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世界陸橋,數萬年前黃種人沿著白令陸橋去到了美洲!

2020-12-05 有觀點大歷史

文章由有觀點大歷史原創,滄海桑田,時空變幻,觀史君將從今天開啟一個大系列——陸橋錄!本系列旨在盤點現存或曾經存在的陸橋及地峽(連接大陸的「自然橋梁」)。圖中陸橋名為「亞當橋」,全長48公裡,「亞當橋」原本是連接印度和斯裡蘭卡的陸地,現在斯裡蘭卡的大象等物種就是通過「亞當橋」過來的。在史料中,甚至15世紀南亞次大陸和斯裡蘭卡人還能通過該陸橋往來,但在後來的一次風暴中,「亞當橋」徹底被損毀。

圖中就是著名白令陸橋了,位於白令海。白令陸橋連接了俄羅斯西伯利亞東部和美國拉斯維加斯西部。在大約1.5萬年前,起源於非洲的人類就是通過白令陸橋到達的美洲大陸,並在這裡繁衍生息。而如今,因為地球氣候變化,白令陸橋無法再像萬年前一樣結成冰川,以至於消失了。所以呢,白令陸橋其實是冰川組成的,而並非從海中延伸出來的陸地。

圖中左上角是位於大洋洲的託雷斯陸橋,處在紐幾內亞島與澳洲大陸之間,水位最淺的地方僅5米。該陸橋的發現從側面證明了「大陸漂移說」可信度,即在數十億年前,地球存在一塊巨大的盤古大陸,幾乎是現在所有大陸的組合,在數十億年的時間裡,大陸慢慢發生了漂移,這亦造成不同大陸生物演化的差異,例如澳洲大陸上有著為數眾多的袋類動物,如「袋鼠」、「考拉」、「袋熊」等,而這些袋類動物在其他大陸早已滅絕多年。

圖中為著名的英國白色斷崖,在遙遙相望的法國海岸,也有相應的白色斷崖,這是加萊陸橋遺留的痕跡。在冰河時期,加萊陸橋連接英國和法國,但由於後來氣候逐漸變暖,加萊陸橋在受到海水衝擊和冰川長期侵蝕的雙重打擊下,逐漸崩潰。還有一個說法是洪水造成的,4.2萬年前和2.25萬年前的兩次巨大洪水將本就不牢固的加萊陸橋破開。

圖中為聯繫希臘南部和伯羅奔尼撒半島的科林斯地峽,寬6.5公裡,兩側都是高山。由於科林斯地峽由巨大的石灰巖斷層組成,所以就別考慮在這裡進行農業生產了。實際上,這裡土地貧瘠,只能生產少量的小麥和葡萄。而由於科林斯地峽的地理優勢能將海運距離大大縮短,在1881年,科林斯運河動工,並於十二年後竣工。從感官上,科林斯運河比其他運河都要壯觀,因為其猶如被利劍劈開般,兩側十分陡峭,大家有興趣可以找資料看看。

這就是著名的亞非陸橋了,地處中東與埃及之間,自古以來,這裡就是連接亞歐大陸和非洲大陸的通道,數十萬年前,咱們的祖先就是從這裡走出非洲,來到其他大陸的(備註:人類非洲起源論還有爭議)。亞非陸橋最窄的地方已經被開鑿出了蘇伊士運河,大大縮短了兩個大洲的交流貿易。好了,本期內容就到這裡,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先祖們走過白令陸橋多少次,才最終定居在美洲?
    在晚更新世時期(從12.6萬年前到1.17萬年前的冰河時期),西伯利亞的這塊地區與北美相連,大陸橋和毗連區域形成了一塊名為「白令陸橋」(Beringia)的區域。狩獵採集者似乎曾穿越[1–3]西伯利亞的廣袤土地,進入了白令陸橋,期間以猛獁象等巨型動物和其它動物為生。
  • 人類越過白令陸橋到美洲人民這是18000年前的樣子
    在上一個冰河時代,人們穿越連接亞洲和北美的古老陸橋。這片土地現在被淹沒在水下,但是新創建的數字地圖揭示了大約18000年前景觀的可能性。雖然現在沒有了,白令陸橋持續了千百年來,約3萬年前至16000年前,根據全球海平面的估計,說朱莉布裡格姆-Grette,地球科學麻薩諸塞大學的教授和系主任-Amherst。Brigham-Grette曾在邦德的海平面和地理位置上為他提供建議,他是眾多科學家中的一員,他們在製作地圖時向邦德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 美洲黑熊竟不是當地「土著」?它們離家出走是因這座白令陸橋
    也許大家並不知道,現在遍布北美大陸各地的美洲黑熊其實不是當地的「土著居民」。
  • 千萬年前,誰跨越白令陸橋從歐亞前往北美?誰又反向而行,從北美前往歐亞? | NSR論文
    美洲黑熊遍布北美大陸,它們體型碩大,形貌威武。但是你知道嗎?美洲黑熊的老家不在北美,而在茫茫太平洋對岸的歐亞大陸。
  • 印第安人的祖先 曾在白令海峽大陸橋上滯留上萬年
    美國佛羅裡達大學研究人員康妮·穆裡根(Connie Mulligan)說:「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可能就是白令海陸橋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以至於他們與亞洲人變得不同,並開始成為美洲土著人。」自從那以來,其他遺傳學發現也進一步支持停滯假說。伊利亞斯及其同事們甚至提出,人們可能在白令海陸橋上停留了長達上萬年時間。
  • 美洲黑熊竟是我們的老鄉?數千萬年前的一條「秘密通道」改變了兩塊大陸
    原來,數千萬年前,歐亞大陸和美洲大陸間雖然隔著白令海峽,但存在著一條秘密通道——白令陸橋搭起了兩大陸生物間的「交流橋梁」,它的形成和相關的氣候變化直接影響了兩大陸間動植物的分布格局。不同時期白令陸橋的地理格局白令陸橋位於白令海,伸延至極限時長達1600公裡,連接現今的美國阿拉斯加西岸和俄羅斯西伯利亞東岸,後因來自太平洋的西南風吹到阿拉斯加時已逐漸失去水分,導致白令陸橋降雪量降低
  • 誰第一個踏上了美洲大陸?
    ▲ 印第安人不過美洲大陸的原住民是什麼時候,通過何種途徑來到美洲的呢?這個個問題,曾被學術界爭論許久。位於北美洲阿拉斯加與東亞西伯利亞之間的白令海峽,被認為是人類在兩個大陸間遷徙的天然通道,它也被稱為—白令陸橋(英語:Beringia,俄語:Берингия)。
  • 「美洲豹王朝」的200萬年
    他們和人類的祖先一起走上了徵服世界的道路。作為食肉動物,他們遷徙擴散的速度大大超過早期人類,在出現在西亞的同時,美洲豹也出現在歐洲,比較著名的化石點來自義大利的Upper Valdarno和Olivola,而人類在30萬年後才正式進入歐洲大陸。
  • 研究揭示美洲人祖先或來自海上—新聞—科學網
    當時還是美國加州大學河畔分校研究生的Des Lauriers正在四處走動,尋找生活著當地的人在過去1500年中遺留下來的石制工具和貝殼碎片。 這時,Des Lauriers不小心踩碎了大皮斯莫蛤的殼,但他之前從未在這個距離下加州太平洋海岸100公裡遠的島嶼上見過這種動物。
  • 太平洋史:人類在環太平洋美洲地區的繁衍
    在威斯康星冰期內,科迪勒拉山系北部冰層覆蓋了山脈連綿的西部海岸,還有從華盛頓州的奧林匹克山脈一帶向東到落基山脈東端的弗蘭特山脈和向北到阿留申群島的西部內陸。然而,育空以北大部分地區、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極東地區沒有冰川,形成了被稱為「白令」的陸橋。沿落基山脈地溝的無冰通道將科迪勒拉冰層與巨大的覆蓋北美大部分北方大陸的勞倫太德冰層分開。
  • 美洲乳齒象滅絕前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中新網北京9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古生物學研究論文,對35頭美洲乳齒象的線粒體基因組分析顯示,為了應對更新世(250萬至1.17萬年前)的間冰期暖期,這種現已滅絕的物種曾不斷向北美洲遙遠的北緯遷徙。
  • 距今3萬年!
    研究人員首次到達墨西哥中北部沙漠山區的一個山洞時,他們希望了解數千年前的環境。但是,他們的意外發現導致長達十年的發掘,可能會改寫美洲的歷史。數萬年前,這個地區到處都是樹木繁茂的樹木,大約24,000年前,當全球冰川達到最大程度時(稱為最後一次冰川最大值,即LGM),洞穴周圍的景觀將布滿杜松,松樹,雲杉和冷杉,並布滿湖泊和溫泉。「看起來像俄勒岡州或卑詩省,」 Ardelean說。「您完全不會意識到這一點。」
  • 人類於無冰走廊形成前進入美洲 史前或存在"大陸橋"
    中國網新聞8月17日訊 據美國《科學》雜誌報導,美國人普遍認為美洲的第一批居民是於冰川時代末期沿著冰川消融之地行走,穿越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之間的土地南下到達美洲的,科學界最近也認可了這種觀點。然而,美國科學家發現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冰川消融後暴露出的乾燥土地(無冰走廊)在人類定居美洲很長時間後才變得可以通行。
  • 1300件文物展示「最早美洲人」神秘生活(圖)
    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只是西方視角  1300件文物展示「最早美洲人」神秘生活  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是狹義上對哥倫布和西方人而言,最早發現美洲大陸的原住民原來來自亞洲蒙古人種,而令17世紀美洲原住民驟減根源是歐洲移民帶來的疾病……一批「最早的美洲人」生活文物藏品11日來到廣東省博物館,這個《最早的美洲人——北美原住民藝術》免費展覽,再撩美洲原住民故事
  • 美洲乳齒象【Mammut americanum】
    它生存在370萬年前,並於公元前8000年滅絕。美洲乳齒象身材高大,身長5~6米,身高2.5~3米,上頜有一對很長且彎曲的象牙,但仍不及猛獁那樣發達。頭部碩大但非常低平。背部也不像猛獁那樣高聳。身材更矮胖,骨骼更粗壯。
  • 美洲乳齒象曾在間冰期向北移動 | 《自然-通訊》論文
    對35頭美洲乳齒象的線粒體基因組分析顯示,為了應對更新世(250萬至1.17萬年前)的間冰期暖期,這種現已滅絕的物種曾不斷向北美洲遙遠的北緯遷徙。美洲乳齒象(Mammut americanum)曾居住在北美洲多樹而潮溼的地帶,從中美洲亞熱帶到阿拉斯加洲和育空的北極緯度地區都發現過它們的殘骸。在過去80萬年裡的冰期和間冰期循環讓北美洲約50%的宜居土地上的冰蓋發生了周期性擴張。不過,乳齒象對這些變動的響應一直有待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