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想《烏合之眾》?其實還有一種「群體免疫」

2020-11-08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

原文標題:面對謠言傳播,用知識形成「群體免疫」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更像是一場 「生命科學啟蒙運動」,從知識、技術和思維三個層次拓展著人類認知的邊界。

作為一位從事生命科學領域研究近20年的哥本哈根大學博士,尹燁在頂級科學期刊發表過數十篇科研論文,掌管著一家新銳上市企業,多年來從事科普工作。擔任深圳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CEO的尹燁,其所在的「家族群」仍然逃脫不了被各色謠言「攻陷」的命運。

「我的家鄉在四線城市,親友也算是當地收入中上階層,家族群仍然成了各種謠言和段子的集合地。」尹燁對《管理視野》說:「自從疫情發生,我的微信公眾號差不多一天一篇闢謠文,工作仍然難做,『造謠者』大都是『專業』的,我闢謠是『業餘』的。」

洶湧澎湃的信息傳播中,給分辨真假不明的流言,注入真相和科學,是科普的重要一環,但尹燁想要做的還不止如此。對他來說,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更像是一場「生命科學啟蒙運動」,從知識、技術和思維三個層次拓展著人類認知的邊界。

知識的「群體免疫」

面對未知的病毒,焦慮和恐慌總是難以避免,如何守住底線不崩潰,是對公民科學素養和科學思維即時反應的雙重考驗,這兩道防線分別指向知識邊界和科學屏障:一方面是地域和年齡的延伸;另一方面是認知圈層突破的可能性。

在尹燁看來,城市從大到小、年齡從小到大,是公民科學素養的兩個清晰函數,從北上廣深向下延伸,更多的聚集在大城市中、樂於接受新事物的年輕人,顯然更具備基礎科學思維,也更有分辨真假信息的能力,他們是科普工作多年來積累起的底層算法。

疫情之前尹燁就發現,給中小學生上課,成了越來越有挑戰性的工作,他們知識積累的程度和維度,總會讓他意外,這是知識在持續教育中自然積累、不斷加速的過程。

疫情也帶來了一次知識的「暴發」,闢謠大軍像是前赴後繼的疫苗和抗體,向謠言「病毒」發起一輪輪的攻擊,給受負面情緒感染的、過熱的社會生命體不斷降溫,使之重歸平衡。這支隊伍裡不僅有「遊俠」尹燁,更有包括官方媒體在內的各大平臺。

「文字、音頻、視頻各種類型的內容都有,非常的豐富。」曾經歷過非典疫情的尹燁很感慨,當時可沒有這麼好的移動網際網路基礎設施,讓真假、對錯、正反的信息和觀點,在快速傳播中激烈對決,高強度激發著高手們的技藝和鬥志。

高手們喜歡競爭,科學更是如此,正如科學論文在發表前,必然要在「同行評議」中接受業內專家的無情挑戰才能脫穎而出,競爭性也是科普推動「知識爆炸」的重要因素,優質內容和知識勝出的過程,也必然伴隨著科學思維和認知圈層的不斷突破。

「科學家是不應該怕質疑的,科學也沒有權威,它的本質就是質疑。科普的目的不是讓人們崇拜權威,簡單地接受Yes or No。如果人們意識到在什麼條件下Yes,什麼條件下No,那麼就有了科學思維和思辨精神,不容易被謠言左右。」尹燁說。

知識之用,存乎其心,更不必說專業造謠者的居心叵測。尹燁對科普的認知更深一層,正如人類得學會和病毒共存,也得掌握與各類虛假信息的博弈能力,讓每個人都具有「抗體」可能是一種奢求,但築起科學屏障,實現知識「群體免疫」是應該努力的方向。

「大致說來,20%的人本身就具有科學思維和思辨能力,可以理性和冷靜地識別謠言;還有20%的人,不管出於什麼目的,總會造謠、傳謠,怎麼解釋也不相信;60%的『中間派』才是我們要爭取的關鍵群體,有正確科學素養的人越多,謠言起時很快被認知屏障『隔離』,就不會產生大的輿情,這非常關鍵。」尹燁說。

技術的本質

武漢封城之後的大年初一,華大基因創始人汪建率隊馳援武漢,建立新冠病毒檢測實驗室,開始廣泛應用核酸檢測。3月27日,公司公告披露旗下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獲得美國FDA的緊急使用授權,覆蓋中美歐三大區域的臨床應用。

到今年4月,華大基因一家企業的試劑盒僅出口就超過一千萬份,發往8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非典時期發展起來的檢測技術,17年後快速推廣開來。用尹燁的話講,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超大規模地使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去識別和追蹤一種未知病毒。

謠言止於智者,病毒也拓展著技術的邊界。1590年,荷蘭的眼鏡商詹森父子製造出第一臺顯微鏡;後來者列文虎克用天賦和巧手畢生磨製出400多個透鏡,這位微生物學的開拓者,第一次看到活著的微生物。

「如果沒有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們便無從識別病毒,只認為它是瘴氣。」尹燁說。技術的本質是人類認知和改造世界的工具,病毒的威脅越大,技術同時快速迭代、進化,突破自身的邊界來應對。

技術的優劣,通常由科學共同體內部判定,在進入公眾視野之時,便會有意外的挑戰。本次疫情之中,對科研和技術的演進也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卻同樣有害的傳播導向,要麼一味追捧「驚人的發現「,要麼輕率質疑和否定它們「目的」和意義。

一直以來致力於生命科學領域科學知識普及的尹燁,在關於轉基因的爭論中有著豐富的「鬥爭經驗」,這一次他又找到了確實的依據,陳薇院士團隊研發的新冠病毒疫苗,率先進入臨床試驗,也相當於在微生物層面應用了基因改造技術。

「我們不能一方面享受技術的福祉,另一方面又因為偏見把它妖魔化,確實有人也在用新技術作惡,核能可以造原子彈,也可以發電,這是人的問題,不能以此為根據否定技術的本質和意義。」尹燁說。

被更廣泛的群體正確理解和接納,既是技術演進的應然,也是約束技術研發和使用者不作惡的另一種「屏障」,在尹燁看來,在生命科學領域,我們可能正在進入一個漫長的、厚積薄發的空窗期。

他很喜歡《流浪地球》這部電影,認為這部偉大作品的爆紅,是科普的一次重要勝利,他也願意將目光投向更為深遠和廣泛的科學背景之中,去發現不同的意義。20世紀之初,愛因斯坦發表了四篇論文,20世紀40年代原子彈爆炸,60年代開始的阿波羅登月,再到後面的集成電路的發展。在物理學最酷的世紀裡,有這樣一部科幻小說產生,如今拍成電影,讓更多的人認識物理、愛上太空,對科學技術充滿好奇心。

尹燁說:「生命科學像是100年前的物理學,我們的任務是讓它成為『酷科學』的新代表,這也是新冠肺炎疫情客觀上帶來的一個重要契機。

再次與世界相識

人們喜歡將此次疫情看作一面鏡子,燭照人們的反應、社會的彈性和人性深處的灰暗和光華。在尹燁的眼裡,這面鏡子也映射著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以及再次突破自身認知的邊界,與世界相識的另一種可能。

尹燁反覆述說著「全局」這個詞,從生命科學的角度,人類不過是這個星球上的物種之一,我們也在新冠病毒的啟示下,不斷調整著在世界和自然界中的坐標。

只以細菌和病毒為例,它們是細微之處的「強權」,遍布自然界的每個角落,至少在地球上存在了35億年,人類的歷史不過百萬年計,每個人體裡的噬菌體就有100萬億個,人類DNA片段中有8%來自病毒。

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的一篇文章測算,病毒的總重量是人類總重量的3.3倍。人類作為世界之王,實際地位並不如我們自以為是的「穩固」,只佔地球生物總重量的萬分之一。

尹燁將疫情看作一場物種之間的「談判」,既不是史無前例,也未必是後無來者。新冠病毒通過DNA與人類溝通和「談判」,談判破裂了,人類被感染,有的人生病、死亡,活著的人獲得抗體和免疫力,成為病毒可能的宿主,重新回到生態意義上的平衡。從這個角度看,新冠病毒儘管是新的,卻並不特殊,人類歷史中,類似的「談判」已有多次,面對鼠疫、天花、霍亂……人類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更為殘酷的是,我們無法確定下一種被人類認知的病毒是什麼,但它註定會再次到來。

不過,人類此次面對新冠病毒時,也發生著新的變化,不斷突破知識、技術和認知的邊界,在「談判桌」前越來越主動。

醫護人員在前方與病毒纏鬥,為更多的生命爭取時間;科學家和技術研發人員快速搜尋它們的蹤跡,翻譯和解讀病毒的DNA語言,晝夜兼程地研發疫苗,找到制服它們的辦法;普通人也積極響應社會管理者的緊密組織和動員。

尹燁說,很多人在引用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的評價:「中國人總是被他們之中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推己及人,用在人類群體同樣適用,病毒固然可怕,但我們也並非毫無辦法。


END

本文來源雜誌《復旦商業知識》

相關焦點

  • 《烏合之眾》:你有沒有無形地被群體潛規則?勒龐解析群體心理!
    《烏合之眾》群體心理的觀點《烏合之眾》是法國古斯塔夫·勒龐所著,主要致力於群體時代的大眾心理研究!作者認為群體區別與個體存在,也有自己的心理特徵;群體喜歡被奴役;群體具有劣根性,群體容易接受暗示,容易衝動極端,所以很容易被人控制,誘導犯罪;特徵是群體的無意識性替代了個體的有意識性;無論是異質群體還是同質群體都遵循這樣的規律。「群體中累積的只有愚蠢的智慧,而非天才的智慧!」
  • 「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概念解釋 群體免疫的意義解讀
    本來是科學顧問為解釋政府做法的合理性而提及的概念,但「群體免疫」的說法引來了更大的爭議。  英國衛生大臣馬修·漢考克不得不對此澄清。他15日在《星期日電訊報》上發表評論文章說:「我們的防疫計劃是基於科學家的專業意見來制定,群體免疫並不是這個計劃的一部分,那只是一個科學概念,不是一個目標或者一個策略。」
  • 從肖戰227事件,解讀《烏合之眾》:群體的情感與道德
    在上一篇中,我們解讀了《烏合之眾》第一卷第一章:群體的一般特徵——群體精神統一的心理定律,大體介紹了群體的主要特徵,並得到了這樣的結論:當一個個體處於群體中,這樣的個體已經不再是他本人,而是變成了一個不再受其意願引導的機器人。
  • 大眾心理學《烏合之眾》讀後感
    《烏合之眾》首先不得不佩服作者勒龐,一百年多年前寫的有些東西放到現如今依然適用,有的甚至高度吻合,看來時間並沒有過多的改變群體的心理。其次,個人認為作者部分觀點過於極端批判,有與現實矛盾之處(後續展開)。
  • 讀書|《烏合之眾》,一本被弗洛伊德視為當之無愧的名著的書
    咱們看看本書講了些什麼:先看結論:在文明誕生之初,一群野蠻人,他們是烏合之眾。在漫長的歲月裡他們形成了一個種族,在遺傳的作用下日益穩固,這群人變成了一個民族,這個民族又有能力擺脫它的野蠻狀態。在這個階段,一種包含著各種制度、信念和藝術的新文明便誕生了。但一個文明在達到一定的強盛和複雜程度之後,它便會止步不前,進入衰落的過程。
  • 《烏合之眾》這本書,應該怎麼讀?
    他當時在帖子裡推薦了一些書,別的基本上都忘記了,唯獨對這個《烏合之眾》卻記得清楚。為什麼呢?一個原因是書的名字當時很特別,給我模糊印象派的感覺,很莫奈。反正當時,我給寫到一張紙上,怕記不住。「孤立的他可能是個有教養的個人,但在群體中他卻變成了野蠻人—即一個行為受本能支配的動物。」「打動群體心靈的是神話中的英雄,而不是當時的真實英雄。」「以名譽、光榮和愛國主義作為號召,最有可能影響到組成群體的個人,而且經常可以達到使他慷慨赴死的地步。」
  • 群體免疫?細思極恐的抗擊疫情方式
    比如最近比較流行的「群體免疫」。從百度百科的解釋中我們得知免疫是指:是指人群或牲畜群體對傳染的抵抗力。乍眼一看。這個定義沒什麼問題。但是我們再看他更近一步的解釋:群體免疫水平高,表示群體中對傳染具有抵抗力的動物百分比高。真是細思極恐。群體中具有抵抗力的百分比高則表示群體免疫能力最高。接下來我們討論什麼情況下群體免疫能力會變高。
  • 群體免疫有效嗎?Does herd immunity work?
    簡單解釋一下啥有群體免疫。1個人得了病,傳染給2個人,然後再以指數的速度不斷在群體裡傳播,直到整個群體都被傳染上這種疾病。在病毒傳播的過程中,可能有十分之一的人因為各種原因死掉了,大量的人都被處於被感染但是未死掉的狀態。
  • 群體免疫的虛假承諾
    在這篇文章中,他們呼籲重症2019冠狀病毒疾病風險較低的人群恢復正常生活,使 SARS-CoV-2擴散到足夠的水平,以提供群體免疫力。報告說,高危人群,比如老年人,可以通過在很大程度上未指明的措施得到保護。宣言的作者在白宮接受了聽眾,並在《柳葉刀》(The Lancet)雜誌上引發了另一組科學家的反備忘錄,稱群體免疫方法是一種"沒有科學證據支持的危險謬論"。
  • 英國的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佛系免疫?
    大家好學習使人進步,我是log宇,今天聊一聊英國的群體免疫。前幾天,英國首相詹森說,英國決定讓大約60%--70%的英國人口接觸病毒,可以犧牲50萬人,也叫佛系抗疫,以獲得群體免疫。根據英國的醫學顧問瓦蘭斯說群體免疫就是足夠多的人對一種疾病免疫時,他們就為其他一些易感染人群提供了保護。如果群體中有70%—80%的動物有抵抗力,就不會發生大規模的爆發流行。而且他會縮短傳染病的整體時間,減少疾病對生產力的影響時間。這個也引發了國際社會的不少爭議。
  • 群體免疫可行?大錯特錯
    aim is to 旨在 目標是Herd immunity:syn group immunity, 群體免疫,社區免疫意為:if enough people are immune, those without immunity can be protected.當足夠多的人產生免疫後,其他沒有免疫力的個體也會受到保護而不被傳染。
  •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烏合之眾》翻譯版本眾多,讀了幾個版本,結合網絡評論,最終重讀的、筆記摘抄的,是馮克利翻譯的版本。這本書在談什麼?心理群體的行為與心理。【為方便行文,以下都用「群體」代替「心理群體」。】回憶一些事情,自己無疑是做過十分錯誤的、傻逼的判斷和行為,做過「烏合之眾」一份子的。以後遇事應先否定自己的第一觀點,用事實與邏輯進行判斷,防止成為「烏合之眾」。
  • 單日死亡人數破紀錄,群體免疫幻想破碎,英國政府考慮全國封鎖
    如今來看,反倒是中國的嚴謹成功控制住了病毒的傳播,當西方國家還在考慮是否進行再度封城時,中國的疫情已經翻篇了。 其實,群體免疫不過是英國給自己找的一個藉口。如果不是因為在遏制階段的失敗,英國又何必非要展開群體免疫自圓其說。還不是因為控制不住疫情了,用群體免疫來當遮羞布,掩蓋住當局控制疫情不力的事實。
  • 「群體免疫」金錢下的謊言
    抗疫初期國家即調集大量人力物力、不惜代價啟動全國抗疫行動,截至3月13日,全國各級財政安排的疫情防控投入已經達到了1169億元,經過數月的努力,我國抗疫得到全面的控制;反觀部分西方國家,為了保住所謂的經濟發展竟然發明出了群體免疫的詞彙來坑蒙本國人民,且不說新冠作為一種新型病毒我們對它毫不了解更別說高效的救治方案,單說病毒是否能群體免疫都是個不確定的事,每年全世界都會有大量的人患病毒性感冒
  • 群體免疫,是物競天擇還是優勝劣汰
    而當主持人問到具體需要多少人感染新冠病毒才能達到群體免疫這個效果時,派屈克·瓦蘭斯表示需要至少60%的英國人感染病毒才能獲得這個群體免疫的預期效果。讀到這裡估計不少朋友都會想,這得是有多大的心才敢實行這樣的政策啊。而派屈克·瓦蘭斯作為英國政府的首席科學顧問,其言論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英國政府的態度,當然英國政府目前所實行的政策確實也和他所表達的觀念一致。那麼回過頭來我們再說說群體免疫這個策略到底是來自於哪起源於什麼時候的?
  • 網絡社會學 | 古斯塔夫 · 勒龐:《烏合之眾》
    從前形成的「烏合之眾」是人類在一定空間範圍內的一種聚集狀態,他們的意見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與誘導,通過處於同一有限空間內的傳遞,將某些情緒放大。 但當我們進入信息化時代以後,烏合之眾最活躍的地方轉移到了社交網絡平臺,催生出一波又一波的網絡暴力。他們躲在屏幕背後熱血沸騰,振振有詞,不見理性的聲音,只有大眾的狂歡。
  • 大眾心理學奠基之作——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
    古斯塔夫·勒龐,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群體心理學創始人,有著「群體社會的馬基雅維利」之稱。其代表作《烏合之眾》在世界各地備受讚譽,影響力深遠而廣泛,被譽為大眾心理學的奠基之作。享有盛譽的《烏合之眾》01我們慣用「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來強調大眾在智力上的優勢,事實說明,任何獨立的個體都會比「群體」更聰明,而最不靠譜的也往往是大眾的智慧。
  • 56歲英國首相確診新冠肺炎 說好的群體免疫呢?
    好了,所有關於「群體免疫」的陰謀論都可以閉嘴了,從上到下英國都執行了這一政策,在一個國家最該重視衛生安全的兩個地方,確診了兩位最敏感的大人物,足可見對疫情輕視到什麼程度。72歲的查爾斯王儲和56歲的鮑裡斯,都不算年輕人,甚至可以說是群體免疫政策下,應該優先被放棄的年紀。一周前,我籌備這篇文章的時候絕想不到像段子一樣的英國防疫,會帶來如此真實的衝擊。
  • 「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新冠肺炎群體免疫策略可行嗎
    如果說對抗新冠肺炎疫情的擴散是一場全球性戰役的話,英國政府近日拋出的「群體免疫」策略被各國醫學專家視為「直接向病毒亮白旗」,但也有人辯護「這種做法此前曾很有效」。到底「群體免疫」是什麼樣的醫學概念?它與這次新冠疫情當真「匹配」嗎?  「群體免疫」有嚴格適用範圍  率先拋出「群體免疫」理論的是英國首席科學顧問派屈克·瓦朗斯。
  • 「群體免疫」:達爾文進化論的思路?
    根據帝國理工學院教授Neil Ferguson所建立的數學模型,英國想靠群體免疫來有效遏制新冠肺炎的蔓延,至少需要感染全體國民的60%(4000萬人),讓民眾嘗試創造免疫力,新冠病毒成為「年度性的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