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健康教育】今日入伏,「最兇險」的40天來了,養好三伏,避病...

2021-01-08 澎湃新聞

今日正式進入三伏天

三伏天,一年中最熱的魔鬼時間今天正式拉開序幕。

為什麼說三伏天最熱?

我們看看今年的三伏時間:

初伏:7月16日-7月25日

中伏:7月26日-8月04日

末伏:8月05日-8月14日

入伏後,地表溼度變大,每天吸收的熱量多,散發的熱量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所以一天比一天熱。進入三伏,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峰,天氣就最熱。

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氣溼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幹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

七、八月份副熱帶高壓加強,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壓內部的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少雲,有利於陽光照射,地面輻射增溫,天氣就更熱。

三伏天最怕6件事

一、頸椎最怕吹

天氣熱自然很多家庭都長時間開著空調,頸椎對著空調吹,周圍的軟組織會產生病變,形成肌肉和皮下組織的慢性炎症,造成頸部持續痙攣、後背酸痛等後果。建議室內空調溫度不要低於25℃,肩背部不要直對著空調,如果溫度不能自行調節,可以在肩上搭個披肩,晚上洗個熱水澡。

二、喝水最怕快

由於氣溫高,身體缺水速度也會加快,很多人習慣大口大口地喝水。如果喝水太快,水分會快速進入血液,在腸內被吸收,使血液變稀、血量增加,心臟不好,尤其是患有冠心病的人就會出現胸悶、氣短等症狀,嚴重的可能導致心肌梗死。

因此,夏天喝水不能喝太快,要少量多次。每次只喝100~150毫升,身體吸收得更好,也不能貪涼,10℃以上的溫水對身體最好。

三、眼睛最怕曬

在烈日下,眼睛是最脆弱的器官。專家提醒,眼睛喜涼怕熱,不注意防曬,很容易提前老化,並引發各類眼疾。如果要在上午10點到下午4點外出,最好戴上太陽鏡、帽子或打遮陽傘,太陽鏡顏色以茶色、淡綠色防紫外線效果最佳;可以多吃點養眼的食物,比如桂圓、山藥、胡蘿蔔、紅棗等;夏天細菌繁殖快,儘量少用手揉眼睛;流水洗臉,可減少眼睛疾病。

四、晨練最怕早

夏天天亮得早,不少人早早到公園去晨練。清晨,植物經過一夜的新陳代謝,吸收氧氣,呼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使樹木花草多的地方二氧化碳的濃度增高。研究表明,夏季空氣汙染物在早晨6點前,燒煤和汽車尾氣排放等產生的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等各種有害物質在空氣中聚集較多,正是汙染的高峰期,呼吸了這些汙濁的空氣對人體會產生有害的影響。另外,日出之前,因為沒有光合作用,綠色植物附近非但沒有過多新鮮氧氣,相反積存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對健康不利。因此,夏季晨練時間不宜早於6點。

五、家裡最怕灰

夏天悶熱、溼度大,使得灰塵更容易附著在空氣裡,進入人的皮膚和體內。由於肉眼很難發現,人們常常疏於清理,它們長期漂浮在空氣中,並大量附在物品表面,成為空氣中塵蟎及黴菌孢子的棲身地。這些髒東西會趁機進入呼吸系統,進而引發哮喘、鼻炎等多種疾病。建議夏天應增加清潔的次數,兩三天打掃一次。

六、腸胃最怕涼

夏天冰淇淋、冷飲、冰凍水果,吃起來那叫個爽!但夏季也是腸道疾病的高發期,專家建議,這個季節少吃太涼的東西,尤其早晨起床時和晚上臨睡前。為了及時給「腸胃」保暖,吃涼拌食物時,不妨加點姜或芥末,可以暖胃、殺菌。

三伏天養生攻略

俗話說「冬養三九,夏養三伏」,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暑溼之毒最兇,但也是養生避病的好時機,為您整理了養生十大關鍵點,做好了,一整年都少生病。

出汗不忘補鉀

三伏基本是和高溫、汗流浹背劃等號的,熱浪滾滾,中央電視臺的主持人都不淡定了,在播報天氣新聞時說:「熱不僅僅是今天的事兒,明天後天大後天都是熱情似火的豔陽天,原本想空調WiFi西瓜,卻熱得差不多能出鍋撒把蔥花。」這話還真的不誇張,以新疆吐魯番為例,最高氣溫達48℃,地表氣溫達到88℃,成了名副其實「火焰山」。

北京衛視節目上講了這麼一件事,北京的張阿姨在跳廣場舞時汗流浹背,最後因為心臟衰竭導致死亡。這一切的罪魁禍首都是因為過量流汗,造成缺鉀。而決定生命的是在人體血清中的一克鉀,缺少這一克的鉀就有可能導致我們失去寶貴的生命。

穀類是鉀來源的主要食物。大米裡有鉀元素,比大米含量更多的是一些粗雜糧,比如小米、蕎麥含鉀量都很高。運動後,可以喝一碗米湯,補鉀效果超好。

三伏飲食要注意,多吃各類豆類、豆腐皮、蓮子、花生米、蘑菇等含鉀量高的食物,其中南瓜和土豆是高鉀低鈉食物的首選。

喝水不忘常溫慢飲

夏季三伏天,是自然界和人體陽氣最旺的時候,也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中醫養生的一個原則就是順應自然,夏季該熱就熱。在機體陽氣最旺時,如果用冷飲等寒涼之物加以抵抗,勢必會耗傷人體陽氣,損害機體的脾胃功能。

如果怕熱,可以喝常溫的涼白開,樸素而養身。如果你能堅持一個三伏天不碰冰飲、雪糕,即使不專門去「冬病夏治」,體內的頑固寒氣也能自己好大半,當然熱性體質可以適量吃冷飲,寒性體質還是不碰為好。

喝一杯熱茶其實是解暑的法寶。因為伏天人體流失的不僅是水分,很多電解質也會流失掉,綠茶不僅有清熱去火的功效,其中所含的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還可以對人體流失的電解質進行迅速補充,進而維持體液的動態平衡。

由於氣溫高,身體缺水速度也會加快,很多人習慣大口大口地喝水。如果喝水太快,水分會快速進入血液,在腸內被吸收,使血液變稀、血量增加,心臟不好,尤其是患有冠心病的人就會出現胸悶、氣短等症狀,嚴重的可能導致心肌梗死。

因此,夏天喝水不能喝太快,要少量多次。每次只喝100至150毫升,身體吸收得更好,也不能貪涼,10度以上的溫水對身體最好。

吃瓜不忘吃參

炎炎夏日不僅帶給我們身體上的不適,還容易導致越來越多的人火氣上升,表現出情緒煩躁、焦慮、易激動、失眠等,這些症狀在醫學上稱為「夏季情感障礙」。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西瓜、冬瓜和苦瓜、絲瓜等瓜類是常見的當季果蔬,能清熱解暑、養陰利溼。

除了吃瓜,還可以適當吃參,夏天最好的補氣藥是西洋參,這是參中唯一一個不上火、不傷陰的參。即便有陰虛、口乾口渴的問題,西洋參也照樣適用。因為它是氣陰雙補的,特別是汗出過多,人覺得很疲憊、心慌的時候,適合用西洋參泡茶飲,對苦夏者很有利。如果一動就渾身是汗,可以泡黃芪大棗茶喝,既補氣又補血。

做菜不忘放幾片姜

民間有「冬吃蘿蔔夏吃薑」的說法,看重的是姜的溫陽作用,這與冬病夏治原理有點類似,即在人體陽氣盛的時候,藉助於姜把陽氣進一步激發出來,還能保護身體別被寒涼食物傷害太過。

具體用法:早晨起床後,可把姜切薄片,用生抽、醋等調料根據個人口味略泡一會,做成小鹹菜,配早餐吃。把姜切成末,配紅糖,衝成紅糖姜水喝也不錯,尤其是如果吹空調受涼感冒初期,喝一杯能驅除寒氣,利於康復。

炒菜的時候,別忘了切幾片姜放裡面,因為應季蔬果多為寒性,放點姜能平衡寒性。

吹風不忘護頸腰膝

因為夏天貪涼引發腎病腎衰的病例實在太多了,從外面一身汗回來或者在運動後,對著風扇或空調吹,溼氣會藉機順著張開的汗毛孔進入人體,損傷陽氣。

夏天吹風,尤其不要對著肩頸和腰部、膝蓋吹,這些部位都特別容易被寒溼等外邪侵襲,所以常待在空調房的人,應把膝關節作為重點保護對象,如果褲子不過膝,最好蓋點東西。穿衣服,要過肘過肩,女性不露腰,男性不露頸椎。

使用電風扇時,以30分鐘到1小時,距離以2米左右為宜。吹空調以26℃~28℃為宜,不要在大汗淋漓時立即進入溫度很低的空調房,有汗時要進入空調房先換掉溼衣、擦乾汗水。

久坐不忘動一動

夏天稍微動一下就出汗,大多數人都坐著吹空調、吹風扇,看電視,可能一兩個小時都不挪窩。殊不知久坐不動血液循環減緩,日久則會使心臟機能衰退,引起心肌萎縮,而且內臟脂肪都是坐出來的。

坐著玩手機,不妨隔40分鐘就起來走動一下,拍打一下腹部、臀部、腿部等部位,通過外力作用促進皮膚、皮下血管的舒張,可以疏通經絡。拍打完還可以抬起兩腳腳跟踮腳,促進下肢血液回流,鍛鍊身體的平衡能力。

鍛鍊不忘把握度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是不少中老年人運動的口頭語,尤其是在伏天,大道上、公園裡隨處可以看見暴走到大汗淋漓的中老年人。

鍛鍊是好事,但一定要注意把握度,夏季運動比較適宜選擇早晨或傍晚,地點選擇在有遮陽的地方。運動持續時間不宜過長,以30分鐘到1小時為宜,夏季要適當出汗,但並非要運動到大汗淋漓才好。最好採用有氧勻速運動,比如快走或者遊泳。

相較而言,遊泳是比較好的鍛鍊方式,水的散熱能力比空氣高15倍,遊泳時人體能夠保持體溫恆定,不易中暑。

家中不忘勤打掃

三伏天悶熱、溼度大,灰塵更容易附著在空氣裡,進入人的皮膚和體內。由於肉眼很難發現,人們常常疏於清理,它們長期飄浮在空氣中,並大量附在物品表面,成為空氣中塵蟎及黴菌孢子的棲身地。這些髒東西會趁機進入呼吸系統,進而引發哮喘、鼻炎等多種疾病。

建議三伏天增加清潔的次數,兩三天打掃一次。

洗澡切勿冷水浴

三伏天,好多人貪涼喜冷,有洗涼水澡的習慣,其實這樣洗浴並不可取。熱天冷水洗浴、涼水洗頭很容易導致「寒邪」入體,產生肌肉血管收縮、神經緊張、血壓升高、心悸氣短胸悶等症狀。

如果是高血壓、冠心病、心肌缺血等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進行冷水浴,更極易誘發腦出血、腦梗塞、心絞痛、心肌梗死等危急重症。

夏天無論如何炎熱,熱水澡遠比冷水浴降溫效果好,如果是運動過後,一定要等汗歇了再洗澡。雖然洗熱水澡當時感覺可能更熱,但稍微休息一下,就會感覺到涼意和舒適,有一種神清氣爽的感覺。

三伏天冬病夏治好時機

冬病夏調,源於《黃帝內經》提出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三伏天是夏季最熱的時候,根據《內經》所述,人與自然界是統一的,人體的陽氣和自然界的陽氣相符,生於春,旺於夏,收於秋,而藏於冬。

夏季是人體陽氣最旺盛之時,尤其是「三伏天」,此時人體經脈氣血運行充盈,毛孔張開,有利於藥物吸收。此時調理某些寒性疾病,可以最大限度的以熱治寒、鼓舞陽氣,驅散體內寒氣,調整陰陽,從而達到減少冬季發病頻率的效果。

哪些病適合冬病夏治?

呼吸疾病:感冒、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

胃腸疾病:慢性胃炎胃潰瘍引起的胃脹、胃酸、胃痛等,胃腸功能紊亂,慢性腹瀉等;

婦科疾病:宮寒、月經不調、痛經、產後頭痛、產後風等寒症;

兒科疾病:遺尿、厭食等(虛寒性);

疼痛疾病:風溼性關節炎、骨關節炎、頸腰椎病、軟組織勞損等;

其他疾病:畏寒肢冷等。

適合一切陽氣虛衰的人群,比如伴有手足發涼、少腹冷痛、畏寒喜暖等一切陽氣虛衰、寒邪侵襲之證,還可以用於養生保健。

如何冬病夏治?

適當流汗

老人們常說,「伏天汗不流,病來急白頭」,意思就是人應該順應自然,夏天體驗炎熱的感覺,讓身體多出出汗。

夏天出汗少,感冒、關節炎、失眠就會找上您,高血壓等慢性病的發病率也是成倍上升。所以,夏天不要長時間待在封閉的空調房中,早晚可以適當運動,健步走就是不錯的選擇。

晚上回家後再打開空調(27度左右),房間門打開互相通風,保持各房間溫差平衡,營造涼爽的環境更有利於入睡。不過要注意的是,夏天也不宜大量的出汗。因為運動過程中,體溫升高,排汗量增加,如果不及時補水很容易造成運動脫水。

熱水泡腳泡澡

冷水洗浴是很多青年、中年男性最喜歡的消暑方式,但夏季天氣炎熱,出汗之後,全身毛孔處於一種打開的狀態。

這時如果衝冷水澡,寒氣就會侵襲人體,導致風寒溼邪。容易手足發冷、小腿抽筋、雙目視物不清,甚至發燒。即使是洗完熱水澡,也不能馬上吹空調、風扇,特別是免疫力不高的小孩子更要注意。

夏季可以多用熱水泡腳、泡澡,不僅能預防腳部疾病、祛除暑溼,還能提高睡眠質量,對心血管也有一定好處。

水溫以40℃-45℃,溫暖舒適為宜。水溫太高,不僅對心腦血管病患者不利,且容易破壞足部皮膚表面的皮脂膜,讓角質層乾燥甚至皸裂。

曬太陽

曬太陽在中醫裡被稱為「天灸」,也就是老天給我做艾灸。我們都知道艾灸是大補陽氣的方法,但做艾灸需要辯證。而「天灸」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它屬於中醫裡的「溫補之法」,沒有任何副作用,適合所有人。

夏天可在早上8點前和下午5點後曬曬太陽,讓陽光溫煦頭頂中心的百會穴,可起到通暢全身經脈、養腦補陽的作用。傍晚則可以背對陽光曬後背,最好是邊曬邊拍打按摩,有助調理五臟氣血。注意曬太陽的時候身邊帶個水杯,及時補充水分。

不露腹

夏天少吹空調,多運動,不穿露臍裝、露背裝,注意腰、腹、腿足及後背的保暖。

穿平常的夏裝即可,切不可追求標新立異穿露臍裝。

01

三伏天「灸療」,冬病夏調的好時機

三伏天「灸療」是我國傳統醫學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療法,它是依據中醫學「天人相應」、「冬病夏治」、「春夏養陽」等理論,利用全年中陽氣最盛的三伏天,人們體內陽氣最盛的時機,應用具有溫經散寒補虛助陽的艾灸,通過對經絡腧穴的溫熱刺激,通過灸療令陽氣滲入穴位經絡,通過經絡的氣血直達病處,標本兼治。

艾灸有溫經通絡、昇陽舉陷、行氣活血、祛寒逐溼等作用,在「三伏天」施灸就能增加機體的免疫功能,針對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慢性扁桃體炎、反覆感冒、慢性胃炎、慢性結腸炎、風溼與類風溼性關節炎、肩周炎、頸椎病、腰腿痛、凍瘡、手足發涼、和女子宮寒、以及脾胃虛寒類疾病有顯著的療效。

02

艾灸——女性健康的大救星

艾灸補陽,通治婦科病,像痛經、月經不調、宮寒、乳腺增生、婦科炎症、卵巢早衰、月經量少之類的婦科疾病,以及各種女性常見的皮膚問題,都可以通過艾灸來解決!

「氣見熱則行,見寒則凝,氣溫則血行」,艾灸為溫熱刺激,使熱力深達肌層,溫通經絡,行氣活血化瘀。溫經散寒後,可以改善虛寒體質,使膚色紅潤後襯出皮膚的白皙,自然而然達到排毒養顏的效果!

03

補足氣血的特效穴

那麼,女性氣血不足如何調理呢?艾灸以下穴位,調理以上女性常見婦科和皮膚問題。

一、關元

關元穴是任脈之穴,也是小腸的募穴。此穴是人體元陰和元陽的交匯處,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古有「針必取三裡,灸必加關元」之說。

艾灸關元穴,有培腎固本、調氣回陽的作用,可提高脾胃生化氣血的功能;促進腸道蠕動,增強其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對月經不調、痛經、白帶異常等婦科疾病效果顯著。

二、氣海

氣海穴是任脈之穴,是補氣要穴。前人有「氣海一穴暖全身」的說法,是說氣海穴具有溫陽益氣、化溼理氣的作用。

經常艾灸或按摩氣海穴,能使百體皆溫、臟腑皆潤,促進腸胃蠕動、氣血順暢,強化肝臟及消化道功能。

三、血海

血海穴屬足太陰脾經之穴。此穴是人體脾血的歸聚之處,具有祛瘀血和生新血的功能,屬女子生血之海,能調血、理血、引血。血海擅調婦科血病,是治療婦科血證及同血分有關的皮膚病的要穴。

四、三陰交

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之穴,是肝、脾、腎三條陰經交匯的穴位,脾統血、肝藏血、腎生血。因此,常對三陰交穴施灸有調和氣血、補腎養肝的功用,同時可起到補血、活血,保持血壓穩定的作用。

五、隱白穴

隱白穴屬足太陰脾經之穴,「太陰根於隱白,名曰陰中之陰」。隱白穴有統血、止血的作用。艾灸此穴可刺激脾經,促進氣血源源不斷的生化,是女性補血的大穴。

艾灸方法

艾條懸灸:對於剛開始艾灸的朋友來說,應該是循序漸進地增加單次艾灸時間,一般腰腹部的時間大約在30—40分鐘,肢體艾灸大約在15—20分鐘,適應後逐漸延長艾灸時間,自感舒適為宜。

END

原標題:《頭條||【健康教育】今日入伏,「最兇險」的40天來了,養好三伏,避病一整年!》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今日幾點入伏?三伏天2020時間表 三伏天有哪些習俗 養生食物推薦
    ①40天加長版三伏天今日開啟,「入伏」後,全國多地進入「桑拿模式」和「蒸烤模式」;②「三伏」是頭伏、中伏和末伏的總稱,這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③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多吃新鮮果蔬;④外出活動要帶好防暑裝備,及時補充水分。今起,開啟防暑裝備最高級!
  • 「入伏」第一天,你知道「三伏」從哪天開始,到哪天結束嗎?
    今天是農曆六月初五、「入伏」(指「進入三伏天」)第一天,雖然北京還下著雨,但這意味著一年裡最炎熱的時期已經到來。而且,今年的「三伏天」(初伏、中伏、末伏)一直到8月25日才結束,長達40天,是加長版「三伏天」。
  • 今日入伏最熱的時候來了 明日或現35℃高溫天氣
    入伏就意味著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來了,大家注意防暑。  今天是入伏的第一天,一年之中有三伏,分為初伏、中伏、末伏,三伏天出現在小暑和立秋節氣之中,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三伏天大約有三四十天,今年是30天。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最熱的時間段在中伏。陝西每年的7月下旬至8月上旬受副熱高壓的影響,往往會出現高溫少雨乾旱天氣,簡稱為「七下八上」。
  • 入伏是哪一天 入伏是如何算的?2018三伏天時間表
    對於這個具體的時間,小編也不是很清楚,只是大致記得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炎熱的時候,很多地方都會經常出現高溫天氣。以下是小編整理的2018三伏天時間表,以及相關入伏小知識,有興趣的小夥伴不妨了解下這些小知識吧。入伏是什麼意思?入伏,意指進入三伏天。 「夏至三庚數頭伏」,這是確立初伏的依據。
  • 【「夏至三庚數頭伏」2018年7月17日才「入伏」 伏天長達40天】
    「夏至三庚數頭伏」,天文專家通報說,今年的入伏日期是7月17日,「三伏天」長達40天。  夏至不僅是北半球白天最長、夜晚最短的一天,還決定著當年「三伏天」的長度。   據了解,「三伏」的具體日期是由節氣的日期和幹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庚,在天幹中排列第七,在與五行搭配中屬金,金怕火,在數伏天氣中逐日消減,因此古人以庚日來計「伏」。   傳統推算方法規定,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從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起為「末伏」,總稱為「三伏」。
  • 入伏首日萬人爭貼三伏貼 市民6點多排隊搶「開穴」
    原來,昨天是「三伏貼」貼敷首日,廈門中醫院迎來又一年伏貼熱。從6點開始,中醫院一樓大廳就出現排長龍的現象,專程趕來貼敷的市民甚至一度造成了中醫院門口車流堵塞。  這一年一度的中醫盛事,僅中醫院就接待市民約7000人。綜合廈門其他醫院統計,入伏當天趕來貼「三伏貼」的市民有萬人左右。
  • 明日入伏!津城天氣……
    夏天最熱的時候就要來了... ...明日入伏今年7月16日進入「頭伏」。專家提醒,「入伏」後,全國多地進入「桑拿模式」和「蒸烤模式」,要注意防暑降溫,平安度過「苦夏」。歷史學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員羅澍偉介紹說,所謂「三伏」是頭伏(也叫初伏)、中伏(也叫二伏)和末伏(也叫三伏)的總稱,這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按傳統曆法規定,夏至以後的第三個庚日(幹支紀日法中帶「庚」的那天)為頭伏(10天);第四個庚日為中伏(有的年份10天,有的年份20天);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10天)。
  • 2020年三伏天有40天!伏的日期是怎麼確定的 三伏天時間計算公式...
    2020年三伏天有40天!伏的日期是怎麼確定的 三伏天時間計算公式了解一下時間:2020-07-06 17:58   來源:今日新訊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20年三伏天有40天!
  • 夏至到了,什麼時候入伏?一共多少天呢?
    夏至是二十四個節氣之一,夏至到了,代表著三伏天即將要來了。最炎熱的三伏天要來了,農村有諺語「冷在三九,熱在三伏」,可以知道三伏的天氣是非常炎熱的。三伏是時節,並不同於夏至節氣,三伏是入伏、中伏、末伏這三伏,是夏至過後出現的。
  • 今日夏至,俗語「夏至三庚入伏」,啥意思?看看今年哪天入伏?
    關於夏至的俗語老話很多,人們到了夏至最常念叨的就是,夏至三庚入伏的說法,畢竟到了夏天,人們就要關心什麼時候是這個夏天最熱的時間段,古人為了計算一年中最熱的那段日子,所以總結出來「伏「的說法。根據天氣炎熱的程度,人們又把伏天分成「三伏」,分別是頭伏、二伏、和三伏,從夏至開始後人們開始數庚日,庚日是我國古時候記載時間的一種排列順序,共分為天幹和地支兩種計數方式,庚日就是天幹中的一個數字,天幹共有十個數字,每個庚日之間是十天,所以從第三個庚日開始,第一個十天被稱為是頭伏,第二個十天被稱為是二伏,到了立秋的節氣之後,人們從立秋開始數第一個庚日後的十天被稱為三伏
  • 農村老人說夏至不是入伏,哪啥時候才是入伏呢,今年三伏多少天
    夏至剛過,夏至雖然是全年日照最長的一天,但還真的不是入伏的到來,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十個,而入伏則不在節氣之列的,夏至跟冬至雖然一樣,一個是冷的開端,一個是熱的開啟,但數九跟入伏,是這兩個節氣截然不同的表現,有句老話叫做:冬至當天數九,夏至則不是,這句老話全稱叫做:冬至當天數九
  • 夏至是入伏的頭一天嗎 2019今年入伏從哪天算起時間表
    入伏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熱的時候,夏至也屬於比較熱的時候,因此,有的人認為夏至就是入伏了。那麼,夏至是入伏的頭一天嗎嗎?2019入伏從哪天算起?今年哪天入伏哪天出伏?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  夏至是入伏的頭一天嗎嗎:  夏至不是入伏,但是入伏和夏至有關。
  • 三伏2017什麼時候開始? 2017三伏時間從幾月幾號到幾月幾號
    三伏天天氣非常炎熱,2017年哪天入伏?2017三伏時間從幾月幾號到幾月幾號?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入伏的內容,歡迎大家的閱讀!  2017年哪天入伏?2017三伏時間從幾月幾號到幾月幾號  2017年入伏時間:2017年7月12日  2017年從7月12日入伏(夏至三庚入伏),中伏從7月22日開始,8月10日結束,中伏20天,三伏天共計40天,8月21日出伏  2017年三伏時間表:  一伏(初伏) 7月12(庚子日) 7月21
  • 熱在三伏,老祖宗留下的這句俗語很不俗
    下面,通過老祖宗留下的「熱在三伏」這句俗語,咱就來詳細剖析一下。我們知道,傳統的夏季是由立夏開始,但真正的炎熱卻並不始於此,甚至當小暑節氣來臨時,氣溫也不是全年最高,真正意義的炎熱是從入伏開始。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寓為隱伏避暑之意。
  • 2020入伏是哪一天幾月幾日 入伏和出伏開始和結束時間表get
    很多盆友都知道三伏天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但卻不知道真正入伏是什麼時候。那麼,2020入伏是哪一天呢?入伏防暑小知識有哪些?三伏天應該怎麼養生?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2020入伏是哪一天農曆5月26日。
  • 杭州明天正式入伏 出梅已經進入倒計時階段
    都市快報訊 明天就正式入伏了,不過,漫長的梅雨期還沒有結束。一個多月來,南方地區暴雨不斷。7月13日,中央氣象臺連發了40天的暴雨預警中斷了一天,不過,強降雨只是按下「暫停鍵」,昨天,中央氣象臺的暴雨預警再次上線,預計7月14日-16日,長江流域會再次迎來強降雨過程,其中,浙江部分地區有大到暴雨。
  • 夏至日我省雨水減弱 今年三伏天將有40天之長
    夏至來,數伏至 22日夏至,白晝最長,黑夜最短。夏至的到來,意味著一年中最熱的伏天要數著日子跟大家見面啦,據說今年的三伏天將有40天之長。 夏至是古老的節日,古代還要放假一天 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中最北端的時候,《恪遵憲度抄本》中說:「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 夏至是我國最古老的節日之一,有一種觀點認為傳統節日中的端午節就是源自夏至節。
  • 入伏第一天,你是被凍醒的嗎?注意,明天杭州天氣有變化
    今日入伏,但你早上被凍醒了嗎?杭城今早最低溫度21.4℃,而到了下午2點,最高氣溫也只有22.8℃。中國氣象愛好者調侃說,長三角地區都可以衝擊下「入秋」了。因受到冷空氣和降雨共同的影響,這兩天杭城溫度是涼快了點,但隨著副高加強北抬西伸,明天的天氣就要有變化了!
  • 共40天
    三伏大片即將首映,從7月16日到8月24日,連續上演40天。在英文當中,三伏也可以翻譯為Dog days。「Dog days」的翻譯與天狼星分不開關係。天狼星,在英語中又稱犬星(Dog Star),是除了太陽以外人們能看到的最亮的一顆恆星。
  • 農村老人說夏至不是入伏,那麼今年啥時候入伏?一共有多少天?
    昨天晚上23點54分左右,正式迎來夏至節氣,預示著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間就要到來而夏至是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它本身也是非常熱的一天,所以很多人會誤將夏至認為是入伏的開始,但真的不是這樣的,這一點和冬至即正式進入「數九天」有些區別。 所以,我可以肯定的說,夏至並不是入伏,但夏至之後天氣一天熱過一天卻是肯定的,按照老話說「夏至三庚數頭伏」的說法,往往頭伏是會在夏至之後的第三個庚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