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科學家創造新材料:根據溫度變形,肌肉、肋骨都可製作

2020-12-06 大數據文摘

大數據文摘出品

來源:arstechnica

編譯:奧vi丫

很少有時間寫出我們所經歷的每一個很酷的科學故事。

今年我們將再次舉辦特別的聖誕節十二天系列文章,從12月25日至1月5日每天都重點介紹一個被大家忽視的科學故事。下面進入美好的十二天中最後一個主題:隨環境溫度變化而改變形狀的網格。

3D列印中的下一個大問題可能就是所謂的「4D材料」,這種材料沿用與3D相同的製造技術,但被設計為隨著時間根據環境(如溼度和溫度)的變化而變形,它們有時也被稱為主動摺紙或變形系統。

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成功地創建了可以變形為包括人臉在內的複雜結構的平面結構,這些複雜結構比以前已經實現的複雜得多。他們於去年秋天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結果。

論文連結: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6/42/20856

先前的研究人員已經成功地提出了將此類材料簡單變形的方法。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師、PNAS論文的合著者威姆·范·裡斯(Wim van Rees)設計了一種理論方法,該方法可以將薄的平板變成更複雜的形狀,例如球體、拱形或人臉。

他說:「我的目標是從我們都希望實現的複雜的3D形狀開始,比如人臉。然後提出問題:『我們如何通過編程一個材料來實現目標呢?'這是一個逆設計問題。」

但是他最初的模擬針對一種理想化的材料展開,這種材料可以擴展或收縮的程度沒有界限,而大多數現實世界中的材料都具有局限性。這就是19世紀數學家卡爾·弗裡德裡希·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s)首次描述的「雙曲率」問題。

高斯在1828年提出了他的「Therema Egregium」(「絕妙定理」的拉丁文),認為只要測量表面的角度和距離就可以確定表面的曲率。這意味著表面曲率在彎曲時不會改變,例如,通過摺疊一片美味的比薩以便以最小的混亂度來食用它,混亂度減小由於摺疊使該薄片在垂直於摺疊的方向上更加堅硬。這也是瓦楞紙箱和品客(Pringle)品牌薯片的強度背後的秘密,以及科學家能夠弄清楚宇宙是平面的原因。

但是有一個警告是:表面無法拉伸、收縮或撕裂,這使你在嘗試將平面變形為具有不同高斯曲率的複雜形狀時遇到問題。範·裡斯將他面臨的挑戰比作試圖包裝足球。紙的高斯曲率為零,而球具有雙曲率。因此,為了包裹足球,你必須將紙的側面和底部折皺,也就是說紙張必須在所有合適的位置拉伸或收縮。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範·裡斯和他的同事決定使用網格狀的格柵結構,而不是在初始模擬中建模使用的連續的薄片。他們用橡膠材料製成格柵,這種材料隨著溫度升高會膨脹。格柵中的間隙使材料更容易適應表面積變化特別大的情況。麻省理工學院的團隊使用高斯圖像創建了一個虛擬地圖,該地圖顯示了將平面重新配置為人臉需要彎曲的程度。然後,他們設計了一種算法,將其轉換為能在格柵中體現出來的正確的肋骨形態。

他們設計了肋骨,使其在整個網片上以不同的速率生長,每個肋骨都能彎曲得足以呈現鼻子或眼眶的形狀。印刷後的格柵在熱烘箱中固化,然後在鹽水浴中冷卻至室溫。瞧!它變成了人臉。該小組還製作了一個共振頻率隨著變形而變化的格柵,它包含轉變成有源天線的導電液態金屬。

這些可變化形狀的材料有一天可能被用來製造僅靠改變溫度(或其他環境條件)就能自行展開和膨脹的帳篷。其他潛在用途包括可變形望遠鏡鏡片、支架、用於人造組織的支架和軟機器人等。

範·裡斯說:「我希望看到這種現象,比如,當我把機器人水母放入水中後,它會改變形狀來遊泳。如果你可以將其用作執行器,例如人造肌肉,那麼執行器可以是任意形狀、也可以轉換為其他任意形狀。然後,你將進入軟機器人領域一個全新的設計空間。」

相關報導:

https://arstechnica.com/science/2020/01/just-change-the-temperature-to-make-this-material-transform-into-a-human-face/

相關焦點

  • ...MIT「人造肌肉」可提起自重650倍物體,伸縮10000次,原理卻很簡單
    導讀最近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了一款人造肌肉纖維,可以提起自身重量650倍的重物,這種纖維可隨著溫度的改變而伸縮,且相應快速,或將適用於機器人、假肢、生物醫學設備等。作者:風雨撫蕖編輯:Monday在仿生這條道路上,機器人學家似乎一直都在保持著自己的節奏,按部就班的進行著相關的研究。最近,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團隊的一項關於人造肌肉纖維的研究刊登在了Science的封面上。
  • Science封面:MIT「人造肌肉」可提起自重650倍物體,伸縮10000次,原理卻很簡單!
    最近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了一款人造肌肉纖維,可以提起自身重量650倍的重物,這種纖維可隨著溫度的改變而伸縮,且相應快速,或將適用於機器人、假肢
  • 科學家利用遺傳技術創造轉基因「肌肉豬」
    原標題:科學家利用遺傳技術創造「肌肉豬」   《自然》新聞報導稱,通過對一個單基因的編輯,研究者們讓一些豬相比同類擁有更多的肌肉質量。未公開的結果顯示,科學家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引發豬胎細胞中肌生成抑制蛋白基因產生突變,從而使肌肉細胞大量產生。雖然選擇性繁殖也可以有相同的效果,並且已經在牛和羊等動物身上實現,但這一過程要花費十數年。研究人員表示,新方法非常快,它也不像傳統的基因改造那樣因將一個物種的基因移植到另一個物種身上而飽受爭議,它僅僅涉及單一物種上的單基因變更。
  • 中國發現新鐵基超導新材料 超導轉變溫度高達40K
    本報北京12月21日電(趙永新、楊保國)我國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鐵基超導材料鋰鐵氫氧鐵硒化合物,其超導轉變溫度高達40K(零下233.15攝氏度)以上,在確定該新材料的晶體結構後,科學家發現其超導電性和反鐵磁共存。
  • 科學家首次創造出會變形的「液體磁鐵」
    有史以來第一次,科學家創造出一種能夠保持磁場的金屬液體,他們完全是不小心地做到了這一點,有可能使「魔鬼終結者2」的變形液體機器人成為現實。研究負責人Thomas Russell表示,液滴可以從球形變成圓柱形或變成一個薄餅都可以,「如果我們想要的話,我們甚至可以讓它看起來像海膽一樣。」研究員計劃開展新的研究,以找出液如何可以保持磁場的原因,一旦他們找出答案,他們就會開始研究如何使用這些新的液體磁鐵。
  • MIT成功研製人造肌肉纖維,仿生機器人已在地平線
    很多年裡,研究人員一直在嘗試創造出一種耐用、低成本的人造合成肌肉,但始終沒有成功。至今製造出的樣品要麼太昂貴,無法量產(比如碳納米管);要麼太脆弱,能耗又太高(說的就是你,形狀記憶合金),以至於沒有多大實用價值。
  • 日本科學家將人龜結合,原來烏龜的殼不是皮膚,而是它的肋骨
    這不僅能夠在危險時為它們提供藏身之處,還是重要的盔甲,加上有些品種的烏龜龜殼還會定期脫落,所以人們都把其當做烏龜背部堅硬的皮膚。實際上,根據生物學家的研究,龜殼的真面目是烏龜的肋骨。這種與眾不同的生理結構是漫長進化過程取得的成果,並且長期以來也是古生物學家研究的重點。
  • 夏娃不是用亞當肋骨造的,而是……
    《聖經:創世記》裡記載,上帝用亞當的肋骨創造了夏娃。但美國一位學者卻發表驚世理論說:上帝用來創造夏娃的,並非肋骨,而是亞當的「陰莖骨」。
  • 塑料的熱變形溫度知多少?
    關注後,每日獲取新鮮資訊,回複數字「1」即可有最新的塑料、彈性體行業求購信息,訂單等著您,最新招聘信息 熱變形溫度(Heat Deflection Temperature)將樣條固定在熱變形儀的支架上,施加規定的荷重,浸入矽油中,以一定的加溫速度加熱矽油,樣條將產生變形。
  • 這條膠帶成精了:仿「尺蠖」軟體機器人,新型智能材料模仿肌肉收縮
    近年機器人的研究熱點之一便是科學家們拋棄了傳統的電機製造的機器人,開始嘗試開發智能材料,來模仿生物肌肉收縮。多倫多大學 「材料科學工程部」 的Hani Naguib教授及其小組提出了一種新型的智能材料並製造了一隻軟體機器人「尺蠖」(讀音huo)。這個機器人的外表平平無奇,看起來如同一片黑色的膠帶,有著四隻銅腳。
  • 對光線、溫度及溼度敏感的「可變形」塑料
    試想,如果傳統靜態塑料變得更智能,能夠響應環境變化(溼度、溫度或光線),就可以催生一系列實際應用:讓產品保質期更長的智能包裝、由環境驅動的塑料機器人,以及能夠適應環境變化的智能織物。Verpaalen研究了溫度和溼度變化對尼龍形狀的影響。他指出,材料彎曲只會在溼度升高時發生——這說明材料形變是可編程的。為了將這種簡單的彎曲轉化為更複雜的形狀變化,Verpaalen引入了一種具有螺旋樓梯結構的特殊塗層。通過改變塗層的厚度,材料可由簡單彎曲轉化為螺旋狀形變。
  • 10個科學家創造出來的新物種
    目前為止,這個研究室已經使用一千多隻,味道鮮美,可安全食用。但儘管無毛雞的肉質脂肪較少,蛋白質含量高,符合現代人的飲食需求,但是他們還是有缺點的。他們缺乏羽毛保溫,冬天時難以抵禦寒流,而且溫度低於20度,就要保溫,增加飼養成本。夏天時雖然涼快,卻被蚊子叮得滿身皰。因此它們只在在炎熱的地區生長,所以除了飼養無毛雞的中東地區之外,其他地方的消費者應該還沒這個口福,吃到無毛雞。
  • 科學家創造出迄今溫度最高密度最大核材料
    北京時間12月7日消息,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HC)項目科學家通過使鉛原子核迎頭對撞,成功在實驗室中創造出迄今溫度最高
  • 我國科學家在水凝膠可編程化智能變形領域取得進展
    近年來科研人員利用光掩模板、圖案化等一系列方法實現了水凝膠多維度的複雜變形,但是由於水凝膠的各向異性結構在製備時即被賦予,導致水凝膠驅動器的變形行為(變形程度)無法根據需要進行再次調整。傳統的雙層水凝膠由於其各向異性結構僅分布在垂直於凝膠的方向上,因而在外界刺激作用下只能產生簡單的彎曲變形。研究人員結合水凝膠的形狀記憶與驅動功能,通過Alg-PAAm水凝膠的形狀記憶過程賦予了水凝膠多種可擦除的臨時各向異性,而後通過PNIPAm水凝膠的溫度響應驅動過程實現了可編程的多維度複雜形變。
  • 科學家開發能承重、能導電還會變形的「機器人布料」
    科學家開發能承重、能導電還會變形的「機器人布料」  Winnie Lee • 2020-09-30 16:39:48 來源:前瞻網
  • 【技術前沿】人造肌肉新材料,比天然肌肉強200倍
    小而強大——這是形容一種由一個國際性研究團隊創造的人造肌肉:較之相同粗細的天然肌肉纖維,人造纖維要強壯200倍。
  • 生活科學實驗—解剖豬肋骨
    用郭教授的話說,取肋軟骨屬整形外科醫生的入門級操作,它能考驗一個醫生的解剖理論知識,耐心、細心程度,這些都是好的整形外科醫生必備的條件。所以,我認為,取不好肋軟骨的整形醫生都不配吃排骨!!首先切開肌肉層(我剌呀剌呀剌,還好沒有豬皮),可以看到一層白色的膜,在膜的下方就是肋骨了(因為排骨上的軟骨都不見了,所以只能在豬肋骨上實驗)。這個膜的醫學名字叫做骨膜
  • 可重編程的變形電磁軟機器人超材料
    可重編程的變形電磁軟機器人超材料變形磁性軟機器人在微創醫學,可穿戴設備和軟機器人器人中具有多種應用。然而,大多數磁性編程方法固有地與製造過程耦合,因此它們阻止了機器的可重新編程性。在《Science Advances,》的新報告中,Yunus Alapan和德國,土耳其,瑞士和美國的多學科研究團隊描述了一種高通量的磁性編程策略。
  • 創業最前線:可穿戴皮膚幫助肌肉萎縮患者
    MIT的一個研究團隊現在已經設計了一種可拉伸的,類似皮膚的裝備,該裝備可以連接到ALS患者的面部(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的人控制肌肉的能力逐漸下降,他們經常失去說話的能力),並且可以測量抽搐或微笑等之類的小動作。
  • 背部肌肉手法治療Ⅱ
    進行每次揉撫手法時,另一隻手輕輕按壓胸廓,使豎脊肌變松馳,這樣可以讓手法更容易滲透進深層組織,同時也可鬆動肋骨及肋椎關節。在T12到C7之間進行手法操作,每次1英寸(約2.54釐米)。可以重複數次以達到松解肌肉和結締組織間的粘連並鬆動脊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