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7月16日,「土星五號」火箭載著「阿波羅11號」飛船從美國甘迺迪航天中心點火升空,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巴茲奧爾德林,麥可柯林斯駕駛飛船跨過38萬公裡的徵程,承載著全人類的夢想踏上了月球。這小小的一步,是人類偉大的一步,標誌了人類宇宙旅行的光輝時刻。
1969年,太空人巴茲奧爾德林在執行阿波羅11號登月任務時拍下的自己的足跡。《阿波羅11號》2019年紀錄片截圖
2019年,人類登月50周年紀念之際,一系列珍貴歷史資料和重要畫面,各式慶祝活動將再一次點燃人們寰宇之旅的熱情。
2019年7月19日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將慶祝歷史性的阿波羅11號月球任務50周年,進行為期2小時的電視直播。 NASA官網 圖
3月,《阿波羅11號》紀錄片美國上映。導演託德·道格拉斯·米勒採用了NASA及國家檔案館(NARA)首次發現的65毫米大畫幅膠捲拍攝的影像資料,和超過11000小時的原始音頻資料,將人類歷史上最具標誌性和歷史性的時刻濃縮在93分鐘裡,觀影體驗可謂酣暢淋漓,是不可錯過的熒幕佳作。
6月28日,位於休斯頓的原阿波羅任務飛行控制大廳被重新裝修成當年的樣子,7月1日起向觀眾開放……阿波羅計劃像是一個寶庫,吸引著人們一次次走入,那么半個世紀裡,它對人類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關於它的解讀有哪些?它究竟改變了什麼?
曾入選2013年美國最佳旅遊文學獎、熱愛科學、歷史、文學的德國作家貝恩德·布倫納,有自己的見解。經聯合低音授權,澎湃新聞摘選作家在《月亮》一書提出的思考與讀者分享,以紀念這項20世紀的人類壯舉。
《阿波羅11號》2019年紀錄片海報
歷史經常讚揚重大突破,卻往往忽略促成這些成就的準備過程。
阿波羅計劃有巨細靡遺的相關紀錄,時至今日,仍然獲得極大的矚目,但有誰了解讓這項計劃登上高峰的耕耘過程?凡爾納等人設計出飛向月球的藍圖之後,月球之旅又是如何一步步實現的?美國總統甘迺迪就任後,隨即批准這項計劃,宣告人類將在 20 世紀 60 年代結束前登上月球。之後,美國航空航天局技術人員發現預算激增了10倍,而且有大量科技知識可供運用。美國大眾早已張開雙臂,擁抱太空時代無窮無盡的可能性。
1962年9月12日美國第35任總統約翰·甘迺迪,在賴斯大學發表關於航天事業的演講,提出10年內將人類送上月球,為阿波羅登月計劃奠基。《阿波羅11號》2019年紀錄片截圖
當然,科技進展不可能憑空出現。時代更早一點,鐵路的行進速度,號稱超越有史以來所有運輸方式,並且成為改變人類與有形世界之間關係的象徵。事實上,在高速出行還不普及的時代,旅客認為鐵路旅行是難忘的經驗,而且經常讓人目眩神迷。鐵路成為美國南北戰爭中的重要資產,其影響一直延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快速運送武器和物資。飛機同樣很快就被運用在軍事上,而且不久之後,就成為效果宏大的武器。事實上,軍事需求是19~20世紀,許多科技進展的重要促成因素。
在人類的想像中,要前往月球,只要飛過去就好了。但從純技術觀點看來,月球「飛行」19 世紀末開始與火箭技術相結合,是因為此時人類了解到必須使用火箭推進器才能把人類送上太空。當時俄國、美國和德國的科技發展大多各自獨立。由於沙俄時代科技發展遲緩(主因是當時的環境不利於進行實驗),因此數學教師康斯坦丁· 愛德華多維奇齊奧科夫斯基發現的理論太空航行學相當令人驚訝。美國的羅伯哥達德、 法國人羅伯艾斯諾特 - 裴爾特利和德裔羅馬尼亞人赫曼歐伯特,各自開發出可行的火箭系統。
明天的天才在今天看來往往是瘋子,這些努力起初也難以被人接受。歐伯特曾經撰寫關於太空火箭的論文,並送交海德堡大學,教授起初直接將論文退回。但到了1923 年,他的論文《以火箭探索行星太空》引起廣泛興趣,並促成進一步的太空航行 研究,他也獲得應有的肯定。
太空計劃是新科技和已有科技的綜合體。華特·麥克道格爾曾經斷言,太空計劃結合了「四項重大發明:英國的雷達、德國的彈道火箭,以及美國的計算機和原子彈」,這四項發明「都出自人類最具破壞性的衝突: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不久,太空競賽開始前,洲際飛彈的開發工作就已經納入這些發現。德國V-2火箭計劃已經確定,在大氣外飛行是可能的。由於美國在轟炸機方面的進展,蘇聯格外感到必須以火箭武力,彌補彈頭技術上的落後。
在月球上進行研究和飛上月球的想法,吸引了兼具幻想和科技雙重興趣的人。馮·布朗是這個領域的關鍵人物。他原本是站在幕後的第三帝國火箭總工程師和德國黨衛軍成員,後來成為阿波羅月球計劃的登陸小艇開發主持人。阿波羅計劃這個漫長艱辛的過程,不僅需要過人的專業技能和頭腦,還需要懂得把握機會的交際手腕。他的傳記作者麥可·紐菲爾德曾經說過,很少有人「握過艾森豪、甘迺迪、詹森和尼克森等歷任美國總統的手,也曾經握過希特勒、希姆萊和戈培爾等人的手 」。
1930年馮·布朗(右)在德國火箭學會試射場留影
眾所周知,製造 V-2火箭(納粹宣傳部把它命 名為「復仇武器二號」,縮寫為 V-2)的德國地下火箭工廠,使用由附近集中營徵集來的奴工。此外,馮·布朗還參與了這座工廠的規劃和運作。他明顯藉由戰爭獲利,就算在法律上無罪,在道德上也有罪。即使在戰爭即將敗北的不利狀況下,馮·布朗仍然勉強控制最後結果。他認識到火箭研究的最佳延續地點是美國,而不是英國或俄國,所以他刻意被美國逮捕,還帶上一百多名團隊重要成員。他是全世界經驗最豐富的火箭工程師,不久後就對人類探索太空有了更宏大的想法。1954年,他在美國豪特威爾執行先進火箭計劃時,遭遇挫折。當時他爭取經費發射衛星,讓美國成為首先進入太空的國家,但遭到否決。蘇聯斯普特尼克一號的成功,反而為他倡議的太空探索助了一臂之力。
如果冷戰時期的兩大強權沒有如此激烈的對抗和競爭,人類不會那麼早踏足月球。如果沒有如此強大的政治決心,以及美國史學家羅傑 勞尼厄斯所說「宣示某種政府形式優於另一種形式的強烈渴望」,阿波羅計劃不可能付諸實行。1957年10月,蘇聯發射斯普特尼克一號,一個月後又發射載著太空狗萊卡的斯普特尼克二號,太空競賽更進一步。突然間,美國人發現自己成了世界第二。蘇聯當時已在發展核武器,因此這個小小的人造衛星,被視為美國本土的潛在軍事威脅。此外,蘇聯太空計劃極端保密,無論是發射場 (位於現今哈薩克共和國沙漠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還是火箭主要設計者的姓名(謝爾蓋·科羅列夫),完全秘而不宣,這些事情顯然更讓美國亟欲迎頭趕上。這股迫切感,使美國政府將大筆政府資金投注在太空競賽上。阿波羅計劃的總花費高達250億美元,用意不光是為了達成重大科學目標,而是滿足冷戰的政治目的。勞尼厄斯曾說,太空計劃成了「美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非軍事科技行動」。
火箭先鋒再聚首,右二是馮·布朗,最前方是歐伯特。
我們很容易忘記,美國前總統甘迺迪不僅沒有清楚界定這個計劃的目的,而且他了解這項行動成本十分龐大,所以不止一次試圖與當時的蘇聯總理赫魯雪夫合作探索月球,不過徒勞無功。阿波羅計劃從一開始就遭到批評。阿波羅十一號發射前一年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支持這項計劃的民眾,從來沒有明顯過半。某位受訪者表示,有些反對者抱持的理由是「上帝從來沒想過要讓人類進入太 空」,就全美國民眾而言這是少數觀點,但這話也讓我們體認到,月亮一向具有某些哲學上的意義。我們應該觸碰這個永恆的標誌,揭開它的秘密嗎?事實上,阿波羅計劃具有各種準宗教意味。舉例來說,諾曼 米勒就把太空艙本身視為聖物,此外他還推測了納粹意識形態可能透過馮·布朗和其他前德國軍官,滲入太空計劃的程度。然而,反對意見大多無關於哲學以及與經濟有關的一切。早在1964年,社會學家阿米泰 艾齊歐尼就在作品《登月燒錢賽》(Moondoggle)中表示,登月競賽是「歷史性的錯誤決定」。艾齊歐尼指出,太空計劃並未帶來重大經濟發展,也沒有讓我們更了解宇宙,「有些主張小心翼翼地把時間放在遙遠不確定的未來,有些主張則根本不應該提出,還有一些主張明顯誇大它的實際價值」。他在作品中指出,所有投入太空的人力,都應該轉 移到醫療衛生或教育方面。「重點是太空競賽是一種逃避。我們把目光集中在月亮上,延誤了面對自己、面對自己身為美國人和地球公民的責任。」艾齊歐尼後來在卡特執政時,擔任白宮資深顧問。對著名科學史學家及獨立人道主義思想家路易·曼福德而言,阿波羅計劃完全是浪費錢,是「一場鋪張的科技展示」。他還把載人太空艙比作「雄偉金字塔最裡面的石室,放著法老的木乃伊,周圍是這趟天堂神奇之旅所需的小型設備 」。
然而,阿波羅計劃仍然持續受到媒體青睞。1968年馬丁·路德·金和甘迺迪總統遇刺,越南戰事也越來越不利,飛向月球儼然成為讓美國維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
科技奇蹟很快就成為明日黃花。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許多人認為,核能是未來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不僅可取代日益缺乏的能源、大幅降低汙染,還能消滅貧窮。核能相互毀滅的威脅可使戰爭消弭於無形。超音速空中旅行縮小世界,月球上的居住地則可擴大人類的生活區域。半個世紀後,已經實現的美夢變成噩夢。核能運用已因重重安全疑慮而地位陡降。1962年開發完成、速度高達傳統飛機兩倍的超音速客機協和號,在2000年一次重大空難後,全面停飛。
航天員鬼魅般的步伐化成不停搖晃的影像,跟帶著金屬味的聲音一起傳回地球,全世界為之興奮不已。現在它已經成為美國文化記憶的一部分,以及20世紀的代表。最重要也最令人難忘的,或許是攝影機回頭朝地球拍下的影像。完整的地球影像,首次由抽象概念化為真實的存在。我們終於能從另一個角度觀察地球,而不只把它視為自己的所在地。
美國第一次太空飛行水星計劃(1959—1963)的太空人正在進行能力傾向測驗
登上月球,讓我們前所未有地感受到自己在太空中有多麼獨特,同時體認我們居住的地方的諸多限制。我們繼續前進距離地球更遠的地方時,許多人的想像力則轉向地球內部。進入19世紀一段時間後,被視為想像空間的月球,扮演了另一個(至少在比喻上是如此)類似於以往未知的山水和大陸的角色。然而,驅策人類徵服月球的動機,和19世紀葡萄牙和西班牙航海家的動機完全不同。
月球任務真的不只是歷史上的意外嗎?我們不能單純地把它視為宣傳行動、傲慢的例證、維護美國自尊心之旅。這些說法當然都沒錯,但最多只對了一半。這項計劃的主要動機不是攫取財富,而即使未曾為阿姆斯特朗的「一小步」喝彩過的人,同樣受惠於這項計劃啟發的創新。
以受控制的氫氧反應為運作原理的燃料電池,有各種各樣的用途,但是否可說它是最有用的內燃機引擎「潔淨」替代方案,則還有待證明。開發這種電池的部分理由,是為太空艙中的維生系統提供電力。測量航天員的脈搏和血壓的微小二極體,則是 現今使用的醫療遙測設備的先驅。冷凍乾燥法讓我們得以保存和壓縮馬鈴薯、豌豆、胡蘿蔔和絞肉等各種食材,再藉助水和微波爐把食材恢復成原始狀態。 除了這些發展,阿波羅計劃還激發了大眾對工程學的普遍興趣,後來讓許多產業因此受惠。與登月航行有關的某些裝備和活動,還隨之進入流行文化。麥可 傑克遜的「月球漫步」舞步,即取材自航天員在月球表面的行動方式。此外如果沒有航天員登陸月球時穿的靴子,義大利設計師賈恩卡洛 札拿託也就不會設計出月球靴。
不過,如果想知道阿波羅計劃相關研究最普遍常見的成果,我們只要看看桌上就行。NASA這項計劃促使信息科技產品微型化,而微型化對現代計算機發展十分重要。麻省理工學院開發的阿波羅導航計算機(重70磅,記憶容量則比現在的手機還少),讓宇宙飛船得以安全降落在月球上。該校的航空學及航天學教授大衛·明德爾,在《數字阿波羅》(Digital Apollo)中如此寫道 :「阿波羅計劃開始時,硬體和電子裝置都不夠穩定,隨時可能出現故障。最後我們發現,電子裝置整合之後,可使計算機變得穩定,但希望和危險的關鍵則在於軟體。計算機可使飛行自動化、消除擁擠的艙房內的黑盒子,並使極細微的操縱變得簡單。然而計算機十分複雜又極難管理。如果在不恰當的時候出現故障,可能會導致任務失敗,甚至造成人員傷亡。」
1968年之後,約有9萬人加入泛美航空的「月球首航俱樂部」。首航起飛時間設定於 2000年,美國前總統裡根是首批訂位者之一。這次飛行的票價預估為14萬美元。事後看來,月球航行票價是否能這麼低,頗值得懷疑,但泛美航空已於1991年停業,永遠不需要償還這筆月球飛行債務。數年之後,太空探索熱忱逐漸降溫,被更急迫的文化和政治問題取代。1972年,阿波羅十七號在太平洋中結束航行,美國航天員登月計劃就此告終。在華盛頓,NASA官員、航天員、科學家和業務經理舉辦慶祝活動,《華盛頓郵報》稱這次活動為「最後降落派對」。
泛美航空曾雄心勃勃地想要載客前往月球
在不同的政治觀點下,美國太空計劃的故事,可能會被描述成感覺很棒的勝利,或是把應該用於社會計劃的錢浪費掉的行為。不過其實還有比較少見的第三種觀點,數十年來激起不少情緒。根據這類修正主義描述,阿波羅宇宙飛船確實登陸了月球,而我們看到的畫面,則是在地球上的拍攝區偽造的。根據勞尼厄斯表示,這類說法「從太空飛行任務一開始」就開始流傳。針對這類反對觀點,最常見對解釋就是愚昧:對某些人而言,這項科技成就不符合他們的世界觀,而且構築一場複雜的騙局,比接受自己的假設遭到挑戰輕鬆得多。然而,有些登月行動否定者的問題更複雜。他們執著地相信這是一場陰謀,而且通常激烈地拒絕討論這件事。
1974年水門事件發展到最高點,民眾對美國政治制度的信任程度降到最低點時,比爾·凱辛出版了《我們從未登上月球:300 億美元的騙局》(We Never Went to the Moon: America’s Thirty Billion Dollar Swindle)。相關討論從此不斷出現,但通常只是不斷重複相同的主張。另一方面,巴特·希布瑞爾製作了兩部影片,片中宣稱登陸月球是詐騙,還說阿波羅計劃航天員巴茲·艾德林是「膽小鬼、說謊者和小偷」,艾德林對此非常生氣,還賞了比他年輕許多的希布瑞爾一拳。
陰謀論者對登陸月球造假程度,說法不一。一小部分人認為組員確實到達月球,但影像是假造的,藉以遮掩月球航行的技術細節。有些人則相信, NASA 委託曾執導《2001 :太空漫遊》的斯坦利·庫布裡克,製作阿波羅十一號和十二號的影片,根據這種說法,升空和降落在海洋中的宇宙飛船是假的。傳送到全世界數億家庭的其他影像,據說是偽造影片,拍攝地點是草草搭建在內華達州某個偏僻地點的電影布景。陰謀論者指出,庫布裡克聘請曾任職於NASA的人員來拍攝《2001:太空漫步》,就是進一步的證據。
1960年代英格蘭,庫布裡克(中)、英國科幻小說家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左)與時任美國航天局副局長、太空梭之父喬治·穆勒(右)合影。
2001年美國福克斯電視臺播出《陰謀論:人類是否曾經登陸月球?》後,造成不小的騷動,這部一小時長的紀錄片為那些騙局支持者提供了一個平臺,但提出的反駁證據極少。
儘管不少無偏見消息強調,有確鑿而大量的實物可以證明,人類確實曾經在月球上漫步,但持反對看法的少數人提供給媒體的數據,總精心包裝得相當吸引人。如果深入研究就會發現,陰謀論者的主張乍看或許都挺有道理,但它們往往經不起進一 步仔細檢視。其他地方也曾經深入討論這些主張,但反對意見仍然持續存在。相信登月計劃是NASA陰謀的人(他們常稱之為「阿波羅模擬計劃」)常說, 在航天員拍攝的照片中,黑漆漆的天空沒有星星。他們無視於曝光時間太短,底片無法捕捉微弱的星光。艾德林的《月球上的人》等照片中不尋常的光影,也經常成為陰謀論者的箭靶。為什麼太陽顯然在他後方或從側面發出光線,但照片看來好像有一盞聚光燈直接對著他?陰謀論者沒有想到,月球表面很容易把光線朝光源方向反射回去。這種現象往往形成光暈或光環等特殊亮光。此外,否定者經常質疑航天員是否承受得了航行中接觸到的輻射線或月球表面的高溫。儘管輻射線和溫度確實可能威脅航天員的安全,但負責航天員安全的科學家,顯然已經解決這些問題。即使面對這麼多反駁證據,否定力道依然如此強大,讓我們了解對於某些人而言,登陸月球可能造成了傷害。人類入侵這個精神上的天體,可能違反了他們心目中的自然秩序。千百年來,月球之旅一直是個夢想,但夢想實現反而也最讓人困擾。
否定問題還觸及其他更深入的疑問。美國文化刻意模糊實際和虛構間的界線,這在流行文化中形成某種藝術的合理性。儘管許多人還記得人類首次登陸月球的實況影像和聲音,但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年紀太小,無緣親身經歷這次事件。沒有相關記憶不一定會轉化成否定,只是比較不容易把事實視為理所當然。
人類首次登月時插上的美國國旗 《阿波羅11號》2019年紀錄片截圖
對於接受人類曾經登上月球的人而言,登上月球又帶出許多更實際的問題。舉例來說,有些人宣稱擁有月球部分產權。但月球上適用哪種財產法?誰有權力制定這類法律?又有誰有權力改變月球表面?1967年,美國、英國和蘇聯籤訂《外層空間條約》。條約中宣告月球是無主地,也就是不屬於任何人,目前已有約100個國家支持這個條約。1979年,另一個涵蓋得更全面的條約,增補了前面這個條約。《各國在月球和其他天體上活動協議》明確,月球應用於增進所有國家和全人類的福祉,並且不可作為 軍事測試場地。這個「月球條約」也禁止主張擁有任何天體領土的統治權。然而世界各主要太空國家都沒有批准這項條約,而且大多沒有籤署,所以這份協議其實沒有法律作用。此外,現在我們也不清楚,如何建立及執行關於月球的環境倫理。
未來與月球有關的計劃仍然面臨重大挑戰,同時需要逐步的科技解決方案。與NASA 合作的公司已在開發月球後勤、採礦和太空裝設計。一款在南極洲進行測試的充氣式居住地,是想當作月球研究基地或火星探索的測試站。加拿大北極圈、美國亞利桑那州沙漠,以及位於水底的「水瓶座」居住地,都是重要的驗證場地。當然,這些極端地球環境,只能十分粗略地模擬在月球之旅中,可能面臨的許多挑戰。
月球的危險遠不只是地形方面。儘管月球上沒有金星的有害氣體或木星的輻射汙染,但因為月球不像地球有大氣和磁場保護,因此在月球上接觸宇宙射線、太陽風和日焰,比在地球上接觸的風險高出許多。此外,細小的月球塵土非常粗糙,不僅傷害航天員的肺以及太空裝,對月球機器人的關節和軸承也很不利。有些人提議,可為機器人加裝可拋棄的防塵套。科學家設想,機器人會在月球探索中扮演重要角色,與輕型車輛或自動曳引機一同在月球表面四處移動,採集土壤樣本,或提取土壤中可能含有的水分或含氧礦物等。水分解成氫和氧後,可當成火箭推進器的燃料,也可用於生產空氣供航天員呼吸。
美國的月球研究院等月球商業開發提倡者經常強調,在月球上建造工業設施所需的大量資源,可以就地取材,不需要從地球運送過去。但根據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宇宙飛船科技開發實驗室資深經理拉瑞·克拉克的計算,只需半個籃球場大小的土地 5釐米厚的土壤,產生的氧氣就可維持四名航天員生存75天之久。矽可用於製造太陽能電池來收集太陽能,鐵可用於建造建築物,鋁、鈦和鎂則可用於建造宇宙飛船。碳和氮有助於種植食物。由於月球的引力較低,所以當時估算,把物資運回地球的成本,會比從地球運過去低廉得多。
月球在當時看來擁有無限可能,有些計劃讓人聯想到淘金熱的那股衝勁。這些夢想的核心角色是氦-3。它是氦的同位素,地球的蘊藏量極少,但在月球上相當豐富。地球的大氣和磁場阻隔了太空中的氦-3,但月球沒有這些障礙,因此蘊藏量多出許多。把月球上的氦-3運回地球後,可在核融合反應爐中以氘進行處理,產生氦-4。氦-4是太陽和恆星的能源,不僅提供能量,而且不會產生核廢料。不過還要很長的時間,這類核融合反應爐才能開始運轉。有些專家表示,這類技術還需要數十年才能商業化。
月球還有另一項顯而易見的資源,就是豐沛的太陽能。太陽能可為月球基地提供電力,甚至成為地球的能源,讓我們的後代不再依賴化石燃料及核燃料。要讓地球使用月球上的太陽能,科學家必須設法把太陽能轉換成電力,再轉換成可在太空中傳送的微波。如此大量的微波穿過地球大氣,可能會造成什麼影響,無法預估。克萊門蒂號團隊主持人保羅·斯普迪斯認為,月球南極附近的「常明山」,是「全太陽系最有價值的外星地產」。「月球上這個地區有個很大的優點,就是我們可以依靠太陽能,在這裡存活長達14天的月球夜晚,在赤道上就沒辦法如此了。此外,這裡很接近氫礦床,我們可以用來製造水、空氣和火箭燃料。如果說月球是沙漠,那麼月球的兩極就是綠洲。」
德國達姆斯塔特科技大學設計師繪製的月球基地想像圖
在生態浩劫似乎越來越迫在眉睫的地球上,這些極富未來性的計劃很難引起共鳴。在外海鑽油平臺上工作已經相當艱苦,誰還想把人生投注在月球上?如果能夠擁有青山綠水,誰會選擇光禿禿的月球?我們真的應該住在地球以外的地方嗎?而且,生活在重力比地球小的地方,將產生嚴重的副作用。在太空長期居留後必須復健一段時間,現在已是標準程序。如何減輕有害於循環和肌肉骨骼系統的後果,同時維持心理和社會健康,即使至今都是有待解答的問題。
宇宙飛船沒有看到,歐洲太空總署(ESA)的載人太空任務也只是個夢。美國前總統歐巴馬了解太空計劃耗資龐大,也對月球夢想踩了剎車。俄羅斯也不著急,表示2025 以前年不會有太空人踏足月球。中國似乎在2030年前不打算登上月球。然而世界上 仍有其他國家對月球任務懷抱熱忱。
其中之一是印度。2008年10月,無人宇宙飛船月船一號(Chandrayaan-1)登上月球後,成為全印度的榮耀,印度媒體也加以大篇幅報導。這次任務的主要目標,是製作月球近地面和遠地面極高解析度立體地圖,以及繪製各個元素分布狀況的月球表 面地圖。成像雷達首次飛上月球,提供關於月球兩極的珍貴數據。印度計劃在逾2020 年進行載人太空任務。月船號發射升空前,數百萬名印度女性主動齋戒,直到可在一碗油中看見月亮的倒影為止。印度女性進行這項儀式的用意,通常是守護丈夫的平安健康。對許多印度人而言,古老信仰和當代科學的太空探索互不衝突。印度太空研究總署引用了摘自《梨俱吠陀》(RigVeda)中的詩句:
哦, 月亮!
我們透過智慧了解你,你以適當途逕啟發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