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薦書 | 氣候危機背後的社會根源

2020-12-08 第一財經

《改變一切:氣候危機、資本主義與我們的終極命運》

[加]娜奧米•克萊恩 著

上海三聯書店•理想國2018年1月版

娜奧米•克萊恩(Naomi Klein)向來以火力兇猛著稱,這位國際「公知」以《NO LOGO》和《休克主義》,掀起了對市場原教旨資本主義及全球化的猛烈攻擊。這種批判在理論界或許並不新鮮,但克萊恩以記者的敏銳性、對大量基本事實的掌握以及力量十足的筆調,讓大批對這些問題不甚了了的人們開始思考和參與變革。《改變一切》的筆鋒則指向了日益嚴重的氣候危機,但與前作一樣,她並非就事論事地列舉各種氣候變化的事實,而是深挖其社會制度根源,諸如「大財團與大型綠色環保組織之間的災難性結合」「綠色億萬富翁無法拯救我們」「解決汙染的方法是……另一種汙染?」等引人深思的論題,都意在要求我們放棄市場原教旨主義,重構全球經濟,乃至重塑整個世界的政治體系。

《惡的科學:論共情與殘酷行為的起源》

[英]西蒙•巴倫-科恩 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理想國2018年9月版

知名臨床心理學家、劍橋大學精神病理學教授西蒙•巴倫-科恩的專業方向是自閉症,所以他對幾千年來一直糾纏著人類的「人性之惡」問題,也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在他看來,按哲學和宗教的思路,人類的殘酷行為通常被解釋為犯下罪行者的「惡」,但這不是一個令人滿意的回答。「惡」的概念只是虛晃一槍、將問題暫時擱置,並未給出答案。而藉助於科學家擅長的調查、實驗和分析,他以一個全新概念——「共情腐蝕」,取代了「惡」,指出:某個人作惡時,他的共情遭到了腐蝕,共情水平較常人要低很多。而在正常情況下,大多數人的共情水平不會導致極端惡行發生,雖然人們常常會不顧他人的內心感受。這一替換看似簡單,卻能幫助我們擺脫價值偏見,給出預防惡行發生的思路。

《漢帝國的日常生活: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

[英]魯惟一 著

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年10月版

作為「漢族」「漢人」,今天的中國人無疑為歷史上國力強盛、文化繁榮的漢朝而無比自豪。不過英國著名漢學家魯惟一認為,關於漢代的史學和文學典籍,多有誇大和渲染的論調。他從漢代考古文物入手,選取大英博物館、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等館藏文物,以及出土於中國本土的近百件重要文物,用文物說話,力圖還原一幅真實的漢代全景圖。尤其是選取「日常生活」這一獨特視角,從微觀層面對這個跌宕起伏的歷史時期進行了生動的描繪,內容涉及政體、社會階層、政府權力、軍事、文學藝術創作、宗教與權力的關係、長安的地位和作用、城市生活、經濟與貿易、農民及其耕作、手工業及工業技術等各個層面,問世30年來一直是漢代史最好的入門書之一。

《無壓力社交:一本寫給「社交恐懼」人士的自助指南》

[英]吉莉恩•巴特勒 著

中國華僑出版社•後浪2018年10月版

社交焦慮(Social Anxiety)是對一個人在與他人交往時產生畏懼、緊張和焦慮感這一現象的簡稱,美國心理學會對其有4個主要診斷標準:在面對陌生人或潛在的觀察者時,對一種或多種社交行為產生顯著且長期持續的恐懼感;處在令自己恐懼的社交場合中時,幾乎無法避免產生恐懼感;認識到自己的恐懼感是不合理的或是過度的;儘可能迴避可能會導致自己恐懼的社交場合或在這些場合中備感煎熬。認知治療學院創始人之一吉莉恩•巴特勒指出,傳統觀點認為人們「社恐」的原因是「缺乏鍛鍊」,只要肯硬著頭皮多試試就好了,實際上反覆嘗試錯誤的做法,只能讓問題變得更嚴重。「社恐」的壓力來源於過度自我關注、消極思維和過度猜想,需要針對性地制定一套明確的方案和實施步驟。

相關焦點

  • 破解氣候環境危機
    氣候環境危機對人類社會危害日益增大。氣候變化對糧食安全、公眾健康、經濟增長、社會穩定等領域產生廣泛影響,給人類生存與發展帶來全面挑戰。全球農作物損失的三分之二與洪水有關,畜牧業損失90%與乾旱有關。氣候變化導致全球經濟每年損失超過2500億美元,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更為嚴重。
  • 科學語言背後的社會效應問題
    過去120 年來,人們對於氣候問題的認識有了很大變化,特別是對由人類的不當活動對氣候產生了顯著負面影響已基本形成共識。但由於這樣的認識過程始於科學界,所以一些用語都過於中性化,僅是從科學意義上給出了界定,使用的是由某些科學家出於研究興趣給出的形象用語,並沒有反映其背後的社會影響及人為因素。 如果溯源人類從科學角度對地球變暖的認識,可從120 年前的一篇科學論文談起。
  • 區塊鏈也可以解決氣候危機
    全球氣候變暖早已是我們生存發展的一大危機,雖然我們也針對氣候變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甚至聯合各國籤署了《巴黎協定》,企圖聯合各國的力量,共同應對氣候危機。要實現發展路徑的創新,就要發展低碳、氣候適應型,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這條路。但事實上,全球變暖的速度將超過原先計劃的閾值,我們還沒有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來治理這場氣候危機。這就需要一定的創新精神,需要建立一種新的機制應對氣候危機。區塊鏈技術作為新興網絡技術,將信息加密化處理並儲存,打包成塊,分配合作,這種去中心化的技術將可能推動全球氣候的治理。
  • > 氣候與水 - 缺水帶來哪些危機-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世界水資源研究所2019年發布的報告顯示,全球約1/4的人口面臨「極度缺水」危機,「曾經難以想像的水危機正在變得司空見慣」。這份報告通過對全球189個國家和地區的水資源情況、乾旱風險及河流洪水風險進行評估,發現17個國家和地區每年消耗的水量超過其可用水資源總量的80%,被界定為處於「極度缺水」狀態。
  • 氣候變化與COVID-19:交織的危機
    《柳葉刀》(The Lancet)同期發表的社論指出,氣候危機和人畜共患病COVID-19都是由引發環境退化的人類活動引起的,這兩次危機所產生的影響也正在交織和疊加。COVID-19大流行後,各國政府將開始實施經濟復甦計劃,而氣候變化和公平性也正是綠色復甦的關注點。氣候危機仍在肆虐。一年前,新聞標題主要都是青年氣候運動,充滿了緊迫感。但如今, COVID-19已然取代了人們對氣候危機的興趣和關注。事實上,氣候危機和COVID-19的起因有共通之處,而這兩次危機所產生的影響也正在交織和疊加。
  • 危機遠在天邊,探求對策卻近在眼前?看氣候報導如何呼籲防微杜漸
    媒體作為社會行業的守望者,必須挺身而出,承擔起喚醒公眾社會意識的角色。其中,如何在氣候危機的長期性與新聞業對新聞熱度要求的即時性中找到平衡,如何挖掘並呈現氣候危機與公眾社會的利害關係,怎樣梳理氣候危機幕後的幾大推手等,都成了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整合梳理氣候危機報導的發展與現狀,與你共同探討在報導中值得注意的事項。
  • 新民粹主義崛起背後,美國政治氣候變遷的深層原因
    在契約關係的基礎上來建立經濟關係和經濟生活,這被認為是市民社會的基本原則。這種建立在契約關係之上的私人交換體系,又被亞當·斯密做了一個社會功利主義的論證,即這種普遍的、自由放任的經濟利益關係是最有利於社會利益發展的。第三,極小國家的觀念。國家這一公共權力也是從契約關係中、從所有公民所認可和裁定的底線共識中來建構的。
  • 氣候「好朋友」為氣候危機提供解決思路
    氣候「好朋友」為氣候危機提供解決思路
  • 一周薦書 | 矽谷真正的奠基者「七劍客」
    等一系列問題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這一時期之後進入職場的日本年輕人,被稱為「迷惘的一代」。曾經,找到一份工作就意味著穩定的人生;如今,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跳槽,創業,出國深造……30歲上下的年輕人以不斷改變對抗不安,在職場中漂流不定,尋找屬於自己的生存方式。可究竟如何改變,該漂向何方?本書通過8位日本年輕人的職場故事,以生動的筆觸描寫了新一代年輕人所經歷的「工作現場的現實」。
  • 「專訪」解決國家危機類似心理治療?與賈雷德·戴蒙德談移民、新冠...
    戴蒙德表示,選擇書寫這些國家的原因在於,它們都是他曾居住過、有過深入了解也會說當地語言的國家,而且它們都在他有生之年經歷了巨大的國家危機。另一方面,這種將不同國家的歷史並置也符合他一貫的「比較歷史學觀」:「比較就會提出問題,繼而激發答案,這些問題和答案是我們單獨研究一個社會永遠不會想到的。」書中一處明顯且中國讀者較為熟悉的比較,是戰後德國和日本對反思歷史的截然不同的態度。
  • 新冠病毒、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
    而在眾多文獻和書籍當中,美國羅格斯大學教授、加拿大作家娜奧米·克萊恩(NaomiKlein)的《改變一切:氣候危機、資本主義與我們的終極命運》一書,在剖析和論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應對氣候變化要求之間難以調和的矛盾層面上,算得上是最大膽、透徹和尖銳的一本書。
  • 適應與減緩並重 綜合應對氣候危機
    如何應對日益頻繁的全球性氣候危機?本網記者就此採訪了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鄭大瑋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網:近年,全球災難性氣候頻發,其原因究竟是什麼?  鄭大瑋:自然災害的發生,有天文、地質、氣象、海洋等自然因素,也有不合理人類活動的因素。  災害發生的自然因素,最重要的是太陽活動。
  • 氣候危機、難民、邊境牆:我們已經進入了「氣候動亂」時代?
    其開頭就像所有童話故事一上來都會出現的那樣,說的是「很久很久以前」。無賴漢第一次出現是在《資本論》的第一卷裡,馬克思用他尖銳的諷刺寫到,「很久很久以前有兩種人,一種是勤勞的,聰明的,而且首先是節儉的精英,另一種是懶惰的,耗盡了自己的一切,甚至耗費過了頭的無賴漢」。直到書的後半部分我們才讀到這個故事,正是在此時,馬克思從他的邏輯論證又一躍回到了歷史的深層之中,以探索「原始積累的秘密」。
  • 應對氣候危機需要加強綠色多邊合作
    隨著國際氣候合作共識達成並落實推進,中歐兩大經濟體的合作,將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從國際政治倡導理念成為市場經濟發展模式。低碳經濟、綠色經濟正成為世界發展趨勢,與之相匹配的新能源技術、國際碳交易制度及綠色發展標準將重塑產業結構及國際經貿形式。市場的力量是巨大的,綠色發展成為市場經濟導向將持續產生更大範圍、更深程度影響,從而重塑人類社會生產生活模式。
  • 光華薦書|面對危機 讀書與思考
    北大老校長蔡元培先生曾說過「我自十餘歲起,就開始讀書,讀到現在,將滿六十年了……幾乎沒有一日不讀點書的。」在面對疫情危機的當下,開學時間延遲,企業復工受影響,但是這也是一個讀書和思考未來的時機。為此,我們邀請光華管理學院的教授們為大家推薦好書,希望大家從不同角度思考商業的困境及新的機遇,能從此書單中獲益。
  • 劉華傑:論博物學視野中生態危機的思想根源
    編者按:北京大學哲學系劉華傑教授近日與中國綠髮會生物與科學倫理工作委員會(BASE)同仁們分享了他的一篇新作《論博物學視野中生態危機的思想根源》。此文刊登在最新一期的《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上。
  • 外景地選在我省橫道河子鎮 環保主題電影《致命復活》敲響氣候危機...
    拍攝現場實習生 魏怡然 生活報記者 丁燕氣候危機是一個看似遙遠的問題,但它給人類帶來的嚴峻後果,應該引起警覺。由生態環境部出品、黑龍江省生態環境廳鼎力支持並積極參與的電影《致命復活》7月31日全國上映。
  • 只有把舊東西燒光,生活才能夠重新開始 | 一周薦書
    不僅如此,作者並不僅僅為讀者給出了神話背後的真相,而是追蹤神話的起源,指出為何這種神話長盛不衰。《牛頓的蘋果》一書不僅戳破了科學發現中的神話泡沫,更重要的是,它也在引領讀者們去探索「科學的本質」:科學的實現過程、科學家提出的是什麼問題、形成的是什麼樣的知識。
  • 集刊| 王會花 梅穎:認同理論視閾下的烏克蘭危機根源研究(2020年第...
    這種認同上的分裂性以及由此造成的認同結構困境是現今烏克蘭危機及其政局持續動蕩的真正根源。在全球化深入推進和世界民族主義新浪潮的衝擊下,烏克蘭國家慘痛的教訓對於多民族國家消除認同危機、構建民族認同與找到國家認同的一體化路徑具有深刻的反面借鑑意義。
  • 美國大選背後的深層危機:選舉人團,搖擺州與社會極化丨美國向何處去
    文 | 李晉(思想史學者)、馬麗 (社會學家) 當下,無論是支持還是厭惡川普的人,應該都會承認,美國正面臨著一場史無前例的政治、經濟、社會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