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一切:氣候危機、資本主義與我們的終極命運》
[加]娜奧米•克萊恩 著
上海三聯書店•理想國2018年1月版
娜奧米•克萊恩(Naomi Klein)向來以火力兇猛著稱,這位國際「公知」以《NO LOGO》和《休克主義》,掀起了對市場原教旨資本主義及全球化的猛烈攻擊。這種批判在理論界或許並不新鮮,但克萊恩以記者的敏銳性、對大量基本事實的掌握以及力量十足的筆調,讓大批對這些問題不甚了了的人們開始思考和參與變革。《改變一切》的筆鋒則指向了日益嚴重的氣候危機,但與前作一樣,她並非就事論事地列舉各種氣候變化的事實,而是深挖其社會制度根源,諸如「大財團與大型綠色環保組織之間的災難性結合」「綠色億萬富翁無法拯救我們」「解決汙染的方法是……另一種汙染?」等引人深思的論題,都意在要求我們放棄市場原教旨主義,重構全球經濟,乃至重塑整個世界的政治體系。
《惡的科學:論共情與殘酷行為的起源》
[英]西蒙•巴倫-科恩 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理想國2018年9月版
知名臨床心理學家、劍橋大學精神病理學教授西蒙•巴倫-科恩的專業方向是自閉症,所以他對幾千年來一直糾纏著人類的「人性之惡」問題,也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在他看來,按哲學和宗教的思路,人類的殘酷行為通常被解釋為犯下罪行者的「惡」,但這不是一個令人滿意的回答。「惡」的概念只是虛晃一槍、將問題暫時擱置,並未給出答案。而藉助於科學家擅長的調查、實驗和分析,他以一個全新概念——「共情腐蝕」,取代了「惡」,指出:某個人作惡時,他的共情遭到了腐蝕,共情水平較常人要低很多。而在正常情況下,大多數人的共情水平不會導致極端惡行發生,雖然人們常常會不顧他人的內心感受。這一替換看似簡單,卻能幫助我們擺脫價值偏見,給出預防惡行發生的思路。
《漢帝國的日常生活: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
[英]魯惟一 著
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年10月版
作為「漢族」「漢人」,今天的中國人無疑為歷史上國力強盛、文化繁榮的漢朝而無比自豪。不過英國著名漢學家魯惟一認為,關於漢代的史學和文學典籍,多有誇大和渲染的論調。他從漢代考古文物入手,選取大英博物館、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等館藏文物,以及出土於中國本土的近百件重要文物,用文物說話,力圖還原一幅真實的漢代全景圖。尤其是選取「日常生活」這一獨特視角,從微觀層面對這個跌宕起伏的歷史時期進行了生動的描繪,內容涉及政體、社會階層、政府權力、軍事、文學藝術創作、宗教與權力的關係、長安的地位和作用、城市生活、經濟與貿易、農民及其耕作、手工業及工業技術等各個層面,問世30年來一直是漢代史最好的入門書之一。
《無壓力社交:一本寫給「社交恐懼」人士的自助指南》
[英]吉莉恩•巴特勒 著
中國華僑出版社•後浪2018年10月版
社交焦慮(Social Anxiety)是對一個人在與他人交往時產生畏懼、緊張和焦慮感這一現象的簡稱,美國心理學會對其有4個主要診斷標準:在面對陌生人或潛在的觀察者時,對一種或多種社交行為產生顯著且長期持續的恐懼感;處在令自己恐懼的社交場合中時,幾乎無法避免產生恐懼感;認識到自己的恐懼感是不合理的或是過度的;儘可能迴避可能會導致自己恐懼的社交場合或在這些場合中備感煎熬。認知治療學院創始人之一吉莉恩•巴特勒指出,傳統觀點認為人們「社恐」的原因是「缺乏鍛鍊」,只要肯硬著頭皮多試試就好了,實際上反覆嘗試錯誤的做法,只能讓問題變得更嚴重。「社恐」的壓力來源於過度自我關注、消極思維和過度猜想,需要針對性地制定一套明確的方案和實施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