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一條城市遊憩帶 明年5月1日前小清河風貌帶將全線貫通

2021-01-21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大眾網·海報新聞訊明年5月1日前小清河風貌帶將全線貫通,擁有800年歷史的小清河將將以更加靚麗的形象展現在世人面前。

&nbsp&nbsp&nbsp&nbsp明年5月1日前小清河風貌帶將全線貫通

&nbsp&nbsp&nbsp&nbsp記者從濟南城投集團了解到,明年5月1日前小清河風貌帶將全線貫通。截至目前,工程施工圖設計已全部完成,並通過有關技術專家審查。「靜享樂活、古濟新貌、濟濼風情、康體養生、山水藝術」5個標準段基本建成並對外開放,風貌帶其他區域建設也在加快推進中。

&nbsp&nbsp&nbsp&nbsp「我們正全力推進工程建設工作,現已啟動風貌帶範圍內夜景亮化工程。」有關人士介紹,為充分展現風貌帶建成後的景觀效果,指揮部確定夜景亮化設計思路後,目前正進行方案深化設計,同時推進樣板段設計及施工準備工作。悅動山韻、滌心雅境兩個節點已確定景觀綠化設計單位,並完成初稿方案設計,現正加緊進行方案調整。

&nbsp&nbsp&nbsp&nbsp下一步,除受拆遷影響的區域外,48公裡(6段)風貌帶工程將全力推進,爭取年底前完成全部土建工程,明年春季進行苗木栽植,確保明年4月底實現全線貫通。同步加快推夜景亮化樣板及整體設計進度,力爭與風貌帶景觀工程同步完工,同時滌心雅境、悅動山韻景觀節點方案設計工作也在密集推進中。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6個風貌帶標準段已開放5個

&nbsp&nbsp&nbsp&nbsp從10月1日起,由濟南城投集團建設的小清河沿岸6個風貌帶標準段,已經陸續開放5個,分別是「靜享樂活」、「古濟新貌」、「濟濼風情」、「康體養生」和「山水藝術」。

&nbsp&nbsp&nbsp&nbsp濟南城投集團有關人士告訴記者,小清河生態景觀帶改造提升工程西起槐蔭區睦裡村,東至下遊濟廣高速橋,貫穿城區東西,長度達48公裡(兩岸)。未來的小清河將打造六大特色景觀節點、六大風貌帶,成為一條「山水生態格局穩定、泉城文化特色彰顯、促進北跨動能轉換流動的城市活力脊」。全線規劃設計了睦裡桃源、滌心雅境、悅動山韻、風華濟南、泉城印象、齊煙攬華6個沿河景觀節點;節點間沿河景觀根據周邊環境,設計了睦裡桃源、康體養生、靜享樂活、濟濼風情、古濟新貌、山水藝術6個不同風格的風貌帶。

&nbsp&nbsp&nbsp&nbsp其中,睦裡桃源段將利用現狀林地,適當疏苗,同時兩岸增加桃李類春季觀花植物,形成「桃溪柳陌」的世外桃源郊野景觀氛圍。

&nbsp&nbsp&nbsp&nbsp康體養生段,結合自然駁岸和現狀場地擴建親水平臺與沿河木棧道,打造立體親水環境,形成竹林綠道和杉林棧道特色,打造「松草延年」的植物特色。

&nbsp&nbsp&nbsp&nbsp靜享樂活段,運用動感的曲線和豐富的色彩,展現活力運動文化,結合現狀腹地寬度,遊步綠道與慢跑綠道時而合併時而分離,局部結合地勢打造立體綠道,植物以色葉植物為主,形成「金玉滿堂」的種植特色。

&nbsp&nbsp&nbsp&nbsp濟濼風情段,依託現狀綠地及津浦鐵路整合出民國特色公園、親水慢步道、臨水棧道,吸收民國鐵路月臺、鐵軌等文化符號設計景觀小品,展現活力、綠色,水岸相容、色調鮮明的民國特色景觀。

&nbsp&nbsp&nbsp&nbsp古濟新貌段,依託現狀公園及碼頭整合出板橋公園、板橋碼頭、旱噴廣場一條跨越小清河南北的景觀軸線,增強市民與水的互動關係,打造「榆蔭柳巷」的植物氛圍,整體河岸景觀延續泉城印象節點。

&nbsp&nbsp&nbsp&nbsp山水藝術段,以流暢、簡潔的折線線條布局,詮釋簡約的設計風格,突顯現代藝術特質,展現「秋水映霞」的秋色葉植物特色,形成特色鮮明的觀花廊道,同時解決遮陽需求。

&nbsp&nbsp&nbsp&nbsp回望小清河10年變遷 水質景觀綜合提升

&nbsp&nbsp&nbsp&nbsp橫穿濟南市區東西的小清河,歷史上曾經是航運的黃金水道,也是濟南市主城區唯一一條排水水道,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大量湧入,使小清河受到嚴重汙染。

&nbsp&nbsp&nbsp&nbsp從2009年開始,小清河開啟綜合治理,河道和沿岸景觀整體改造,開展了黑臭水體的清理整治和小清河清淤,同時完成了水質淨化一、二廠擴建等7個汙水處理項目,新增處理能力29.1萬噸/日。9月和10月兩個月,小清河出境斷面已經連續2個月達到了地表水三類水質,是自有監測數據以來的最好水平,真正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小清河市區段31公裡河道實施景觀提升,目前已完成7公裡風貌帶建設,為周邊市民提供了遊憩休閒的好去處。

&nbsp&nbsp&nbsp&nbsp說古論今:小清河滋潤濟南文化的黃金水道

&nbsp&nbsp&nbsp&nbsp800多年以來,小清河作為山東唯一的海陸聯運內河河道與濟南市最重要的河流,在聯通海陸交通的同時,也帶動了沿岸民俗風情演變。「別墅園林文化」、「鹽文化」、「碼頭文化」及歷史文化遺存和故事傳說,緣水而成獨具地域特色的民俗信仰等,豐富了濟南的民俗文化,成為濟南歷史文化的一部分―――

&nbsp&nbsp&nbsp&nbsp近期,小清河主城區段將蓄水通航。屆時,老濟南人印象中那條清澈悠長、魚肥水美的小清河將有望重現。

&nbsp&nbsp&nbsp&nbsp自金代劉豫開挖小清河,至今已800多年。自古以來,小清河作為山東唯一的海陸聯運內河河道,是濟南市最重要的河流,承載著濟南的商貿運輸、洩洪、灌溉等諸多功能。在近代交通工具鐵路、航空出現之前的相當長時間內,小清河一度有「小鹽河」、「黃金水道」之譽。依賴小清河航運之力,歷史上的濟南曾經是一個發達的內陸港口城市。從昔日的繁華,到後來的臭水溝,再到現在的景觀河,小清河見證著濟南的發展變遷,對這座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日前,市委宣傳部和市社科聯對《小清河(濟南段)文化保護與開發》課題進行立項研究。課題共包括六個子課題,濟南大學歷史與文化產業學院教授林吉玲和濟南市社科院助理研究員董建霞承擔了《小清河與濟南的歷史文化》這一子課題。就此,記者請她們從文化的角度,詳談了歷史上小清河對濟南起到的獨特作用。

&nbsp&nbsp&nbsp&nbsp「別墅園林文化」、「鹽文化」、「碼頭文化」等,成為濟南歷史文化的一部分;小清河連接著功利型的齊文化和道德型的魯文化,濟南處在內陸文化與海洋文化的交接帶

&nbsp&nbsp&nbsp&nbsp小清河在唐以前為濟水殘渠,金時劉豫疏導入海。小清河發源於濟南西郊睦裡閘,納玉符河下遊分流之水,又匯市內諸泉,蜿蜒向東,直通大海。東西流向的小清河與溝通南北的大運河呈丁字形,共同成為匯通東西南北的重要渠道。林吉玲告訴記者,在聯通海陸交通的同時,小清河也帶動了沿岸民俗風情演變。「別墅園林文化」、「鹽文化」、「碼頭文化」及歷史文化遺存和故事傳說,緣水而成獨具地域特色的民俗信仰等,豐富了濟南的民俗文化,成為濟南歷史文化的一部分。

&nbsp&nbsp&nbsp&nbsp林吉玲介紹,在小清河開挖以前,濟南的北郊是一片煙波浩渺的湖水。河畔的華不注山、西郊的趵突泉和城內大明湖號稱「濟南三絕勝」。隨著小清河的開通,北郊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湖面水位陡降,大片湖底裸露出來,小清河兩岸逐漸形成一塊塊洲地,被開闢成大片的稻田、藕池和菜園。

&nbsp&nbsp&nbsp&nbsp文人墨客紛紛選擇在濟南,除了濟南山水景色的吸引,更顯示了濟南特有的包容與寬厚。林吉玲介紹,小清河連接著功利型的齊文化和道德型的魯文化,濟南處在內陸文化與海洋文化的交接帶,使濟南文化的性格中既有內陸文明的厚重和自信,又有海洋文化的開放與包容。

&nbsp&nbsp&nbsp&nbsp林吉玲介紹,劉豫當時開鑿小清河,除了洩洪,另一目的是為了便於將壽光一帶的海鹽自小清河運至歷城與南宋交易,以從中獲利。在此後幾百年裡,海鹽運輸久盛不衰,以至有「小鹽河」等別稱。上世紀50年代,黃臺碼頭是食鹽的集散地,黃臺港小清河北岸為卸鹽的貨場,南岸為日用百貨等其他商品的貨場。鹽業公司就設在碼頭邊,裝卸工人片刻也不得閒。

&nbsp&nbsp&nbsp&nbsp小清河運輸的主要貨物是原鹽,其次是水產品和當地所產糧食及土特產品。從濟南小清河到羊角溝,往返要半個月。當時向下遊運送的主要是煤炭、石料,以及經運河轉運的糧食,包括南方的大米、濟南的特產等。向上遊運的主要是鹽、食用油和紡織的棉花等。當時,濟南、泰安、東昌、兗州、沂州、曹州等地所用的食鹽,都由小清河運到黃臺碼頭,再分運各地。經洛口轉運,木材、藥材、毛皮等貨物也在這裡集散。為使航運便利,小清河沿途建有許多港口。林吉玲介紹,小清河濟南段有土碼頭,也有簡單石砌的碼頭,包括濼口、標山、成豐橋、黃臺、板橋、太平灣、西門橋等。黃臺碼頭既是小清河濟南段的第一個港口,也是小清河沿線最大的港口。據史料記載,港口形成於清光緒年間,長期為濟南的海鹽進出樞紐,在1904年膠濟鐵路建成前,是濟南通向渤海的唯一進出港口。

&nbsp&nbsp&nbsp&nbsp隨著航運使命的消失,小清河很多碼頭也已消逝在歷史中。在小清河一期工程中,小清河綜合治理指揮部對南岸、北岸及五柳島進行了綜合治理和園林景觀綠化,形成了五柳島碼頭、歷黃碼頭、板橋碼頭、鹽倉碼頭、還鄉店碼頭等五處遊船碼頭,濟南傳統的商埠碼頭區依稀再現昔日繁榮。

&nbsp&nbsp&nbsp&nbsp沿河人民廣得魚鹽之利,湖田之惠,河水更給他們的生活留下了鮮明的印記,形成了特殊的生產生活習俗;生活在小清河兩岸的人們逐步形成了應水而興的信仰,豐富了濟南區域的神韻。(綜合齊魯壹點、濟南日報、濟南時報消息,稿件統籌:高娜)

相關焦點

  • 小清河的2019:徹底告別「劣五類」 水質改善實現「三級跳」
    新的一年,小清河將以嶄新的面貌亮相。2020年1月1日起,小清河生態景觀帶改造提升工程二環路以內17公裡長的靜享樂活、濟濼風情、古濟新貌三個風貌段,將全線對市民開放,二環路以外區域將於2020年5月1日前全部對外開放。
  • 泉州灣跨海大橋陸域水域全線貫通 明年通車全程8分鐘
    昨天下午,隨著泉州灣跨海大橋南岸陸地區(即石獅段)引橋最後一塊橋梁吊裝完成,泉州灣跨海大橋主橋和引橋12.45公裡上部結構全部完成,大橋實現陸域和水域全線貫通。按照工期,大橋主體工程將於年底前建成,明年上半年可實現全線通車,屆時8分鐘就能橫跨泉州灣。
  • [福建]泉州灣跨海大橋實現陸域、水域全線貫通-福建-中華人民共和...
    昨日下午4時許,記者在福建省泉州灣跨海大橋A1標段看到,隨著泉州灣跨海大橋南岸陸地區引橋(即石獅段)最後一塊30米預製小箱梁吊裝完成,泉州灣跨海大橋主橋和引橋12.45公裡上部結構全部完成,標誌著泉州灣跨海大橋實現陸域和水域的全線貫通
  • 15米長卷《小清河東流圖》首現小清河全貌
    小清河,發源於濟南城區,東流入海。這是一條全國罕見的發源城區直流入海的內河,是一條由泉水匯集為源頭的河流。而且,小清河作為山東的內河,也是山東省內唯一一條具有水陸聯運、河海聯運、農田灌溉、水產養殖等多種功能的河流。
  • 泉州灣跨海大橋實現陸域、水域全線貫通
    東南網9月26日訊(本網記者 陳薪宇 通訊員 莊愛萍 林真真)今天下午4時整,記者在泉州灣跨海大橋A1標段看到,隨著泉州灣跨海大橋南岸陸地區引橋(即石獅段)最後一塊30米預製小箱梁吊裝完成,泉州灣跨海大橋主橋和引橋12.45公裡上部結構全部完成,標誌著泉州灣跨海大橋實現陸域和水域的全線貫通
  • 泉州灣跨海大橋實現陸域水域全線貫通 明年上半年或通車
    至此,泉州灣跨海大橋主橋和引橋12.45公裡上部結構全部完成,泉州灣跨海大橋實現陸域、水域的全線貫通。泉州灣跨海大橋實現陸域水域全線貫通  據中鐵大橋局股份有限公司泉州灣跨海大橋A1合同段項目部副經理張東河介紹,跨海大橋南岸陸地區引橋所在的A1標段自開工建設以來
  • 京張高鐵清華園隧道上午貫通 看見盾構機了!(附現場圖)
    今天上午10點16分,隨著「天佑號」盾構機刀盤徐徐破土而出,京張高鐵清華園隧道安全穿越核心區實現貫通,代表著京張高鐵北京市區段全面進入站前工程收尾階段。按照預定目標,明年年底京張高鐵就將實現全線通車。隧道全長6.02公裡,下穿學院南路、北三環、知春路、北四環、成府路、雙清路等,出地面後,利用現有京包鐵路,形成雙線路基,建成通車後5分鐘可以通過隧道。「清華園隧道是全線唯一採用盾構法施工的隧道。」中鐵十四局項目盾構經理趙斌介紹,清華園隧道地質條件複雜,穿越特級風險源3處,一級風險源80處,是目前國內城市核心區穿越地層最複雜、重要建(構)築物眾多的高鐵單洞雙線大直徑高風險盾構隧道。
  • 環巢湖流域可建生態休閒遊憩帶(圖)
    2013年09月11日 08:31  稿源:中安在線   分享到:   文化合肥  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的李燕紅認為,放眼內地城市的文化建設逐漸趨於「同質化」的現象,城市的文化個性必不可少。「合肥是文化古城,要精心構建三國文化、包公文化和淮軍文化,以更加開放的氣魄和創新精神凝成新的富有特色的合肥城市文化個性。」
  • 深圳地鐵2號線東延線全線貫通!明年坐地鐵直達蓮塘口岸、梧桐山
    3月19日深圳地鐵2號線東延線施工現場傳來好消息——仙湖路站至蓮塘口岸站盾構區間貫通,標誌著2號線東延線實現全線貫通,正式進入軌道鋪設及車站裝飾裝修階段。據介紹該工程將於明年年底迎來開通通車後,深圳人前往仙湖植物園、梧桐山、蓮塘口岸都可以地鐵直達PS:胖友們,再也不要以沒地鐵這個理由不去運動了蓮塘站站後折返線隧道已經先行貫通,正在進行二襯施工。
  • 新疆首條沙漠高速公路路基貫通 計劃明年完工
    烏魯木齊晚報全媒體訊(特派五家渠記者馬婷 通訊員蔣帥 )11月24日,新疆首條沙漠高速公路——S21阿勒泰至烏魯木齊高速公路(以下簡稱「阿烏項目」)路基全面貫通,連接兩地的高速公路已現雛形,計劃明年完工。屆時,從烏魯木齊到阿勒泰市將無須繞行「高速直達」,路程縮至約4小時。
  • 找準短板、系統提升,看長沙如何塑造城市與建築風貌
    塑造城市與建築風貌 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長沙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 張躍先城市建築風貌是系統性、綜合性的城市資源,是通過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人工景觀體現出來根據長沙市的發展實踐,筆者認為,加強城市和建築風貌管控應該注意以下問題。一是城市設計機制不夠完善。長期以來,許多城市設計注重風貌結構控制、特色骨架塑造,以宏觀為主,但涉及市民感受和體驗城市街道整體風貌的內容較少。城市設計和風貌規劃成果則以地塊總體設計為主,更重視宏觀層次的結構美學及功能配套,而忽視了微觀層次的建築美學。
  • 陸橋通道何時全線貫通?江蘇這條180公裡長的高鐵是關鍵!
    按計劃,該高鐵全線會在9月底前完成鋪軌工作並具備靜態驗收條件,10月底前完成"四電工程"和外部環境整治,11月中旬完成新建站房及配套工程建設,預計12月建成通車。 不過,按照目前的進度,年底通車已經不可能。因為10月底時,徐連高鐵仍未完成靜態驗收。
  • ​牡佳高鐵全線貫通,「基建狂魔」再次擦亮「中國名片」
    11月30日10時30分,在牡丹江至佳木斯高鐵勃利縣小五站鎮施工現場,牡佳高鐵第二、第六標段最後兩節鋼軌鋪設連接完畢,順利完成貫通。標誌著全國在建最東端高寒高鐵牡佳高鐵全線鋪軌貫通,為明年全線進入聯調聯試奠定堅實基礎。
  • 市水利局2018幹成了啥:16.7km清潩河工程全線貫通、增福湖形成700...
    被水利部命名為「國家高效節水灌溉示範縣(市)」;清潩河綜合治理工程全線貫通;……在過去的2018年,咱長葛水利方面「亮點紛呈」!看市水利局2018幹成了啥?2.投資8.9億元、全長16.7千米的清潩河綜合治理工程全線貫通,工程全部完工後將形成1200畝水面。該工程採用的PPP模式開創了我市水利投入新模式。
  • 上海磁懸浮列車全線貫通
    上海磁懸浮列車示範線下部結構工程近日竣工,作為世界首條磁懸浮列車商運線已全線貫通。    據介紹,由中鐵十六局三處和上海建工集團承建的上海磁懸浮列車示範線,是一條集城市交通、觀光和旅遊於一體的商業運營線。它西起上海地鐵2號線龍陽路車站南側,東到浦東國際機場一期航站樓東側,線路總長31.17公裡,設計時速和運行時速分別為505公裡和430公裡,總投資89億元。
  • 遊憩規劃|基於城市設計的城市遊憩空間整合
    例如,1970年制定的舊金山城市設計計劃中,確定了10項設計標準:舒適性、視覺趣味性、活動、清晰性和便利性、特色、空間的確定性、視景愉悅、多樣性/對比、和諧性、尺度和模式。 Linch在《城市形態》一書中提出了5項設計準則:活力、感知、適宜性、可及性與控制。城市遊憩空間是城市空間的精華所在,根據其自身的特點,城市遊憩空間設計主要有以下幾個定性標準:①特色性。
  • 153.4公頃城市公園群+22公頃小微綠地 麗澤將建國內首個園林式金融...
    「三帶」是指三環及豐草河健康生活帶、金中都城遺蹟文化帶、蓮花河濱水活力帶,將充分發揮麗澤生態優勢,著力打造區域綠色空間網絡,打造五大城市公園群,塑造大尺度綠化與城市建設交相輝映的特色景觀,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自然生態與休閒活力兼備的「健康城市名片」。
  • 合璧津高速公路九峰山一號隧道雙線貫通,全線隧道順利貫通
    從中鐵重慶投資集團雙合高速公路公司獲悉,2021年1月6日上午10時08分許,隨著一聲炮響,重慶市重點建設項目——由中鐵十一局承建的九峰山一號隧道右線順利貫通,標誌著合璧津高速隧道實現全線貫通。九峰山一號隧道位於銅梁區龍洞村,橫跨合川、銅梁兩區交界線,全長853米,設計為左右分離式雙向6車道隧道,設計時速為100公裡。
  • 我國內地第一條海底隧道在廈門全線貫通(圖)
    我國內地第一條海底隧道在廈門全線貫通  最深在海面下約70米,通車後,廈門島至翔安區的車程將由1個半小時縮短至8分  廈門翔安海底隧道全線貫通  本報訊 (記者 林曉琪/文 曾志銘
  • 京雄高速公路河北段主體工程完工,明年上半年全線建成通車
    李英軍攝日前,白溝河特大橋5.5萬噸鋼結構全部安裝到位,標誌著京雄高速公路河北段主體工程全部完工,為明年上半年全線建成通車奠定堅實基礎。京雄高速公路河北段是雄安新區「四縱三橫」區域高速公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主線和大興國際機場北線支線,全長93公裡,一期工程先期實施75公裡。路線經涿州市、固安縣、高碑店市、白溝新城,止於雄安新區與既有榮烏高速公路相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