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地上的「阿波羅計劃」

2020-11-22 中國青年網

  「阿波羅計劃」的最大收益或許並非是登月本身,而是推動了人類整個航天和太空技術的大進步。百度無人車,同樣野心在此。

  百度無人駕駛汽車車隊

  在長沙梅溪湖附近,經常停靠著一輛輛白色的汽車。

  除了車頂的塔狀雷達,外觀與普通SUV無異,但車內卻暗藏「玄機」。乘客入座後,車輛開始啟動,雖然駕駛座上有人,但他卻不是司機,雙手不握方向盤。起步、加速、減速、讓行、轉彎等各種操作,全部由汽車自行完成。

  這輛車的名字叫Apollo Robotaxi,是百度在長沙落地運營的無人駕駛項目。「坐在上面很安心,整體駕駛風格偏安全優先。」第一批嘗鮮的長沙市民對無人計程車的評價很高。Robotaxi自去年運營至今,一直保持著零事故。

  以自動駕駛為首的智能交通理念自誕生以來,這條路上已有不少先行者。參與未來的交通體系與出行方式的升級浪潮,已成為全球巨頭布局與博弈的關鍵點。以5G、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數字科技為基礎的計劃,鼓勵參與者在頂層設計層面建立、健全一整套智慧交通解決方案。

  今年4月誕生的百度Apollo「ACE交通引擎」,無疑為「新基建」指明了方向。

  「聰明車」遇「聰明路」

  北京到上海的高鐵,能不能再快一點?上下班的路上,可不可以不要那麼堵?高速路駕駛,有沒有不疲憊的方法?在交通便捷度和舒適度的追求上,人類從未停止過。或是改變車,或是改變路,人們始終在探索更好更快的方式。人工智慧、5G、大數據云計算、工業網際網路、衛星系統、新能源充電樁等技術領域的發展,給了人們進一步升級交通的機會。

  從交通強國的建設來看,科技的作用無需多言。新科技和交通運輸產業的結合,讓新裝備和新產業的誕生順理成章。而名為「新基建」的春風,讓這把火燒得更加旺盛。

  在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WAIC)上,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彥宏提到,「新基建」可以看成是人類在進入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前的大型基礎設施擴張工程。它有很大的希望會在中國率先掀起全面人工智慧化的潮流。以人工智慧為核心的新基建,將在交通、能源等領域大大提升效率,推動經濟增長。

  智能交通發展的核心是要做好自動駕駛,以及相應而來的車路協同方案。在推動自動駕駛測試和落地的過程中新的問題會接踵而來,包括第一重要的安全問題,而這對於科技的要求幾近苛刻,只有擁有強大的地盤技術才能支撐起項目的實現,具體而言,即AI技術、網聯技術、豐富的生態和數據資源。

  當然,「聰明的車」單打獨鬥必然行不通,道路是車的日常生活環境。當單車智能發展到一定階段,還需要「車路協同」,讓「聰明的車」駛上「智慧的路」。

  車路協同好比賦予了自動駕駛車輛非常可靠的第六感,讓智能車在自動駕駛中不僅能自主控制車輛本身的運轉和決策,還能依靠與外界路面環境的互動反饋,及時調整行車方案。這些是單靠智能車所無法做到的。

  乘勢新基建而來的智能交通註定帶有獨特的中國基因,智能交通必然是牽一髮而動全身。除了技術方面的發展,它對於公共資源、公共政策法規以及城市整體的基礎設施升級改造都有極高的要求。

  越是人工智慧、數據與信息技術發展的時代,越不能忽視自動駕駛的本質還是車。隨著自動駕駛的發展,它對於車的硬體和工程製造能力要求會有很大的變化,車的結構、控制方式等都有所不同。因此汽車工業的技術積累必然要與AI智能技術同步,才能實現並駕齊驅。

  引擎,點火

  百度發布的「ACE智能交通引擎」,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東西?

  百度集團副總裁、智能駕駛事業群組(IDG)總經理李震宇給出了解釋,「數字底座,車路協同和自動駕駛的兩個引擎平臺,是百度的核心競爭力」。結合「1+2+N」的總體架構來看,ACE智能交通引擎」像是一個完整的基礎設施體系。「1」是一個數字底座,代表交通基礎設施。比如提供亞米級的AR實景導航的百度地圖、提供綜合性的車聯網解決方案的小度車載OS,以及飛槳和百度智能雲都是其中的一部分。

  修建房屋需要堅實的地基,打造一個優秀的智能交通系統也需要過硬的技術支撐。ACE交通引擎的主要技術支持來自百度地圖、百度智能雲、小度車載OS、飛槳等平臺,這四大數字底座支持「車、路、雲、圖」在交通基礎設施層面達到融合互通。

  簡單來說,這個數字底座「智能化」了基礎設施,這種賦能使得智能交通有了最初的落腳點。

  「2」指的是兩個智能引擎——Apollo自動駕駛引擎和車路協同引擎。率先在長沙落地的Apollo Robotaxi是個佐證,百度在自動駕駛技術上是保持絕對領先的。

  經過三年發展,Apollo生態合作夥伴幾乎囊括全球所有的主流汽車製造商。截至目前,Apollo擁有自動駕駛路測牌照數150張、全球智能駕駛專利1800件、測試裡程600萬公裡、全球開發者36000餘名、開源了56萬行代碼。

  優秀的車路協同,可以讓汽車擁有「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能力,反過來也能讓道路更懂汽車。例如,路側感知設備可以採集全局路網圖像,並且將信息播發給車輛,從而形成超視距感知能力,克服視覺盲區。

  「N」代表的是無限的應用生態。ACE交通引擎和多個部門深度融合,通過智能信控、智能停車、交通治理、智能公交、智能貨運、智能出租、自主泊車等N個應用生態,將百度網際網路思維下的智能交通滲透到城市交通的各個方面,真正有效地推動現代化智能交通體系的建立。

  有了新基建風向標,百度的野心似乎更大了,它希望通過車路協同讓自動駕駛走得更遠。一邊冀望於車路協同讓車的決策更聰明,更安全;另一邊,它也顯露了推動規模化智能車規模化的決心。自動駕駛和車路協同兩大引擎在數字一體化基礎上強勢發力,讓「聰明的車」和「智慧的路」雙劍合璧,力求全面激活 ACE交通引擎的運轉。

  百度Apollo自動駕駛標定與維護中心標定間

  為何攀登「珠峰」?

  交通是一個城市的血管,一個城市的交通效率也部分決定了這座城市的運轉效率和生活幸福感。

  未來一套優良的智能交通方案,正是奠定城市交通的重要基石。具備完善的全棧式從車到路的解決方案,提升智能交通管理水平,幫助人車路更和諧地相處,這也正是百度「ACE交通引擎」提出的智能交通建設的本質所在。

  在新基建的推動下,智能交通將會成為中國新交通發展的新方向。而提前布局的百度也將成為落地新基建指導的智能交通核心引擎。百度在深度學習、語音交互等人工智慧和自動駕駛能力方面已形成巨大優勢,但要想達到核心技術可控,自主自如,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李震宇把它比作一個攀登珠峰的艱難過程,特別需要穩紮穩打,一步一個腳印。百度也拋出「攀登珠峰,沿途下蛋」的策略——技術難題分步解決,通過長期的技術積累,持續漸進地釋放產品價值。群策群力一定強於單兵作戰。百度也持續開放Apollo平臺,吸納各方企業力量和人才,在北京新建成Apollo Park,用作應用程式測試基地,並投入大量的核心技術人才。

  而能否大規模落地,形成可複製的產業化發展,不論對百度這樣的企業還是政府,這都是一項長期的考驗。考慮到每個城市資源稟賦皆不相同,智能交通建設在推進時必然要因地制宜,但這也帶來了裝備以及技術統一性的問題。

  在《無人駕駛》一書中,胡迪教授想像出一幅未來人類回望今天「非智能車時代」的圖景。

  「參觀者坐在方向盤後面,撥弄著內置GPS的顯示器屏幕,遊戲似地用他們的腳踩動著剎車,這一切恐怕會讓體驗者不禁感嘆,21世紀初的人類竟然會用如此不便甚至危險的交通方式。」

  智能交通以及智慧生活的大趨勢,這是未來進化的方向。不論對於個人生活的改革還是強國戰略層面,都是一項具有長期收益和高延展性的投資。

  智能交通的黃金時代正飛速而來。在播種階段打好基礎,科技企業、車企和政府形成良性聯動,各方玩家共同把蛋糕做大,這可能是在大時代中「掘金」的最佳解法。

相關焦點

  • 阿波羅登月計劃
    阿波羅1號阿波羅1號是美國第一次由三名太空人執行的航天任務。計劃中將於1967年2月21日發射的阿波羅1號於1月27日進行一次例行測試時,指令艙突然發生了大火,三名太空人維吉爾·格裡森、愛德華·懷特和羅傑·查菲15秒內全部不幸遇難。
  • 隨著阿波羅飛翔3.1——阿波羅計劃的管理
    如果說阿波羅計劃留下了真正有價值的遺產,那麼這項遺產應該是在管理大型技術系統中所獲得的知識。阿波羅計劃在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它成功地滿足了非常困難的系統工程、技術和組織的綜合性要求。此外,如果意見衝突太大,而導致一些方面受到誤解,可能會對登月計劃造成毀滅性的打擊。項目負責人努力保持這些因素之間的平衡,並促進良好的秩序,使美國航空航天局能夠在總統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登月任務。鑑於阿波羅計劃的複雜性和艱巨性,NASA在組織管理上進行了細緻的系統設計,建立了NASA總部決策層、阿波羅計劃辦公室到3大載人航天中心組成的內部層級管理架構,並吸納3家承包商企業提供輔助管理。
  • 阿波羅計劃改變了什麼?
    由於美國在轟炸機方面的進展,蘇聯格外感到必須以火箭武力,彌補彈頭技術上的落後。在月球上進行研究和飛上月球的想法,吸引了兼具幻想和科技雙重興趣的人。馮·布朗是這個領域的關鍵人物。他原本是站在幕後的第三帝國火箭總工程師和德國黨衛軍成員,後來成為阿波羅月球計劃的登陸小艇開發主持人。
  • 阿波羅登月計劃是一場騙局?
    從某種意義上說,「阿波羅登月計劃」本該是人類歷史上最不應受到質疑的大工程,用奧爾德林的話說:「你可以相信金字塔是外星人幫忙建造的,可以相信馬可波羅從未去過中國,但你不應該質疑我們曾經登上過月球。」
  • 阿波羅登月計劃-搜狐新聞
    這個計劃被命名為「阿波羅」,是因為古希臘的傳說中,這位太陽神駕駛著天馬拉的戰車踏過天際。阿波羅計劃中所使用的運載火箭被稱為「土星5號」,「土星」這個單詞,就是希臘神話中農神的名字。  柯斯林:「我會找找這隻兔子。」
  • 阿波羅11號登月50周年,阿波羅計劃電影盤點
    50年前的7月21日(北京時間),阿波羅11號登陸月球,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在月球寧靜海邁出的一小步,成為了人類探索宇宙的一大步。50年來,圍繞阿波羅計劃的讚頌和陰謀論從未間斷,從這些電影就可見一斑。
  • 阿波羅計劃,人類首次登陸月球
    阿波羅計劃又被稱為阿波羅工廠,他是美國從1961年到1972年期間組織實施的一項載人登月飛行計劃。它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載人登月飛行,以及人類對月球的實地考察,從而為進行載人行星飛行和探測技術做準備。阿波羅計劃是世界航天史上,是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成就,它開始於1961年5月,截至到1972年12月,已經成功實現了6次登月,歷時11年,花費了大概255億美元。在阿波羅計劃最高峰時期,參加這項計劃的人數超過30萬人,其中包括2萬家企業、200多所大學和80多個科研機構。
  • 阿波羅登月計劃,是財富,還是教訓?
    阿波羅計劃在人類歷史上是一次獨一無二的勝利那使費用增加了許多倍,使得人類空間站計劃處於一個幾乎可以說是低成效、低效率的方向上,否則我們可能已經實現了。 在第一個人登上月球之後,剩餘的任務只是一種炫耀嗎?
  • 阿波羅計劃啟動了矽谷的技術革命
    僅僅7年的時間,美國就從空間技術落後於前蘇聯,發展到在月球表面插上了美國國旗。前調查記者兼媒體主管巴茲爾·羅勒(Basil Hero)說,阿波羅計劃是現代科技生態系統的發源地。他撰寫了新書《一生的使命》。羅勒對CNN Business的記者表示:「如果沒有阿波羅計劃,我不認為計算機革命會以同樣的速度和軌跡迅速發生」,「而將會多花10年或20年的時間。」
  • 阿波羅計劃的歷史背景是什麼?阿波羅號應該是一場太空競賽。
    阿波羅號是在艾森豪領導下於二十世紀60年代初提出的,作為水星的後續行動。水星計劃中的飛船只能進入地球軌道,只能搭載一名太空人,而預期中的阿波羅飛船不僅可以搭載三名太空人,還可能載人月球。雖然美國宇航局已經開始計劃,艾森豪·威爾遜似乎並不熱衷於太空計劃,阿波羅計劃的回報資金也沒有落實。
  • 阿波羅 11 號登月 50 周年,回顧阿波羅號探月計劃
    北京時間7月15日消息,據美國宇航局網站報導,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50周年紀念日臨近,讓我們再次回顧一下阿波羅號計劃的探月歷史。這次災難導致美國宇航局重新檢查了阿波羅計劃的所有方面,並對許多太空飛行器系統進行了重新設計,當年春天,太空人們接受訓練的任務被正式命名為「阿波羅1號」。機組人員:維吉爾·格裡索姆、愛德華·懷特、羅傑·查菲。
  • 從「阿波羅計劃」到「阿爾忒彌斯計劃」,人類登月竟是為了它
    important}我們知道,自1961年到1972年間,美國的「阿波羅計劃」曾6次成功將太空人送到了月球。但是在阿波羅17號完成登月任務之後,阿波羅計劃因經費問題被暫停了。」本身就是一個騙局的,也有說月球上有外星人基地,而美國是受到了外星人的警告才被迫暫停了登月計劃。
  • 阿波羅計劃其實是一次美國最大的賭局
    看看阿波羅11號發射的照片,你可能會注意到火箭的尖頭和火焰火箭的第一級五個巨型發動機。但是其實對於一個火箭來說最終的要的是火箭的航空艙。它是位於尖端下方的微小的膠狀形狀的裡面。太空人和他們的衣服,睡袋,食物以及所需要的所有服務和所有到月球的往返旅行所需的系統都在裡面。 並且它也是完成整個旅程並飛回地球上的唯一部件能從外太空返回的。如果沒有太空艙,就不會發生月球任務。
  • 月球上沒有發射場,那麼阿波羅計劃時的太空人是如何返回地球的?
    這是很多人疑惑的事情,我們知道在地球上發射探測器都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有著專門的發射場、還需要專門的運送火箭。但是這些裝置在月球上都沒有,那麼當初阿波羅計劃時候的太空人是如何返回地球的哪?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美國進行了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從阿波羅11號-阿波羅17號共成功了6次把12名太空人送上月球表面,並且安全返回地球,其中阿波羅13號失敗了。我們可以先來看下阿波羅號探測器的構造,下圖中是阿波羅13號,就是失敗的那一次。主要由三部分組成:登月艙、指令艙和服務艙。
  • 登月50周年,我們都是「阿波羅」計劃的受益者
    但僅僅過了3年,「阿波羅」計劃就宣告終止。今年5月,美國再次宣布重新踏上登月徵途,推出了雄心勃勃的「阿爾忒彌斯」計劃,誓言5年內將太空人再次送上月球。無獨有偶,中俄印歐等國家和區域組織都在提出自己的登月計劃,人類新一輪的登月浪潮正在來臨。如果說半個世紀前「阿波羅」計劃的實施更像一場「政治秀」的話,那麼它究竟留下了哪些遺產,讓人類在半個世紀後重燃登月的熱情呢?
  • 曾經的「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發布的照片難道是假的?
    歡迎大家來到百家號科幻宇宙,今天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是曾經的「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發布的照片難道是假的。其實對於曾經的「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發布的照片難道是假的這一問題?是根本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為這本就是該事件的事實,當時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幾乎上至70歲到60歲的老人,下至剛上小學的小學生都知道,因為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登陸其他星球的事情。阿波羅計劃其實指的就是美國從1961年到1972年,組織實施的一系列載人登月飛行任務,並且這一任務是一個長達十年的偉大工程。
  • 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到底是真是假?
    其實這個問題是比較模稜兩可的,因為現在正反方基本都有自己的理bai由,所以我們直到現在也不能完全確定美國的這個阿波羅登月計劃到底是真還是假。「阿波羅登月計劃」是否是一場騙局的問題在美國引起了強烈反響。以著名物理學教授哈姆雷特為代表的人士肯定「騙局論」,他們認為阿波羅登月造假的依據有:1.阿波羅登月照片純屬偽造根據美國宇航局公布的資料計算,當時太陽光與月面間的入射角只有6-7度左右,但那張插上月球的星條旗的照片顯示,陽光入射角大約近30度。照片中出現的陰影夾角應該在「跨出第一步」後46小時才可能得到。
  • 阿波羅登月計劃,有發現外星人嗎?
    自「阿波羅」計劃開始啟動以後,人類就慢慢的拉近了與月球之間的距離,在從前科技還未成熟的時候,飛出地球這種事情,對於人類來說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是到了後來,人類踏出了重大的一步,人類飛出了地球,踏上了月亮,但伴隨著時代的進步,人類就開始思考地球以外是不是也有和我們一樣的文明和智慧生物呢?
  • 月球沒有發射場,當初阿波羅計劃太空人,是如何返航的?
    在50多年前,美國掀起了長達數十年的「太空狂熱」,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阿波羅計劃,成功地實現:人類歷史上首次登陸月球。阿波羅登月計劃把太空人送入到月球,本身是一件非常值得驕傲的事情,但是時至今日,很多人都對此保持質疑,因為他們認為憑藉當時的技術,即便是美國也是難以做到登陸月球的,就算登上了月球也是無法返回。那麼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太空人是怎麼返回地球的呢?
  • 中國的「嫦娥工程」,美國的「阿波羅計劃」,你了解多少?
    阿波羅飛船登上月球的一剎那,就意味著人類科技文明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幾千年來,登上月球這樣一個神秘而美麗的星球,一直是中國人的夢想。為了實現這個夢想,我們一直在探索著。1993年後,我們進行了月球探測工程的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