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悟空問答」上傳了一張圖,上面是幾粒黑不溜秋像羊糞蛋子一樣的東西,請教是什麼植物,並問能不能吃。雖然照片比較模糊,但我還是能認出來,那是黃獨的零餘子。
我親自上過黃獨的當,故而印象深刻。多年前,小區門口不知為啥長出了一株黃獨(即圖中所示),我自信地「鑑定」為山藥,並摘了一個碩大的「山藥豆」,欣然入口.然後立馬吐了,苦的!後來才知道世上還有黃獨這回事……
黃獨,學名Dioscorea bulbifera L.,與山藥同為薯蕷科薯蕷屬的成員。二者氣質相似,但差異也很明顯。僅從葉子來說,黃獨的葉形穩定,一般為「寬卵狀心形或卵狀心形」,而山藥則「葉片變異大,卵狀三角形至寬卵形或戟形」。
黃獨的「零餘子」,主要有三點和山藥豆不同:第一,外表紫棕色,山藥豆比較「膚淺」;第二,表面布滿斑點,凹凸不平,山藥豆相對光滑;第三,個頭碩大,據說最大能長到300克,山藥豆沒這麼狠。
長出鬚根的黃獨零餘子,密恐們顫抖了沒有
另,不管是黃獨的零餘子還是地下塊莖,均含苦味化學成分,而且還有毒:誤食可引起口、舌、喉等處燒灼痛,流涎、噁心等症狀,嚴重者出現昏迷、呼吸困難或心臟麻痺而死亡。一定要小心,可不是鬧著玩兒的!
有一點我還是很不理解的,古人詩詞中提到黃獨之處不少,如「野菜合黃獨」、「無心對客煨黃獨」和「淪雪煮黃獨」等,這看上去顯然是要吃啊,圖啥呢?趕著投胎麼?也許熟了毒性減弱,但不建議嘗試。
再來瞜一眼山藥。其正名為薯蕷,學名Dioscorea opposita Thunb.。葉子的質感及葉脈走向和黃獨有類似之處,但形狀卻是有組織無紀律——其變化不僅會出現在不同植株上,即便是同一植株上的葉子,也可能風格迥異。
山藥豆和「黃獨豆」之間的區別也應該能一眼看出來了:略小,形狀沒有那麼圓,界面較友好,不像「黃獨豆」看一眼就頭皮發麻。生吃可以,煮熟亦佳,也可以做成糖葫蘆一樣的風味小吃。
上圖是薯蕷的花,雌雄異花。不過我學藝不精,分不清雌雄,如同分不清傷腿到底屬於薛之謙還是李雨桐。開花並不罕見,果實是真沒見過。山藥豆只是它的「珠芽」,並不是果實,這事兒應該都知道吧?
最後再來一個「知識點」。薯蕷的新芽正努力攀緣,注意看它的纏繞方式為右旋,而黃獨則是左旋(返回第一張圖瞪大眼睛觀察一下)。這一左一右,就註定它倆niao不到一個壺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