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社交已經快被做爛了,什麼行業都會加一個社交元素,什麼人可能都會張口閉口的說我是做社交的,那麼你真的懂社交到底是什麼嗎?真的懂社交的本質嗎?本文,將儘量用最白最精簡的語言,闡述個人對社交行業的淺理解。
到底什麼是社交,社交的本質是什麼好問題,一點喘息的機會都不給。
個人理解,社交,剝離開所有所有的其它東西,最最核心的本質,其實就一句話,社交就是時間。
好吧我覺得一定會有人反駁我,心裡在暗罵這哥們xx吧,為什麼說社交就是時間呢,再往下一層來釋放,社交其實就是兩個人溝通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不就是要付出時間的麼。別告訴我你是娜美剋星人,碰一下觸角溝通完畢。
人與人之間為什麼要有社交行為上面已經說到,社交就是兩個人溝通的過程,而為什麼要去付出這個時間來做這個事呢,記住人類是比較陰暗的動物,所謂無利不起早,恩,人類做什麼事情基本都是有目的的,而這個目的的答案其實蠻簡單,要獲得等量的價值交換。
何為價值交換?舉個慄子,我是學生,你是老師,我們兩個的社交行為就是在課堂上,我付出時間上課,你付出時間授課,而我的價值是人民幣(學費),而你的價值是肚子裡的學問,我用人民幣交換你的學問在上課過程中,時間刷刷在走,這不就是社交嗎?請問還有哪位同學不明白的請舉手。
一般情況下,常規的價值交換包含以下一些:利益交換,觀念交流,價值分享,食色,寂寞、社會因素,生活需要,找存在感等等。
總之,社交其實是一個互相「交易」的過程,但此「交易」與普通的「商品交易」並不是一個概念。更多的還是等價的交換,如果一方無法讓另一方覺得我們的價值交換是平衡划算的,那麼也就會打破這個社交平衡,從而造成社交流失。
這次能從本質理解為啥金錢是萬能的這句話了吧,金錢可以交換你的任何東西,從而不會讓你感到不平衡,從而可以維持長久的社交關係(偽)。
社交的基本公式這個公式,是之前聽課學來的,公式之精湛簡直和質能方程有一拼。
A+B+T=R
解釋一下,A這裡就是一方用戶,B其實就是另一方用戶,T就是time時間,R就是reward回報。繼續釋放一下,可以得到以下公式:
個性(優勢)+興趣(需求)+時間付出=回報
A端是每個人都會有的不同個性,這些會是他的優勢,個性的優勢就跟實體交易過程中的資產類似,是你的籌碼。比如我很帥,我很美,我才華橫溢,我幽默可人等等。
B端是人的興趣與需求,也就是一般的社交發起方,比如,我想看到美女,我想聽單口相聲,這是我的需求,而恰好A端的一位用戶的優勢就是符合我的審美觀,美!那麼少廢話,開整吧,B就開始勾搭A,自然AB之間形成社交關係(A不搭理你你也沒轍)。
個性優勢和興趣需求合起來的中間過程,需要投入時間、精力、金錢等各種要素,也就是成本,所有東西就是建立在社交時間的基礎之上,你想他,你花錢,都得用時間吧,這就是社交的過程,簡而言之,這也就是社交的本質了。
社交的過程之後產生的就是回報,這個紅利回報就是其中一方爽了,另一方嗨了。可能是雙贏,可能是單贏,可能是一個贏的多一點,一個贏的少一點。從經驗判斷,雙方達到靜態平衡狀態的社交,才是有可能維持長久的,單方的壓制,一般情況下都不會有好結果(戀愛也是一樣)。
整體來看,人類比較正常穩定的社交行為都是通過這樣一個公式來產生的。
有特例嗎?
有,不多。比如,一見鍾情,實際就是兩端變為一端了,如何理解,自己想(活該單身一萬年)!
回報是什麼萬年不變的兩個角度:精神或物質的回報。
精神回報更多的是在生理上,滿足我們的某些需求(嘿嘿嘿一臉壞笑),同時在心理上,帶來虛榮心、存在感、好奇心或者歸屬感等讓你膨脹的持續滿足,這個佔主要,同時還會有比如滿足求知、信息交換等等提升上面的精神回報。
而物質回報相對來說就簡單的多了,比如車、房、錢等等,只要是你現實當中可以接觸到的,就都可以的。
從前些年的常規來看,物質回報往往更能吸引用戶,但是同時也更難,精神回報在去年也開始一個集中爆發,為代表的就是類似高質量的原創文章、大牛下方到民間等等。
社交三要素「關係鏈」、「信息」 和 「互動」 。而社交行為,從根本上說,也是這 3 者構成的。
信息的生產會促進用戶間互動,而用戶間的互動直接影響用戶間關係的建立;這樣又會使新的內容產生。
關係鏈在社交範疇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的性質。在於人人之間的關係鏈建立、維繫發展 3 個方面。
以關係鏈為主要目的,往往旨在獲取社交潛在的未來價值。
信息在社交的範疇指的是內容信息流。在於內容的生產和加工、展現形式和消費 3 個方面。而內容本身又有質和量的屬性。
關注內容為主的社交,往往是為了當下獲取某一內容,或者消費某一信息或內容。
互動在社交範疇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的方式。根據互動產生的機制,分為條件互動和內容互動。參與模式有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互動。並且要認識到互動需要有媒介。
互動為主要目的,往往可以排解無聊,提升自我價值,獲取豐富的情緒和心理體驗上的回報。
社交產品流程的關鍵點社交就是時間,而每個產品,實際就是要佔用你的時間的,只不過有的浪費你的時間,有的節約你的時間,這麼看來,網際網路社交產品也就理所應當的應運而生了。
而縱觀整個社交流程,梳理一下核心關鍵點,可以看到以下一些:爆點、破冰、關係鏈、社群、控質、粘性、轉化、盈利、往復,無外乎如此。
爆點顧名思義,就是你的社交平臺,吸引用戶的核心點,記住這個點最好有且只能有1-3個。
市場上可見的社交產品一定是在某方面放得非常大,才會導致海量用戶湧入你的產品,而且這種需求放大往往是生活中常見的需求被迅速放大,才會產生這樣的效果。
但是也會導致一些災難性的問題(下面有說)。
試想一個用戶被你忽悠進來,本來想玩玩這個,結果一進來看到平臺有N個點,找半天沒找到吸引他的那個點,不流失等啥呢?
歷史上的爆點,微信的免費簡訊、陌陌的地圖社交、Same的興趣社交、Facebook的熟人社交、小咖秀的逗比範兒、探探的新模式、Snapchat的閱後即焚,等等太多了,文後儘量列一下,這裡不多做贅述了。
破冰萬年難題沒有之一,永遠的單方發起勾搭,對方回復率極其低下,某些情況下這種低下是致命的,不少平臺也就這麼Over掉了。
這裡其實牽扯的因素數不勝數,比如社交勾搭技巧、平臺匹配準確率、雙方的心情等等,這裡各家平臺的社交場景不同,社交爆點不同,也就不能一概而論了。
平臺唯一能做的,就是儘可能準確匹配雙方的硬體條件,而跟人有關的,平臺也就無能為力了。
關係鏈雙方在成功破冰之後,其實就算是建立了某種程度上的關係鏈,而關係鏈的建立、維繫和發展,又算是一道社交界的難題。
建立就是破冰的過程,如何更好的維繫,也是從另一方面直觀生死的。如果平臺每天的勾搭成功率非常高,但是都轉到別的平臺去了(你懂的),這種平臺在用戶心中,其實就已經變成了一種「進貨」的工具了,還是有點恐怖的對吧,但事實的確如此,如何解決,詳見社群。
而關係鏈的發展,其實更多的是關乎平臺的生命時間,發展越盤根錯節,越深入,平臺存活時間其實也就是越長的,並且隨著時間的推進,越牢靠,伴隨著這種牢靠,變現盈利也就會相對容易很多。
社群又一個萬年難題,社群到底是啥?個人認為,社群其實就是一個個小的貼吧,以興趣點為核心點將平臺上的用戶通過興趣點聚合在一起。就這麼簡單?是的就這麼簡單,那為什麼說是萬年難題呢。
社群素質和質量的好壞,幾乎決定整個平臺的命脈和走向,單個用戶之間產生的關係鏈關係平臺生死,多用戶之間的社群關係平臺命脈走向。
社群固然重要,但是一味的要多是沒有用的,貪多嚼不爛,看看現在的微信和qq,有多少社群都是死寂一片,社群活,則平臺有氣息,社群死,則平臺死寂沉沉(這也是朋友圈存在的原因)。
當前最頂級的社群在哪裡,我認為是百度貼吧,有人說難道不是豆瓣、天涯什麼的嗎?注意我的形容詞,頂級,而沒說社群質量。
貼吧最開始就是非常典型的藍色超連結,大框框,回回帖罵罵街,之後貼吧也就越來越沒落,原因我想應該是人們的時間越來越被其它興起的產品佔有,並且貼吧素質較低(某些,當時,無特指),無帶動性等等綜合性原因導致。
隨著時間又一次推進,貼吧換了換皮膚,請走了幾個設計師,風格變得高大上,但是模式還是一樣,不同的是融入進了許多網際網路思維,和粉絲內容緊密結合,從低谷被生生拉起,越為國內最活躍、最全、最大、最專業的社群平臺,Slogan也變成上貼吧找組織,組織不就是興趣點麼,和之前一樣的。
而社群的重要性,還和社群帶來的價值息息相關。可以促活、粘性、變現、篩選內容和生產內容等等,每個高質量的社群其實就是一個個小的獨立國家,有自己的法律法規(吧規),有老闆(吧主),小弟(管理),老百姓(用戶),人渣(黑名單用戶),精神食糧、信仰,幾乎應有竟有。運營好了社群,某種程度來說整個平臺,你就可以放心的交給他們去整了,一輪一輪的常規用戶迭代,幾乎不會到死路。
當然,腦子活一點,別死啃一個東西,想想開心網吧,不知道變革和與時俱進,抱歉只有被用戶拋棄。不過還是會有特例,那還是我們的百度貼吧,百度就是個神奇的公司,拿下國人網際網路的第一出口,拿下這個那麼幾乎所有第一手資源也就不言而喻的導流進自家產品了,所以我也不知道以後,就算是100年後的貼吧(如果百度還在),是不是還是這種模式還能活的好好的。
控質控質拆開就是控制質量,有幾種方向,平臺人工審核、機器篩選、抽檢、舉報等,不過個人覺得從平臺角度來說,最省時省力並且效果最好的,就是利用社群了,相當於你僱傭了許許多多不花錢的小弟幫你盯著,何樂不為,而且他們都是專業的啊,至少比你專業,控制質量,應該會比你好。
粘性增加用戶粘性也是和蠻多因素相關的,比如用戶質量、內容質量、贏利點、口碑、用戶數量等等,而最簡單提升粘性的辦法,還是神奇的社群。配合平臺的運營手段,進一步的擴大這種效應,所以知道社群有多重要了吧。
轉化如果你已經闖過之前那麼多關口,恭喜你已經幾乎看到勝利的陽光了。還是通過神奇的社群手段,成功提昇平臺用戶及內容質量,不斷產生的新內容和新用戶變為新鮮血液,下層有獨立用戶作為主要支撐(旁枝末節當然還有很多,後文贅述),上層擁有高質量社群幫助維持及篩選,兩層的用戶也會在不斷交替輸送(不活躍用戶被踢掉),已經變為較成功的一套社交體系了。而隨著正向的這種發展,你的市場影響力也會逐漸擴大,漸漸用戶量級提升,而你需要做的是牢牢抓住平臺最頂尖的社群,是時候適當加一些贏利點進來了。
盈利這個問題根據場景、目的、平臺等等的不同有多重盈利模式,不過縱觀當下常見盈利模式,也無外乎流量變現、增值服務、會員費、商品售賣。而前兩種幾乎是當前主流APP的贏利點,不多說。
會員費這個比較有意思,好像是為社交平臺專門孕育而生的,前提還是你控制好平臺用戶質量和內容質量(貧了),只有這,用戶才有可能心甘情願並且前赴後繼的付費加入,不過這個風險也是最大的,極有可能用戶從此棄用,謹慎考慮。
商品售賣,電商平臺是最多的,不過我想,通過社群或者分析獨立用戶屬性及喜好,進行垂直的商品推薦,賺取CPS費用,如果算法得當,也許這能變為平臺的主力收入。不過同樣慎用,算不準效果不好不說,把用戶整煩了,分分鐘卸載也是可能的。
總結盈利完畢後其實也就是一個完整的社交平臺流程了,可以回歸往復到關係鏈環節再次優化摸索,也可以繼續側重社群,不斷往復,不斷更迭,不斷盈利,當然願望總是美好的,現實總是殘酷的。
社交產品的必備成功因素尊重人性:高效性、刺激感、互動性、可隱蔽感等;好的產品:產品設計+商業模式+推廣等;好的團隊:戰略、運營、執行等。這三點,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個人覺得前無微信後無來者。
夠輕便吧(高效),漂流瓶搖一搖有意思吧(刺激),朋友圈刷的還行(互動),消息看了可以當做沒看(隱蔽),第二第三就不說了,有張老闆把控,也都是有目共睹的。
社交分類移動網際網路使社交網絡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約炮神器,拍照神器,興趣小組,各種內容分享;社交應用目前分門別類,花樣別出。可以依照關係強弱來分為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有按照領域分為各類垂直領域社交,也有按照信息承載方式分為圖片、視頻社交。並且跟社交的動機也有著巨大的關係,動機是多樣的,並且變化的。身份,背景,不同情況扮演的角色不同,社交的動機都不一樣,可以把握的是人本質的需求。
熟人社交Facebook,是基於」I know U「的社交圖譜,但是後期由於用戶規模過小(你想想你現實中能認識多少人呢),所以Facebook研究各種模型,將有同一興趣愛好或者同樣興奮點的用戶撮合到一起,以至於產生了如此之大的用戶規模。其實這也跟Facebook自己觀察的用戶留存有關,防止用戶過快流失,521原則等,不在討論之列。並且Facebook簡直是網際網路社交最牛逼的存在,目前幾乎所有社交都是基於陌生人轉向熟人社交,而只有Facebook是基於熟人轉向陌生人,當然國內也有,比如某遊戲(ren)投資(ren)網。
微信,熟人社交不得不提的就是微信,而微信其實也是基於qq導過來的前期用戶,而追根溯源,qq最早不就是基於陌生人嘛,不過可能有些牽強附會了,所以將歸類到熟人社交,應該也不辱身份。
一開始微信主打「免費簡訊」,緊接著出現語音消息功能,溝通的效率立即變高了,溝通的場景立即變豐富了。然後出現了「附近的人」和「搖一搖」,打破了這個封閉的領域,開始可以和陌生人有溝通。後來又出現了朋友圈,人們的信息開始沉澱下來。再後來出現公眾號,公眾號又分為訂閱號和服務號,這個時候微信開始把那些企業、社群、比較大的媒體吸引進來。此後,微信實現了爆發性的增長,而後布局紅包功能,意圖在微信支付,為商業化、內容訂閱、線下等做鋪墊。每每想到整體進程,不由一身雞皮疙瘩,如此清晰之走線,微信的成功誰還敢說是偶然?
陌生人社交輕興趣+輕社交
對用戶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進行標籤化分類,再以興趣標籤為索引向用戶進行個性化的內容推送/引導。有些應用會通過用戶自定義標籤的形式來完成,有些則通過後臺算法完成匹配。
給用戶提供各式類別的標籤。這一工作可能會在用戶初次使用應用時完成,也可能貫穿整個軟體的操作過程。
輕興趣+重社交
結合LBS,延續貼吧、豆瓣小組、QQ群的優良傳統,在獨立應用下創建多個興趣群組,線上對話對組織線下興趣活動起到支持作用。
重興趣+重社交
專注於單一興趣關鍵詞,圍繞該主題,為具有特定需求的用戶打造高濃度的興趣社交平臺。
這裡就不做產品舉例了,文末有彩蛋,放在那裡展示了,如果有想看的朋友直接看彩蛋即可。
提升空間對於用戶間關係這一層面,由於網際網路的滲透,除了利用多種方式建立用戶間關係意外,還要開始發展一個新的關係,可以稱之為 「亞關係」。亞關係這裡指的是那些對於一般用戶來講,不需要進行對他人的身份識別,而僅僅以獲取某一特定內容或產生某一互動行為作為目的。即我不需要知道你是誰,你的身份是什麼,你在哪裡;只需要得到我想要的結果就行。
對於信息生產,需要再進一步情感化、智能化和個性化。人的感性訴求,需要通過更多情感化設計來捕捉和滿足。而人的理性訴求,需要有更多智能化設計和體驗來實現。
對於用戶間的互動,我們要借用更多新媒介。新的智能硬體設備充分利用,實現用戶的遠程多維互動,或者模擬物理上的互動。同時一些生物技術的利用都可能產生不一樣的效果。
如何區隔——陌陌一個非常經典並且後果比較災難的例子,從事社交方向的朋友應該或多或少也都聽過。
上文說了,在爆點之後,可能面臨的問題就是大量用戶湧入,有人說這是好事,可我並不這麼看。
約炮神器「陌陌」,大家現在提到它,還是覺得是一個約炮神器。其實「陌陌」一開始有著非常穩定的金字塔結構。
塔基:金字塔底層的是所謂的屌絲用戶,屌絲男、屌絲女;中層:中間有著優質用戶,尤其以女性最為珍貴(1個優質的女性用戶可以帶來7個男性用戶);塔尖:最高端的是一些大V、高富帥等。金字塔已經擺起來了,這時候的金字塔結構是相當穩定的,它內在的生態是平衡的。但是所有底層的屌絲用戶會不斷地去搭訕和追捧中間的優質用戶,滿足了他們的虛榮心。中間的優質用戶又可以篩選出頂層的高富帥,相當於績優股的角色。頂層的用戶又會發現,真的有很多高顏值、好身材的妹子在身邊。緊接著一夜之間,約炮神器的名聲傳出去,可以讓附近幾百米變成附近負5米。
於是,很多屌絲用戶湧入這個應用。帶著饑渴的眼神,不斷地對中間優質用戶說「約嗎?約嗎……」。這樣久了之後這種行為從「追捧」成為「騷擾」,優質用戶做篩選的成本變高了,對她們而言這個產品的價值就沒有那麼高了,於是紛紛開始逃離。同時又有失足婦女或者特殊的職業的女性,如酒託、飯託、包廂裡的公主不斷湧入。社交的價值出現改變。頂端的高富帥意識到想要約到優質女性的效率變低了,高富帥用戶開始流失,於是這個金字塔開始出現失去平衡、崩塌的局面。
當社交產品的規則約束不了它的海量用戶,將會使得它的生態失去平衡。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我是當時陌陌的產品經理,我將如何解決?
陌陌現在過得確實很辛苦,洗白的過程很痛苦,也很漫長,並且也投入了不小的成本,好再效果還是不錯。
在兩個不對等的階層當中,每日限量進行搭訕,超出限額,可直接引導進行付費,請注意,是在不對等階層,比如屌絲搭訕高質量。而屌絲搭訕屌絲,還是不限量的。
這樣既控制了用戶間隔一邊倒的趨勢,而也進行了適當的變現測試,並且底層用戶量級也是非常大的,較小的將風險控制在可控範圍之內來解決這個問題。
當然問題和風險猶在,慢慢測試逐漸印證摸索即可(貌似當時也投了陌陌簡歷,無奈並沒有電話)。
支付寶為什麼要做社交這應該是最近比較火的一個話題,但是我覺得這句話的邏輯有問題,不是支付寶為什麼要做社交,應該是「為什麼支付寶不得不做社交」。
看似相似,實則不然,前者是主動,後者為被動。
簡單略過不難看出,支付寶已然變成當前手機裝機量前幾的APP,並不是它粘性有多麼的大,而是支付寶為剛需,在淘寶如此巨大的體量掩護之下,支付寶為唯一支付方式,它的體量已然就顯而易見。
如此簡單的問題我等小民都能看出,馬雲爸爸豈能看不出來,而一旦用戶僅僅只是把你作為一個工具,雖然你是剛需,那麼也是會存在風險的,雖然這個風險在當前哪怕沒有一點苗頭,都是搞網際網路的,瞬息萬變,尤其是電商更加使然,今天是淘寶一家獨大,誰能證明十年以後淘寶不會消失呢,所以伴隨淘寶的消失(百年以後?)和流量的下滑(也許就在不遠的將來)導致的直接問題就是支付寶的下滑,而為了阻止這最差的一切結果的發生,只好將大招社交搬到支付寶來企圖維繫住用戶。
那為什麼不把支付寶的社交功能放進當前的淘寶裡呢?
我覺得這問題得從場景出發,首先淘寶已經有社交的對吧,比如旺信、阿里旺旺,但是場景是買賣雙方的溝通工具,雖然也是社交,但是附加價值並不大。而淘寶去年也上線了問大家功能,也是問答形式的社交,這種就不算是即時社交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再去細化的看,淘寶上線了淘寶直播,直播也是社交手段,淘寶來做也是在試驗階段,短期不太可能變成淘寶的社交主力,在首頁的位置比較靠後。社區,也是去年大力再推行的,但是圍繞的都是商品,而不是人,所以依然是購物場景,而且也不是即時社交,社區社交的模式,和傳統理解的也是不一樣的。綜上,無非當下就四種合理的社交方式,只有旺信才是用戶理解的即時社交,購物場景。致命的問題是,這種社交場景其實是在商業的羽翼之下,幾乎不可能從這種場景得到的用戶,轉移到現實生活中或者轉移成傳統的朋友。所以也就不難理解淘寶為什麼不得不做社交了。
那麼為什麼一定要放到支付寶裡呢,之前說了,從理論來說,淘寶和支付寶的裝機量應該近似1:1這麼個比例,而且裝機量非常大,所以兩邊就算是同起點。淘寶裡的旺信切陌生人社交,場景是購物,支付寶裡的社交切熟人社交,場景和微信類似。
也就是做的一次被動的預付,假設在不可預見的將來,淘寶消失了或者阿里轉型做別的去了,支付寶最好還能存在於用戶的手機當中,當成日常的溝通工具也是不錯的選擇。
其實倒還好,從用戶立場來說,哪個平臺都無所謂,能用,好用,有用就好了,不過微信優勢實在巨大,支付寶得拿出點新貨來。
年初的集五福真的是逆天的活動,佩服的五體投地。
電商社交與電商社區電商社交與社區,能真的有用嗎?
答案顯而易見肯定有用,不然做他幹什麼呢。
當下市場做的最好的是兩家,但是這兩家切入的場景和手段都不一樣。第一個是淘寶,社區模式,第二個是京東,購物圈。前者沒什麼好說的,傳統社區模式,以商品聚類用戶,增大APP用戶粘性及活躍,捎帶手給點轉化引發購買行為,這是個比較保守和傳統的做法,無可非議。
京東這個就有意思了,網上的文章也不少,簡單介紹一筆帶過。購物圈是京東丟在微信裡的一個入口,用戶購物後或者可以直接從京東微店分享到購物圈當中,且分享的商品不止好友能看到,其它用戶也能看到。重點是這個其它用戶,微信或者是京東方面沒有人給出過具體這個其它用戶是怎麼篩出來的。
個人推測,京東根據有相同購買行為的用戶,並通過微信結合一般生活場景,推測出每個人的喜好與本質,通過算法匹配連線,也就是精選模塊。有意思或者說是可怕在哪兒呢?京東將購物社交場景和生活社交場景連到一起了,他知道你的生活喜好或者相關的標籤,可以根據你生活的想法來去給你推薦,這樣的話,不管從人性來說,還是從成功率來說,都遠比淘寶獨立做的社區要可怕許多。我不知道微信講數據共享到什麼地步,如果權限很高,那也不得不說京東是心機boy了。
這個如果做好,京東聯手微信超越淘寶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我為何如此口出狂言,並沒有,僅從當前市場及人性角度出發進行推測,也可能是胡說。
去年,Facebook收購了Altas 公司,這家公司是一個老牌的DMP,除了有線上數據,還有些離線的數據,包括部分用戶的信用卡的交易數據,這幫助Facebook構建一個高可信度的用戶數提供了線上線下的互補。
而Facebook約97%的收入都是廣告貢獻,恐怖的是這家公司的增長率高達40%+(15年Q1),是Google的4倍,這麼搞下去Google是要被Facebook的廣告超了,造成這一切的根本,從廣告的根本展現原則就是不同的。
Google是被動展現,Facebook是主動展現。
何為被動,在你搜索的時候,與你自身是沒有關係的,跟你搜索的行為是有關係的,也就是兩者可能會發生衝突的,比如我搜玩具,那麼很可能我只是想看看,並不想買,點擊進去,如果是CPS模式,那麼沒發生購買行為的話實際是沒有收入的,效率較低。主動展現是跟你人有極大關係的,我日常的瀏覽,人的喜好,都被記錄在案,而根據這些東西展現的廣告,你能不毛骨悚然嘛。
所以Facebook已經是個比較好的例子,但是他只做了廣告,微信類似Facebook,但是他幾乎不做廣告,轉向另一種盈利模式,攜手電商,共享數據,進行基於人的推薦廣告,進行吸金。其實還存在另一個問題,就是用戶在微信裡購買的習慣其實還沒大量養成(相比淘寶等電商平臺),所以這事成不成,還在於此。
京東的主APP遲遲暫無動作,只有簡單的發現功能,這個跟描繪的相關場景和當前的產品相差甚遠。更有意思的是用戶在京東APP場景的購物習慣其實已經被養成了,由此不難思考到,如果京東APP做個社區,採用微信共享的用戶數據,結合京東本身的購買行為,進行精準推送及匹配,直擊你的內心,恐怕這就有意思的多了(淘寶的社區也是完全基於你的搜索行為,某種程度來說是不敵這種理想模式的)。
社交的坑坑來了坑來了,簡單說下看到的或者是遇到過的坑。
並不一定看到的越多越好代表場景,婚戀社交。婚戀諸如百合、世紀佳緣、珍愛、友緣等一些公司為代表,為何說不一定看到的越多越好呢。首先,如果你是個男的,要追個姑娘,你希望讓全世界都看到這個姑娘嗎,肯定不希望,看到,就有可能有兩種選擇,一種是追一種是不追,從數學角度來說,兩者的概率是相同的。如果有10萬人都看到了你喜歡的姑娘,理論來說你會多5萬個競爭對手,我去,好好想想吧。
其次,從數據來看,這種婚戀社交平臺的用戶年齡層偏大,所以不得不聯想到一點,就是可不能讓熟人看到我在這平臺上,這要是讓別人看到了,丟人丟到家了。兩種心裡其實是矛盾的,他想有更多的人來勾搭他,那就必然是要有更多的展示,而他又不想有更多的展示,這是一。第二,一般用戶來說,更多的想看到自己喜歡暗戀的人的動態(翻暗戀人朋友圈微博的同學可以去面壁了),而那個人當然不想讓自己過高的曝光,所以林林總總,如何取一個平衡,才是你該做的。
少不一定是好的什麼叫少,指的是核心亮點的功能。還記得上面說的爆點嗎,功能一定要少而精,精而靚,這也存在一個取捨平衡問題。
探探舉例,看臉翻牌子聊天,就這一個爆點,也很輕,按理說應該不錯的對吧,事與願違。為什麼呢,曾經我連續點了一周左右,每天一百個左右吧,最終統計下,配上對的大概二十來個,說話得到回覆的大概五六個,對話超過十句的一個,轉到微信的沒有。你是一個社交平臺,我是個獵人,獵物讓看不讓碰,我還要你何用?所以也是個平衡性問題,如何取捨拿捏,看你。
範圍越大考慮的越多範圍,指的是社交範圍,最近看到過一款全球性交友的平臺(全球除了中國),是咱們國人做的,而有個國人比較不在意的問題在國外來說是災難致命的問題,那就是宗教信仰。
如果你做的是一款全球性範圍的平臺,那麼這兩個問題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記住,萬不可用這倆開玩笑,要命的事。
贏利點不要作(zuō)死這啥意思,盈利點不都是作死的存在嗎。不然,盈利,可以,誰也沒攔著,但是個人推崇的盈利模式是提升體驗的盈利模式。比如原來只能用靜態頭像,付費之後可以用gif了(我胡說舉的例子別較真),這就叫提升體驗的贏利點。
而有的平臺,將贏利點放到作死的地步了。51job,招聘平臺,某種層面來說也是社交方向對吧。而他家有什麼好作死的呢,那就是我投的簡歷,要看誰看了我的簡歷,居然要開通vip,心中一萬隻羊駝飛過。有人說了這有什麼不對的嗎?好吧,對此我只有請你出去。作死,就作在他把網站應該提供的基礎功能卡到付費的地步了,我投簡歷,看誰看了我的簡歷,這不是理所應當應該提供的基礎功能嗎?一旦你把基礎功能都攔住了,那用戶裡暴走也就不遠了。試想,如果百度的搜索,每搜一次1分錢,開個包月十塊錢免費搜,必死。
百度如果加盈利模式,比如付個十塊錢一個月,商業推廣就不顯示了,我相信這個一定是有付費用戶群體存在的,而還不損害非付費用戶人群的利益,並且不影響基礎功能,用戶還有可能是樂著給你錢的,何樂不為(失業ing百度給個offer唄)?
坑還有的是,不知不覺已經敲了這麼多了,也就不易列舉了,推薦一篇文章,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看看《社交APP的18種常見死法》。
好啦好啦結束了,真的非常感謝能看到這裡聽我胡說這麼久的朋友,本文有些觀點可能由於個人能力限制及眼界知識面不夠寬都是錯誤的,也還請各位多多指出,在此感激不盡。先謝謝大家了。
答應你們的彩蛋當下社交APP的細分:
極簡/即焚社交:微信、Facebook、snapchat、Blink、呵擦麼、FRANKLYCHAT 、YO、flares、emoji匿名社交:羞小白、友秘、抱抱、yikyak、秘密、悄悄話、烏鴉、蜂蜜、耳語、ROOMS校園社交:超級課程表、黑白校園、11點11分、Notebowl泛陌生人社交:陌陌、微聚、摩擦、遇見、麼麼噠、skout、Badoo、MicoTinder類:Tinder、探探、向右、Aloha、約你視頻社交:秀色、yy視聽、微拍、女生派、9158、網易CC(遊戲+美女直播)電話/語音社交:比鄰、語玩、聊聊同城社交:美麗約、愛吧、同城秘密搭訕、今日有約、簡簡單單、SAYHI、單身在線、酷聊情侶社交:小恩愛、微愛、QQ情侶、戀愛筆記遊戲/娛樂社交:碰碰、陌遊、LINE PLAY、對面、友加、達答(答題)、煉愛、貝貝半嚴肅社交:心跳(興趣匹配)、又又(二度好友)、友尋婚戀社交:世紀佳緣、珍愛、百合、花田、有緣、心動婚戀附近社交:Sobrr、咻、biu、FireChat、meetup、MISS、克魯職場/商務/身份社交:LinkedIN、脈脈、會會、朋朋、conspire、名片全能王(加入社交)、優士網、海丁垂直社交:車輪、車星人、ZANK、BLUED、GAYPARK、拉拉公園、theL、半次元、次元、juju、、gogobot(旅遊社交)、投友圈、雪球網、fanatix(賽事)、Dr.wine彈幕社交:TUTU、槽廠、Acfun、Bilibili圖片/聲音/文字社交:啪啪、NICE、密友圈、逗萌、拍信、一半、我的、TOP、個性網、P1、tumblr、path、Pinterest、INSTAGRAM、frontback、tiiny群聊社交:派派、微米、群群、友群寵物社交:寵物說、溜溜、聞聞窩、愛夜蒲運動社交:咕咚、酷動、keep、薄荷隨機聊天:meowchat、嘰嘰、隨喵文藝社交:片刻、火柴盒、豆瓣(各種)、Same幹事社交:請吃飯、約飯、請你看電影問答/知識:知乎、果殼、Quora、Brainly鄰裡社交:NEXTDOOR、叮咚社區有償社交:寵愛、快約女性社交:薇蜜、辣媽圈、大姨媽、元子造星/明星社交:捧絲兒、蜜樂、星雲短視頻社區:美拍、微視、VINE 、8PM、秒拍大公司社交:來往、易信、吧拉(新的淘寶做的買買買same)美女社區社交:女神計劃、我不是女神本文為本人輸出的第二篇文章,下期,個人準備寫一寫數據方面的事情(如果還有時間的話),點此查看本人的首篇文章《總結 | 完整的產品生命線知識垂直整合》,再次感謝。
PS.這篇文章的誕生實際是因為裁員的關係,不得不又出來找工作。最近面試了一家比較不錯的公司,方向是社交方向,因為之前做過兩年多的社交泛方向,所以有幸得到了面試機會。不過由於前些日子發燒住院外加準備不夠充分,而且近幾個月並沒有從事社交方向,故此面試是一塌糊塗。我承認不甘心,回家決定從頭到尾好好整理一下之前琢磨的關於社交的一切,才有的這篇文章的誕生。
#專欄作家#吳邢一夫(微信號mystic326531548),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3年產品經理工作經驗,需求、用戶、數據有深入研究。歡迎交流想法,拒絕無意義添加好友。
本文原創獨家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