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寒冷,各種滋補食材受到市民熱捧,其中山藥尤受歡迎。揚州不是山藥的盛產地,揚州人卻將山藥吃到極致。鴨羹湯、什錦燴雜素、炒精片、熘魚片……就連土味十足的蒸粗糧,肉質雪白的鐵棍山藥都不會缺席。揚州市中醫院主任中醫師張泉表示,山藥既是一種甜綿可口的食材,也是一味可益氣養陰、補脾肺腎、固精止帶的中藥。
揚州「土八鮮」之一
清李鬥的《揚州畫舫錄》中,說揚州黃金壩一帶有「八鮮行」,經過三百年的興衰演變,到解放前夕,揚州的「八鮮行」已從黃金壩移至東關河邊的硯池街一帶。「八鮮」也衍生為「土八鮮」和「水八鮮」兩類。山藥是「土八鮮」的一種,除此,還有瓜、果、荸薺、慈姑、生薑、芋頭、百合等。
「八鮮行」裡有山藥的一席之地,可見揚州人有多麼偏愛這種食材。而山藥也算素味食材中的「百搭」,煎、炒、燒、煨、蒸,不管什麼烹製方法,都能把山藥做得美味香甜。
65歲的老揚州劉文斌,至今還記得幼時和家人參加宴席的情景。宴席吃到一半時,走菜的師傅會送上來一道名為鴨羹湯的菜餚。那個時代,缺吃少穿,聽著菜名,大家滿懷希望能上一道大葷的菜。誰知爭相嘗了之後才發現,鴨羹湯與鴨一點關係也沒有,其主要食材就是切成小丁的山藥,加上葷油、白糖燉的甜菜。「那個年代,葷油、糖都是緊俏物質,聰明的廚子想到用山藥當主食,加上這兩樣,也真是不簡單。」至於為啥人們叫鴨羹湯,或許是個錯誤,大概應叫「藥羹湯」吧。
小覺林素菜館有一道著名的「什錦燴雜素」。揚州地方文化名人、年過八旬的老揚州陳金龍,還清晰記得其中的配料,山藥、豆腐果、麵筋包、金針、木耳、蘑菇、榨菜、腐竹、素雞、青菜心……「裝碗時,往碗頭上澆一層小磨麻油,色香味俱全,一點不比葷菜差。」
揚州人多是愛吃山藥
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技藝高超的揚州大廚們,烹製很多菜餚時,都會用到山藥。而他們最樂於做的就是包含著玉米、芋頭、花生、山芋以及山藥的蒸粗糧。「酒過三巡,呈上這道菜,非常受歡迎。」
山藥可蒸可煮,「煮的味道也很好。」75歲老揚州李志明說,每到山藥果上市時,他總要去菜場稱上一兩斤。「怎麼說呢,談不上特別愛吃,就是吃個情結。」李志明告訴記者,那些花生米大小,灰不溜秋的山藥果,是他們小時候特別想吃的零食。「那時,賣山藥果的小販都是把山藥果煮熟了,放在一個小竹籃裡賣,幾分錢可以買上一大把。」 李志明感嘆,現在的孩子吃的東西多了,都是特別精細的、加上香精、糖等各種添加劑的小食品,「很少有孩子再願意吃山藥果子了。」
55歲的陸秀鳳,是土生土長的揚州人。山藥,是她最喜歡,也最常做的食材之一。陸秀鳳說,特別是進入秋冬季後,氣候乾燥,多吃山藥滋補去燥。前陣氣溫突降,她就買了老母雞,燉到九成熟時,放入刨皮切成小段的山藥和黑木耳。「這是聽一位老中醫說的食方,說能滋養肺陰,特別好!」
山藥還是一味中藥
張泉介紹,山藥(薯蕷)分布於朝鮮、日本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貴州、雲南北部、四川、甘肅東部和陝西南部等地。生長於山坡、山谷林下,溪邊、路旁的灌叢中或雜草中。塊莖為常用中藥「淮山藥」,富含澱粉,可供蔬食,入藥能補脾胃虧損,治氣虛衰弱、消化不良、遺精、遺尿及無名腫毒等。
具體說來,「淮山藥」有益氣養陰,補脾肺腎,固精止帶功能。主要用於脾虛食少,倦怠乏力,便溏洩瀉,肺虛喘咳,腎虛遺精,帶下尿頻,內熱消渴等。古醫書中早有記載,如《神農本草經》載「補中,益氣力,長肌肉」;《食療本草》載「治頭疼,利丈夫,助陰力」;《日華子》載:「助五臟,強筋骨,長志安神,主洩精健忘」;《本草綱目》載「益腎氣,健脾胃,止洩,化痰涎,潤皮毛」。
至於山藥入藥的驗方也就更多了。治脾胃虛弱,不思進飲食:山芋、白朮各一兩,人參三分。上三味,搗羅為細末,煮白麵糊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溫米飲下。(《聖濟總錄》山芋丸);治溼熱虛瀉:山藥、蒼朮等分,飯丸,米飲服。(《瀕湖經驗方》);治噤口痢:幹山藥一半炒黃色,半生用。研為細末,米飲調下。(《百一選方》);治痰氣喘急:生山藥搗爛半碗,入甘蔗汁半碗,和勻,頓熱飲之。(《簡便單方》);治下焦虛冷,小便數,瘦損無力:生薯蕷半斤,刮去皮,以刀切碎,研令細爛於鐺中著酒,酒沸下薯蕷,不得攪,待熟,著少鹽、蔥白,更添酒,空腹飲三二杯妙。(《食醫心鏡》)
特別推薦
張泉還給市民推薦了一例時下可以進補的食方。
山藥珍珠丸子,將糯米用冷水浸泡一天。撈出後瀝乾水分。豬肉剁成肉泥,山藥洗淨去皮,蒸熟後搗爛,摻入澱粉、精鹽等拌勻。再捏成每個15克重的丸子,外邊滾上一層糯米,裝在盤裡,放在籠中蒸熟。「有補氣養血、健脾固精之效,對貧血、慢性腸炎、腹瀉、遺精、早洩等病症有療效。」
通訊員 湯紅芳 記者 張慶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