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長篇小說《白鹿原》的作者、著名作家陳忠實因舌癌去世的消息,讓大家深感遺憾。
悼念的同時,陳忠實所患的病也引發了關注,對於舌癌,很多人還是「第一次聽說」。
「嘴巴裡其實有不少癌,舌癌在口腔惡性腫瘤中是最常見的,大約佔了20%~30%。」昨天,浙醫二院口腔頜面外科副主任醫師徐昕告訴錢報記者,去年他們接診口腔惡性腫瘤患者380多例,總體發病率不高,但其中舌癌是最多的,有80多例。
醫生提醒,舌癌的發生跟很多因素有關,異物摩擦、菸草酒精、病毒、辣熱燙食物等慢性不良刺激,都是危險因素。奪走陳忠實生命的罪魁禍首,很有可能就是他手中日日離不開的雪茄。
徐昕告訴錢報記者,舌癌大部分長在舌頭邊緣。
「這個位置,最容易受到摩擦,比如牙齒斷了沒及時處理,殘根、殘冠就會長時間摩擦舌頭或黏膜,黏膜增生、增厚,很容易導致癌變。」他發現,他的很多舌癌病人,都有多年沒處理的「爛牙齒」。
最近,他碰到一位病人,至少摩擦了10年,一開始只是一個小白點,最後卻不得不切掉了2/3的舌頭。
病人姓韓,67歲,紹興上虞人。
大約10年前,韓大伯發現自己的舌頭上有個小白點,不痛不癢,所以根本沒在意。後來白點慢慢變大,變成白斑,平時除了吃熱的東西有灼痛感之外,也沒其他什麼感覺,所以就一直沒看醫生。
直到大半個月前,舌頭上開始出血、疼痛,他才到當地醫院就診。醫生檢查韓大伯的舌頭,著實嚇了一跳:舌頭上好像長著一朵小菜花,大半個舌頭都被它侵佔了,中間像火山口,有嚴重潰瘍。
當地醫生建議他到上級醫院治療。在浙醫二院,徐昕檢查發現,韓大伯嘴裡有很多爛牙齒,小白點最初的位置附近,也有一枚爛牙。
除了異物磨損,牙周炎、牙齦炎、牙結石等不及時處理,也會形成長期刺激,同樣也是舌癌的一個危險因素。所以徐昕提醒大家,不要小看牙齒「小病」,有了牙結石、牙周炎、牙齦炎要治療;老年人,牙齒脫落、折斷,及時處理;有心腦血管疾病,在服用抗凝藥物的老人,處理之前先諮詢下心內科醫生。
在浙醫二院,韓大伯接受了綜合治療:外科手術切除了2/3的舌頭,做了頸部淋巴結清掃,同時醫生還從他手上移植了一部分組織,對舌頭做了修復。上周出院時,韓大伯已經能講話,也能吃東西了。
徐醫生說,韓大伯10年前發現的舌頭上的小白點,應該是腫瘤性的潰瘍,其實這已經是舌癌的早期表現了,但因為不痛不癢,所以一開始很多人都不當回事。
「腫瘤性的潰瘍,除非是受到感染,一般不會痛。」他告訴記者,舌癌表現的潰瘍和常見的潰瘍有很大的區別,臨床上常見的口腔潰瘍,叫阿氟它口腔潰瘍,一發生就伴有疼痛。
很多人都有體會:熬夜熬多了,就會長這種潰瘍,但過段時間就好了,跟感冒一樣是「自限性」的。而腫瘤性的潰瘍,自己不會好。看起來是個小白點,不痛,或者疼痛感不明顯。
徐醫生說,舌癌雖然是小癌種,但轉移率很高,很兇險。
「舌頭上血管和神經都很豐富,而且吃東西、講話,舌頭一直在運動,很容易造成癌細胞轉移。」他告訴記者,舌癌如果發現得早,經過綜合治療,現在5年生存率可以達到60%。但遺憾的是,很多病人,往往因為早期不重視日常的口腔健康,最後延誤了治療。
杭州市腫瘤醫院放療科毛燕嬌副主任醫師,是口腔方面的放療醫生。她告訴記者,舌癌多發於中老年人,跟其他癌症一樣,發病率也是男性高於女性。
「舌癌的發生也是多因素綜合的結果,先天的基因、人種,飲食習慣、口腔衛生、病毒等後天因素環境都有關係。」她介紹說,目前發現的跟舌癌發病相關的因素,除了殘根、殘冠、銳尖銳緣等刺激之外,還有菸草、酒精、病毒、口腔衛生狀況、飲食習慣等。
比如經常吃辛辣、滾燙的食物,會對黏膜產生刺激;因為宮頸癌而被大家熟知的HPV病毒(人乳頭瘤病毒),也跟舌癌有關,所以現在口腔醫生也越來越重視HPV病毒的檢查。
視頻與正文無關 僅供擴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