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先給大家出個題,也是倫理社會學中非常經典的「電車難題」:
假如一段鐵軌上綁有5個人,一輛失控的故障電車正從不遠處慢慢開來即將碾壓他們。你可以扳動道岔,讓電車駛向另一段鐵軌,但那段鐵軌上也有一個毫不知情的人。
不考慮其他因素,僅在已知條件下,你的選擇是順其自然壓到5人,還是改變軌跡撞擊1人呢?
電車難題
這個著名的「電車難題」是1967年牛津大學的菲利帕·福特教授提出的,幾十年來哲學、心理學等領域的專家們給出了不同的解釋。
見仁見智,想必這個難題落到誰手上,都會頭疼。
上個世紀40年代,在「電車難題」尚未提出時,英國首相邱吉爾就遇到了這個兩難的選擇。
(二)
讓我們把視線拉回那場人類的自相殘殺中。
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在各國生產過剩、供需失衡等內部矛盾尖銳的情況下,以美國為代表的部分國家走上了「羅斯福新政」的道路,另一部分國家卻走上了靠對外擴張轉移視線的道路,比如德國。
希特勒上臺後,大肆鼓吹人種優劣等負面思想,依靠強大的演說能力將國民洗腦,並瘋狂擴軍備戰,將整個德國綁在了自己的軍事戰車上。
希特勒
面對希特勒提出割讓捷克斯洛伐克「蘇臺德」地區的無理要求,原本應維持歐洲秩序的英法竟然實行綏靖政策,試圖犧牲小國利益來滿足納粹,換取所謂的「和平」。
結果很明顯,在時任英國首相張伯倫等人的縱容下,希特勒野心急劇膨脹,最終在1939年9月1日進攻波蘭,正式打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英國無路可退,再也沒有藉口逃避,只能對德宣戰。
不過宣戰只是口頭上的,實際上的英法聯軍靜靜地坐在馬奇諾防線的背後,眼看著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等國家一個個被納粹裝甲車碾壓。
回過身來德軍又繞道背後,意欲包圍馬奇諾後的英法主力,英軍只能敗退。
張伯倫
消息傳到國內,軟弱的張伯倫遭到一致譴責。1940年5月張伯倫辭職,隨後邱吉爾上臺。
(三)
邱吉爾的上臺不是偶然。
1914年-1918年的一戰同樣由德國發動,協約國陣營用了數年才擊敗德國。戰後籤訂了《凡爾賽和約》後,英國人不免有些飄飄然。
看到德國法西斯勢力抬頭後,邱吉爾是少數清醒理智,反對裁軍削弱軍事支出的人。他還多次呼籲英法重整軍備時刻提防德國。
19歲的邱吉爾
1938年慕尼黑會議陰謀割讓蘇臺德以滿足德國時,邱吉爾再次號召反對。但張伯倫等人根本聽不進去,最終釀出了戰爭的苦果。
邱吉爾在1940年上臺,可以說是「最終還是一個人扛下了所有」,也可以說是英國版的「受任於危難之際奉命於敗軍之間」。
德國擴軍備戰多年實力翻了幾番,而老牌資本主義強國不列顛早已失去了往日的戰力。更為緊迫的是,近40萬英法聯軍被德軍緊緊追趕,馬上就有被「包餃子」的危險。
慕尼黑會議
邱吉爾展現出非凡的才能,他迅速動員軍用和民用的一切艦艇船隻,連夜從法國向英國運輸士兵,竟然在德國人的眼皮子底下救回了30多萬人。這便是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救回這些士兵並沒有根本解決問題。
希特勒在法國等地集結了大量部隊,隨時準備強攻英吉利海峽。
為保護渡海部隊,希特勒在空軍司令戈林信誓旦旦的保證下,於1940年至1941對英國發起了不列顛空戰,試圖摧毀英軍的抵抗並瓦解政府民眾的鬥爭意志。
邱吉爾並不是張伯倫,他一方面號召人民堅決鬥爭一方面積極協調各兵種,自衛反擊德軍戰機。但皇家空軍遠遜於德國,四處防禦都捉襟見肘,那麼是如何撐過這難捱的一年呢?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英國破譯了德軍的軍事電碼。
邱吉爾
早在二戰之前,為保證軍事機密不被洩露,德國人就開始研製加密與解密文件的密碼機,並在1925年發明了「恩尼格瑪」密碼機,又在1928年和1930年多次改進。
「恩尼格瑪」密碼機的原理比較複雜,不是本篇的重點。我們只需知道外界破譯的難度非常非常大,僅憑猜測和轉動,共有10,000,000,000,000,000,(1億億)種可能性。
希特勒也非常滿意,自信地通過這個密碼向下級發布命令。
(四)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有新型密碼就有破譯者。在各界的努力下,英國軍情局在倫敦郊外的布雷奇利莊園秘密成立了破譯中心,並聘用了數百名專家共同研究。功夫不負有心人,1939年英國終於掌握了恩尼格瑪密碼的秘密。
恩尼格瑪密碼機
在密碼的幫助下,來自德國的情報被源源不斷地擺在了戰時內閣的辦公桌上,英國空軍和防空部隊艱難地保衛著自己的家園。
如此強大的空軍竟然無法取勝還損失慘重,希特勒自然很惱火,時間一長他開始懷疑密碼的問題。
為驗證猜想,德軍專門制定了一份針對英國考文垂城市的轟炸方案。
希特勒
邱吉爾像往常一樣破解了德軍情報,但這次犯了難,考文垂是英國古城,又是工業重鎮,豈能見死不救。但如果出兵又驗證了希特勒的猜測,德國必定更換密碼,如此一來英國將更為被動。
「電車難題」擺在了邱吉爾面前。
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邱吉爾主持召開軍政高級要員的會議,他心情沉痛地說:「大家應該知道戰爭中情報的巨大價值。為此,我認為,除正常防衛外,不對考文垂做任何特殊安排,就像我們什麼也不知道,我相信,當勝利那一天,人們會理解我們的決定。」
首相都發話了,大家也就照做:沒有戰機、沒有防空炮、也沒有疏散轉移平民,就這樣將考文垂拱手丟給了德軍飛行員、機槍手和投彈手。
1940年11月14日夜晚,包括「亨克爾11」轟炸機在內的500多架德軍戰機如約而至,瘋狂投下炸彈和燃燒彈,發起了整整十個小時的轟炸。
考文垂大轟炸
似乎德軍將之前失利的怒火全都拋灑在了這座古城。
事後據統計,共有4300幢建築被摧毀,554人被炸死,4800多人被炸傷,市中心被夷為平地化作一片焦土,工廠設施也損失了三分之一。
這座有著近千年歷史的古城,也成了「極度毀滅」的代名詞。
慘狀
相信最沉重的,還是邱吉爾,但他無可奈何。
(五)
有舍就有得,這場轟炸也打消了希特勒密碼被洩露的猜想,德國人不相信英國人會眼睜睜看著城市被摧毀。
盟軍繼續掌握著主動,密碼的作用顯而易見。
在1942年的阿拉曼戰場,蒙哥馬利在情報的幫助下,成功擊敗了素有「沙漠之狐」美譽的隆美爾,成為北非戰場的轉折點。
1944年6月,300萬盟軍更是在情報的幫助下,強攻英吉利海峽成功在諾曼第登陸,大大加速了納粹德國的覆亡。
諾曼第登陸
可以說,考文垂民眾的犧牲間接拯救了無數士兵、平民的生命。
戰爭結束後,邱吉爾曾感慨地對眾人說道:「還記得吧,從考文垂後,我們一直捏著德國人的脈搏打著這場世界大戰!」
預知襲擊但按兵不動,面對經典的「電車難題」,英國首相邱吉爾用一出苦肉計給出的答案。
但,不管是從大局觀還是公民人權的角度出發,只要有人願意,總能找到攻擊邱吉爾的點。
或許,從一開始,這個選擇就註定不會完美。要追責的話,也只能歸咎於戰爭了。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諾曼第登陸》,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請與作者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