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萬「程序猿」的未來簡史:去O,上雲

2020-11-25 騰訊網

來源 | Tech星球(公眾號ID:tech618)

作者 | 張宇婷

「有一天醒來,我站上體重秤,顯示身體年齡57歲。」

不久前,脫口秀演員呼蘭決定不再兼職程式設計師工作。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精算專業的呼蘭,曾經在上海擔任創業公司CTO。上秤那天,他的「第一個想法是,再幹3年就可以退休了」。

6月9日,在一場名叫「頭號雲話題」的對話節目中,呼蘭碰到了另外一位「師祖級」程式設計師蓋國強。蓋國強輕鬆談笑,毫無焦慮感,甚至摸摸自己剛剃的髮型,打趣道,「我的髮型,已經是從青銅到王者」。節目被製作方傳到抖音、B站上,一些留言評論,這位髮型一看就是大神。

在中國超過30萬資料庫工程師(簡稱DBA)中,蓋國強的確是大神,甚至影響了整個職業群體發展。曾經被Oracle(甲骨文)公司授予Oracle ACE Director(ACE 總監)稱號,這是Oracle公司對外部所能授予的最高技術榮譽,當他在2008年作為國內首位大咖獲得這個稱號時,商業資料庫正如日中天。

當年,騰訊、阿里巴巴、華為,所能想到的網際網路大廠,都以最高薪招聘資料庫工程師,甚至可以達到月薪10萬;而蓋國強建立了圈內最好的線上社區,出版了10多部業內追捧的Oracle業務手冊。令人想不到的是,他和呼蘭探討的話題竟然是:商用資料庫工程師,會不會在兩、三年後像恐龍一樣滅絕?

疫情中的三種流量峰值

「需要焦慮的不是程式設計師,而是傳統廠商……」 坐在蓋國強身邊的李飛飛說。花名飛刀,快言快語,李飛飛是有全球影響力的達摩院首席資料庫科學家,阿里巴巴副總裁,阿里雲資料庫負責人。

左為雲和恩墨、ACOUG創始人蓋國強,右為阿里雲資料庫負責人李飛飛

蓋國強點點頭說:「得DBA者得天下」,誰能讓30萬人更快擁抱雲原生,誰的資料庫就將取得未來的市場。全球權威的技術諮詢公司Gartner預計,2023年前,75%的資料庫會跑在雲端,不再是公司採購的設備上。

正在度過的疫情中,直播帶貨、在線教育、在線娛樂,屢屢突破流量峰值。三個似乎毫不相關的場景背後,是同樣的數據大量並發交互。這背後的雲原生資料庫,承受了普通人也能感知的一些考驗。

6月6號晚,劉濤(花名劉一刀)在淘寶直播單場破2.2億元的銷售額,創下明星直播帶貨的新記錄。劉一刀入職阿里後,四場直播,場場觀看人數都破億。其中,每一筆交易,都要同時錄入10幾個關鍵數據,包括資金、庫存、用戶等各個維度,出錯一個,買不到貨的「剁手黨」一定會跳起來。

前一個周末,在線教育獨角獸猿輔導,例行模擬考試,百萬量級學生同時在線參加。這類考試,系統會10分鐘內直接評分,並生成智能診斷分析報告。

猿題庫產品技術總監張文治告訴Tech星球,每天至少會2.5億道題目的數據產生,學生、家長、老師,都在產生數據的鏈路上。通過大量數據進行教學交互分析,也是猿輔導的強項。

由於境外地區仍然居家隔離,讓在線娛樂需求陡然增加,遊戲出海領頭羊莉莉絲、TapTap等繼續在東南亞、日本市場獲得高速增長。同時,玩家數量和時長的增加,讓實時數據驅動運營的難度增大。

這些場景下,大量級的數據交互,目前都跑在阿里巴巴的資料庫產品上。天貓雙11是更大的場景,其中PolarDB產品甚至每秒支持8700萬次交易事務。

如果由一家公司去購買傳統商業資料庫,再部署在自己服務設備上,完全無法做到實時、低成本。商業資料庫的收費按年計算,商業談判周期按月度起算,上述場景的數據峰值,都是在幾天甚至一天之內發生。

傳統商業資料庫時代,還要花費DBA大量搬磚精力進行安裝部署、升級擴容等基礎性工作。任何數據的提取、分析也都需要人工操作,而未來的數據管理趨勢是智能化。數據管理工作,因為雲和AI正在變得更加智能化,架構師、算法工程師成了當下的熱門職業。

雲原生資料庫技術革命,聯動著DBA人群的職業發展。以蓋國強為代表的,以使用Oracle為主的30萬資料庫技術人才(行業社區估算),要同時經歷這場雲原生技術的變革洗禮。

6月9日,李飛飛也公布了大量阿里雲客戶的意願,今年要幫助1000家企業替代傳統資料庫(業內普遍稱為「去O」),10000套傳統數據倉庫上雲。

「Hi,師祖」

由於蓋國強在資料庫領域工作了20年,他拿出一張手機截圖,年輕一代已經常用「師祖」的稱呼跟他說「hi」。

「看清走勢,雲是一個大趨勢」,這位曾經摘得商用資料庫至高榮譽的人,卻在2014年成為最早一批轉型雲資料庫的工程師。

早在2011年,蓋國強和自己在運維社區中認識的幾個朋友,成立了創業公司「雲和恩墨」,把「雲」這個字寫進公司的名字裡。

蓋國強公司「雲和恩墨」合照

蓋國強在Oracle商用資料庫圈子裡太有名了,以至於他將自己的公司和雲綁定在一起,讓業內人士感覺「挺反認知的」。

2014年恐怕是創業幾年後,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年。當年7月,北京下了一場罕見的大雨;另一面,一個客戶投入了半年多時間的項目上線在即。

7月20日,就在項目上線的第二天,系統出現了嚴重的性能問題,頻繁崩潰。當客戶找到蓋國強時,滿懷期待的問,到底有沒有辦法徹底解決,在變更發布中循環往復出現的性能故障。

抱著認真的責任感,還有過往的經驗,蓋國強和團隊拿出全部的技術積累診斷優化系統,將引發問題的SQL進行了全面的優化。雖然最後系統恢復,但蓋國強和客戶深度復盤:要從根本上杜絕上線故障,一定要在變更發布前進行嚴格的SQL無死角地毯式排查。

「打死我也不做!」

誰知,在交代接下來的工作時,團隊中一位剛剛從阿里雲來加盟,被蓋國強在圈內名氣吸引的技術專家,竟然反駁道。

「我願意用產品化的方式實現出來,發揮技術的最大優勢,而不再是像以前一樣用人力循環往復。」他說道。

蓋國強以為,憑藉自己多年的經驗,前置的審核排查消滅問題,已經是最好的解決方案;他想不到的是,一個剛剛入職的年輕員工卻用網際網路的方法,更進一步,改變了他的認知。

復盤公司過去三年的發展歷程,確實,如今越來越多的用戶上了雲,一位金融客戶在當時已經將核心業務搬到雲上。但彼時蓋國強的公司還在靠著人力提供服務,成功的項目甚至還帶點「個人英雄主義的色彩」。

可這能讓公司走多遠呢?

蓋國強反思,」是否可以通過一種雲上的產品,將技術普適化?」

選擇,因為相信還是因為看見?

「退回到過去,最難的是前瞻」,蓋國強對Tech星球說。

16年前,2004年的淘寶曾經有著全球最大的 Oracle 集群,但網際網路發展的速度太快,阿里巴巴對數據的需求超過了IOE(IBM小型機、Oracle資料庫、EMC存儲)的極限。2008年,時任阿里巴巴首席架構師、阿里雲CTO王堅首次提出「去IOE」,但當時,阿里巴巴內部從技術大牛到一線實習生,都覺得去IOE是不太靠譜的事情。

在曲折中前進,阿里巴巴能夠「去IOE」的成功背後,是阿里巴巴三任CTO的合力。除了當時CTO王堅,還包括前任阿里巴巴CTO、現任阿里雲總裁行癲在淘寶的推動,以及現任CTO魯肅在支付寶金融平臺上的努力。

2014年的時候,技術大拿蓋國強當然知道,阿里巴巴脫離商用資料庫過程中經歷的所有難題。倒退回2014年,行業大勢是沒能看得清楚的。如今已是全國第一、全球第三的阿里雲,在當時不過成立5年,沒有像今天這樣成功。

蓋國強很佩服Salesforce創始人貝尼奧夫,這家SaaS公司與Oracle、AWS齊名,是引領了雲技術的開創性公司。

貝尼奧夫在1999年創立Salesforce,推出「no software(消滅軟體)」的口號,當時亦沒有人相信。

「未來是什麼?未來不是現實,未來只是潛在的現實;只有我們直面它、相信它,並為之奮鬥,它才可能成為現實。」2014年之後,蓋國強和公司決定,把所有的收入,投入到面向雲時代的產品研發中。創始團隊不拿錢,全部砸到研發中。

新的行動,需要從無到有建立研發團隊,把所有的錢投入到未知的產品研發上去。

幸運的是,蓋國強的創始團隊竟然沒有分歧,甚至有核心成員表達了更加激進向雲轉型的想法。

這種高度的一致,源自創世團隊的五位成員,都曾是蓋國強成立的技術社區中的網友。當初的技術社區主題是Oracle商用資料庫,今天幾位網友又一起攜手轉型。

但並不是沒有困難。

蓋國強回憶,那時需要大量投資,風險很大。

「如果做產品,進入到你們不熟悉的領域。你是阿里還是騰訊,哪有技術底氣?你們的經驗哪裡來?你們的創意來自哪?你們有研發團隊?」客戶不斷質疑。

團隊甚至走過了一段彎路。

一個產品的轉型先鋒隊,一年人工成本就要三五百萬。一開始兩年的時間,沒有取得太大的成績,上千萬投入就打了水漂。

轉型後的公司逐漸形成了六大產品。結果和當初的設想是否完全一樣,已不重要,難得的是堅持下來了。

蓋國強的公司通過靠人力輸出服務,進化到輸出產品,雲化產品。從圍繞私有化場景提供服務,逐漸演進到兼顧公有雲服務。

科技創業很殘酷,有時候往往行業只認前三名,你必須有足夠的前瞻、人才和產品,還要轉化為客戶認同的價值。

蓋國強最早意識到要轉型,作為技術分享者,在各種公開場合,他毫不吝嗇的分享自己的觀點。這甚至讓他們前瞻性的產品在同期產生了更多的競爭者。

他的邏輯是:我做的不好,願意被淘汰,我做的好自然有回報,競爭者讓我加速進步。「說白了,不自己革命,被別人革命更慘」,蓋國強說道。

進化不是從石頭縫「蹦」出來的

王堅曾多次說:「『去IOE』最難的就在於人。每一次的技術轉換,我們都是在革自己的命。如果沒有同事們當時敢於嘗試的勇氣,阿里的技術難題都可能扛不過去。」

可以理解,一個學了大半輩子Oracle的程式設計師,突然要學習開源資料庫、雲資料庫,意味著一切要重新開始。

以前蓋國強寫了很多本關於Oracle的書,那些書在豆瓣上早期評分接近8分。但這幾年,這些書翻閱的人變少了。

天變了。

可能蓋國強足夠聰明,除了自己轉型,他當時帶著公司的DBA們開始轉型。

「我從來沒有把過去的成績,看成一個負擔或者標籤。在IT的技術領域,是不斷成長快速向前的。」

「靠人的交付有差異,靠產品就不會。」

「但從商業資料庫,到雲端原生資料庫技術,我並不認為這會帶來什麼挑戰。挑戰是在心裡。」

過去十年,是科技行業進化的黃金十年,但DBA這個群體並沒有想像中進步地快。

20年前DBA做的是資料庫的安裝、備份、巡檢;20年後做的事情還是這些。但實際上,今天的雲資料庫已經可以把基礎的工作用新的形式替代掉。DBA從業人員可以從瑣碎的工作中脫身,演進為數據架構師、數據分析師、算法工程師。

回到開篇提到的呼蘭和蓋國強的對話。呼蘭認為:從傳統商用資料庫到雲原生資料庫,對於程式設計師來說,就像是開的車,從燃油車升級成電動車。資料庫本身的核心優化、事務處理、SQL的交互是沒有大的變化。但云上原生資料庫標準、語法、生態一致且好用,技術上不擔心被鎖死。這和傳統商用資料庫有本質區別。

極客脫口秀演員 呼蘭

5G和IOT時代來臨,也稱作AIOT。這將給行業帶來進一步的變化,數據更加複雜化,數據向流的方式轉變。雲端邊一體,對於IOT數據的處理產生新的挑戰。

雲原生資料庫不是從石頭縫子「蹦」出來,是過去四十年間,資料庫的積累之上產生的,雲資料庫更多是從開源發展起來的。資料庫的理論和原理沒有被顛覆,本質相通。DBA進入到雲資料庫領域,難度並沒有那麼高,只要完成思想的轉變,轉變過程是非常快的,難的是心理上的畏懼感。

「因為人天然擔憂和畏懼新的挑戰」,蓋國強說。

從傳統商用、開源到雲原生資料庫,真正改變的是,資源的使用方式。雲其實是提供新的算力,可以彈性伸縮即時獲取。

企業更喜歡買固定資產,對軟體資產認知不足。放棄固定資產採購轉為雲上採購,把可以管理的數據資源搬到雲上,又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挑戰人性,人對於變化的畏懼。」

「在IT這個世界裡,你學習的慢就是退步。別人是百米衝刺,你慢悠悠就會被淘汰。如果我們跑在行業後面,就幫助不了用戶。」

「我們要解放人,不做搬磚的苦力活,『革命』才有能力做更有價值的事情」,蓋國強認為,並不是技術革了你的命,而是不進步的技術會革掉你的命。

搞技術的人,從入行到專家,三年時間可以掌握一個新技能。一種風潮的形成,從造勢到成為趨勢,大約就是三年。

三年前,認識到開源資料庫、雲原生資料庫是未來,蓋國強要求公司所有人學習數據產品掌握技能,「大家最開始是牴觸的」。

到了今年,他已經不再要求了。叫他「師祖」的年輕人們反而覺得,如果你不讓我學習PolarDB (阿里雲自主研發的新一代雲原生資料庫)是在阻礙我的前途,你是不是對我有意見?

未來簡史,資料庫生態加速

資料庫經過幾個發展階段,分分合合。

如今,加上開源資料庫、雲上資料庫,資料庫行業再次進入到群雄爭霸的階段。

在傳統資料庫時代,DBA的生活狀態一般是熬夜加班,每一套資料庫的腳本和演練,實施、測試,至少要做半年。每一個「五一」、「春節」等假日,7*24小時工作,一旦出現問題,趕去救火。

DBA為什麼要過這樣的生活?如果有一種新的技術可以將升級遷移變成自動的,不需要熬夜加班搞測試,將省下來的時間用於學習,為什麼要揪著過去的苦日子不放?

DBA這個群體是保護資料庫的,國產資料庫、開源資料庫在實踐中要靠DBA,整個生態的推動。DBA可以自信地認為,自己是雲廠商之爭中最炙手可熱的香餑餑。

第一次聽說PolarDB公測後,猿輔導產品技術總監張文治就覺得,這個產品的分布式特點,可能會適合於集中學習考試這樣的場景。猿輔導運營在線模擬測試已經頗有心得,疫情期間,這個能力被老師、學生認可,在此之前,資料庫運維團隊和阿里雲團隊一起,在2天左右時間,就完成了資料庫的擴容。

張文治認為,新型雲原生資料庫,近幾年確實可以讓數據團隊更專注於業務,團隊不斷擴大,在公司也獲得更大認同,但是,也要同時注意雲原生資料庫和開源資料庫的差異,這樣在問題追查中,更遊刃有餘。

幾年間,阿里雲還研製了DTS、ADAM、DAS等一整套幫助數據遷移和自動運維的工具包。即便從Oracle資料庫遷移,往往也只需要修改5%不到的代碼量,另外,雲原生數據倉庫AnalyticDB也可以很好的解決各類數據分析場景的調整

從傳統資料庫到雲資料庫,技術的轉變是實實在在的,但不是暴風雨的前夜,海鷗搏擊暴風雨,而是春雨隨風潛入夜。

資料庫看似古老的領域,在IT界已經有40年歷史的資料庫,就像這個領域的恐龍。但這個'恐龍'卻不會滅亡,只是會向新的方向轉型進化。

DBA是否會覺得在雲計算時代,自己不再重要?被拋棄?

事實上,恰恰相反。在資料庫從業人員行業裡,有一句話:資料庫最後一公裡,得DBA者得未來。

阿里雲資料庫負責人李飛飛則說,「得生態者得未來」。

相關焦點

  • 尤瓦爾·赫拉利的《未來簡史》
    :上次我們聊過了赫拉利的《人類簡史》,這回想請您聊聊他的《未來簡史》。試想如果沒有電,沒有計算機,沒有數據,再回到500年前那樣的一種生存狀態和水平,我們還回得去嗎?通過人類自己發展出來的科技文明所附加給人類的這些東西,已經徹底改變了人類的本性,以至於現在的我們肯定是回不去了,回去了估計也活不下來。事實上也沒什麼可回的,過去早已是一片荒蕪的廢墟了。人類這個物種就是這麼走過來的,未來的人生很可能就是一系列的算法而已。
  • 未來簡史·未來科技
    赫拉利的《未來簡史》為什麼這麼紅?有人說它的流行,是因為它契合了現代人一種被時代拋棄的恐懼感。還有人說,作者在此書中提出了未來人類的生存狀態,以及最有可能出現的人工智慧,因此得到了眾多智能粉的關注和喜愛。但無論如何,這本書和他前一本書一樣,讓我們為之著迷和大火。
  • 猿輔導、作業幫的雙11元年:每天直播14小時、30萬件訂單
    為了迎接正日子裡的網課需求,猿輔導在天貓首發寒春聯報班,在11月11日當天買一套系統班能省下900元,還配贈兒童手錶、護眼燈、耳機等產品。 作業幫直播課則拿出智能錯題印表機「喵喵機」持續加碼!在11月11日前2小時下單系統班全量送喵喵機!「第一波送出去1000多臺,遠遠超出預料,目前正在加急定製,第二波全量上!」
  • Trias,萬企上雲的基礎,兩化融合的粘合劑
    會議力求推動福建省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工業網際網路、數位化轉型、萬企上雲、智能製造等相關產業的部署與發展。依託新一代信息技術,結合實體經濟現狀,逐步實現企業數位化轉型,引導產業升級,最大程度的保障製造業與網際網路融合發展。
  • 《未來簡史》:智神覺醒
    雜誌認為,比較起「深藍」(DeepBlue)是一個單一程序,其設計只針對西洋棋,而且要由科學家手工操作。而AlphaGo中包含的神經網絡程序,可以通過抓取信息實現學習技能,不需要再進行領域特定編程。因此,AlphaGo是一套綜合程序設計,適用於大範圍的應用程式,不只是在圍棋方面。
  • 《未來簡史》讀後感
    ## 《未來簡史》讀後感以色列的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寫的《未來簡史》一書,流行的程度可能不亞於某些娛樂明星,你打開任何一個關於讀書的公眾號或APP幾乎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仿佛這本書揭示了某些驚人的東西,讓很多人覺得不閱讀一下就 OUT 了!前一陣,我也成為了「很多人」中的一員;算是較認真地閱讀完了全書,並做了一些筆記。
  • 小程序聯合騰訊雲推出「雲開發」 騰訊的真實意圖是什麼?
    11月29日,沈澤明在騰訊雲與微信官方聯合主辦的「小程序•雲開發」技術峰會上分享了公司的經歷。他說,在雲開發平臺上,潮辦科技平均每月的後端服務成本不到千元,卻能支撐了2000多萬元的銷售業績。如果用傳統的雲伺服器,同樣的服務量至少需要2萬~3萬元/月的伺服器成本。
  • CodeMonkey:猴子吃的香蕉多了,就成了「程序猿」
    CodeMonkey:猴子吃的香蕉多了,就成了「程序猿」 作者:Silvia俞 發布時間:
  • 產品分析:猿輔導——孩子喜歡老師好,網課就上猿輔導
    猿輔導以其豐富的服務場景和教育產品,構建多元生態,目前估值超過30億美元,已成為國內K12在線教育領域首個獨角獸公司。猿輔導是其工具型產品(猿題庫、小猿搜題)服務場景的上下(深度)延伸,推出的在線輔導類課程產品,通過自身工具型產品已積累的數據和口碑進行導流,完善豐富的服務場景和教育產品,提高商業變現能力,構建多元生態。它產品定位的市場邊界也在不斷擴大,猿輔導目前估值超過30億美元,成為國內K12在線教育領域首個獨角獸公司。
  • 今日薦書:《未來簡史》
    今日薦書:《未來簡史》——這部21世紀的腦洞大作,一起來看看!本期讀書《未來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這本書被稱為21世紀的腦洞大作,大致講述的是曾經長期威脅人類生存、發展的瘟疫、饑荒和戰爭已經被攻克。智人,也就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將面臨著新的待辦議題:永生不老、幸福快樂和成為具有「神性」的人類。
  • 《未來簡史》預言人工智慧終結人類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高秋  崔曉冬】以色列75後新銳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於2014年撰寫了一部《人類簡史》。這本書一經上市便轟動國際,引發30個國家爭相購買版權,併入選比爾·蓋茨、扎克伯格等諸多名人的年度書單。時隔兩年多,《人類簡史》的姐妹篇《未來簡史》問世,再度引發西方思想界熱議。
  • 《未來簡史》嚴重低估了人類
    他的新書《未來簡史》總體來說,是一本優秀的作品,但整體的思想,包括一些推論,我覺得更多的是偏悲觀了。  自私的基因,無私的人性  尤瓦爾·赫拉利在書中一個主要的觀點是,人工智慧等技術的發展會造成巨大的信息不對稱,掌握這些技術的少部分人會成為智神,而其他大部分人則淪為無用階層。
  • 上帝是否存在:未來簡史(西語版),一部你不能錯過的世紀奇書
    人類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我知道,當你一個人的時候,你常常會陷入「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為什麼在這裡」的思考當中,有時候你會糾結於「我為什麼要活著」這個找不出答案的問題。這本書,我希望他能夠幫助你找到方向。未來簡史如果你同我一樣,希望撥開重重迷霧,對這個世界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請一定不要錯過這本書——《未來簡史》。
  • 《未來簡史》
    未來,人類將面臨著三大問題:生物本身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斷處理數據的過程;意識與智能的分離;擁有大數據積累的外部環境將比我們自己更了解自己。如何看待這三大問題,以及如何採取應對措施,將直接影響著人類未來的發展。
  • 讀《未來簡史》㈣:數據為王統世界,未來前途已幻滅
    數據為王統世界,未來前途已幻滅。螞蟻渺小雖不忿,霧中難見孰優劣。幻滅,從《未來簡史》說「數據」的未來已經到了第四篇的《未來簡史》的讀後感,因為這本書給我的衝擊實在是大,可以說這本書有點悲觀的感覺,有一種決定論的感覺。其實這種感覺來的很大,當然這也算是吹毛求疵。
  • 《未來簡史》:人類步入巨變的前夜?
    以色列歷史學家、《未來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認為,人類的發展已經來到了巨變的前夜。從40億年前地球上誕生生命開始,生命的演化都遵循著最基本的自然進化法則,所有的生命形態都在有機領域內變動。但是現在,人類第一次有可能改變這一生命模式,進入智能製造和設計的無機領域。    讀懂歷史才能看透未來。
  • 《未來簡史》精彩還是名不副實?
    恢弘巨著《人類簡史》的橫空出世,捧紅了尤瓦爾·赫拉利。聲名鵲起的以色列人,用了兩年的時間,又打造了引人注目的《未來簡史》。在無數的鮮花和掌聲之下,這本《未來簡史》引發了新一輪的熱潮,然而,翻看全書之後,腦海裡卻只有一句俗語:「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1.
  • IT簡史 | 艾茲格·迪科斯徹 Edsger Dijkstra - 結構程序設計之父
    後臺回復關鍵字「IT簡史」,可查看往期精彩內容哦~1930.5.11
  • 未來簡史
    未來簡史 2015-12-30 15:33 作者:劉怡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6年第1期
  • 趙文卓點評猿金剛裝甲塗料:未來可期
    最近,猿金剛品牌戰略發布會——越野車改裝,就塗猿金剛圓滿落幕,在發布會現場,功夫巨星趙文卓重磅亮相,作為武打界的男神,在汽車領域的認知是很強的,這次點評猿金剛裝甲塗料,圈粉越野圈達人們,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