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雜誌的「本土化」生存:內容多以原創為主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海外雜誌的「本土化」生存:內容多以原創為主

  日前,美國《讀者文摘》中文合作版雜誌《普知》的訂戶陸續收到內容為「因為不可控的原因暫停出刊」的簡訊及郵件,從官方角度證實了該雜誌的停刊傳聞。

  繼2009年《讀者文摘》宣布申請破產保護之後,《普知》在2011年曾暫停刊數月。現如今,訪問《普知》的網站,會被直接轉至繁體中文版的香港《讀者文摘》網站。有內部消息稱,停刊也可能於2013年被取消,這主要取決於美國總部的決定。

  《普知》雜誌由上海新聞出版發展公司與美國《讀者文摘》於2008年在中國大陸合作發行。作為美國《讀者文摘》的簡體中文版,《普知》的預設內容和讀者定位與《讀者文摘》大體一致。《普知》採用廣告與發行齊頭並進的發行模式,這種商業模式在當時的中國市場十分鮮見,加上《讀者文摘》的良好「血統」,市場潛力很被看好,許多讀者也對其青睞有加——「內容真的不錯。」「《普知》是一本比較有品位的雜誌。」一家連鎖超市的工作人員也對這本雜誌印象頗深:「起初賣得還行,有些人是專門來買這本書的。」

  《普知》停刊讓它的讀者深感惋惜。究其敗走麥城的原因,一些人認為是「曲高和寡」,《普知》專欄作者葉傾城則稱之為「劣幣驅逐良幣」。然而,更多的人認為,目標定位上的模糊、原創內容的缺乏、網際網路的衝擊是《普知》遭遇失敗的主要原因。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嚴鋒認為,《普知》內容涉及藝術、生活、健康、醫學、財經、家庭和個人發展等多個方面,號稱要「百分之百地滿足讀者知識方面的興趣」,這種包羅萬象的雜誌在改革開放初期很有市場,現在則沒有競爭力。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文化海外傳播動態資料庫專家何明星副教授也持此觀點。他說,「早些年,進入中國的一些外版雜誌,只要把版面、圖片做得足夠漂亮、精美,就可以在短時間內吸引很多讀者。」然而,目前中國期刊雜誌市場正在逐漸成熟,讀者接受或拒絕一份雜誌不需要太長時間。而且,中國新一代年輕人閱讀的深度和廣度今非昔比,獲取信息的途徑也越來越多元,沒有十分過硬的內容是難以立足的。

  創刊初期,《普知》80%的內容來自美國《讀者文摘》,剩餘的20%則為本土內容。這讓很多網友抱怨翻譯過來的文章和笑話難以引起中國讀者的共鳴,「文字簡直像翻譯軟體翻的」。此外,《普知》在訂閱服務方面一直飽受詬病,常有讀者埋怨收不到訂閱的雜誌。

  相比《普知》的落寞,目前不少海外雜誌的「中文版」或「中國合作版」卻風生水起,各有各的生存之道。

  全美第一本時裝雜誌《HARPER'S BAZAAR》在全球擁有19個版本,其與中國雜誌《時尚·中國時裝》合作推出的中國本土化雜誌《時尚芭莎》極受女性讀者歡迎,閱讀率和銷售量均高居同類雜誌排行榜前列。

  創刊於1845年的《科學美國人》是全球頂級的科普雜誌,其中文版《環球科學》於2006年1月正式創辦,創刊後,發行量節節攀升,目前每期的發行量在中國科普雜誌中首屈一指。從2011年第1期開始,《環球科學》還與另一個科學期刊巨頭《自然》雜誌達成了版權協議,開始翻譯出版《自然》雜誌中的精彩文章。3G門戶品牌發展總監李勞一直關注海外雜誌的出版發行情況。他認為,《環球科學》這樣的刊物之所以能在雜誌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首先在於其讀者定位比較明確,適合高科技企業管理者、專業技術人才、科研工作者、教師、公務員和所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科學愛好者閱讀;此外,其在內容上有壓倒性優勢,「美國的科技十分發達,其內容翻譯過來在中國也普遍適用。」相比而言,通過大規模購買《美國國家地理》版權的方式進行合作的《華夏人文地理》雜誌與《時尚芭莎》這樣的刊物,更多的是借用了海外知名刊物的影響力,內容方面還是以原創為主、少量借用外刊資源,在中國亦較受歡迎。曾經買過一段時間《普知》的李勞認為,《普知》在這些方面做得都不夠好。

記者 陳 璐

相關焦點

  • 站酷聯手 Shutterstock,開始把中國原創設計內容賣到海外
    站酷聯合部分知名品牌舉辦的營銷活動和比賽通過 Shutterstock 把中國設計內容賣到海外不怎麼缺錢的站酷獲得了 Shutterstock 的 1500 萬美元 B+輪融資。對於擁有原創設計生態的站酷而言,這次融資的戰略意義遠大於資金意義。
  • 環境倫理學需要「本土化」
    本土化訴求是對我國當代社會發展所呈現出的「中國現象」的一種自覺反映,我國環境倫理學的研究應當積極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進行深層挖掘,積極吸納國外環境倫理學的成果,積極介入我國環境保護的實踐——環境倫理學需要「本土化」
  • 電商全球化的正確姿勢:本土化和適合的分發渠道
    海外電商市場潛力巨大,然而在電商全球化推廣的過程中面臨的問題有哪些?又有哪些問題需要注意呢?1、本土化,不只是簡單的英文翻譯?電商出海時,語言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多語言翻譯能夠幫助用戶理解和使用產品,從而提升轉化率。而縱觀目前在海外取得成功的網際網路企業,大多都進行了本地化的多語言翻譯,推出數個甚至數十個語言版本。
  • YouTube登陸新加坡 在全球有35個本土化網站
    【搜狐IT消息】10月2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視頻網站YouTube正式登陸新加坡,在當地推出本土化網站服務。  YouTube新加坡網站擁有一個本土化的界面,可以讓用戶更便捷地搜索來自本土和YouTube全球合作夥伴的視頻內容。
  • 王處輝 孫曉冬:近三十年社會學學術研究的發展軌跡與本土化反思
    內容提要:「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中國社會學恢復重建近四十年後,要實現理論自覺,社會學界有必要對學術研究的本土化進行系統的梳理與反思。  (二)社會學恢復重建後的學術研究本土化探討  1979年,中國社會學正式進入重建期[1],儘管有部分經歷過初創期的學者繼續從事重建工作,但是在注重「補課」與「學習」的這一時期尚沒有大陸學者明確地提出社會學的本土化問題,社會學本土化的探討,是作為港臺以及海外華人學者關於社會學學科的發展經驗傳入大陸社會學界的。
  • 魅族案例分析|多國本土化社交媒體運營如何集權,提高效率?
    John,海外本地化數字營銷專家,Somos Digital創始人(公眾號Somos Digital)美國人。
  • 分析圖片社交國內外市場,思考Instagram如何本土化運營
    作者最近準備求職產品經理方向的工作,所以對Instagram的本土化提出了一點自己的建議,以鍛鍊自己的產品思維。2014年,Instagram開始了海外廣告的推介,在加拿大、澳大利亞和英國等國家進行廣告招租。2015年初,Instagram又與全球第三大廣告巨頭Omnicom Group籤下了4000萬美元的廣告協議,後者旗下的多家傳媒及廣告機構的品牌客戶可以將廣告投放在Instagram的照片流中。
  • 中國動漫產業逾千億 本土原創團隊如何"搶食"?
    原標題:動漫產業逾千億 本土原創團隊如何「搶食」? 創業之初,資金有限的張恆韜和團隊也專注於漫畫,其創作的漫畫《詛咒之蝶》刊登於《中國卡通》雜誌,長期排名最受歡迎漫畫前三名,目前已發行單行本。漫畫《唐門少女》單行本發行超300萬冊。隨著移動網際網路對各行各業的改變,漫畫也開始「上線」,多個網絡漫畫平臺興起,自2016年起,張恆韜與團隊將作品多方投稿到線上,培養線上的粉絲群體。
  • 我的原創·聽說|聽,鄂爾多斯本土歌手原創歌曲致敬最美「逆行者」!
    _發布君發現,鄂爾多斯可真是高手在民間啊,很多本土創作者在文藝創作、影視製作等多方面都展現出較高水平,一些作品更是在創新創意、策劃設計上表現突出,彰顯出了時代精神和蒙元文化的地方特色。咱鄂爾多斯創作氛圍如此活躍,怎麼能不給本土文學藝術領域的大咖們一個展示的平臺呢!
  • 推進高校學習研究的本土化發展
    構建有中國特色的「大學生學習理論」,關鍵在於儘快展開「高校學習研究的本土化」,其要義在於,超越過往學習研究的西方化框架和路徑,探尋中國學習者學習的獨特規律,以構建真正具有「中國效度」的本科教學體系。構建中國一流本科教育,理應把提升大學生的學習質量、構建一流的大學生學習質量放在中心位置。
  • 重新認識社會學本土化爭論
    社會學本土化是為數不多的從中國社會學誕生之初就已開始討論的問題。在多種多樣的討論中,社會學本土化已經成為一個專門議題,包括對本土化的概念和歷史源流、本土化的實現路徑、本土化的不同層次、本土化背後的認識論根源、本土化的知識社會學等問題的討論。討論問題的視角繁多,爭論也幾乎涉及社會學各分支領域的學者。
  • 篳路藍縷 玉汝於成--隆重慶祝中國中央電視臺落地日本本土化頻道...
    二十年來,為推進[CCTV大富]長期穩定健康發展,大富公司秉持「傳播中國最新時事信息和中華文化,促進中日兩國人民相互理解與世代友好」的事業宗旨,同步播出央視節目及自製本土化節目,24小時播出,全年無休,成為在日華僑華人最重要的精神食糧,也為日本觀眾送上中國文化、歷史和藝術饗宴以及最新時事信息,獲得廣泛好評與熱烈歡迎。
  • 《馬達加斯加3》翻譯本土化遭炮轟:字幕太土了
    注意素質」,《怪物史瑞克4》用了「按揭買房」,《功夫熊貓2》則連串使用「神馬都是浮雲」、「你好萌」、「不走尋常路」、「一切皆有可能」……本土化字幕成了風潮。  「本土化字幕最初出現的時候,媒體做了不少新聞,這或許導致了一種誤解———只要盡力本土化,就能得到宣傳。」一位媒體記者分析。
  • 本土化妥協是必然 谷歌回歸能帶來什麼(全文)_Google Pixel C_平板...
    本土化妥協是必然 谷歌回歸能帶來什麼 ■「cn」域名出現 回歸的信號? ■Google Play回歸有多重要? 本地競爭:多年不見想本土太難 ■本土化難搞定    谷歌離開了六年,在這六年裡國內的搜尋引擎都得到了長度的發展,雖然他們充斥著各種各樣的醫療廣告推廣,亦或者搜索到的連結都是無用的,下載的軟體還是被捆綁的,但對於大多數不會翻牆的網民來說,他們也只能繼續使用。
  • 《馬達加斯加3》聊小瀋陽 本土化翻譯引口水戰
    《馬達加斯加3》聊小瀋陽 本土化翻譯引口水戰 2012-06-14 14:56:00     作者:
  • 韋伯方法論視域下的「中國社會學本土化」
    內容提要:近年來,「中國社會學本土化」問題成為社會學界討論的焦點之一,其內涵被謝宇總結為「議題本土化」「應用本土化」與「範式本土化」。以韋伯學說觀之,本土化問題的根源是方法論問題。1904年他在與桑巴特創辦的《社會科學與社會政策文庫》第1期發表了著名的《社會科學與社會政策知識中的「客觀性」》一文,確定辦刊宗旨,希望能藉此確立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規範,並陸續在其中發表了多篇方法論文章,直到去世的前三年才停筆。  近年來我國學界關於「社會學本土化」的討論頗有當年德國的影子。
  • 呱呱閱讀:助力自然拼讀本土化 提升兒童英語閱讀水平
    隨著英語教育的持續升溫和億萬焦慮中的中國家長的助推,以「自然拼讀法」為主的線上兒童英語分級閱讀領域作為新的細分賽道出現在大眾視野中。只是,如何讓其適合中國兒童的語言習慣,如何因地制宜完成落地,是困擾當前業內的一大問題。
  • 網文出海「進化論」:從翻譯到原創
    具體來說,平臺開始嘗試本土化運營,培養本地原創作者,用當地語言進行創作,生產更符合本地受眾閱讀習慣的作品。一時間,平臺上增加了更多海外原創作品,也吸引了更多本地讀者。像Alemillach一樣,越來越多的海外作者通過中國平臺實現了作家夢,收穫了讀者的喜愛,通過讀者付費閱讀模式,更多的原創作者因此獲得了不菲的收入。
  • 起點國際出海徵文背後:海外原創網文超16萬部 但翻譯等仍存問題
    業內首現「出海徵文」早在2004年,起點中文網就開始向海外出售網絡小說的版權,在此期間,國內多部著名網文作品被翻譯後在海外出售。2014年前後,海外多國出現了專門的翻譯網站,一些愛好者將國內網文作品翻譯後輸出至國外。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網文出海作為一種現象,開始受到關注。
  • 網絡文學海外傳播:與時代、世界和文化趨勢合拍
    隨著內容建設初具成效,網絡文學海外傳播的商業化探索也逐步展開,以國內首獲成功且仍在發揮核心作用的付費閱讀制度為主,同時開發適用於本土的閱讀模式。除了推廣國內已經非常成熟的按章節付費模式,還採納通過觀看廣告解鎖付費閱讀章節模式,與海外不同國家的不同市場特性相匹配,得到越來越多海外讀者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