9.3億,佔比27.8%;
2019年,營收39.1億,品牌授權相關收入13億,佔比33.2%。
從2016年到2019年,南極人的營收翻了8倍,品牌授權及相關服務的收入翻了3倍,2019年達到了13億元。其中,品牌授權的毛利率更是高達93%。
然而,據南方周末統計,2018年一年之內,南極人的蠶絲被、內衣、童裝、捲髮器、按摩棒等產品,總共登上國家質監部門及地方消費者協會的不合格產品黑名單14次,平均每個月一次。
據報導,只要商家肯付授權費,世間萬物皆可「南極人」。它只保證吊牌是真的,其他的一概不管。
而授權的門檻並不算高。以天貓為例,恆源祥的合作工廠需要繳納100萬元保證金,南極人只需繳納10萬元。
加上授權對象的全品類,南極人真的很難對合作方的產品有所把控。
難以想像,一旦遭遇品牌信任危機, 南極人會迎來怎樣的結局。
錯不在商標授權模式,傳統的保暖內衣品牌的另外三家恆源祥、北極絨、俞兆林同樣採取授權模式,優衣庫、無印良品等品牌同樣不是自己生產商品。
只是,最佳的授權模式,絕不只是收取商標費、賣吊牌這麼簡單粗放,而是伴隨著與之相關的整套品牌理念和質量標準的輸出。
相比於對商標的重視,靠保暖設計引起國民關注的南極人在這個領域的多項專利已經失效:
也許,南極人也意識到了粗放的商標授權模式給品牌帶來的負面影響。
在2019年12月29日,南極人回復深交所問詢時透露:目標公司擬主要從事線下實體零售連鎖業務,主營業務為商業零售,主要以自有零售店鋪為載體,在店鋪中經營有調性、有顏值、高品質的商品,並在店鋪中出售咖啡、奶茶、點心等簡餐,提供一站式、有社交場景的線下零售店鋪。
目標公司將使用「南極優選」作為店鋪招牌,主要銷售服裝服飾及配件、3C數碼產品等產品,具體包括內衣、羽絨服、男裝、女裝、鞋品、配件、3C數碼等。
問題是,即便啟用「南極優選」,重新「原廠」出品,那些被「南極人」吊牌欺騙過的消費者會願意重新買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