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首相導演苦肉計:預知襲擊但按兵不動,如此解決「電車難題」

2020-11-23 騰訊網

(一)

先給大家出個題,也是倫理社會學中非常經典的「電車難題」:

假如一段鐵軌上綁有5個人,一輛失控的故障電車正從不遠處慢慢開來即將碾壓他們。你可以扳動道岔,讓電車駛向另一段鐵軌,但那段鐵軌上也有一個毫不知情的人。

不考慮其他因素,僅在已知條件下,你的選擇是順其自然壓到5人,還是改變軌跡撞擊1人呢?

電車難題

這個著名的「電車難題」是1967年牛津大學的菲利帕·福特教授提出的,幾十年來哲學、心理學等領域的專家們給出了不同的解釋。

見仁見智,想必這個難題落到誰手上,都會頭疼。

上個世紀40年代,在「電車難題」尚未提出時,英國首相邱吉爾就遇到了這個兩難的選擇。

(二)

讓我們把視線拉回那場人類的自相殘殺中。

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在各國生產過剩、供需失衡等內部矛盾尖銳的情況下,以美國為代表的部分國家走上了「羅斯福新政」的道路,另一部分國家卻走上了靠對外擴張轉移視線的道路,比如德國。

希特勒上臺後,大肆鼓吹人種優劣等負面思想,依靠強大的演說能力將國民洗腦,並瘋狂擴軍備戰,將整個德國綁在了自己的軍事戰車上。

希特勒

面對希特勒提出割讓捷克斯洛伐克「蘇臺德」地區的無理要求,原本應維持歐洲秩序的英法竟然實行綏靖政策,試圖犧牲小國利益來滿足納粹,換取所謂的「和平」。

結果很明顯,在時任英國首相張伯倫等人的縱容下,希特勒野心急劇膨脹,最終在1939年9月1日進攻波蘭,正式打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英國無路可退,再也沒有藉口逃避,只能對德宣戰。

不過宣戰只是口頭上的,實際上的英法聯軍靜靜地坐在馬奇諾防線的背後,眼看著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等國家一個個被納粹裝甲車碾壓。

回過身來德軍又繞道背後,意欲包圍馬奇諾後的英法主力,英軍只能敗退。

張伯倫

消息傳到國內,軟弱的張伯倫遭到一致譴責。1940年5月張伯倫辭職,隨後邱吉爾上臺。

(三)

邱吉爾的上臺不是偶然。

1914年-1918年的一戰同樣由德國發動,協約國陣營用了數年才擊敗德國。戰後籤訂了《凡爾賽和約》後,英國人不免有些飄飄然。

看到德國法西斯勢力抬頭後,邱吉爾是少數清醒理智,反對裁軍削弱軍事支出的人。他還多次呼籲英法重整軍備時刻提防德國。

19歲的邱吉爾

1938年慕尼黑會議陰謀割讓蘇臺德以滿足德國時,邱吉爾再次號召反對。但張伯倫等人根本聽不進去,最終釀出了戰爭的苦果。

邱吉爾在1940年上臺,可以說是「最終還是一個人扛下了所有」,也可以說是英國版的「受任於危難之際奉命於敗軍之間」

德國擴軍備戰多年實力翻了幾番,而老牌資本主義強國不列顛早已失去了往日的戰力。更為緊迫的是,近40萬英法聯軍被德軍緊緊追趕,馬上就有被「包餃子」的危險。

慕尼黑會議

邱吉爾展現出非凡的才能,他迅速動員軍用和民用的一切艦艇船隻,連夜從法國向英國運輸士兵,竟然在德國人的眼皮子底下救回了30多萬人。這便是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救回這些士兵並沒有根本解決問題。

希特勒在法國等地集結了大量部隊,隨時準備強攻英吉利海峽。

為保護渡海部隊,希特勒在空軍司令戈林信誓旦旦的保證下,於1940年至1941對英國發起了不列顛空戰,試圖摧毀英軍的抵抗並瓦解政府民眾的鬥爭意志

邱吉爾並不是張伯倫,他一方面號召人民堅決鬥爭一方面積極協調各兵種,自衛反擊德軍戰機。但皇家空軍遠遜於德國,四處防禦都捉襟見肘,那麼是如何撐過這難捱的一年呢?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英國破譯了德軍的軍事電碼。

邱吉爾

早在二戰之前,為保證軍事機密不被洩露,德國人就開始研製加密與解密文件的密碼機,並在1925年發明了「恩尼格瑪」密碼機,又在1928年和1930年多次改進。

「恩尼格瑪」密碼機的原理比較複雜,不是本篇的重點。我們只需知道外界破譯的難度非常非常大,僅憑猜測和轉動,共有10,000,000,000,000,000,(1億億)種可能性。

希特勒也非常滿意,自信地通過這個密碼向下級發布命令。

(四)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有新型密碼就有破譯者。在各界的努力下,英國軍情局在倫敦郊外的布雷奇利莊園秘密成立了破譯中心,並聘用了數百名專家共同研究。功夫不負有心人,1939年英國終於掌握了恩尼格瑪密碼的秘密。

恩尼格瑪密碼機

在密碼的幫助下,來自德國的情報被源源不斷地擺在了戰時內閣的辦公桌上,英國空軍和防空部隊艱難地保衛著自己的家園。

如此強大的空軍竟然無法取勝還損失慘重,希特勒自然很惱火,時間一長他開始懷疑密碼的問題。

為驗證猜想,德軍專門制定了一份針對英國考文垂城市的轟炸方案。

希特勒

邱吉爾像往常一樣破解了德軍情報,但這次犯了難,考文垂是英國古城,又是工業重鎮,豈能見死不救。但如果出兵又驗證了希特勒的猜測,德國必定更換密碼,如此一來英國將更為被動。

「電車難題」擺在了邱吉爾面前。

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邱吉爾主持召開軍政高級要員的會議,他心情沉痛地說:「大家應該知道戰爭中情報的巨大價值。為此,我認為,除正常防衛外,不對考文垂做任何特殊安排,就像我們什麼也不知道,我相信,當勝利那一天,人們會理解我們的決定。」

首相都發話了,大家也就照做:沒有戰機、沒有防空炮、也沒有疏散轉移平民,就這樣將考文垂拱手丟給了德軍飛行員、機槍手和投彈手。

1940年11月14日夜晚,包括「亨克爾11」轟炸機在內的500多架德軍戰機如約而至,瘋狂投下炸彈和燃燒彈,發起了整整十個小時的轟炸。

考文垂大轟炸

似乎德軍將之前失利的怒火全都拋灑在了這座古城。

事後據統計,共有4300幢建築被摧毀,554人被炸死,4800多人被炸傷,市中心被夷為平地化作一片焦土,工廠設施也損失了三分之一。

這座有著近千年歷史的古城,也成了「極度毀滅」的代名詞。

慘狀

相信最沉重的,還是邱吉爾,但他無可奈何。

(五)

有舍就有得,這場轟炸也打消了希特勒密碼被洩露的猜想,德國人不相信英國人會眼睜睜看著城市被摧毀。

盟軍繼續掌握著主動,密碼的作用顯而易見。

在1942年的阿拉曼戰場,蒙哥馬利在情報的幫助下,成功擊敗了素有「沙漠之狐」美譽的隆美爾,成為北非戰場的轉折點。

1944年6月,300萬盟軍更是在情報的幫助下,強攻英吉利海峽成功在諾曼第登陸,大大加速了納粹德國的覆亡。

諾曼第登陸

可以說,考文垂民眾的犧牲間接拯救了無數士兵、平民的生命。

戰爭結束後,邱吉爾曾感慨地對眾人說道:「還記得吧,從考文垂後,我們一直捏著德國人的脈搏打著這場世界大戰!」

預知襲擊但按兵不動,面對經典的「電車難題」,英國首相邱吉爾用一出苦肉計給出的答案。

但,不管是從大局觀還是公民人權的角度出發,只要有人願意,總能找到攻擊邱吉爾的點。

或許,從一開始,這個選擇就註定不會完美。要追責的話,也只能歸咎於戰爭了。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諾曼第登陸》,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請與作者聯繫。

相關焦點

  • 【英國首相車隊在議會外遭抗議者襲擊】當地時間17日下午,英首相...
    2020-06-17 22:32:53來源:FX168 【英國首相車隊在議會外遭抗議者襲擊】當地時間17日下午,英首相詹森從下議院結束首相問答後返回唐寧街。
  • 高人對功利主義的探析,那個歷史上著名的電車難題你解決了嗎?
    電車難題不僅是功利主義者面對的道德困境,也是一般意義上各類學說的道德難題。解決好了,人性得到釋放,解決不好,我們就會迷茫和對抗。1,電車難題電車難題最早由英國哲學家菲利帕·福特在1967年發表的論文《墮胎問題和教條雙重影響》中提出,該問題一經提出,便引起了學術界廣泛的討論。
  • 「電車難題」的「道德物化」解法
    「電車難題」提出後,又出現了不少類似版本,都創設了無論選擇怎樣做都存在道德缺陷的情景。  隨著人工智慧無人駕駛技術的發展,「電車難題」重新引起熱議。如果在這種情況下,無人駕駛的電車應走哪一條軌道,事先需要如何設定程序?再進一步設想,如果無人駕駛汽車行駛途中出現意外情況,不能兼顧乘客安全和車外行人安全時,人工智慧系統應如何進行決策?
  • 倫理學家靠邊站 ,律師才是解決自動駕駛「電車難題」的定海神針
    雷鋒網按:說到自動駕駛汽車,就不得不提電車難題(Trolley Problem)這個倫理學領域最為知名的思想實驗,其大致內容為: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並且片刻後就要碾壓到他們。
  • [視頻]兩歲男孩為「電車難題」提供了一個創意解決方案
    電車難題
  • 電車難題的六大主流觀點(上)
    好了今天我們來說電車難題,痴迷於電車難題的男人們就是電車痴漢。1967年,英國哲學家菲莉帕-福特提出了著名的電車難題,基本情況我想各位老闆都十分清楚,就是說有個火車失控了,而火車道前方有五個人,為了不撞死這五個人,火車司機可以選擇變道駛入另一條岔路,但這條岔路上有一個人,那麼火車司機該做出變軌這一操作嗎?
  • 「電車難題」真有那麼難嗎?
    如果僅僅著眼於怎樣採取行動,那麼電車難題其實真沒什麼難的。通過課堂上的提問回答,桑德爾已經初步展示了人們對兩個問題給出不同答案的統計數據。在效率版的電車難題中,主流意見是允許司機「撞殺」一個人以拯救五個人,反對者屬於異類;而在公平版的電車難題中,主流意見是反對旁觀者「推殺」一個人以拯救五個人,贊同者屬於異類。
  • 目前無解的道德難題:電車難題及其延伸問題
    兩種情況下的電車道德難題01想像一下:你駕駛著一輛電車在一條鐵軌上飛馳。有5個修理工在鐵軌上施工,顯然,他們並沒有注意到有一輛電車朝他們撞過來。你本能地踩下剎車,沒想到關鍵時候,電車的制動系統失靈了。千鈞一髮之際,你發現有一條側軌,側軌上只有1個修理工,且電車的方向盤沒有壞,那麼問題來了:你會為了救5個人而轉動方向盤,讓電車駛向側軌嗎?這就是經典的電車難題,也稱電車撞人悖論。大多數人表示,如果自己是那位電車司機,會選擇變軌。
  • 當自動駕駛遇上「電車難題」
    讓自動駕駛汽車製造商擔責,鼓勵人們了解其運行機制,才能慢慢找到解決自動駕駛汽車式「電車難題」的方案。不過在我看來,只有一個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當要危及他人性命之時,汽車必須首先嘗試自殺。 並非「電車難題」 首先,來理一下我們試圖回答的問題。 對於我們正在討論的這些情況,顯然有些杞人憂天。
  • 新聞速遞|連遭恐襲 英首相怒斥:太容忍極端主義
    近三個月以來,英國遭遇多次恐襲;此次恐襲發生在英國大選投票4天前,英國首相特蕾莎•梅怒斥恐怖主義,稱英國已經對極端主義容忍了太長時間,「是時候說一聲,夠了!」  當地時間6月3日,英國倫敦相繼發生三起襲擊事件,導致至少一人死亡,多人受傷。警方確認,前兩起事件為恐怖襲擊,第三起襲擊事件與前兩起恐襲無關。圖為英國倫敦橋恐襲事件受傷者被送往醫院。
  • 「電車難題」的難題
    在這些思想實驗中,「電車難題」大概是最著名(或者最臭名昭著)的一個問題了,它探討了犧牲小部分的人來拯救電車上更多人性命的可容許性。除了「電車難題」以外,還有數千個其它的思想實驗,有些案例甚至包含了多達數十個不同版本。考慮到思想實驗的存在幾乎和哲學自身一樣久遠,最近的哲學界對它的重視程度似乎有些異乎尋常了。
  • 「電車難題」的自然主義視角
    「有軌電車難題」是道德心理學研究中被反覆討論的思想實驗。它假設了這樣一種情形:你正駕駛一輛失去剎車的有軌電車,在軌道前方有五個正在施工的工人,如果電車繼續直行必然會致其死亡,而旁邊的軌道上只有一名工人,你選擇變換軌道撞向一個人,還是繼續直行撞向五個人?
  • 《姜子牙》不是「電車難題」!請不要再用道德,譴責劇情的刻奇
    「電車難題」是在1967年經由菲利帕·福特提出的思想實驗(所謂思想實驗就是在腦海中通過邏輯推理去評判事情發展的對錯)。「殺好人救壞人」的矛盾命題,並讓妙先生背負上如此沉重的救世壓力,而妙先生在過程中的焦灼和無奈也不失為這部國漫的一大亮點。
  • 前俄「雙面間諜」在英遭不明物質襲擊
    圖/視覺中國英國首相稱,若發現俄牽涉其中,英政府可能抵制俄羅斯世界盃英國警方7日認定,受英國庇護的前俄羅斯「雙面間諜」謝爾蓋·斯克裡帕爾和女兒遭神經毒劑襲擊,警方將以蓄意謀殺為方向推進調查。英國首相德蕾莎·梅伊同一天確認,如果發現俄羅斯牽涉其中,英國政府可能考慮在官方層面抵制今年俄羅斯主辦的世界盃足球賽。
  • 電車難題:自動駕駛汽車的道德難題
    但是,今天人工智慧領域的發展,卻遇到了這三大定律無法解決的問題。那就是電車難題的升級版——自動駕駛汽車的選擇難題。具體的場景比如這樣,一輛自動駕駛的汽車在路上行駛,這時候突然冒出來一個人橫穿馬路,這時候人工智慧檢測到了這個意外,但是剎車已經來不及了,這時候它就面臨了一個選擇。
  • 電車難題的經濟學解釋
    「電車難題」是倫理學領域最為知名的思想實驗之一,其大致內容是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
  • 電車難題:你會怎麼做?
    他在這門課程的第一堂中提到當代思想史上一個著名的思想實驗:一輛剎車失靈的有軌電車的司機,應該選擇讓電車繼續前行、撞死軌道上的五個人,還是選擇轉動方向盤、撞死岔道上的一個人。 桑德爾教授所追問的,就是半個世紀之前英國哲學家菲利帕·富特(Philippa Foot)提出的電車難題,它以極為生動的形式,對西方倫理學的基本立場進行了解讀和批判。
  • 《電車難題》:倫理情感難題該如何判定?
    一輛有軌電車失去了控制,前方軌道上有五個人,而旁邊岔道上也站著一個人,司機可以任憑電車繼續前進撞死前方的五個人,或將電車轉向到旁邊岔道上撞死另一個人。問題:司機是否應該改變電車行使軌道?這就是由英國哲學家菲莉帕·富特於1967年提出的「電車難題」,此後關於「電車難題」的討論一直在社會各界人士之間進行,至今都沒有一個結果。託馬斯·卡思卡特在其著作《電車難題》中模擬了一樁案例,從檢察官、辯方、心理學家、哲學家和普通人角度出發,探討了社會中不同身份、職業的人對案件的判斷。
  • 現在自動駕駛出車禍 更像是「酒駕」,無關「電車難題」
    電車難題除了作為一個哲學實驗外,還被用作心理學實驗中的一種工具——最近,人們已經把它當作衡量自動駕駛汽車的道德標準了。自動駕駛汽車應該優先保護行人還是先保護乘客?那老人與小孩相比呢?如果汽車可以獲得與車禍發生相關的信息,它是否應該使用這些數據來做出決定?電車難題已經在自動駕駛汽車領域流行起來了。
  • 好書推薦之《電車難題》
    透過一次虛構的審判,首次將大名鼎鼎的「電車難題」巧妙而趣味盎然地予以全景式呈現。 ——《電車難題》 內容簡介 本書虛擬了一樁符合「電車難題」情境的事件及隨之而來的審判,檢控官、法官、被告、受害人家屬、陪審團、律師、媒體、大學師生、電視觀眾、論壇網友等各路人馬紛紛登場,各自表態,一場思維的激烈碰撞就此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