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P平臺建設,是機遇也是挑戰

2020-12-04 求是網

  從2015年開始,國內醫藥政策開始發生顛覆性變革,這股風暴一直刮到了2017年。國家藥監局、衛計委陸續出臺一系列政策法規,優先審評、簡化審批程序、快速進入醫保等政策的推行,加速了創新藥在我國的上市速度。

  1月20日,健康報社與相關醫學科技機構聯手舉辦的2018年中國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發展高峰論壇在京舉行。重大新藥創製科技重大專項技術副總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志南在會上表示,到2020年,我國將突破10~15項重大核心關鍵技術,初步建立國家藥物創新體系;到2025年,10~15個我國自主產權新藥通過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或歐盟認證和世界衛生組織(WHO)預認證,進入國際市場。

  目前,政策的支持、資本的青睞、企業的努力,都在推動我國新藥研發的進展,這也對我國臨床科研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大新藥創製科技重大專項技術總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桑國衛表示,臨床實驗在整個新藥研發中起到最為關鍵和重要的作用,目前亟須推動我國藥品臨床試驗管理規範(GCP)示範平臺建設,提升我國藥物臨床實驗的整體水平。

  國際化助推藥物研發創新

  中國曾被長期排除在ICH(人用藥品註冊技術要求國際協調會議)成員之外,因為我國認可的藥物政策法規很大程度上是遵照WHO的標準,而WHO被認為是全球最低標準,ICH則是發達國家的最低標準。但就在2017年6月19日,中國國家食藥總局(CFDA)正式成為ICH正式成員,這也意味著中國的藥品監管體系已真正融入國際社會認可的監管體系中。

  ICH是由美國、日本和歐盟三方的政府藥品註冊部門和製藥行業在1990年發起的,主要目的是協調全球藥品監管系統標準化——類似WTO在各國貿易中扮演的角色。國家食藥總局國際合作司司長袁林表示,CFDA加入ICH將更好地加強國際交流和合作,助力我國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推動藥物研發創新。

  利好政策下,陳志南表示,2020年,我國將推動一大批企業實現藥品質量標準體系與國際接軌,研製並推動10~20個化學藥及高端製劑、3~5個新中藥、3~5個新生物技術藥及其伴隨診斷試劑在歐美完成藥品註冊,2020年前國際專利到期重磅藥物90%以上實現仿製;2025年,通過WHO、ICH等國際組織,我國將更多地參與主導國際生物技術藥物、化學藥物、中藥國際標準制定,發展針對重大疾病及某些重要罕見病的化學藥物、中藥和生物技術藥物新產品,實現30~35個創新藥物產業化,進一步加強國家藥物創新體系的國際競爭力,推進我國醫藥國際化發展。

  在重點產品方面,陳志南表示,要發展新型化學藥物,研製並推動10~20個小分子藥物及其高端製劑,包括靶向抗腫瘤藥物、抗腫瘤小分子免疫藥物、心腦血管及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藥物、代謝性疾病藥物、原創天然藥物及抗耐藥菌藥物;自主研發25~35個創新生物藥物,其中10~15個位原創新藥,包括新靶點、新表位、新功能抗體藥物,新型疫苗,重組蛋白藥物,免疫細胞治療製劑以及幹細胞及衍生產品。我國還將開發中醫優勢病種的創新中藥,構建中成藥及其原料的生產全流程標準體系,研發10~20個中醫治療優勢病種,推動中藥製藥行業技術升級和智能製造。

  另外,「十三五」目標就是建立獲得國際認可、符合國際新藥研究規範的新藥臨床評價研究技術平臺,成為國際或國家進行新藥臨床評價的基地。桑國衛表示,「十三五」對臨床試驗平臺也提出了新要求,特別是在國際化上,要求平臺整體研究水平達到國際規範要求,所獲數據及數據管理實現與發達國家雙邊或多邊互認。而國際化帶來的巨大機遇也成為臨床試驗新的歷史條件,如何把握機遇,應對挑戰,是當前需要應對的首要問題。

  臨床實驗要有科學基礎

  「臨床實驗在整個新藥研發中起著最最關鍵、最最重要的作用,比較臨床前、臨床中和上市以後的四期臨床,一期、二期、三期臨床實驗持續時間一般需要6~7年,成本佔比在65%以上,耗時最長,成本最高。」桑國衛說。

  但是,我國臨床試驗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從2015~2017年CFDA核查中心所做的工作和總結分析來看,我們國家新藥臨床實驗的質量意識還有待加強。桑國衛表示,在臨床試驗過程記錄及臨床檢查、化驗等數據溯源,方案違背,試驗用藥品管理過程與記錄,安全性記錄、報告,生物樣本檢測試驗過程、記錄及分析測試圖譜溯源方面都存在問題。

  「用老百姓的話說,GCP就是要寫明你要做什麼?你做了哪些?有沒有把做過的都記錄下來?」桑國衛說,「GCP基本是質量管理體系,包括臨床醫學、臨床運行、數據的科學、藥品的安全、監督管理等,這對監管部門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無論是ICH還是WHO都提出了GCP,監督管理無論是生物藥還是化學藥都必須有科學的基礎。」

  目前,國際上生物製品的發展速度非常快,全世界十個佔有市場最大的藥物中,七個是生物製品,生物製品和臨床實驗也越來越重要。桑國衛表示,對於生物製品的臨床研發,思路遵從一般藥物臨床研究規律,靶向藥物/免疫治療藥物的開發則在經典研究模式基礎上有所改變。

  「生物製品的免疫毒性、免疫源性的評價一定要貫穿在生物製品的全生命周期,而這些不良反應的發生跟我們化學藥的不良反應的發生靶點、發生的情況、處理的原則完全不一樣。所以要依據產品的自身特點制訂臨床研究計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桑國衛說。

  在新的國際化歷史機遇下,桑國衛表示,臨床試驗的相關方需要共同協作,從不同的疾病領域、不同的專業建成優秀的GCP單位、醫療機構、科研院所及第三方監督單位,要高度重視建設GCP機構的執業誠信體系。「誠信體系沒有了,所有的東西都沒了,根本談不上GCP的問題。」

  另外,桑國衛建議,要建立符合國際要求的臨床試驗倫理審查原則與倫理委員會,包括區域倫理委員會,修訂跟撰寫符合國際要求的GCP指導原則,全面推動基於大數據技術的質量管理體系,逐步建立符合CDISC數據交換的標準,如國際醫學用語標準、藥品名稱標準、醫療信息數據交換標準,建立面向臨床研究的資料庫。

  藥物臨床實驗設計發生變革

  在精準醫療的當下,臨床實驗設計也發生了較大的變革。

  精準醫學臨床試驗分為「籃式」研究和「傘式」研究,「籃式」研究就是將某種靶點明確的藥物視為一個籃子,然後將帶有相同靶基因的不同癌症放進一個籃子裡進行,「籃式」研究的本質就是一種藥物應對不同的腫瘤,使帶有相同靶點的不同腫瘤患者使用一種靶向藥物治療,實現腫瘤異病同治。

  而「傘式」研究就是把具有不同驅動基因的肺癌,如KRAS、EGFR、ALK聚攏在同一把雨傘之下,這把大傘就是將不同的靶點檢測在同一時間裡完成,然後根據不同的靶基因分配不同的精準靶藥物。

  桑國衛表示,「傘式」試驗的最大優勢在於將非常少見的突變事件集中起來,變少見事件為「常見」事件,這無論對加速少見疾病的臨床試驗還是對於某一個個體獲得精準治療的機會,都具有特別的意義。

  「過去的藥物研發通過對發明的新藥進行臨床試驗,篩選出獲益人群,而現在是通過患者的生物學、基因學差異來選擇相應的靶向藥物進行試驗入組。」桑國衛說,這兩者的「顛倒」是藥物臨床研究領域的重要變革。

  桑國衛表示,過去臨床研究強調關注藥物的藥代動力學、療效及不良反應,而現在的臨床研究更加關注預測生存、各個研究終點以及各種分子標記物,這兩大改變可望使臨床試驗的成功率大大提高。

相關焦點

  • 科學網—GCP平臺建設,是機遇也是挑戰
    重大新藥創製科技重大專項技術總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桑國衛表示,臨床實驗在整個新藥研發中起到最為關鍵和重要的作用,目前亟須推動我國藥品臨床試驗管理規範(GCP)示範平臺建設,提升我國藥物臨床實驗的整體水平。
  • 科技革命給未來教育的機遇與挑戰
    近年來,新一輪科技革命蓬勃興起,掀起了一場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系統變革,對未來教育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國擁有獨特的教育制度優勢、完備的人才培養體系、堅實的網絡基礎設施以及成功實施大規模在線教育的實踐經驗,具備搶抓時代機遇的先決條件。中國教科院課題組梳理政策文件和理論文章,分析未來教育發展形勢,並提出政策建議。
  • 體育強國建設下健身行業發展的機遇和挑戰
    2019年9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國辦發〔2019〕40號文件《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將體育強國建設全面融入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格局,把體育事業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 科學網—新時代西部高等教育的機遇、挑戰與出路
    站在這樣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交匯點上,我們需要系統回顧近百年來西部高等教育發展歷程,客觀分析當前西部高等教育發展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新要求,深入思考西部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晚清以來,現代高等教育在京津滬等地相繼萌芽,並在東南沿海諸省份快速發展。
  • 醫藥衛生期刊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大部分期刊都具有較強的科學技術性,是科學技術傳播的窗口和交流的平臺,在引領和推動相關學科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國家衛生計生委領導高度重視醫藥衛生報刊的出版工作,並多次強調要加強委管報刊出版管理工作,嚴把政治關、質量關,增強委管報刊的編輯出版能力建設,激勵扶持優秀期刊,努力使之成為緊密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具有活力和競爭力的主流輿論陣地。
  • POCT的機遇與挑戰
    隨著臨床需求的不斷升級,POCT主流技術從定性檢測逐步向定量檢測升級,因此出現了一系列特異性和靈敏度較高的技術平臺,比如螢光免疫,化學發光,分子,微流控等 POCT在國外發展較早已經逐漸成熟,國內市場得益於分級醫療的逐步實施和五大急救中心的建設而發展得如火如荼
  • 空間大數據:機遇與挑戰並存—新聞—科學網
    這為城市智能化和個人的位置服務提供了非常好的機遇。」 數據離不開時空,在李朋德看來,大數據有序的挖掘才能出現價值。 李朋德也帶來了時空大數據創新發展方面的新思路:把「一帶一路」沿線和區域的大坐標關聯起來,形成基礎地理數據和系列的地圖成果,用於規劃、建設、感知,藉助網際網路時代的物聯網、雲計算和大數據技術,時空數據在數字空間串接起來,形成物理世界的虛擬再現,支持混合現實的智能化管理,為地理信息產業發展提供全新的渠道和原動力。
  • 張偉:疫情下期刊業數位化轉型的機遇和挑戰
    原標題:張偉:疫情下期刊業數位化轉型的機遇和挑戰 | 研討會嘉賓觀點速遞
  • 般若堂——疫情帶來的機遇、挑戰與保險業應對策略
    以下是本篇的重點內容:對外機遇:黑天鵝事件VS烏合之眾:信息權即主動權;對外機遇:搭建線上服務矩陣;對外機遇:爭取從黑天鵝事件中獲利;對內挑戰:把自己變成一個反脆弱系統;一、保險公司的機遇:信息權即主動權站在商業的角度講,什麼是用戶?用戶具備五種特性:生物人、社會性動物人、認知人、場景人、故事人。其中生物人和社會性動物人又是人存在的基礎,也是人之所以能形成群體的底層邏輯。
  • 易鵬:人口老齡化「灰犀牛」帶來挑戰與機遇
    這隻「灰犀牛」將會為中國社會方方面面的發展帶來挑戰與機遇。這也是我們盤古智庫高度重視老齡社會研究的原因。中國從1999年正式邁進老齡化社會後,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老年人口持續增長。我們正處在加速老齡化的關鍵時間節點,老齡社會轉型戰略機遇期窗口開啟,應在我國2022年進入急速老齡化階段之前啟動轉型全面共識。老齡社會的到來首先會在經濟層面帶來挑戰。
  • 數位技術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創造性破壞」還是「創造性建設」?
    這裡我們將著重講述從研究中獲得的主要經驗和教訓,其中最重要的是數字經濟的潛力,它能將「創造性破壞」轉變為「創造性建設」,使技術進步惠及所有人。《新普惠經濟》基於羅漢堂的大數據經濟研究和國內外數字經濟實踐,本書探討了數位技術促進普惠性增長的作用機制,總體而言,雖然面臨諸多挑戰,但一種更具普惠性和可持續性的新發展範式正在形成。
  • 謝長軍:「十四五」風電產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在這一背景下,風電產業在「十四五」期間將如何發展,會面臨哪些機遇與挑戰?       原中國國電集團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  謝長軍先生  在近期舉辦的2020(首屆)中國大件物流企業家峰會上,北極星風力發電網與原中國國電集團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謝長軍先生就相關問題做了深度交流。
  • 第一屆DNA甲基化與疾病的精準診治:機遇和挑戰國際研討會
    第一屆DNA甲基化與疾病的精準診治:機遇和挑戰國際研討會 來源:生物鏈   發布者:尹海華   日期:2017-03-01   今日/總瀏覽:3/7157
  • 何濤:中國太陽能熱利用技術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2019年5月30日,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與河北省邢臺市人民政府主辦的「2019中國(邢臺)清潔能源供暖峰會」在邢臺召開,國家太陽能熱水器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北京)副主任、國際能源署太陽能供熱製冷委員會副主席何濤作了題為《中國太陽能熱利用技術發展的機遇與挑戰》的主題演講。北極星電力網對本次會議進行全程直播。
  • 中航空管:推進「四網一平臺「建設「智慧天空」
    據介紹,目前智慧天空平臺已在無人機管控、智慧機場建設、通航運營服務等領域的多個工程項目中得到應用,助力各類航空任務安全、經濟、高效協同運行。智慧機場建設 實現機場管理「智慧化」智慧天空的另一個主要應用領域則是智慧機場建設。
  • 縱論機遇與挑戰 探尋高質量發展路徑
    陳宣慶: 中山發展面臨的優勢與挑戰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經濟司原副司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諮詢委員陳宣慶表示,放眼「十四五」期間中山的發展機遇同時,中山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自身發展基礎和外部條件變化。從自身看,中山市域經濟發展的協調性比較大,但中心城區實力相對比較弱,未能形成一個輻射帶動力強的區域核心增長點。同時,國土空間開發強度過大,建設用地低效擴張,土地資源利用率不均勻。此外,中山對於獨特的嶺南景象和特色文化等優質資源的開發和應用遠遠不夠,城市建設的品質對遊客以及高端人才缺乏吸引力。
  • 當英飛凌遇上比亞迪,國產汽車半導體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作為國內第一家自主研發、生產車用IGBT晶片的公司,比亞迪半導體成為國內市場上最有能力挑戰國際大廠的本土廠商。圖片來源:NE時代比亞迪集團旗下的比亞迪微電子今年獨立成為全新的「比亞迪半導體」,融資估值高達300億元,欲尋求比亞迪汽車之外的更多機會,為將來獨立上市鋪路。
  • 太美醫療科技助力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建設 智能臨床試驗平臺(GCP...
    助力臨床試驗機構的信息化建設,是太美醫療科技打造生命科學產業數位化運營平臺的重要一環。眾所周知,藥物臨床試驗機構是藥物研發的最前線,也是確保臨床研究質量、維護受試者權益的最重要保障。要想實現藥物臨床試驗全流程的信息化和數位化,機構信息化建設不可或缺。
  • 當濾波器遇到5G,是機遇還是挑戰?
    隨著政策的推動,各大運營商的部署,5G的網絡建設已全面駛入快車道。那在這個風口面前,射頻前端的用量肯定會增加,裡面所包含的濾波器,又該何去何從,其中目前處於劣勢的國產品牌,是否能實現彎道超車?1、濾波器簡介濾波器,顧名思義,一種選頻裝置,相當於頻率的篩子,用來減少或者消除噪聲和幹擾。
  • 文昌國際航天城管理局局長韓勇:加快建設文昌國際航天城 打造國際交流合作新平臺
    11月24日,在海口舉行的文昌國際航空航天論壇上,文昌國際航天城管理局局長韓勇作航天城規劃建設情況報告,向業內外精英發出合作的誠摯邀請。依託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建設的文昌國際航天城,是海南自貿港11個重點園區之一,是自貿港政策主要承接地和先行先試的「孵化器」。