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藍鯨已經在海洋裡徜徉了大約450萬年,而尼安德特人只存在了10多萬年便在轉眼間消失了。但這些生物能代表全部的物種嗎?物種一般在滅絕前存在了多久呢?
事實表明,我們現在所找到的答案和以往十分不同。由於棲息地破壞、氣候變化和一系列其他的因素,植物和動物的滅絕速度比以往都要快,除了歷史中那5個特殊的時間節點。一些專家說,我們正處於第六次大滅絕事件中。但即便在地球歷史中較為平靜的時期中,問題的答案在不同物種間也各有不同。按照《People & the planet》期刊上的一篇文章,對哺乳類動物來說,物種的平均存在時間為100萬至200萬年。
不過,這一平均時長不適用於所有的地質時期,也不適用於全部的哺乳類動物。新生代時期(6500萬年至今)的哺乳類動物的平均存在時間為321萬年,體型較大的哺乳類動物比體型較小的存在的時間更久。對於無脊椎動物來說,它們的存在時間更令人稱奇,平均存在了500萬至1000萬年。
但是這些數字是有爭議的。對於任何物種在滅絕前所存在的平均時間,專家們都沒有達成統一意見。化石可以記錄一個物種的起源和滅絕,但是它也存在比較大的誤差幅度,因為化石的形成需要完美的條件,而一個物種誕生和滅絕時,並不是總具備著這樣的條件。生物滅絕專家Stuart Pimm表示自己更喜歡從每一天、每一個月或是每一年有多少種物種消失的角度來思考生物滅絕。
「從死亡率的角度上來看更容易,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有一些物種活的相當久,」Pimm說,「而有些物種又很短命。平均數並不像你想的那樣有用。」
這些物種的死亡率被稱作背景滅絕率,也是具有爭議的。Pimm拿出來一個歷史數據,每年有100萬分之1的物種滅絕,這一數據覆蓋了所有,包括大型滅絕在內。這就意味著,假如地球上有100萬種物種,每年都會有一種消失。(作為對比,根據PLOS Biology,今天全球有大約870萬個物種。)但是,其他專家估計物種是以每天100萬分之0.1的速度消失,還有一些物種是以每天100萬分之2的速度滅絕。
他說,目前的滅絕速率比以往的任何預估都要快——大約是Pimm背景滅絕率預估的1000倍。俄勒岡州生物多樣性中心的高級科學家Tierra Curry說,但目前關於物種滅絕速率快了多少還沒有達成統一。一些專家估計目前的滅絕率只加快了100倍,而另外一些專家則表示加快了10000倍。
目前滅絕率的估算上差異巨大是因為幾個原因。「滅絕率取決於地球上的物種總數以及它們滅絕的速率,」Curry說,「而沒人準確地知道這兩個問題的答案。」Pimm補充說,大約有90%的存活物種——大部分是昆蟲——可能還沒有被命名。如果研究人員不知道有一個物種的存在,那肯定也不知道它們的消失。另外一個難題在於確定物種滅絕的時間。研究人員一連很多年沒有見到它們,並不能意味著它們已經徹底滅絕了。一個物種在野外已經滅絕,但還存活於動物園時,計算起來就更是難上加難了。
獲得了專家們一致同意的一點是現代的滅絕速度過於快了。「各物種正在竭盡所能的加快適應的腳步,」Pimm說,「但最終運氣會耗盡,它們的適應速度跟不上的話,就會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