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稱,雄壯的藍鯨在大海中來來往往大約已有450萬年,而尼安德特人已滅絕了數萬年。然而,那些動物代表了全部物種嗎?物種滅絕前通常存續多久?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1月8日報導,現在我們發現,答案可能完全不同於通常的觀念。由於棲息地被毀、氣候變化和各種其他因素,植物和動物從地球上滅絕的速度可能超過歷史上另外五個節點。
報導稱,一些專家認為我們正處於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但是,即使是在地球歷史上比較平靜的時期,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因物種種類不同而不同。根據《植物,人與行星》上的一篇文章,哺乳動物物種平均存續100萬至200萬年。
報導還稱,可是,這個平均數並不適用所有地質期和所有哺乳動物。根據《綜合動物學》雜誌2013年的一篇論文,新生代(6500萬年前)時期,哺乳動物的平均生存期是321萬年,大型哺乳動物比小型哺乳動物存續年代更久。無脊椎動物物種的存續年代甚至更引人注目,平均存續500萬至1000萬年。
不過,報導認為,這些數字存有爭議。專家對於物種滅絕前究竟存續多久意見不一。化石記錄記載著物種何時誕生何時滅絕。但是,由於形成化石的條件必須非常完備,而物種誕生和滅絕時,環境條件並不總是很完備,所以誤差非常大。所以這些壽命方面的統計數字並不特別有用。杜克大學尼古拉斯環境學院知名物種滅絕專家兼生態保護學家斯圖爾特·皮姆說,他更傾向於按年月日來探究物種滅絕的速度。
報導指出,這種物種死亡率叫估背景滅絕率,也存在爭議。皮姆認為每年每100萬種物種有1種物種會滅絕。那意味著如果地球上有100萬種物種,每年會滅絕1種。
皮姆說,現存物種(大多是昆蟲)大約90%可能尚未命名。如果研究人員不知道某種物種存在,也就不知道它何時滅絕。另一個複雜因素是,很難說清物種滅絕的確切時間。僅僅因為研究人員數年未看到某種物種並不意味著它們永久滅絕了。如果物種既在野外生存,也在動物園生存,那就更加難以研判。
專家意見一致的是,現代物種滅絕率極高。皮姆說:「物種正在盡其所能迅速適應生存,但是最終運氣會用盡,物種適應速度不夠快了,也就滅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